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南京六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位置 [法国]安妮·埃尔诺 ①虽然有的时候当着外人的面儿,父亲试图用客气的方式教育我,可他已经养成很久的习惯还是不自觉地露了馅儿。记得有一次他想阻止我爬上石堆,他朝我叫嚷时的语调是那么粗暴,他的诺尔曼人的固有的腔调和脏话还是将他竭力想营造的好的效果给破坏掉了。因为他不懂得有教养的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也不相信良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用打耳光的方式来进行威胁。 ②家长与子女间的礼貌相待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我用了好长的时间想搞明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他们的简单的问候语中都能表现出无限的热情和客气。和她们交谈,我感到羞愧,觉得自己不配受到如此的礼貌待遇,有时我甚至产生错觉,想象这是人家对自己产生了好感。不过后来我发现这些匆匆的淡淡的问候,这些微笑与吃饭不发出声响或是悄悄地擤鼻涕没什么两样。 ③现在我不得不将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细致的剖析,它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我曾经认为它们无足轻重。只有在受到羞辱的记忆里才能够将它们存放起来。我服从着我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愿望,它试图让人们忘记对下层社会的回忆,好像这是件恶劣的事情似的。 ④每当晚上我在厨房的餐桌上写作业的时候,父亲总是走过来翻翻我的书,尤其是历史、地理和科学课本。他喜欢让我给他出难题。一天,他要求我给他做听写,以便证明他写一手好字。他从来不知道我在哪一个班上课,别人问起来的时候,他总是这样说:“她在某某小姐那儿读书。” ⑤父亲总是说“你的学校”,而且他在说寄宿学校、修女嬷嬷(校长)的时候,总是一字一顿地说出来,表现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好像正常地发出这些词的音会让他感到有一种过于随便不够庄重的感觉。父亲总是拒绝去参加我的学校组织的活动,即便我在演出活动中还扮演什么角色的情况下也不去。我的母亲气不过他这样,就说:“你没有理由不去的”,而父亲则说:“可你知道我是从来不参加这些活动的。” ⑥父亲常常摆出一副非常严肃的样子,用庄严的语气说:“你在学校要认真听讲!”他担心命运给予他的这一奇怪的照顾(我的好成绩)会突然终止。我每一篇作文的成功,后来,每次考试取得好成绩,都会让他欣喜若狂。他认为,学习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为了不当工人。 ⑦不知是什么时候他的这个“希望我生活得比他好”的理想取代了他自己的理想。其实他曾经袒露过一次他的梦想:在市中心开一家漂亮的带露天座位的可以招待路上行人的咖啡屋,在吧台上还要放一台咖啡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他又不敢再冒险,所以也就放弃了,不然又怎么办呢? ⑧父亲永远都不会打消小商人脑子的这种看法:好人和坏人。对他来说,所谓的好人就是那些到他这里来消费的人,而坏人就是那些到战后市中心新建的商店去买东西的人。即便是那些好的顾客也还是分等级的,最好的是在我们的店里购买他需要的所有的东西,而那些差一些的人则只是过来买一些他们忘记在大商店里买了的东西,并且还对我们说些风凉话。另外,就是对这些好人,也还要当心,要好好招待他们,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认为我们会在价格上宰他们而背叛我们。每当在这个时候父亲就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联合起来敌视他。他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无奈,他恨自己的低三下四,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也和所有生意人的心理一样,希望整个城市里仅有他一家商店卖东西。 ⑨父亲并不是不幸的,咖啡厅里总是暖融融的,收音机播放着节目,从早晨七点到晚上九点,顾客人流不断。当顾客进门时,他总是与顾客交换着“大家好!”“您好!”等客套话。聊天的主题无非是下雨呀,疾病啊,谁家死人了,哪里又招工了等等,对事物发表些评论,总之老一套,间或开个玩笑。“是我的错,明儿见,头儿,走好。”接下来就是老一套活儿:清理烟灰缸,擦桌子,抹椅子。 ⑩在咖啡厅两个营业高峰的中间,父亲还要到后面的杂货店帮忙,他其实更喜欢在咖啡馆待着,或者说二者他都不喜欢,而只愿意在菜园子里种菜,或是随心所欲地建房子。春末盛开的女贞树,花香阵阵。十一月清脆的犬吠声以及隐约传来的火车的轰鸣声,让人意识到寒冷的季节又快到了,是啊,所有这一切都让主宰这个世界的人,也就是在报刊上写文章的那些人说“这些人生活得就算不错了”。 ⑪到了周日,洗澡,参加一会儿弥撒,再玩上一局多米诺骨牌或是下午开车出去兜兜风。周一,清理垃圾;周三,饮料进货;周四,食品进货等等。到了夏天,他们把买卖停业一天去看朋友,比如去一个铁路工人家玩上一整天,或是到里滋去朝圣。上午他们去参观卡尔迈勒,去参观透景画,参观大教堂,去餐厅吃饭,下午又开车去布索奈和图威尔·多威尔,父亲挽着裤腿,浸湿了脚,而母亲把裙子撩起来。