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箴言66则:原文 译文

 sun918 2024-12-22

图片

1.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译文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与其在生病之后进行治疗,不如在未生病之前就注重养生保健,通过各种摄养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 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译文指出人体不同部位对温度的需求不同,腰部、腹部及下肢需要保持温暖,因为这些部位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寒邪侵袭;而胸部以上包括头部则宜稍凉,过热可能会导致心烦、头晕等不适,体现了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养生理念。

3.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清・王世雄《随息居饮食谱》

译文强调了粥饭在饮食养生中的重要地位,粥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能滋养脾胃,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4.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晋・葛洪《抱朴子》

译文说明养生要注重细节,对于微小的益处不能因为其不显著就不去做,对于微小的损害也不能因为看似无伤大雅就不加以防范,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点点滴滴的养生行为。

5.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明・高濂《尊生八笺》

译文懂得知足常乐、内心恬静安逸的人,就掌握了获得安乐的根本。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不贪求过多,内心平和,能满足于现状,是养生中保持身心健康、获得安乐的关键。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译文意思是人体如果正气充足,邪气就难以侵犯。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通过养生保健等方法增强正气,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调畅情志等,使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就能抵御外邪的入侵,预防疾病的发生。

7.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 明・胡文焕《养心要语》

译文指出元气充足则食欲正常,无需过度进食;元神汇聚则精神饱满,不需要过多睡眠;元精充沛则欲望适度,不会贪得无厌。如果人体的元气、元神、元精都充足完备,就如同陆地神仙一样健康长寿,强调了精气神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8.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 清・尤乘《寿世青编》

译文涌泉穴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位于足底,是精气产生的地方。睡前摩擦涌泉穴千遍,具有补肾益精、滋阴降火、宁心安神等功效,可促进睡眠,增强体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

9.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 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译文强调穿着要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随时调整合适的厚度,夏季虽然炎热,但也不能穿得过于单薄,以防暑邪入侵;冬季虽然寒冷,但也不宜穿得过于厚重,以免影响气血流通,体现了顺应自然、适度穿着的养生原则。

10.夜卧早起三月春,缓形无努志逆生。—— 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译文春季的养生方法是晚睡早起,起床后要放松身体,不要过于用力或紧张,情志上要顺应春季阳气上升的特点,不要压抑情志,这样有利于阳气的生发,符合春季养生的规律。

11.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译文说明养生要避免长时间的行走、坐立、躺卧、注视和聆听,因为过度的单一行为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如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视伤血、久听伤神等,提倡动静结合、劳逸结合。

12.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清・刘承干《嘉业堂丛书》

译文强调饮食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饮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如做到饮食有节、五味调和、荤素搭配等,是养生的首要环节。

13.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译文养生的根本原则是以不伤害身体为前提,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都要注意避免过度和不当的行为,防止对身体造成损害。

14.养生贵养气,养气贵养心,养心贵寡欲。—— 明・王文禄《医先》

译文指出养生的关键在于养气,而养气的关键在于养心,养心的关键在于减少欲望。通过减少欲望,使内心平静,从而达到养气的目的,使气血通畅,身体健康。

15.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译文强调了心态对健康的影响,心情烦躁、慌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而内心平静则能使各种疾病平息。说明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于养生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译文意思是邪气之所以能够侵袭人体,是因为人体的正气虚弱。这与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相对应,提醒人们要注意增强正气,当正气不足时,要及时调养,以防邪气入侵而致病。

17.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 清・吴瑭《温病条辨》

译文指出小儿在养护过程中,通常不会有挨冻受饿的问题,但往往容易因为家长过度喂养或保暖过度而导致疾病。强调了对小儿养护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溺爱导致的健康问题。

18.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译文强调了养生要珍惜元气、保存肾精、调养精神,同时要减少思虑,节制欲望,避免过度劳心,通过这些方法来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19.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译文提倡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处世态度,对于外界事物的到来要顺其自然地去应对,事情过去之后要让内心保持安宁,不纠结、不焦虑,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够延年益寿。

20.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 明・万全《养生四要》

译文说明了合理的饮食搭配原则,以谷类为主食,是滋养身体的主要来源;肉类作为辅助,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蔬菜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水果则对身体有额外的益处,强调了饮食多样化、全面营养的重要性。

21.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 宋・蒲虔贯《宝生要录》

译文睡眠时侧卧并且弯曲膝盖,这样的姿势有助于增强气力。侧卧屈膝的姿势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能使身体得到充分放松,气血流通顺畅,从而达到调养身体、增益气力的效果。

22.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唐・张湛《养生要集》

【译文】强调晚饭不宜吃得过饱,适量减少晚饭的摄入量,有利于身体健康和长寿。因为夜晚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缓,消化功能也相对减弱,若晚饭吃得过多,易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积聚宿食等问题,影响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

