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是一个多井的城市,仅在方圆两平方多公里的老城范围,就有一百多口古井。这些残存在古城角角落落、滋养过无数代建水人的供水工程,曾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建水的城市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抑或是司空见惯的缘故,人们对古井的存在可谓熟视无睹。近些年以来,随着古井资料的不断发掘,那被历史和生活打磨得光滑透亮的井台,被绳索勒磨出道道痕迹的井栏,像一种有灵性的东西,昭示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于是,沉睡多年的古井故事渐渐地浮起,成为一道道历史文化的风景。 历史最久远的井一一东井。俗名水井殿,在城外东正路太史巷街头。该井圈自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为建水有据可查的第一口水井。地方文人因井水冬温夏凉清冽甜润.泡出的茶水色香味极佳,认为是上苍所赐,故根据《礼记·礼运》“天降甘露,地出醴泉。”的典故,取了一个非常有意味的名字——醴泉。醴泉作为建水名井,曾因一位名人的到来而变得深沉和悠远。据说明代著名文人杨慎被流放云南时,曾多次在建水驻足。他与建水进士叶瑞和阿迷(今开远)进士王廷表结为至交,曾住在叶瑞家中,三人经常泛舟洗马塘,或垂钓或唱诗相互慰藉。据说杨状元在品赏融泉之水后,亦赞不绝口。 最有文化意味的井一一红井。位于古城红井街。相传在古代,井边有数株古树,绿荫遮蔽井口,使水呈碧蓝色,汲水者不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身影映到水中,都为碧蓝色。而从井中汲出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却呈微红色,成为建水的一个奇观。由此,喜欢吟诗作赋的地方文人墨客有感而发,列为建水当时的八景之一,叫作“建水拖蓝”。可惜此井已被填埋,再也看不到过去的胜景了。 知名度最高的井一一大板井。位于城西。据说明代洪武初年拓建临安府砖城时,时任太守徐伯阳负责西边一段城墙的构筑。他带领士兵在城西驻扎后,就在该地掘一小井,以供士兵日常生活之需。因而民间有“先圈大板井,后建临安城”之说。令徐伯阳想不到的是,大板井因为“水味之美,甲贯全滇”,用以沏茶,香味俱佳,再配上建水特产的紫砂陶茶具,成为人生难得的一种享受。用西门水做出的豆腐,味道特别鲜美,早在清代中后期就享有盛名为滇南地区的一大名特产品。尤其将豆腐捂臭后,放在火炭上烧烤,再配以自制的佐料,色香味俱全。时至今日,城里城外的家家户户虽早已用上了自来水,但饮用的水几乎都是来自大板井。走在建水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供应西门开水”“铜壶烧西门水”之类的“茶铺”“开水站”。每天一早一晚都可见到遍街有人挑着水拉着水及二车拉水的景观,时不时会听到“卖西门水”“要西门水来买啰”的吆喝声,成为建水古城独有的一道人文景观。更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大板井,竟然成为一个“产业”维持了数千人的生计。 最神秘的井一一指林寺井。在指林寺大殿东侧。有关它的开掘,民间流传着一个传颂不绝的故事。其大意是在建盖指林寺之时周围伐来的树木做梁柱都不够尺寸,急得领头的师傅坐卧不安。一天夜里,他梦见了一位仙人便跪下求他指点。老人口中念念有词指了指工匠饮水的井。第二天,领头的师傅按照老人的指点走到井边,闭目念起老人所念的语句,不一会儿,只见井中水波翻腾,浮上一根大木头,尺寸正合做梁。师傅一边念,木头一边涌上来,不到半天工夫,做梁柱的木料全齐了。直到工匠跑来对他说:“够了。”方才停住,谁知一棵木头已到井中,还没有漂上来就被卡住了。以后,那根木头仍留在井底,据说平时一般人都看不见,只有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良辰,身子洁净的人才能看到。 井栏最多水井一一新井。俗称四眼井。位于县城内东南部。据说此地因地势高,住户多,水井少,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不便。后来,人们经过商议,决定在天王寺后一侧掘井。水井开掘后,水源丰沛,水质清冽,解决了当地居民的一大难题。但在井的取名上却引来了较大争议。有的说叫天王寺井,有的说叫钟鼓楼井。经再三权衡,以高寿老人多为由,取名为“延龄井”,或称新井。可以说,保存至今的建水古井,经过文化气流的蒸润,已不仅仅是一个有水的深洞,而是饱含文化内涵,成为古城演变的重要实物见证之一。在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的今天,水井虽已退居“二线”,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是我想,终有一天,所有在井边生活过的人们,都会怀念那口与他们有过关系的古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