后来再过周末他们也不再这样了,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已经过时了。但每个周末,我们都要改善伙食。这个习惯至今未改。 ⑫从此,父亲的生活方式基本固定,他认为生活也不可能再比这更幸福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教育子女时言行粗鲁无礼,对于有教养的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一无所知。 B.“我”无法理解父亲对待自己的态度,把对下层社会的回忆看作恶劣的事情。 C.顾客会被父亲分为“好人”和“坏人”,其中的“坏人”会让父亲感到痛苦无奈。 D.父亲最终向不幸福的命运妥协,将有规律和节奏的生活方式基本固定下来。 7.“阶层”问题是安妮·埃尔诺敏锐观察并呈现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文中“阶层”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受过良好教育者热情和客气的问候,“我”会觉得自己不配受到此待遇,巧妙体现了阶层差异带来的隔阂感。 B.“我”的好成绩被父亲视为命运的眷顾,会让他欣喜若狂,体现了父亲希望“我”用好好学习来改变阶层的理想。 C.“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联合起来敌视他”“希望整个城市里仅有他一家店卖东西”等暗含对父亲这一阶层的讽刺。 D.“咖啡屋”在小说中占据了不少篇幅,它是父亲的主要事业,但凭借这样的营生不足以改变“我”们家的阶层位置。 8.文中画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结合上下文加以探究。(5分) 9.埃尔诺的小说常用第一人称“我”,具有自传性又不仅仅是“自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6.A 7.C 8.①“我”曾对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习以为常。 ②与他人交往时感受到的礼貌和热情,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经历。 ③表现出作者对家庭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阶层的审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三点得5分。) 9.①本文取材于作者的人生经历,以第一人称叙述,增强表达的真实性。 ②“我”同时也是群体的代表,“我”的经历可以引发共鸣。 ③以“我”之视角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我”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见证者,这使“自传”兼具社会性。 (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雪山神庙 郭建国 我与你不期而遇,源于一个阴谋。你识不破接二连三的阴谋,源于你的善良和幻想。从白虎堂到野猪林,从天王堂到草料场,处处埋伏着陷阱和暗箭。你能活着来到这里与我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你有所不知,你来到草料场之后,我就开始谋划如何帮助你。我职位不高,但在我的地盘,寻机暗中助你一臂之力尚可做到。 老军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你们交割时,他把火盆、锅子、碗碟都留给了你,当然,还有那个大葫芦。你可别小看这个大葫芦,它可是我们五百年前修来的信物。从草料场投东大路去二三里,你便可打酒吃,若没有这葫芦你就取不了酒,你若不打酒就不会在路上看见我。 你初次见到我时,心里肃然起敬,向我行礼道:“①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我不禁感叹,堂堂八十万禁军教头果然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头戴毡笠子,花枪挑葫芦,脚踏碎琼乱玉,一股英雄气弥漫天地间。 这一刻,你以为打二斤酒、买二斤牛肉,回来美美吃一顿,在残破的草厅睡一觉,今天算是一个开门红。②就在你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拽上草厅门,锁了草场门,信步投东之时,三个鬼祟之人正在赶来的路上。大难临头,你却丝毫不觉。 三个鬼祟之人一路走来,早已成竹在胸,扬扬得意。五短身材,白净面皮,稀疏髭须的是陆谦,紫棠色面皮的是富安,走在后面的是差拨。差拨不停自夸,此计是差拨和管营推敲多日选定的。差拨无非是想事成之后,从陆谦这里多领几个赏钱。这草料场堆放大量草料,采用火攻,可把人烧得片甲不留。即使烧不死,也可按失火治你个死罪。 阻止三人的阴谋得逞,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你暂避一时。我说过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明示上天加大风雪量,以此阻断一场阴谋。善举终会感动上天。风雪越来越大,吹得陆谦三人东倒西歪。一望无际的白雪,几乎没过三人的膝盖。风雪延缓了三人行进的速度,为等你赶回草料场争取了时间。更重要的是,积雪把两间草厅压垮了,这是我想达到的目的,让你不得不离开草料场。 你想起半里路外的我,只拽得一条絮被,投我这里准备借宿一夜。你前脚刚走,陆谦三人后脚就到了。你来到我这里,环顾一圈,虽然破烂,但也算一歇脚之地吧。