23.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译文】身体要经常活动,但劳动不能过度;饮食要经常节制,少食但也不能过少导致身体虚弱。适当的体力活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但过度劳累则会损耗气血;适度节食有助于减轻肠胃负担,避免营养过剩,但也不能节食过度导致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

24.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译文】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因此明智的人在春夏季节注重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注重保养阴气,顺应自然规律。春夏阳气渐盛,应早睡早起,多参与户外活动,以促进阳气的生发;秋冬阴气渐盛,应早睡晚起,避免过度劳累,以养藏体内阴气。

25.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 明・吕坤《呻吟语》

【译文】做事从容不迫,就会有更多的回味和乐趣;人若能保持从容的心态,就会延年益寿。从容的心态能减少焦虑和压力,使身心处于平和状态,有助于身心健康,避免因情绪波动过大而引发的各种疾病,从而延长寿命。

26.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 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译文】主张少食多餐,不要一次吃得过多难以消化,要经常保持一种似饱非饱、似饥非饥的状态。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肠胃的消化吸收,避免暴饮暴食对肠胃造成的损伤,使肠胃功能保持良好状态。

27.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译文】饮食具有排除病邪、安定脏腑、愉悦精神、爽快情志以及滋养血气的作用。合理的饮食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脏腑的正常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同时还能使人心情愉悦,精神饱满。

28.食不语,寝不言。—— 春秋战国・孔丘《论语》

【译文】吃饭时不要交谈,睡觉时不要说话。吃饭时说话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咀嚼和消化,可能导致食物呛入气管,引发危险;睡觉时说话会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质量,不利于身体的休息和恢复。

29.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 明・郑宣《昨非庵日纂》

【译文】吃完饭后,喝一杯清茶,然后起身行走百步,并用手按摩肚脐。这是一种良好的饭后养生方法,清茶有助于消化,散步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使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按摩肚脐则能调理肠胃功能。

30.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明・王文禄《医先》

【译文】减少思虑,就不会过度消耗心血,头发也不容易变白。思虑过度会耗伤心血,导致心血不足,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还会影响头发的营养供应,使头发变白。

31.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 明・高濂《尊生八笺》

【译文】养生首先要以延长寿命为目标,而保养身体则以消除疾病为当务之急。强调了养生的两个重要方面,既要注重长远的寿命延长,又要关注当下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两者相辅相成。

32.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译文】善于养生的人,能够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就进行预防和调理,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体现了中医 “治未病” 的思想,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养生保健措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译文】太阳升起时就开始劳作,太阳落山时就休息。这是一种顺应自然昼夜节律的生活方式,与人体的生物钟相适应,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34.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 晋・葛洪《抱朴子》

【译文】忍住愤怒以保全阴气,抑制过度的喜悦以养护阳气。情绪过激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愤怒易伤肝,使肝气上逆,耗损阴气;过度喜悦则会使心气涣散,损伤阳气。因此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阴阳平衡。

35.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译文】仁人之所以大多长寿,是因为他们对外没有贪欲,内心清静,心态平和且不失中正之道,能够汲取天地间的美好事物来滋养自身。强调了保持内心的平和、清静以及道德修养对养生和长寿的重要性。

36.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译文】人到中年左右,应当对身体进行全面的调养和修复,这样可以重振身体的根基,使后半生依然保持较好的健康状态。中年是人体由盛转衰的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通过适当的养生保健措施,可以延缓衰老,预防疾病。

37.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

【译文】人生就像天地一样,心情舒畅、和悦时就如同春天般温暖美好,心情凄惨、郁闷时就如同秋天般凄凉萧瑟。强调了情绪对人生和健康的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38.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 清・曹廷栋《老老恒言》

【译文】人依靠气来充实自身,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调养气,最忌讳的就是发怒。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发怒会导致气机紊乱,影响气的正常运行,进而损害身体健康。

3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春秋・李耳《老子》

【译文】人要效法大地,大地要效法上天,上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这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在养生方面,强调人应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自然,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40.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

【译文】人们只知道过度的愤怒和悲哀会损害性情和身体,却不知道过度的喜悦和快乐也会伤害生命。任何情绪过度都可能导致体内气血失调,阴阳失衡,从而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保持情绪的平和稳定。

41.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 明・胡文焕《养心要语》

【译文】意思是烦恼会使人加速衰老,而经常保持乐观欢笑则能让人显得年轻。强调了情绪对衰老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延缓衰老。

42.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 明・胡文焕《类修要诀》

【译文】告诫人们不要在空腹时喝茶,因为空腹喝茶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影响消化功能。同时,晚上不宜吃得过多,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和身体健康。

43.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 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译文】强调了经常运动行走的好处,每天频繁地走动,能够使身体轻便,眼睛明亮,筋骨关节和血脉畅通无阻,饮食也容易消化,不会出现气血壅滞的情况。

44.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至急躁益甚,究无济于事也。当以一耐字处之,百凡自然就理。—— 清・曹慈生《养生随笔》

