汪平:有关夹井境内抗战及红色文化搜集资料 作者:汪平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在一步一步地离我们远去,为了挽救鹿叫山下夹井范围内的那些已远离而又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抗战和红色文化历史,现已搜集资料如下,资料分为抗战史和红色文化史两部分。 一:抗战史 1:国民党政府抗战资料 日军分两次占领通城县城,第一次占领通城县城的时间为古历1938年9月至1941年2月,第二次为古历1944年4月至1945年7月。 日军第二次占领通城县城时,1944年闰4月,民国县长李少怀把县政府从黄龙辗转迁至余坊,坐镇在余坊新屋汪凤泰家中办公,指挥全县抗日,到1945年四月,由汪援华县长在余坊接任。直到抗战胜利前夕,两任县长在余坊办公一年多时间。 余坊分大余坊、细余坊、新屋、杨冲、茶背五个屋场,县政府的电报局设在杨冲的新义爹家,犯人则关押在大余坊的金龙爹家及新屋两处,政警室驻扎在细余坊的保田爹家,警长叫程甲黄,县长及其他办公人员全在新屋办公,税务局驻扎在流通,县中学则驻扎在雷吼。当时,余坊的驻兵约有二个连左右,大部分的兵员驻扎在大余坊,每日在新屋门前的三斗丘及大余坊的场坪上早操。为防止日寇来犯,驻军还在下里冲烧箕挂壁的山顶上挖有一圈一人深的战壕。县长汪援华曾带领队员在清水塘的一次阻击战中成功击落日军飞机一架,俘获了日寇飞行员,并把飞行员抬到了余坊,飞行员因怕国军施计害他,曾几天不吃,后被余坊秀才汪凌青的学生汪初华用英文劝解才吃。同时,飞机的油箱也被乡绅挖起来抬到余坊新屋的场上进行展示,油箱为一个两头尖三米多长的圆形铁器,县政府撤退后,被人拆解做了烟盒。据新屋汪凤泰的子孙汪国英讲,当时他还小,但记得有一个被击毙的日本鬼子,也被人抬来向县长请功,后来把日本鬼子葬于细余坊后面的那口大塘上边。 当时的官兵一共有二百多人,余坊五个屋场,方圆也不过二、三百米,每个屋场都有驻兵,屋场与屋场的农民虽不便走动,但各安居乐业,只要你不闯入官兵的警界线内,都可以自由地活动,并从事农活。据汪国英讲,他当时才几岁,每天早上来新屋门前摘黄瓜,那些官兵都争相抱他,而那个警长程甲黄一直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还曾多次来看望过保田爹。 一次,汪县长在北港的吴冲召开粮食会议,知悉日寇百余人前往枫树畈抢夺粮食,当即率领保警袭击,与日寇激战数小时,歼敌十余人。 因为县政府驻扎在余坊,日寇对润田进行疯狂地扫荡,驻守在鸡鸣岭的十支队一个排不幸被日军消灭。一次,日军过狮古尖,驻地一个重机枪分队的一个挑水炊事员,一早下山挑水发现了已包围过来的日军,不敢开枪,忙报告大队长桂大赛,由桂队长带队往沟里隐藏,晚上才脱险,但驻县中学的雷吼和驻税务局的流通全被日军焚毁。一天晚上,汪县长听到日军要来扫荡的消息,第二天一早,便带领政府全体成员,并动员余坊所有的村民,扶老携幼地往三岔坳大转移。有一些大胆的村民到了三岔坳又返回到细余坊屋后的山秋窝的山上,想看日军的侵略行径。这天日军来到大余坊屋后的大石头上,看见对面的山秋窝山上有一些农民像是在挖花生,对面的另一个山上却有战壕,而余坊四面是山,就像四堵城墙围住的一个房子,便以为国军在这里埋伏有重兵,便从流通退回瞿家,“余”与“瞿”在我们这里的方言同音,日军以为民国的通城县政府就驻扎在瞿家,便放了一把大火,把瞿家烧了个干干净净。 因日寇不时来犯,在三岔坳待了几天的汪县长不得不带着他的政府成员及部队转移至江西(汪县长的夫人是江西修水人,他夫人是汪国英的父亲汪华早与另一人抬过去的)。 为防日寇从林潭过来侵犯,民国县政府驻扎在余坊时,在范家岭修建雕堡,建筑材料在夹井王家砍伐,建成后,值班的是朱班长,有一次,雷家汪正林的钱被国军某人盗了,他告诉朱班长有战士偷他的钱,朱班长找来那人,因被转移,没找到钱,朱班长说汪正林诬告,还打了汪正林。 2:地方武装抗战资料: 1941年,国民党大绅官僚组织了游击队,叫六纵队,专门与日寇进行游击战争,机关设在塘湖,总司令是李米麦(抗战史275页)。游击队为国军82师所建,后来因战争需要,被82师收编,然后通城再也没有国军的地方武装(抗战史284页)。 