陆谦三人放了火,如果转身回沧州城,便不会撞见你。你们撞不见,就不会有厮杀。陆谦、富安来自东京,肯定不熟地理位置,必又是差拨主意,来我这里暂息,之后返回再细查。可见差拨职位虽低,心比蛇蝎更毒。 当你听得外面毕毕剥剥爆响,一个鲤鱼打挺,就壁缝看时,草料场刮刮杂杂烧着了。当你看见陆谦三人站在门外,明白了一切时,所有的愤怒和屈辱都汇集到了花枪之上。此时,我也义愤填膺,借助你,如天神下凡,向陆谦三人断喝一声。 向那些撒谎者、伪善者、阴毒者,奸贼、恶贼、泼贼戳去。看,那杆花枪如蛟龙出海,如风驰电掣,如火山爆发。报仇雪恨终有日,只争来早与来迟。 此时,我看见你气定神闲,真不愧是大英雄!③你丢下了葫芦,单提了花枪,径自投东去。我在你身后,祝福道:“林教头,你多保重。” 以后,④你奔赴梁山当好汉,再没回来看我。你曾经许诺为我烧钱纸,也没有兑现。 还有一件你不知道的事,你走后,奸贼高俅派遣沧州知府前来探查究竟。他们在我这里发现了陆谦三人的残骸,却寻不到你的踪迹,一气之下,一把火将我这山神庙付之一炬。 千年之后,也许是上天记得我的功德,人们没有忘记我的善举,为我又重修了庙宇,金甲披身,判官小鬼侧立两旁。最为可喜的是,人们也给你塑了金身,站在我的门前。 你依然是头戴毡笠,枪挑葫芦,威风凛凛,英气逼人。我愿与你永远在一起。但愿世间再无陆谦、富安、差拨这样的贼人,以及那样的风雪之夜。 (有改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一段具有总起全文的作用,概括了林冲一步步遭人陷害、发配草料场的原因。 B.本文第七段描写“风雪”这一自然现象,意在烘托“我”对林冲无处安身的忧虑之情。 C.本文结尾表达了对林冲的赞美,对陆谦等人的不满,对世间的美好期待等丰富感情。 D.本文语言别具一格,长短句、整散句顺手拈来,行文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简洁洗练。 7.文中划线的四句话是有关林冲的叙写,对这四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林冲希望自己得到神明的庇护,说明此时的他是个敬畏神明、安于现状的人。 B.第二句,“盖”“戴”“拽”“锁”等一连串动作细节,表现出林冲做事很谨慎很细致的一面。 C.第三句,说明林冲性格已经由先前的逆来顺受、唯唯诺诺转变为勇于反抗、嫉恶如仇。 D.第四句,“再”“也”两个字,透露出林冲奔赴梁山的决绝和“我”对他没有兑现诺言的不满。 8.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叼走,是《祝福》小说中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请结合文本概述一处这样的突发事件并分析其作用。(4分) 9.小说叙述主要交替使用了“我”和“你”两种人称,这样使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B。描写风雪的目的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D。“'我’对他没有兑现诺言的不满”说法错误。并没有表示不满。 8.示例一:①两间草厅被大雪压倒。(1分)这一“突发事件”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1分)两间草厅被大雪压倒,林冲不得不前往山神庙躲避风雪,引出下文林冲因暂居古庙避开火烧草料场之祸。(2分) 示例二:草料场被放火烧了。(1分)这一“突发事件”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1分)草料场被烧,林冲无处安身,便到山神庙栖身,这就为林冲偷听他们的对话提供了机会。(2分) (概述“突发事件”1分,抽象上概括作用1分,结合文本具体分析2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9.①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1分)本文以“我”为叙述主体,“我”指山神庙, 真实再现了故事情节,直接表达出对林冲的情感。(1分) ②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1分)本文称“林冲”为“你”,通过对话有利于展开叙写内容,深切表达对林冲的同情、关怀、赞美之情。(1分) ③文本交替使用人称,便于人物对话交流,表达感情,使行文更加流畅富有变化。(1分)增强了叙述的真实感、多样性、紧凑性和艺术性(1分)。 (每点2分,其中①②点概括性表述人称作用1分,具体结合文本分析1分。第③点扣住“交替”,答出“行文富有变化”类似的意思给1分,答出“增强叙述的艺术性”等类似的意思给1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①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②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③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④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⑤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⑥“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⑦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⑧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