【译文】指出老年人由于肝血逐渐衰退,容易性情急躁,而急躁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情况。此时应该用一个 “耐” 字来应对,即耐心、忍耐,这样各种事情自然会得到妥善处理。

45.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 唐・张湛《养生要集》

【译文】介绍了一种坚固牙齿的方法,即早晨起床后叩齿三百下是很好的。叩齿可以刺激牙齿周围的经络和气血运行,起到健齿固齿的作用。

46.劳极则精罢,思极则精离,饮食少则精减,房欲频则精耗。—— 明・王文禄《医先》

【译文】说明过度劳累会使精力疲惫,过度思虑会使精神分散,饮食过少会导致精气减少,房事过于频繁则会使精气耗损。强调了劳逸结合、适度饮食和节制房事对养精保精的重要性。

47.君若欲寿,则顺察天地之道。—— 马王堆汉墓帛医书

【译文】意思是如果想要长寿,就应该顺应观察天地自然的规律。即人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来养生,才能达到长寿的目的。

48.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

【译文】指出精、气、神是养生家所认为的人体最为宝贵的三样东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的关键因素,养生就是要保养好这三宝。

49.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 明・胡文焕《续附・养生要诀》

【译文】强调了通过戒除暴怒来修养性情,减少思虑并心怀慈悲来养护精神,减少言语来调养气息,断绝私心杂念来修养内心,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养生养性的方法和要点。

50.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 明・胡文焕《续附・养生要诀》

【译文】说明节制饮酒能够使脾胃自然健运,少吃一些饭食必定会使精神安定。强调了饮食有节对脾胃和精神状态的重要影响。

51.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宋・官修圣济总录》

【译文】以门轴经常转动不会被虫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为例,说明人的身体也需要经常活动,才能保持气血畅通,防止疾病的发生,强调了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2.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译文】强调了各种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均衡,不要过量食用某一种食物,以免损伤人体的正气,即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53.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 清・曹廷栋《老老恒言》

【译文】指出腹部是五脏的总和所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所以腹部本来就喜欢温暖,提醒人们要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受寒,以保护五脏的正常功能。

54.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数遍,名曰干沐浴。—— 宋・蒲虔贯《宝生要录》

【译文】介绍了一种夜间养生的方法,即晚上睡觉时,要用手按摩四肢和胸腹十多遍,这被称为干沐浴。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有助于睡眠和身体健康。

55.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译文】说明了大多数疾病的病情变化规律,即早晨病情较轻,白天比较安稳,傍晚病情加重,夜间更为严重。这与人体的阳气在一天中的变化有关,提醒人们根据病情变化规律来观察和护理病人。

56.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 明・万全《养生四要》

【译文】告诫人们对于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放纵自己尽情食用,要想到病从口入的道理,时刻保持警惕并自我反省,强调了饮食节制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57.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译文】指出无论是对喜爱的事物还是厌恶的事物,都不要过于执着和情绪化,过度的爱或憎都会损害人的性情和精神,提倡保持平和的心态。

58.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 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译文】总结了一些饮食的原则,即食物以热的比冷的好,少吃比多吃好,熟的比生的好,清淡的比咸的好,体现了饮食养生中对食物温度、食量、烹饪方式和口味的合理选择。

59.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 唐・张湛《养生要集》

【译文】意思是头发是血液的末端表现,经常梳理头发一千多次,头发就不容易变白。说明梳发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对头发的滋养和保健有一定作用。

60.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 明・陈继儒《养生肤语》

【译文】指出饮酒过多会使气上升,可能导致气血上涌,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而饮茶过多则会使气下降,可能会引起脾胃虚寒等问题。提醒人们要适量饮酒和饮茶。

61.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译文】说明读书可以愉悦心情,在山林中享受悠闲的兴致,能够使人延年益寿。强调了精神愉悦和亲近自然对养生的积极作用。

62.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 明・胡文焕《类修要诀》

【译文】形象地表达了争斗会使人消瘦,而谦让则会使人长胖的意思,强调了情绪和心态对身体胖瘦的影响,其实是在倡导人们要保持平和宽容的心态,避免争斗带来的不良情绪和身体消耗。

63.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日光。—— 元・邱处机《摄生消息论》

【译文】阐述了冬季养生的原则,冬季是天地闭藏的季节,万物蛰伏,河水结冰,大地冻裂,此时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等待太阳出来后再活动,以顺应冬季的自然规律,养藏体内阳气。

64.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译文】提醒人们冬季不要过度追求温暖,夏季不要过度贪图凉爽,因为过度的温或凉都会对人体的阳气或阴气造成损伤,影响身体健康,强调了顺应四季气候变化的适度原则。

65.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

【译文】强调了调理脾胃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是治疗疾病的根本之道,而节制饮食则是祛除疾病的好方法,突出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饮食节制的重要性。

66.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译文】这是春季养生的方法,即晚睡早起,在庭院中大步散步,披散头发,放松形体,这样可以使情志舒畅,生机盎然,顺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调养身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