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最高学府——中央大学旧址(国保档案/江苏篇) 在南京市玄武区的西南部,玄武湖之南,有一座钦天山,又称鸡笼山,山上建有北极阁,南朝为皇家苑囿之一。南朝宋时,在山顶上建立了第一个日观台,为南京第一个气象台,又名“钦天台”。鸡笼山南设国子监,是十四、五世纪中国最大的国立大学。明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在此又建观象台,上设铜铸的浑天仪、简仪、圭表等天文仪器,清建“万寿阁”、“御碑亭”于其上。因亭阁位于明代“万真武庙”之上,故称北极阁。世人谓之“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钦天山下北极阁的正南方,即是南京四牌楼,这里书香不断,办学历史源远流长。清末期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明国子监旧址上创建了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来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起了国立东南大学。1925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27年又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更名为江苏大学,同年5月再次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如今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所在地。 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的学府,中央大学旧址民国风韵十足,现存的建筑遗存基本上是清末民初及民国十七年后两个阶段形成的。整个旧址群包括:南大门、大礼堂、老图书馆、科学馆、中大院、体育馆、金陵院、工艺实习场、梅庵等。 高耸入云的法国梧桐,浓荫蔽日的中央大道给这所既古老又现代的高等学府平添了几许神秘色彩。原中央大学南大门建于1933年,为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由三开间的四组方柱和梁枋组成,外形采用简化的西方建筑式样,简洁大方。如今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正门。 从南大门往里走,便是与南大门风格有些相似的大礼堂。大礼堂位于校园的正中间位置,建于1930年,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新金计康号营造厂建造。三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诠释着一份满满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景韵,四根爱奥尼亚式的列柱完美地诠释着欧洲的景观风貌。大礼堂以其雄伟庄严和别具一格的造型,成为现在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介绍,这里拍摄过好多影视剧,难怪看起来这么眼熟,原来这里就是“人民的名义”中的“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办公楼”。 大礼堂的西南侧是图书馆,其前身是始建于10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藏书楼。后来定名为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倒T字”的平面设计,给人一份别样的情韵。该建筑被称为中国20世纪初期图书馆建筑的优秀作品之一。 科学馆,1924年动工,受江浙战争和校长易人的影响,三年后才落成。该建筑由上海东南建筑公司设计,三合兴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中部四层,两翼三层,地下室一层。坡屋顶,建有老虎窗。入口处有高大雨篷,雨篷用西方古典风格立柱支撑。大门为拱券形,大楼中部设有东西向的走廊。 图书馆的东北侧是中大院,原名生物馆。建于1929年,由南京市工务局工程师李宗侃设计,上海金祥记营造厂承建。初建为两层,另设半地下室一层,1933年重修,加建为三层。建筑整体呈西方古典复兴主义建筑风格。正面为爱奥尼柱式门廊,门廊上部墙面装饰有史前恐龙图案。 中大院之西北侧是体育馆,建于1923年。砖木结构,高三层,钢组合屋架,木楼地板。入口处六廊采用西方古典柱式,屋面为红色铁皮覆盖。体育馆不仅作为体育健身之所,诸多活动亦常于此举行,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著名人士,均在此作过演讲。 金陵院原为中央大学附属牙科医院医科专业教学实习大楼,建于1936年,由杨廷宝设计,三合兴营造厂承建。采用砖墙承重,混凝土梁板结构,高三层、平面为“T”字型,整幢建筑造型简洁,美观实用。 校园大操场之北侧是原中央大学工艺实习场,建于1918年,砖木结构,高二层,平屋顶,墙壁用明代城墙砖砌造。门楣上刻有“工艺实习场”五个繁体楷书。西南角墙壁上,镶嵌有一块石碑,上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场立础纪念民国七年十月建”楷书繁体字样。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工艺实习场所,也是校园中现存最早的大型民国建筑。如今为东南大学校史馆。 工艺实习场之西北侧是梅庵,1914年为纪念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字梅庵所建,初为三间茅屋,取名梅庵。后改建为砖混平房。门上匾额“梅庵”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柳诒徵所题。门前还有李瑞清手书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八字校训木匾。 中央大学旧址建筑群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旧址上的建筑至今仍作为学校的一部分投入使用,继续服务于学生和教育事业。它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还成为了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和校园文化的重要场所。作为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的中央大学旧址,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参观时间2024年6月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