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衍

 新用户99584979 2024-12-21

人物生平

07:20
萧衍生平(来源:奇墨历史(探索放映室))

早年经历

大明八年(464年),萧衍出生在秣陵县(今江苏省南京市)同夏里三桥宅。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历任侍中、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被赐赠镇北将军。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萧衍母张尚柔死在了建康秣[mò]陵县同夏里舍。八岁的萧衍整整三天不吃不喝。长大后,萧衍喜爱谋略,文学武学都颇为精通,世人多推重赞许他。[2][3][8]

初入仕途

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二十岁的萧衍正式踏上仕途,初任卫将军王俭东阁祭酒,王俭一见他深感诧异,对其十分器重,聘萧衍为户曹属。王俭曾对庐江人何宪表示,萧衍三十岁以内一定升任侍中,如果职位更高则贵不可言。二十四岁的萧衍曾与沈约等人在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官舍交游,号称“竟陵八友”。而后,萧衍又经升迁担任了隋王、镇西将军萧子隆的咨议参军。不久,萧衍便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回到了建邺。[2][3][8]而后,萧衍和王融等人被竟陵王萧子良任命为军帐内的主将。当时,齐武帝病重,王融便打算在皇帝逝世后拥立萧子良为皇帝,但萧衍表示反对,认为王融必定会失败。[3][11]

支持萧鸾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齐武帝驾崩,留下遗诏,下令由西昌侯萧鸾担任侍中和尚书令,辅佐太孙萧昭业登基即位。隆昌初年(公元494年),萧鸾辅政期间,起用萧衍为宁朔将军,镇守寿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为齐武帝服丧期满后,萧衍又升任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入宫廷与台省值班。因萧昭业荒淫无度,西昌侯萧鸾便打算和萧衍策划另立新帝,而萧衍也正因其父受齐武帝猜忌而未得善终一事怨恨齐武帝,便答应了与萧鸾一起谋划。于是萧鸾在这年七月杀了萧昭业,改立萧昭文为帝。十月初十,萧鸾又废黜了萧昭文的皇帝之位,自立为帝,是为齐明帝。因萧衍的谋划之功,便给他封爵建阳县男,食邑三百户。[2][3][12][13]

辅佐明帝

力退北魏

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将领王肃、刘昶率军进犯司州。于是齐明帝便任命萧衍为冠军将军、军主,为江州刺史王广之的偏帅,前去救援司州刺史萧诞。当时,在距离义阳(今河南信阳)一百多里时,因北魏的军队强盛,众人皆心生畏惧,不敢向前。为重振军威,萧衍便提议驻扎在下梁城,占据地理优势,趁敌军不备,再行攻击。但王广之等人不肯听从,并派徐玄庆前去占据贤首山。而后,魏军断绝了徐玄庆的粮道,众人害怕,都不敢前去援助,只有萧衍主动请命,请求先行进军。于是王广之便将部下精兵分配给萧衍。当天晚上,萧衍便率领精兵极速前进。在距离北魏军队几里远时,萧衍径直登上了贤首山。北魏军队不知来了多少人马,便不敢逼近。黎明时,城中将士看见援军到,便出城攻打北魏军的营栅。此时,萧衍也率军从外面进攻。北魏的军队腹背受敌,便放弃重围撤退了。战争胜利后,萧衍被任命为右军晋安王司马、淮陵太守。返回朝廷后,萧衍又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统领羽林监,不久便出京镇守石头城。为避免被齐明帝猜忌,萧衍遣散了部下,时常乘一辆折角小牛车。齐明帝因此经常称赞萧衍清素俭朴,用以勉励朝臣。[2][3]

雍州战败

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北魏大军逼进雍州(今陕西省凤翔县境内的雍山),齐明帝便命令萧衍前去救援。萧衍接受密旨后立即出发,于十月到达襄阳(今湖北省西北部)。齐明帝又派遣左民尚书崔慧景总督诸军,萧衍及曹虎等人则担任节度使。次年(498年)三月,萧衍与崔慧景率领军队到达邓城(今湖北襄阳市北邓城镇)。此时,魏国孝文帝率领十余万骑兵忽然到达。见此,崔慧景便打算退兵,萧衍上前制止,但崔慧景并未听从。北魏骑兵在其撤退时攻打,崔慧景的军队因此死伤惨重,只有萧衍率领兵众拒敌迎战,得以保全部队。后来魏军撤退,萧衍便被任命为辅国将军,监管雍州政务。同年七月,齐明帝萧鸾逝世,遗诏授萧衍持节,令其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及郢州的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司州的随郡(今湖北随州市)等地的军事、拜为辅国将军、雍州刺史[2][3][13]

建朝经历

诛杀东昏

建武五年(498年)七月,东昏侯登基即位。因朝政混乱,萧衍便秘密派他的堂舅张弘策到郢州(今湖北省武昌市),劝当时任郢州(今武汉市武昌)刺史的兄长萧懿早做防备。他以晋惠帝举例,其昏庸无能使得众王争夺权柄,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如今东昏侯在位的情况也是如此,六位显贵争权夺利,国君昏庸,矛盾一旦激化,必定内外土崩瓦解。请萧懿召集众位兄弟,备足几万军马驻扎雍州(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可坐观天下,进退自如。萧懿没有听从。于是萧衍便号召弟弟萧伟萧憺从京城(今杭州)攻打到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并在雍州暗中制造器械,秘密修缮武备。不久,大臣被相继诛杀。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十一月,东昏侯赐毒药毒死萧懿,消息传到雍州。萧衍连夜召张弘策吕僧珍等人商议,于十一月乙巳日集合上万余士兵,千余马匹,三千艘船,起兵攻打襄阳。此时,萧宝融也在江陵起兵。于是竟陵太守曹景宗便派杜思冲劝萧衍迎立南康王萧宝融,建都襄阳,等待正式获得尊号。因不想受人驱使,萧衍并未答应,而是在沔[miǎn]南设立了新野郡,来招集新的兵马。永元三年(501年)二月,南康王担任相国,任命萧衍为征东将军。而后,萧衍便从襄阳出发。途中,萧衍曾把檄文发向建邺,赞扬大军的威武。等到了竟陵,萧衍便命令长史王茂与太守曹景宗为先头部队,并令中兵参军张法安镇守竟陵城,王茂、曹景宗率领军队渡水登岸,进驻在九里。当天,郢州刺史张冲迎战,王茂等人把他打得大败。众将领谋划联合部队包围郢城,分派军队去袭击西阳、武昌。于是萧衍便派王茂、曹景宗诸军渡过长江,和荆州的部队会合,用来进逼敌贼的营垒。而萧衍自己则领兵修筑汉口的城池来防守鲁山,并令水军主张惠绍、朱思远等在长江中进行阻截,切断郢、鲁二城的通信往来。同年三月,萧衍又令冠军将军邓元起进军占据南堂西睹,田安之驻扎城北,王世兴驻扎曲水故城。[2][3][13]
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三月,南康王萧宝融在江陵即皇帝位,改年号为中兴,为齐和帝,废萧宝卷为涪陵王。萧衍则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征东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授予了“假黄钺[yuè]”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而后,萧衍出兵沔水,下令让王茂萧颖达等进逼郢城,并于次月将士兵转移到汉水南岸。与此同时,东昏侯派遣宁朔将军吴子阳、光子衿等十三军援救郢州,进军占据巴口。而后,萧衍命令王茂率领军主曹仲宗、康绚、武会超等暗中出兵偷袭加湖,大败东昏侯派出的援军。九月,齐和帝诏令萧衍平定东夏。于是萧衍便派曹景宗、萧颖达率领骑兵和步兵进军驻扎江宁,而东昏侯则派征虏将军李居士率步兵迎战,曹景宗将他击退。次月,东昏侯的石头军主朱僧勇投降,东昏侯派出的由征虏将军王珍国率领的军队也在浮桥被打败。此时,萧衍在石头城坐镇,命令众军包围六门,而东昏侯则焚烧了门内的所有房舍,人心涣散,众将叛离。同年十二月,兼卫尉张担和北徐州刺史王珍国斩杀东昏侯,将其首级献给萧衍。而后,萧衍令吕僧珍指挥军队封闭宫府仓库和图书,收捕婢妾妃嫔及叛党王晅[xuǎn]之以下四十一名属官,全部诛杀。因此,萧衍被任命为中书监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封爵建安郡公,食邑一万户。[2][3][13]

