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方在痛风及尿酸肾病中的应用 柳少逸 痛风及尿酸肾病的辨证论治(中) (接辨证施治“上”) 4、嗜酒食甘,浊毒瘀滞证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活动不灵,舌胖嫩多印痕,苔白腻,脉滑或濡缓,有痛风阳性家族史,其人形体丰腴,平素嗜酒,善食肥甘厚味,发病夜来居多,病位多在下肢末端,日久见痛风结节或溃流脂浊,或伴“石淋”而腰痛尿血等证。 【辨证分析】湿邪滞留肌肉关节而见肢体关节重着等证。形体丰腴,平素嗜酒,善食肥甘厚味,致湿热痰浊瘀滞,蕴蓄体内,久则成为浊毒,夜半发病,病在阴分,亦与瘀滞有关,病位多在下肢末端,为湿气下注,浊毒与瘀血互结,日久气血不调,凝结成石,溃破流出脂浊,为浊毒内瘀之故,浊邪内结,日久可成结石,留于肾中,损伤肾络,则可见腰痛、尿血之症。 【治法】利湿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局方》换腿丸易汤 【药物组成】薏苡仁30克 石南叶10克 萆薢15克 川牛膝12克 天南星10克 羌活10克 防风10克 黄芪15克 当归12克 天麻12克 续断12克 槟榔10克。水煎服。 【方解】《局方》为“足三阴经虚,为风、寒、暑、湿侵袭……下注脚膝疼痛,渐成风湿脚气”而设方。《三因方》亦选入此方,足见宋时医家对本方的重视。 方中薏苡仁,用以“上清肺热,下理脾湿”,取其渗湿利水之功,《外科全生集》称其有“补脾益脾,去湿消水肿,理脚气”之效;石南叶味辛苦、性平、无毒,祛风通络,益肾,治风痹腰背酸痛,肾虚脚弱之症;《本草便读》称萆薢“去风去湿……分清去浊,由膀胱内通肾脏,行水宣瘀,风寒湿痹可推求,腰膝酸痛可审用”,前人有萆薢“治湿最长,治风次之,治寒尤次”之说,其与石南叶共为辅药;它如羌活、防风、南星、槟榔以祛风燥湿散寒,川断、牛膝、天麻、木瓜养肝肾、强筋骨利关节,当归、黄芪益气养血,共为佐使药。诸药相合,使浊毒瘀滞以除,脚气疼痛悉减,步履自如,故有“换腿”之誉。本方为寒热并调之剂,若湿热见著者,宜用胆南星;若寒湿见重者本方加肉桂补阳、附子助阳、苍术燥湿,药力尤卓,《局方》名之曰“秘方换腿丸”。 5、气血亏虚,寒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肢节疼痛,屈伸不利,腰膝酸痛,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辨证分析】本证常见于痛风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亏时。邪气留连,病久日深,着于筋骨,营卫凝涩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久之则肝肾失养,气血失荣,而成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之证,故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畏寒喜温,舌淡苔白,为寒湿之象;脉象弱,是气血虚弱、不能濡养筋脉、营卫空虚之象。正如《圣济总录》所云:“历节风者,由气血虚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持,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或昼静夜发,痛彻骨髓,谓之历节风也。” 【治法】补气养血、祛风除湿 【方药】(1)《局方》大防风汤 【药物组成】川芎12克 附子12克 熟地黄15克 白术15克 防风10克 当归12克 白芍12克 黄芪15克 杜仲12克 羌活10克 人参10克 牛膝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七片、大枣3枚。水煎,食前温服。 【方解】此乃《局方》为“祛风顺气,活血脉,壮筋骨,除寒湿,逐冷气”而设方,并云“鹤膝风服之气血流畅”,“行履如故。” 方中以当归、川芎、白芍、地黄养血活血,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补气健脾,此乃寓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之意也;杜仲、牛膝养肝肾而祛风湿;附子温经散寒;羌活祛风胜湿,散寒通痹;防风为治风通用之品,以其微温不燥,甘缓不峻,发汗之力不如麻、桂,辛燥之性不如羌活,药力缓和,为“风药中润剂”,引领诸药,以祛风湿、补益肝肾而为主药,故名之曰“大防风汤”。《苏沈良方》有“木香散”,亦具调补气血,祛风散寒除湿之功,药有羌活、麻黄、防风、木香、槟榔、附子、川乌、草叩、橘皮、牛膝、杏仁、当归、川芎、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肉桂、生姜等药物组成,其功效主治与大防风汤相似,临床亦可选用。 (2)《圣济总录》巴戟汤 【药物组成】巴戟天15克 五加皮12克 萆薢12克 牛膝12克 石斛12克 防风10克 白茯苓15克 附子10克 炙甘草6克。水煎三遍,食前温服,日二夜一。 【方解】方中巴戟天辛甘微温,入肾经,具补肾壮阳,强筋健骨、散寒除湿之功,任为主药;五加皮亦辛甘而温,入肾经,具祛风除湿,强筋健骨之效,为辅药;佐以附子温经散寒,防风祛风胜湿,茯苓、萆薢渗湿利尿,牛膝活血通脉,舒筋利痹,石斛有生津养阴之功,可防附子、防风过燥之性而伤阴分,《药性论》又有石斛“逐皮肌风痹、骨中见冷,虚损,补肾积精”,的记载;使以炙甘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故巴戟汤慢性痛风及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之良剂。 6、阴虚血燥、筋脉失养证 【临床表现】痛风日久,形体消瘦,肌肤甲错,唯有痛处关节肿大,肢节屈伸不利,劲强不荣,舌质淡红或光红少苔,上有裂纹,脉细数或细涩。 【辨证分析】本证常见于素体阴虚者,亦可见于痛风日久、形体由偏胖转为瘦削者。痛风日久,疼痛关节局部因湿浊瘀血留着而肿大,肢节屈伸不利;阴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肢节劲强不柔;舌淡红或光红少苔,有裂纹,为阴虚血燥;脉细数,是阴虚生内热之征;细涩由血虚不荣血脉之故。故尔《张氏医通》有“瘦人肢节痛,是血枯”的论述;《景岳全书》有“若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的记载,均说明在瘦人中痛风形成多与血枯津亏有关。 【治法】益阴养血,舒筋止痛 【方药】《圣济总录》芍药汤 【药物组成】芍药12克 熟地黄12克 当归12克 川芎10克 防风10克 秦艽10克 羌活10克 汉防己10克 白术15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水煎服。 【方解】方中四物汤益血舒筋止痛;桂枝汤和营卫;防风、秦艽、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汉防己、白术渗湿通淋;秦艽以其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清热利尿之功,为痛风病常用之药。其味苦辛,性平,故其质润而不燥,誉为风药之润剂。既能祛风除湿,又能舒筋通络,为治风湿痹痛、关节挛急、筋骨不利常用之品,尤适用于痛风病之邪实正虚证者,既能于营血中驱除风湿之邪,使邪去血和而筋脉自利;又以其味苦,有降泄之功,有除热除蒸之效。故为阴虚血燥、筋脉失养见证者可用之药。 若虚热明显,去羌活辛燥之品,加黄柏、知母;若湿热下注,可加黄柏、薏苡仁、海桐皮、鬼箭羽、苍术;若肝肾不足,血燥生风者,可加入女贞子、旱莲草、月见草、龟板、鳖甲、水牛角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