1943年,六纵队改为三纵队,机关设在高枧,三纵队司令为陈庚。 在夹井地区活动的游击队员现已查明三个:王道全、周佛清、王忠礼。 王道全,老虎洞人,一天,他获悉日寇将于晚上路过石马洞大桥坝(独木大桥,中间有岔墩),他一个人隐身大桥霸桥头,乘着日寇走到桥中,开枪击杀二名日兵。他还在夹井冷水塘(王家)打死一名日军,在邓家背打死二个掉队日兵,后在龟山与日军作战中牺牲,葬蛇心。他一人就打死日军五名(龟山与蛇心在现在夹井教堂至杜家之间)。 周佛清,大元周家人,与王道全为庚兄,在蛇心与日寇作战中牺牲。 王忠礼,夹井王家人,现在王雪秋的爷爷,死于范家岭日冦阻击战。 二:红色文化 1:红军战斗资料 陈寿昌:1933年2 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同年七月,调任湘鄂赣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后又兼红军16师政委,因获悉中央红军主力已西进至湘南,他和徐彦刚为了牵制敌人部分兵力、配合中央红军行动,遂决定部队向西南发展,率领若八百人的部队从江西修水来到老虎洞。因部队有病残伤兵,路过夹井村的王家时,部队整整过境一天,当时正值农历九至十月的晒苕时节,村民把洗好的苕一箩筐一箩筐的放在路边,让饿了的士兵拿苕吃。陈寿昌带队进老虎洞后,部队驻扎在鹿叫山林场的刘婆尖(或叫老鸦尖)的五马奔曹,因国军奸细以卖盐为幌子三次进来探听消息,至11月22日,部队被国军33师二个团的兵力包围,陈寿昌在激战中不幸中弹身负重伤,由明安成率队护送到大溪大门坳红军医院治疗,但因伤势太重和医疗物资奇缺,抢救无效,不幸于当晚逝世,当时被匆匆葬于老虎洞的徐家冲后(并不是现在有陈寿昌纪念馆的河坪村)。陈寿昌牺牲后,国军还从刘婆尖抓了三个与红军有密切联系的妇女出来。 2:地方武装 1927年前后,以廖善云为首,组织王忠礼、王道佑、汪忠祥、王保太等七人,以鹿叫山普救寺为秘密地点,发动第一次红色起义。后来,湘鄂赣三省边区通讯员汪正墨联络地方农民,又集结于鹿叫山普救寺进行联络活动。 汪传品:夹井村石丼人,1929年入党这年,同毛贲虎、沈国桢、刘永康、廖善云等在夹井村苦瓜凼召开党员大会,组建通城县暴动委员会。汪传品在余坊秀才汪凌青老师的热心赞助下,收集亲朋戚友的土枪二十多支,组成一支三十多人的革命武装队伍,不久发展到一百多人,成为农民赤卫队,后编入通城红九大队。1930年,汪传品化名杨子江,在润田汪氏祠堂召开群众大会成立苏维埃政府。同年8月,他同刘永康等发动了润田、荻田、黄袍山等地农民捉拿土豪劣绅的农民暴动,后来把暴动发展到麦市和崇阳的高枧一带,声势极为浩大。同年11 月29日,通城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荻田黄氏祠堂召开,正式成立通城县委,汪传品为县委委员,1931年任通城宣传部长,1932年春任通城县委副书记、书记。同年,因汪传品的名声越来越大,以致国民党悬赏捉拿他。1933年春,上级派他到沔阳仙桃镇,开辟新的苏区,不幸被宗族亲人向崇阳县高枧乡的铲共团告发,于7 月被高枧铲共团汪金保联络仙桃铲共团逮捕,汪传品在仙桃英勇就义。 红军曾驻雷家,有共产党员汪初华(凌青的学生)懂英语,后入朝鲜参战任翻译。 雷家在走集体时代,有人在开田时捡到一篮被国军或是日寇丢弃的子弹。 3:夹井村牺牲的红军战士(来源于通城县志) 汪传品:党员,通城县委书记,于仙桃英勇就义 廖善云:红军、北伐军,牺牲于本地 汪成员:党员,龙印乡苏维埃主席,于高枧就义 王道 德:党员,红16军班长,羊楼洞牺牲 方仲宜:党员,石丼,一区苏维埃主席,于麦市牺牲 汪明安:红军战士,战场上失踪 汪团喜:红军战士,在石丼牺牲 汪青亮:润田乡苏维埃交通员,在柏树坡牺牲 汪真祥:党员,荻田乡苏维埃主席,在高枧牺牲 汪青郎:润田乡苏维埃工作成员,在柏树坡牺牲 汪会禾:润田乡苏维埃工作成员,在柏树坡牺牲 张富贵:党员,红军战士,在润田牺牲 汪正墨:党员,红军副营长,在大盘山牺牲 汪初华:党员,红军,后为朝鲜战争中的翻译 汪广先(亦名飞汉):红军 本资料仅限通城县塘湖镇夹井片境内,由汪平搜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