建立梁朝

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正月,齐和帝所遣使者抵达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慰劳,并追赠萧衍的父祖官职,萧衍正式进官大司马。二月初,萧衍进拜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获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前后部羽葆、鼓吹”的荣誉,并拥有了开置幕府,征辟僚属的权力。萧衍再进位为相国、扬州牧,总揽百揆[kuí],以豫州的梁郡、历阳,南徐州的义兴,扬州的淮南、宣城、吴、吴兴会稽新安东阳十郡之地受封为梁公,获赐九锡之礼,位在诸王之上。萧衍先是推辞,后在幕僚劝谏下,才在二月底接受任命。二月以来,南兖[yǎn]州宣武城(今江苏镇江市)、建康县桐下里又相继出现“符瑞”。二月二十三,萧衍又被进封为梁王,所享封邑增至二十郡。萧衍一番假意推辞后,于三月底接受此命。萧衍的好友沈约揣摩其自立为帝的想法,曾试探提及代齐的话题,萧衍开始不应答。随后沈约又进言,萧衍又推迟。而后,萧衍召见信任的谋臣范云时,范云表达了与沈约相同的意见。于是萧衍让两人负责筹划禅代事宜。范云和沈约写信给萧宝融的中领军夏侯祥,要其逼迫萧宝融禅位。同时,萧衍的弟弟、荆州刺史萧憺也让人传播民谣“行中水,为天子”,利用迷信观念为萧衍称帝大造舆论。同年三月,齐和帝命下诏禅位。次月,齐和帝下策书正式宣布禅位之事。但等到禅让诏书送到后,萧衍又假意谦让。范云便带领众臣一百一十七人,再次上书称臣,请求萧衍早日登基称帝。太史令也陈述天文符谶,证明萧衍称帝合乎天意,萧衍假意推辞后接受请求。四月初八(4月30日),萧衍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坛接受百官朝贺,建立梁朝,改元天监,大赦天下,并依礼进行追尊和封赏。萧衍称帝后,先是封齐和帝为巴陵王,之后又逼其吞金自尽。待到齐和帝死后,萧衍对外宣称其暴病而死,按照皇帝的规格举行丧礼陵。[2][3][14]

为帝经历

即位初期

即位之初,梁朝多有天灾人祸。天监元年(502年)五月十八日晚上,有盗贼闯入了南、北掖庭,放火烧毁了神虎门和总章观,杀害了卫尉卿张弘策。而后,江州刺史陈伯之又起兵叛乱。于是萧衍便任命领军将军王茂为征南将军、江州刺史,率军讨伐叛军。次月,陈伯之逃往魏国,江州才得以平定。随后,前益州刺史刘季连又占据成都造反。同年,梁朝还发生了大旱灾,物价上涨,很多百姓都被饿死。而后两年,梁朝又接连发生水灾,并流行瘟疫等流行病。[3][5]

大举伐魏

天监四年(505年)十月,萧衍任命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大举北伐,命王公以下等各上缴国租和田谷,以资助军资,其中北伐豫州刺史韦散取得合肥大捷,俘虏一万多人,缴获牛马数以万计,绢布满十间屋,都充作军队的奖赏。次年,北魏将领元英率领安乐王元道明、平东将军杨大眼等百万魏军前来侵犯钟离。于是萧衍便先后派平西将军曹景宗与豫州刺史韦睿督军二十余万救援钟离。天监六年(507年)三月,韦睿等借淮水暴涨之际,派舰队发起攻击,大破魏军。这一战。魏军死伤惨重,梁朝最终取得了钟离保卫战的胜利。[5][15][16][10]

二次伐魏

天监七年(508年)冬季十月,北魏悬瓠军主白早生杀了北魏的豫州刺史司马悦,自称是平北将军,向梁朝司州的马仙琕求救。于是萧衍便诏令马仙琕前去救援。马仙琕便派遣副将齐苟儿带兵两千帮助镇守悬瓠。而后,萧衍便任命白早生为司州刺史。十月十六日,北魏委任尚书邢峦兼管豫州事务,率兵攻打白早生。次月十一日,北魏又派遣安东将军杨椿统率四万兵攻打宿豫。十二月,齐苟儿等人打开城门出降,斩了白早生及其党羽几十人。北魏的中山王元英元英带兵前去义阳,守城将领张道凝于十四日弃城逃跑,最终被元英斩杀。次年,北魏中山王元英前去攻取三关,马仙琕等守将不敌,便纷纷弃城逃跑了。于是萧衍便指派南郡太守韦睿率兵援救马仙琕。而元英听说韦睿到了,便撤退了。而萧衍也下达诏令罢兵。天监十年(511年)四月,北魏的将领傅文骥等人占据了朐山,萧衍诏令振远将军马仙琕去攻打。马仙琕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大败北魏徐州刺史卢艇,北魏军队死伤惨重,梁朝收缴北魏的兵器、粮草、马匹、器械,数不胜数。[17]

