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之城/山西大同 大同是山西第二大城市,它的名称与由来以及变迁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大同”两字的最初含义是“天下大同”,源自儒家的重要典籍《礼记·礼运》,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是古人最高理想之一。到了后来,也就成了统治者武力统一天下的理想。二千多年来,大同这个处于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交界的地方,一直都是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它是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扼守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有“北方锁钥”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大同,是一座塞外古城,古时候称为“云中”、“平城”,辽代改称“大同”,它处于内外长城之间,曾经是北魏的京都,辽金时期的陪都,明清时的重镇,因此,大同有着“三代京都、两朝重镇”之称。 大同,不仅是北方的边陲重地,也是胡人与汉人之间的文化交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推广“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番霸业。到了汉朝,刘邦曾亲率大军在此抗击匈奴,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了七天七夜。从此,西汉不得不改变对匈奴的政策,与匈奴结下了和亲之约,也就有了后来的昭君出塞。 直到北魏时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终于有了长时间的和平。公元398年,鲜卑族拓跋珪在控制了黄河流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之后,把都城迁到了平城(北魏时的大同),并在此定都了96年,经历了六帝七世。在这期间,北魏政权“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修长城,凿石窟",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建设与发展,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大同成为了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佛教的中心,这是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