⑨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⑩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⑪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⑫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⑬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⑭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⑮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⑯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⑰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⑱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⑲我们相对坐着。 ⑳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㉑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㉒“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㉓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㉔“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㉕“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㉖“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㉗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㉘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㉙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㉚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㉛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㉜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㉝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㉞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D.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8.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6.C【解析】“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不对。从“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到后来“不再身披铠甲”,换上“白粗布长袍”,说明他对“我”的话有所触动和认同。 7.A【解析】“紧张激烈”不对。虽然有“鼓角声”,但原文“帐逢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逢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中并没有“紧张激烈”的气氛。 8.①环境描写体现诗意美:故事始终有月光笼罩,艾香萦绕;人物出场时的环境开阔、宁静、素雅;“我”喜欢的声音里呈现出的温馨、祥和。②人物形象体现诗意美:“我”是砍芦苇喂猪奶孩子的村妇,却对英雄有自己深刻的看法,能让战争的参与者放下武器,人物内外对比体现诗意美;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的长袍,人物先后对比体现诗意美。③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④主题体现诗意美:小说通过“我”对于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⑤语言体现诗意美:小说用语简洁、凝练、隽永,善用短句,使用多种修辞,“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每点2分,答任意三点,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 9.①人物身份对比:周瑜是带兵征战的高级将领;“我”是过着平凡生活的村妇。不同的身份,决定了看待战争与英雄的不同立场。②人物所处时代对比:周瑜是三国时代的英雄,“我”实际上是梦中化身农妇的现代人。不同时代的对比,便于读者以平常心态、现代意识,更加清醒客观地理解历史和英雄。③人物对英雄(或战争)理解的对比:周瑜认为英雄的价值存在于战争中,“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披铠甲。这种对比揭示了珍爱和平的主题。(每点2分) |
|
来自: 当以读书通世事 > 《070-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