三次伐魏

普通五年(524年),梁武帝又一次北伐,任命员外散骑常侍元树为平北将军、北青兖二州刺史,率领部众北伐。战争之初,梁军作战连捷,接连攻下几城。十一月,宣毅将军裴邃又攻克了寿阳的安城,魏国马头、安城的军队都前来投降。[4]次年五月,左卫将军裴邃[suì]在寿阳城(今山西省晋中市)外大败魏军,斩首万余级。同月,裴邃逝世,萧衍便令中护军夏侯亶代替裴邃督率寿阳军务。[18][19]普通七年(526年)七月,趁着寿阳城快被淹没的良机,萧衍派郢州刺史元树等人从北道攻打黎浆,而后又派豫州刺史夏侯亶等人从南道攻打寿阳。十一月,寿阳城被攻克。随后,萧衍在寿阳设置了豫州,并将合肥改为南豫州。大通元年(527年)正月初,萧衍自愿进入同泰寺为僧众执役,替佛服务。而后,萧衍再一次前往同泰寺,并举行了“四部无遮大会”,舍身出家。与此同时,趁着北魏发生六镇起义的良机,萧衍分别于大通元年(527年)和中大通元年(529年)北伐,并接连攻克魏军。大同元年(535年)十一月,北梁州刺史兰钦攻克汉中,魏国梁州刺史元罗投降。次年十二月,萧衍同意了北魏的求和。[4][20][21][22]

侯景之乱

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正月,东魏权臣高欢病死,世子高澄接替了其父亲的权力。侯景因与高澄不和,于是叛归西魏。同年二月,侯景派遣使者致书萧衍,请求以所控制的荆、襄等十三州归附。萧衍釆[biàn]纳大臣朱异的建议,接受了侯景的请降,并封其为河南王。同年三月,萧衍命司州刺史羊鸦仁等率兵三万赶赴悬瓠(今河南汝南)运粮以接应侯景。与此同时,萧衍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次年(公元548年)正月,燕郡公慕容绍宗涡河(今河南省尉氏县)附近全灭侯景的军队,侯景仅率数骑渡过淮河得以逃脱,沿途收容散兵八百余人,逃奔梁朝控制下的寿阳城(今安徽寿县)。侯景兵败只身来归,萧衍不仅不以为嫌,反而任命他为南豫州牧,镇守寿阳。而东魏在取得胜利之后,又主动请和于梁朝以离间梁武帝与侯景之间的关系。侯景对东魏与梁交好之事极力反对,在稍做准备之后,便于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八月在寿阳起兵叛梁国。同年十月,侯景率一千余人突袭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梁朝守军一触即溃,侯景将梁武帝围困于台城(今南京市玄武区解放门8号)之中。因为守将羊侃防守得当,叛军久攻不下。武帝太清三年(549年)正月,安远将军韦粲因大雾迷失方向败于侯景,守将柳仲礼也在与侯景作战受重创。随后,邵陵王萧纶重新聚集逃散的士兵,与东扬州刺史临城公萧大连等人一起从东边赶来。但这支援军才过淮河便纵兵剽掠,建康城内百姓大失所望。同年二月,台城内百姓饥饿,侯景什么也没抢掠到,再加上荆州兵前来支援,侯景便听从自己的心腹军师王伟的意见,假装求和,提出要割据江右四州之地,并求宣城王大器出来相送,以达到休士息马和缮修器械的目的。而后,在太子萧纲陈情利弊后,双方登坛共盟。但等到荆州军退兵后,侯景却又背弃盟约。三月十二日,台城沦陷,侯景挟持萧衍及其太子,遣散城外援军,控制了梁朝的军政大权。[4][20][22][23][24][25]

人物逝世

太清三年五月初二(549年6月12日),梁武帝萧衍在净居殿中驾崩,年八十六。二十七日,侯景为梁武帝发丧,将棺材抬到太极殿。这一天,皇太子登上了皇位,大赦天下,侯景出屯朝堂,把士兵派到各处守卫。冬十一月,萧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为高祖。而后,萧衍被葬在了修陵。[4][25]

施政举措

政治

修订律法

在位期间,萧衍对《梁律》的制定颇为重视。天监元年(502年)八月,萧衍诏令中书监王莹等人参与制定律令。次年(503年)四月,尚书删定郎蔡法度呈上了梁律二十卷、令三十卷、科四十卷。蔡法度编制《梁律》,以晋张裴、杜预两家旧律为依据,其篇目与《晋律》雷同,仅删去“诸侯”,增加“仓库”。《梁律》集中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有利于巩固统治。[5][9]

联合士庶

在位期间,萧衍竭力调和统治阶级内部世族和寒门之间的矛盾。当时,世族在南齐权力构成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占有较高的地位。对此,萧衍主张笼络高门大族。天监五年(506年),萧衍设置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专门掌管搜求推荐东晋以来默默无闻不显赫的旧族,使他们有参加政权的机会,作为萧梁政权的支持力量。同时,萧衍让庶族参与机要,执掌奏章及发布诏令等要职,对于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这方面也格外关注。由此,萧衍能够联合士庶,协调高门与寒门之间的关系,使之共同支持萧梁政权,而这也有利于巩固梁朝的统治。[5][9]

勤政纳谏

萧衍上位之初,办理政务十分勤劳,每每冬季夜间四更刚过,便命令左右点起灯烛来看文件,他用来更改奏章执笔的手,因为接触寒气,冻得开裂。除去勤于政事,萧衍还广开言路。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萧衍下诏在公车府前设立两个木箱,一个叫谤木函,一个叫肺石函。普通百姓有什么建议,可以投谤木函;如果跟随他转战的功臣没有得到重用、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受到权贵豪门欺压投诉无门的人,都可以投肺石函。[3][26]

优容宗室

在位期间,梁武帝萧衍对皇族子弟和官吏十分优容,特别是对诸王。如天监四年(505年),萧宏统军北伐失败后,便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同时,萧宏在北伐期间大肆敛财,修建宫殿,萧衍也没有责怪。但萧衍的宽纵政策助长了官员的腐败,导致当时的官僚大多奢侈腐化,肆意搜刮。又如萧衍次子萧综,背弃南梁投降北魏,萧衍盛怒下废其母为庶人,将其毒死,又除去萧综的宗室属籍。却不到十天又恢复了萧综的萧氏宗籍,还封他的儿子萧直为永新侯。后来又追封其母,在萧综死后,萧衍下令收敛其遗体,以皇子身份陪葬在修陵(今江苏省丹阳市荆林乡三城巷)。[9][27][28]

善待功臣

萧衍在位期间,一直善待功臣。与宋、齐两代君主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尤其是武将不同,梁武帝萧衍登上帝位后,对开国佐命功臣,并未诛杀,而是善待。一些重要的武将在新政权建立之初便被加官进爵。如王茂,早在天监元年(502年),萧衍就任命他为镇军将军,后又累迁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等职。曾跟随萧衍起兵的曹景宗,被封竟陵县侯。文臣一类的佐命功臣,如范云,萧衍称帝不久,就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以佐命功封霄城县侯。萧衍还经常宴见功臣,与他们怀念曾经。其他一些功臣,如邓元起、吕僧珍等人,也接连加官进爵。[9][27][5]

整顿吏治

梁武帝在其统治前期,勤于政务,孜孜无殆[dài]。并对吏治非常重视,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思贤若渴,先后多次下诏在全国大规模选拔官员。其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才能与廉洁,晋升官员则依据政绩与清廉。天监元年(502年),梁武帝对廉洁官员的表彰形成固定制度,下诏实行“分遣内侍,周省四方,观政听谣,访贤举滞。其有田野不辟,狱讼无章,忘公拘私,侵渔是务者,悉随事以闻”的政策。除了善于选拔人才、用人得当外,就是赏罚分明。萧衍对清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官员褒奖有加,而对违法乱纪的官员,大都严惩不贷,处罚的方式有降职、撤职、削爵、除名、免官削爵、禁锢[gù]、流放、削爵流放、罚作奴、处死十种类型。同时,萧衍还广开言路,对文臣武将倍加信任 、大胆重用 ,君臣关系良好。而萧衍这些政策也有利于了巩固皇权 ,安定社会秩序。[4][29]

军事

萧衍所进行的对外战争,主要是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至天监末年大举北伐。当时北魏大军屯兵淮南,成为萧衍的心腹大患。他派卫尉卿杨公则率宿卫兵北上示威,还颁发《北伐诏》,其中提到要用六十四万大军,兵分十一路,器械精备,军容威盛。此次北伐历时三年,从东线奔赴战场,先夺寿阳,王茂率部从西侧骚扰牵制北魏军队。北伐大军顺利攻克梁城、合肥、羊石、霍丘等等城邑,却在洛口(今安徽淮南市东十里)溃败,主帅萧宏还未与魏军交战,内心怯弱,以致失去良机。萧衍下令坚守钟离(安徽省凤阳县),修城备战,又命曹景宗率二十万大军进至钟离以东待命,命韦睿率军自合肥包抄形成合围之势,围攻魏军主力。此战萧衍一方大获全胜,北魏在淮南的重兵全军覆没。天监十年(公元511年),南梁与北魏为争夺朐山(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再次交战。南梁以少胜多,再次获胜。朐山之战后,梁、魏保持了几年的相对和平。此后萧衍一心收回淮南重镇寿阳,于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下令聚众二十万,由太子右卫率康绚主持,修筑浮山堰。想要达成“灌寿阳”,逼走北魏军的目的。然而浮山堰因淮水暴涨溃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达成目标反而劳民伤财,此次失利,令梁王朝元气大伤,军事开始走下坡路。[30][10][5][17]

经济

召集流亡

萧衍在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正月颁布的“招集流亡诏”,内容相当完备,措施也较落实。该诏令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下列六个方面:(1)凡是天下百姓,有流徙迁移他地的,在天监十七年正月一日以前,可以开恩半年,令他们返回本土,免除赋税三年。那些流落他乡距离太远的,酌量增加路程的日期;(2)流寓出去后,若有不乐返还原籍者,可以在流寓之所入籍为民,准其按旧课输;(3)若流寓之后,本乡无复居宅者,村司三老及其亲属,可以让其占请村内公地公宅,使返还者有生活安定之所;(4)凡是因从事工商业或塘埭[dài]等交通事业犯法而被封籍者,其田宅车牛,是民生之具,不得悉以没入,应适当分留,以便其今后生活;商贾富室,亦不得乘此兼并;(5)凡遁叛逃亡者,罪无轻重,并许首出,还复民伍。如果被拘,尚在期限之内。自己仍可回去服役;(6)以上内容,并为条格,咸使明了。这条诏令对梁初消除齐末弊政、安定社会以及恢复发展社会生产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之后颁布的有关召集流亡的诏令便是进一步贯彻、检查并重申上述诏令的相关精神。[31]

重农政策

在位期间,萧衍颇为重视农业生产。一方面,萧衍重新制定和完善了土地政策;另一方面,萧衍还劝督农桑,减免“三调”[a]天监元年(502年)四月,萧衍下诏在南徐州各侨郡县划断土地,将土地还给平民百姓,将多余的土地分给流亡人口和奴婢之外,将罪犯免除罪行分发耕地。天监十五年(516年),萧衍开始兴修水利、奖励开垦,下诏颁布长吏需鼓励督促,亲自巡视堤防,避免有未修缮的地方,以免妨碍农事的政策。普通四年(523年)二月,萧衍又下诏,广泛开辟良田,公私田亩,务必竭尽全力利用每一块土地,给想种田而没有粮种的农民借贷,给予最大的支持。为了奖劝农业生产,萧衍还先后十次“亲耕籍田”,十三次对致力耕田的人“赐爵一级”。而这一系列政策对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5][31][32]

开禁山泽

在位期间,萧衍针对被封建国家和士族、贵族封锢的山林川泽多次下令开禁。大同七年(541年)十二月,为缓和阶级矛盾,萧衍就曾下诏表明在公家或非公家内,均不得禁止百姓入内樵采渔猎。就山林川泽的开禁而言,真正得利的其实还是资财丰厚、拥有大量依附农民的士族及富室权贵。但萧衍开禁山泽的措施仍旧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它对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31]

文化

尊经崇儒

在位期间,萧衍对魏晋以来这种儒教不振的情况十分不满,希望改变现状。于是其试图以两汉为榜样,推行儒家教化以改革弊端,重视经学、重振儒风。天监四年(505年),为了尽快振兴国家的基础教育,下诏选拔贤才,衷心信奉雅道,开设多个馆宇,招纳后辈。同时,萧衍还下诏建立五馆,以平原明山宾、吴郡陆链、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场补博士,各主一馆。次年五月,梁武帝又设置了集雅馆来招收生,并在天监八年(509年)五月下诏,专门开辟学科学习儒家学说,寒门学子学习儒学后才可以入仕。[5][33]

重视道佛

在位期间,萧衍对宗教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较为重视道教和佛教。即位之初,萧衍曾设置管理道士的官大小道正。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萧衍都要前往茅山陶弘景隐居的华阳洞居处征询意见。而后,萧衍逐渐转而奉佛。天监三年(504年),萧衍曾专门下诏书,表示要“舍道归佛”。之后,萧衍也是过分推崇佛教。而在萧衍的大力倡导和扶植下,南朝佛教在梁代达到了极盛,梁武帝也因此博得了“菩萨皇帝”的称号。一方面,佛教的兴盛利于巩固萧衍的统治。但另一方面,萧衍的佞佛也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财富,加剧了社会矛盾。[33]

大兴佛教

萧衍对于佛教的崇信,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天监十八年 (公元519年),萧衍发誓受菩萨戒归佛,他还下令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全部受戒奉佛。朝中内外有四万八千人受其影响,归信佛教。萧衍自身持戒不懈,一日只吃一顿,不食荤腥,所居住的便殿不过方丈大小。同时,萧衍下令广建佛寺,如智度寺、仙窟寺、光宅寺、皇宅寺、同泰寺等等十余座寺庙,大兴土木,耗资甚大。他还亲自讲经注经,敕编佛书。如中大通三年(公元533年),萧衍就两次在同泰寺讲解佛经。“制《涅梨》《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此外,萧衍还前后四次舍身出家。第一次是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三月,萧衍去同泰寺舍身出家,返回后大赦天下,改元大通。第二次是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萧衍再幸同泰寺,舍身出家,设置四部无遮大会,穿上袈裟讲解《涅槃[pán]经》。后来由群臣献上一亿钱赎回其还俗。第三次是中大同元年(公元546)三月,萧衍又到同泰寺舍身出家。期间,萧衍讲解了《金字三慧经》,并设立了法会,在四月十七日由群臣捐两亿钱赎回。第四次是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一次舍身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于四月十日由群臣奉赎“皇帝菩萨”。萧衍四次舍身同泰寺时间分别间隔两年、十七年、一年,每次都郑重其事进入寺院按照僧人要求生活,中间伴随举行法会、讲经等繁琐行为。萧衍如此崇佛甚至不惜“舍身”,造成了梁王朝的经济危机,为日后亡国埋下了祸根。[34][35][36][37][20][38][39][4][22]

积极办学

萧衍积极兴办学校,倡导讲学活动,实行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编纂[zuǎn]五礼,这一系列措施促使魏晋以来式微的儒学得以复兴。与此同时,五馆、经学策试、官班制等制度和“唯才是举”的政策也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促成了寒庶阶层的崛起 ,推动了贵族制向官僚制的演变。[40]

外交

萧衍在位期间,梁朝与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和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政权都建立或重新恢复了交往交流关系。梁武帝时期是南朝民族关系最好的时期,一方面,萧衍重新恢复了一部分已经和中原断绝关系的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关系,如龟兹;另一方面,萧衍在位期间,一部分以前没有与南朝来往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始与梁朝取得联系,建立了交往交流关系,如西域古国于阗,极大地拓展了南朝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的范围,令当时民族交往交流达到了高潮。[41]

与西域政权

萧衍在位期间,原属于古西域的龟兹、于阗[tián]、高昌宕昌、邓至、呵跋檀、周古柯、胡密丹、白题国、朅盘陁、末国均前来梁朝朝贡,如于阗便于天监九年(510年)、天监十三年(514年)和天监十七年(518年)数次派遣使者到梁朝进献波罗婆步鄣、琉璃罂等物品。又如西域古国龟兹,在萧衍即位后,龟兹王尼瑞摩珠郍胜于天监二年(503年)来遣使朝贡,同中原恢复了断绝近一百四十年的关系。而与宕昌国,萧衍上位初期,便授行(代理)宕昌国王梁弥邕为安西将军、河凉二州刺史,将其册封为宕昌王。天监十年(511年),宕昌国向南梁遣使朝贡。普通三年(522年),白题国向南梁遣使朝贡。另有邓至国,萧衍将 邓至国王象舒彭等为安西将军、邓至王。天监五年(506年)秋七月,邓至国前来朝贡。武兴国的第四位国君杨绍,被萧衍封为武都王。又如吐谷浑国,萧衍曾册封吐谷浑君主伏连筹河南王,吐谷浑国与南梁来往密切,在天监十五年(516年)至大同四年(538年)间,先后6次来向南梁遣使纳贡。 [4][41][3]

与东南亚政权

萧衍在位期间,东南亚各国如林邑、婆利等,也相继向南梁遣使纳贡。如林邑国,自萧衍建立南梁后,就开始朝贡,一直到中大通六年(534年)秋七月,累计共有7次。婆利国在天监十年(511年)时,遣使者向南梁进贡金席。六年后又来遣使朝贡。干陀利国在梁武帝一朝有两次纳贡记载,分别是天监元年(502年)和天监十七年(518年)。天监二年(503年)七月,扶南国也派使者来献礼。次年五月,萧衍还任命扶南王憍[jiāo]陈如阇耶跋摩为安南将军。大同元年(535年),扶南国又来向南梁献上礼物。大同五年(539年)秋八月,扶南国向南梁进献犀牛。天监十四年(515年),狼牙修国遣使朝贡,中大通三年(531年),丹丹国也前来纳贡,同年9月,狼牙修再次朝贡。另有盘盘国在中大通元年(529年)第一次向南梁遣使朝贡,往后又来朝贡过两次。[3]

与朝鲜半岛政权

位于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也在梁武帝时期与南梁建立外交往来。早在天监元年(502年),萧衍就册封高丽王高罗云(高丽文咨王)为车骑大将军。后来又册封高丽王嗣子高安(高丽安藏王)为高丽王。萧衍在位期间,高丽曾向南梁多次纳贡,如大通元年(505年),高丽向南梁遣使朝贡。天监十五年(516年)夏四月,高丽前来遣使纳贡。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冬十一月,高丽国再次遣使朝贡。百济国在天监十一年(512年)至大同七年(541年)间,先后四次遣使纳贡,萧衍还曾将镇东大将军百济王扶余隆的军号进为宁东大将军。新罗国则是在普通二年(521年)十一月,向南梁遣使朝贡。[3][20]

与北魏

萧衍建立南梁后,与北魏的关系一直处于长期针对的状态。如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萧衍下令第一次大举北伐,双方作战长达三年才结束。此后也多次进行交战,互有胜负。大同二年(公元536年),萧衍再次下令大举北伐,这次战争没有正式开始他就诏令班师,北魏遣使来请求言和,萧衍同意。梁魏至此停止了大规模的战事。[4][5]

与南亚政权

天监二年(503年)七月,中天竺国遣使向南梁朝贡。没多久,北天竺国也遣使来朝贡。大通元年(505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前来遣使朝贡。[3][42]

与波斯

萧衍执政期间,波斯与南梁仅有两次来往。一次是中大通五年(533年),波斯派使者来梁朝贡。第二次则是大同元年(535年)夏四月,波斯再次派使者来南梁朝贡。[42]
萧绎《职贡图》宋人摹本

与柔然

萧衍在位期间,柔然曾多次遣使向南梁“朝贡”赠礼往来。据《南史:梁本纪》记载,自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至大同七年(公元541年),柔然先后六次向南梁遣使朝贡,进献乌貂裘等物及特产。[3]

主要作品

梁武帝萧衍不仅是位皇帝,还是位学者和诗人。萧衍涉猎甚广,精通经学 、史学 、佛学 、诗赋,对风靡魏晋的玄学 、道学亦较通晓。除此之外 ,他在军事 、医学 、书法 、音律 、棋艺 、骑射等领域也造诣颇深 ,甚至对阴阳卜筮[shì]也有研究。[22][6]

经学

梁武帝对经学颇有研究。据《梁书》《南史》本纪和 《隋书 ·经籍志》记载 ,他所著经书有《周易大义》二十一卷 ,《礼记大义》十卷 ,《周易系辞义疏》一卷及 《六十四卦》、 二《系》、《文言》、《序卦》等义 ,《孝经义疏》十八卷 ,《毛诗发题序义》一卷 ,《毛诗大义》十一卷 ,《制旨革牲大义》三卷 ,《春秋答问》,《中庸讲疏》一卷 ,《乐社大义》十卷 ,《乐论》三卷 ,《钟律纬》六卷 ,《周易讲疏》三十五卷,《孔子正言》二十卷 ,《尚书大义》二十卷 ,《金策》三十卷等 ,凡200余卷。从梁武帝对史书编纂的要求来看 ,他的修史主张是实录和会通 。[6]

史学

萧衍注重历史,熟知前朝历史,注意借鉴资治,在他撰写的赞序 、诏诰[gào] 、诗赋 、尺牍[dú] 、铭 、诔[lěi] 、箴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中,多引史用典 。《隋书 ·经籍志》“史部”著录有梁武帝撰写的《通史》,根据《梁书·武帝纪下》的记载,萧衍撰写了《通史》,亲自撰写了赞和序 ,共计六百卷 。结合《梁书·吴均传》的记载,《通史》应当是吴均主修的 ,萧衍则写了部分赞和序。而萧衍对此书的价值颇有自信 ,认为《通史》可以取代众多史书。同时,萧衍还领修了类书《华林遍略》,共计700卷 ,并诏令修撰了《梁武帝总集境内十八州谱》690卷 。[6]

文学

萧衍喜文好作 ,能诗会赋 ,其文学才能在南朝堪称一家。《梁书》本纪记载梁武帝“凡诸文集 ,又百二十卷”。据《隋志》著录 ,萧衍有《梁武帝集》二十六卷、《梁武帝诗赋集》二十卷 、《梁武帝杂文集》九卷、《梁武帝别集目录》两卷 、《历代赋》十卷、《梁武帝净业赋》三卷、《围棋赋》一卷、《梁武连珠》一卷、《梁武帝制旨连珠》十卷等,共八十六卷。其作后世颇多散佚,现存诗歌,据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共计106首。明人张溥、阎光世、叶绍泰等人所辑《梁武帝集》,诗歌数量均不及此数。[6][43]

佛学

萧衍在佛教上的造诣颇深,被称为“中国信佛帝王第一人”。除藏佛籍和探佛学外,萧衍还多次舍身寺院。而萧衍的佛学论文主要有《立神明成佛义记》《注解大品经序》《敕答臣下神灭论》《断酒肉文》《摩诃般若忏文》《金刚般若忏文》《净业赋并序》等。[22][6]

音乐

就音乐而言,萧衍不仅懂音律 ,访集古乐还创制了许多新歌。在他崇佛之后,更是创作了许多颂扬佛法的正乐 ,如 《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22][6]

军事

据据《隋志》著录,萧衍著有 《梁主兵法》《梁武帝兵书钞》《梁武帝兵书要钞》各一卷 。[6][44]

中医

在政务之余,萧衍经常探究医学,《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梁武帝所服杂药方》一卷。[6][44]

棋艺

萧衍棋艺高超,著有《围棋品》和《棋法》各一卷 。[6]

创作特点

文学

萧衍的诗词歌赋,从内容上看,吟咏对象所涉范围较为广泛,内容多为情感 、述怀 、写景 ,另有咏物 、佛理 、游仙等数首,《捣衣》便是萧衍代言诗的代表作之一,开篇不言捣衣,而以水边送别为发端,继之以秋节之变,随后自然引入捣衣主题。清初诗论家陈祚明曾在《采菽堂古诗选》中收录此诗,并评论道:“宛宛苦思,得性情之正。从容入题,情绪曲至。”《梁武帝集》中,言志抒怀之作也有不少,如《直石头》:“翠壁绛[jiàng]霄际,丹楼青霞上。夕池出濠[háo]渚,朝云生叠嶂。”等句便抒发了别离之情。而萧衍现存真正意义上的写景诗并不多,仅《首夏泛天池》《登北顾楼》等三四首。《登北顾楼》作于萧衍晚年,有“旧屿石若构”等句,风格遒劲 。陈祚[zuò]明对其评价较高,认为此诗没有六朝诗歌散结无章法的问题。[6][43][45]
萧衍的诗歌,主要可分为第三人称的“描述体诗”和第一人称的“代言体诗”。前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全景,如《江南弄》其五《采菱曲》,后者选取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自己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这种“融入式”的抒情方式,以主观言说的方式直接表露女子内心的情愫,如《捣衣》诗。萧衍的乐府诗创作,其题材和内容主要是吴声、西曲歌,以女子为歌咏对象。如《玉台新咏》,写女子,只写局部,多用动词,以动写静,只着重刻画笑容与目光,体现女子的体态容貌。缺少了乐府民歌情感真挚直露、语言明丽自然的特点,夹杂了贵族文人玩赏的情趣。他的乐府诗也善于表现男女相思之情。如《拟青青河畔草》,萧衍写怀思、做梦及梦觉的过程,将自然景物和主人公的处境结合,情感含蓄。此外,萧衍善于结合征戍、边塞的题材来写男女之情。萧衍自身多年征战,其所作《襄阳蹋铜蹄》,没有一般梁、陈诗人的无病呻吟,写女儿情态,通过征夫与女子的离别画面,写出了他们矢志不渝的爱情。[46][47]
萧衍的 《围棋赋 》亦是集大成之作,开头追本溯源,从棋盘和棋子写到 “列两阵,驱双轨” 的布局,后写激烈的中盘搏杀。此赋融程式美 、体势美和形容美于一体,是同题赋作的代表作。[48]

书法

由于历史原因,萧衍的书法原迹现今已无从领略,但从明代董其吕《戏鸿堂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中所收刻的萧衍《异趣 帖》,以及宋 《淳化阁帖》中所收的萧衍《脚气帖》来看,萧衍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也写出了自己的面貌。从《脚气帖》的“数朝脚气转动不得”等句来看,无论其行笔的流畅、游丝的牵带、草字的结构,还是在行气及其章法上,无不体现着灵动、清俊、娴熟的风格笔调。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曾评价萧衍好草书,书法的风貌也很是古朴。与此同时,萧衍不仅能书 ,而且还是书法理论大家 ,著有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观钟繇书法》《答陶隐居书》《古今书人优劣评》等书法论文。在这些书论中 ,萧衍对书史上的一些问题以及书法技法技巧都进行了深入探寻,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应以钟繇古朴细硬的中庸适度的书法审美为标准,希望能矫正宋齐以来一味效摹王献之派流丽便美的书风。[49][6]

人物思想

萧衍特有的思想意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真神佛性论”,提出神不灭的主张。萧衍以真神为佛性,以真神作为成佛的根据,这种涅槃学说也成为南北朝时期的一大代表。萧衍提倡佛教,重视善恶之说,为巩固统治,特别强调忠孝思想。同时他又注重儒家思想,提倡以儒学治国,恢复经学取士。萧衍将《孝经》的理论大量引入佛教,用儒学理论来解释佛教,迈出了佛教和儒教融合的第一步。他思想的基本倾向是重视对儒术、经学的恢复和建设,用礼教作为治国的根本内容,再以佛、到两教作为补充。这种“三教同源说”,是儒、道、道矛盾斗争的产物,萧衍用这种思想来实行统治。萧衍对佛教的“成佛学说”吸收加工,形成了自己的“返性学说”,认为心性本纯洁,因外物污染,必须修行才能令心性恢复洁净。这种学说思想丰富了儒家学说,缓解儒家和佛学的矛盾,还对唐代李翱的“复性”说产生了一定影响。[50][51][52]
萧衍首次进行了三教思想尤其是儒教和佛教思想融合统一的尝试,奠定了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为全面完善封建统治思想提供了蓝本,后世学者都有受到萧衍思想的影响,在其基础上进行尝试与验证,如萧衍的“心统性用”说,就成为北宋思想家张载 “心统性情”说的雏形。萧衍的三教合一思想,以儒家思想和伦理为主,对佛教和道教加以利用和改造,影响了两宋时期理学的建立,宋代理学就是沿着其纵线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官方哲学。萧衍作为封建帝王,将自己的三教合一思想大力推广,对中国思想史具有深远影响。[50][51]

人物影响

政治

萧衍在位期间,尽量避免军事冲突,力争与北方和平共处,以达安境息民的目的。所以南梁侯景之乱前的47年时间里,内部都保持着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南梁虽然与北魏有过几次大规模作战,但基本都是为了收复失地,南梁在六朝中受南北战争的影响也最小。对内,萧衍尽量缓和各方矛盾,给门阀士族高官厚禄,提高宗室诸王的权利,又重用寒门,使南梁涌现了一批如沈约徐勉的重臣。萧衍还打破了歧视吴人的传统偏见,南梁因此成为当时与吴姓士族关系最融洽的时代。萧衍的对内政策保持了南梁社会的基本安定。此外,他注重农桑,实行屯田政策,减轻了人民的役、赋税负担,又安置流民、恢复生产,还专门制定法律保护耕牛,任用廉吏,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经营。这种种举措加快了南方开发的步伐,并推动南方农业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化。萧衍统治期间,南梁财力逐渐充足,后三十年国力稳定上升,中后期社会安定、政权巩固。而且南梁的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也达到了六朝最高发展水平。萧衍在位时47年的和平安定,令南梁的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水平都超过了前朝各代,南方生产潜力和经济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成为继黄河流域之后的古代中国第二大经济基地,还为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和唐后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为南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出现了“干戈载载,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的梁武帝之治盛世。[53][54][4][5]

文化

萧衍是一个帝王兼学者的特殊人物,除去当皇帝的政绩,他作为博学多才的学者,在史学、文学乃至儒学、道学、佛学等方面都颇有成就。萧衍早年被萧子良延入文学集团,成为“竟陵八友”之一。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在创作业绩,而在倡导之功。萧衍本人爱好和提倡文学,当时社会非常重视门阀,却因统治者爱好文学而打破,出现了如到溉因、庾於陵这样出身寒微的文人重臣。萧衍以文学取士,令社会上兴起尚文之风,梁代文学因此独标一时,达到南朝文学之极致。他对文学活动所设的种种规矩限制和对数典隶事之风的注重,也极大的影响了梁代文学创作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萧衍对经学颇有研究,在其尊经重儒倡导下,本已式微的经学在南梁得以重振。他讲经注经,注重对经学典籍的翻译,邀请当时的翻译名家翻译出很多经纶,如其中《摄大乘论》的译本,就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55][56][6]
萧衍崇尚佛教,南朝佛教发展在其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他以佛教为统治工具,在位期间采用各种各样的包括舍道归佛、创建佛寺、多次舍身侍佛等等举措,不遗余力的支持佛教,这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巨大。萧衍因为佛教严格戒律,禁断肉食,改变了汉代以后一直奉行的僧徒可食用“三净肉[b]的习惯,对于往后的佛教徒生活习惯影响很大。在萧衍的支持下,佛教几乎成为南梁的国教,建寺成风,立像成风,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百姓深受其害。佛教给南梁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有三:第一影响社会生产,第二加重人民负担,第三败坏社会风气,这些恶劣影响加剧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后来“侯景之乱”的出现,就与萧衍推崇佛教有一定关系。佛教在梁王朝达到极盛,反过来加速了其崩溃坍[tān]塌。[57][58]
萧衍擅长写诗,在文学领域,他的诗文赋会,自觉追求“新变”。他与“竟陵八友”的成员一起,总结了文学发展规律,归纳出新的文学创作标准,并主动吸收异域文明,提出诗歌的声律理论,将之运用在实际创作中。其诗歌讲求声律和用典,开创了新诗体“永明体”,丰富了诗歌形式,为唐代格律诗的定型铺就基础,对于中古文学和音韵学的发展都有突出贡献。此外,萧衍注重对书籍的复制与收藏,在位期间组织了多次大规模抄书活动,既充实了南梁图书收藏,又引导和推动了社会上图书复制行业的崛起,令南梁文化长期繁荣,在六朝中都保持领先地位。萧衍对于文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以国君的身份大力提倡文教,推动了梁朝学术文化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素质。萧衍在音乐上也颇有研究,创制了许多乐曲,丰富了中国传统乐器的表现能力。萧衍的种种文化艺术成就,引领了一个昌盛的文化形态,也为盛唐时期中国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5][56][6][59][60]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南朝齐大臣、文学家王融便十分敬佩萧衍,认为萧衍必能主宰天下。开国功臣王俭也曾对萧衍有较高的评价,认为萧衍三十岁内一定当侍中(古代职官名),之后更是会越来越显贵。[3][2]
唐代姚思廉就曾在《梁书》中高度评价萧衍道:“历观古代的帝王君主,若论恭顺节俭、端庄礼敬、多才多艺、学问广博,恐怕很少有人可与他相比。”[4]
唐朝诗人杜牧也曾评价过萧衍,认为他明智勇武,得以创建梁国[61]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曾评价道:“萧衍在江左建立梁朝,实在是对民众有功,没有大恶。”[62]
明代学者、诗人胡应麟认为,人主才美之盛,再也没有比得上南梁萧衍的了盖无如梁武者。[63]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评价萧衍,称其统治南梁五十年,天下已经进入小康了。[64]
清人赵翼认为,创业之君里面还兼擅才学的,尤其以南梁萧衍独擅千古。萧衍年少好学,洞达儒玄,虽然政务繁忙,仍然手不释卷,他天性睿智精明,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接写就。历观古代帝王才艺博学到萧衍这个程度,十分罕见。[65]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也曾评价道:“萧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权势者,勤俭超过汉文,和王莽一样勤劳,可以说是南朝完美贤德的君主。”[66]

负面评价

后世对萧衍也多有负面评价。北魏大臣郭祚便认为萧衍太过狂妄,擅自截断河流,祸害百姓,这便是他灭亡的征兆。[67]
北魏大臣源子恭则认为萧衍盘踞江左,偷窃国号,在一方称帝。[68]
唐人李延寿曾在其撰写的《南史》对萧衍为帝后期有着负面的评价,认为萧衍后期沉溺于佛教,统治松弛,这才导致后期多发叛逆,最终自取灭亡。[20]
唐朝诗人杜牧也有过类似的评价,认为萧衍因笃信佛教舍身做佛的奴隶,致使国家灭亡,而自己被囚禁活活饿死也不醒悟。[61]
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是萧衍开启的侯景之乱,导致江左生灵涂炭,最终覆亡。[69]
近现代中国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萧衍性好佛法,晚年时刑政废弛,又因为太子萧统早卒,他却立次子为太子,令皇子之间彼此斗争相离,北方侯景之乱正好此时爆发,内忧外患之下,梁王朝走向末路。[70]
现代学者殷登国认为,萧衍晚年过度迷信佛法,又放纵谋逆大臣,最终群小乱政,酿成了侯景之乱。[71]

人物关系

萧衍的家庭关系

轶事典故

生有奇异

萧衍的母亲张氏曾梦见自己怀抱太阳,随后便有了身孕,生下来萧衍。萧衍生来就有一种异常的光,相貌特殊,额骨中央隆起,形状如日,面部如龙,回头有如虎望重山,舌纹为八字形,颈部有浮光,身体映着太阳却没有影子,两髋骨都是双骨并生,脖颈上部隆起,右手纹有“武”字。小时候,萧衍便能够凌空行走。而他所住的房子中经常像是有云雾缭绕,经过的人都肃然起敬。[3]

预言为帝

萧衍年少时曾有一次路过牛渚,遇上了大风,便把船驶入龙渎停泊。此时,有一位老者出现,说萧衍龙行虎步,相貌不可言说,能使天下安定。而后,萧衍正打算询问这位老者的姓名,这位老者却突然不见了。等萧衍担任司州刺史后,又有一个自称僧恽的和尚告诉萧衍,说他脖颈上有一条卧龙,不会是别人的臣子。但等萧衍去找他时,这个和尚却也早就不知所踪了。[3]

竟陵八友

竟陵王萧子良曾设置西邸官舍,招揽文学人才,二十四岁的萧衍曾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粲[càn]等人一起在此处交游,号称“竟陵八友”。[3][8]

神灵吃素

信佛之后,萧衍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自身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而后,萧衍要求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萧衍吃素,便要神灵也吃素。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表示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4][20][22]

厉行节俭              

萧衍为人颇为节俭,身上经常穿着布衣服,床上是木绵青帐,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褥用了两年。从五十岁以后,萧衍就断绝了房事。后宫女官从贵妃以下,六宫除了三种绘有山雉[c]的祭服外,衣服也从来都不拖在地上,没有其余的锦绣绫罗。萧衍每天只吃一顿饭,饭菜也是蔬菜和豆类,没有荤腥。同时,萧衍不饮酒,不听音乐。不是宗庙祭祀、大会酒宴和各种法事,宫中也不曾奏乐。[4][36]

不立皇后

萧衍的皇后郗徽颇为善妒。郗皇后逝世后,还化身为龙,待在了后宫的井中,给萧衍托梦。她有时会现出龙形,光彩照耀。在萧衍身体将要不适时,郗皇后便会搅动井水,腾跃而上。因此,萧衍便命人在井口建了宫殿,将衣服堆在井口,并用美食前去祭奠她。自此,萧衍未曾再册立皇后。[72]

面见达摩

梁朝婆罗门僧菩提达摩曾前来面见萧衍,萧衍便询问达摩自己造寺造像是否有功德。达摩直接言明并无功德。萧衍不能理解达摩的深意,将其赶走。[73]

陵寝墓葬

修陵

萧衍去世后,葬于修陵。修陵位于离南京不远的丹阳荆林乡三城巷口。据《建康实录》的记载,修陵是萧衍生前营造,完工后,萧衍还曾亲临视察。萧衍的妻子郗氏葬在此处,萧衍登基后,追尊其为皇后,便将此处改造为修陵。关于修陵建造的时间、形制和规模,史书中并未有记载。修陵的陵冢早已荒平,在陵前神道的北侧仅存石麒麟一只,是梁代石刻的代表作,在雕刻装饰技法上显得简朴、写实。石麒麟头大颈长,昂首向天。而在修陵南面,便是其父文帝萧顺之建陵[74]
修陵石麒麟雕刻

研究书目

文艺影视

2015年9月19日,丁勇岱在电视剧《琅琊榜》中饰演梁帝萧选[85]2020年12月21日,萧衍在纪录片《中国》第九集《佛变》中出现。[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