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世系史料读记 (小河西) 《元和姓篡》卷6 【原文】襄阳。当阳侯元凯少子耽,晋凉州刺史。生顾,西海太守。生逊,过江随元帝南迁居襄阳。逊官至魏兴太守。生灵启、乾元。灵启生怀瑀、怀瑶。……乾元孙叔毗,周峡州刺史,生廉卿、凭石、安石、鱼石、黄石。凭石生依德,蓬州咸安令,生易简,考功员外。安石生贤,仓部郎中。鱼石生依艺,巩县令。依艺生审言,膳部员外。审言生闲,武功尉,奉天令。闲生甫,检校工部员外。甫生宗武,宗武生嗣业,贫无以给葬,收拾乞丐。云甫没四十年启子美柩祔于偃师。 【简注】《元和姓篡》中“乾元”当为乾光之误。(据《周书-杜叔毗传》。) 《旧唐书-杜易简传》列传140 【原文】杜易简,襄州襄阳人,周硖州刺史叔毗曾孙也。九岁能属文,及长,博学有高名。姨兄中书令岑文本甚推重之。登进士第,累转殿中侍御史。咸亨中,为考功员外郎。时吏部侍郎裴行俭、李敬玄相与不叶,易简与吏部员外郎贾言忠希行俭之旨,上封陈敬玄罪状。高宗恶其朋党,左转易简为开州司马,寻卒。易简颇善著述,撰《御史台杂注》五卷,文集二十卷,行于代。易简从祖弟审言。” 【简注】岑文本(595-645):唐宰相。希:迎合。左转:贬官。 《周书-杜叔毗传》卷46 【原文】杜叔毗,字子弼。其先京兆杜陵人也,徙居襄阳。祖乾光,齐司徒右长史。父渐,梁边城太守。叔毗早岁而孤,事母以孝闻。性慷慨有志节。励精好学,尤善《左氏春秋》。仕梁,为宜丰侯萧循(南梁宗室)府中直兵参军。大统(西魏年号)十七年(551),太祖(宇文泰)令大将军达奚武经略汉州。明年,武围循于南郑。循令叔毗诣阙请和。太祖见而礼之。使未反,而循中直兵参军曹策、参军刘晓谋以城降武。时叔毗兄君锡为循中记室参军,从子映录事参军,映弟晰中直兵参军,并有文武材略,各领部曲数百人。策等忌之,惧不同己,遂诬以谋叛,擅加害焉。循寻讨策等,擒之,斩晓而免策。及循降,策至长安。叔毗朝夕号泣,具申冤状。朝议以事在归附之前,不可追罪。叔毗内怀愤惋,志在复雠。然恐违朝宪,坐及其母,遂沉吟积时。母知其意,谓叔毗曰:“汝兄横罹祸酷,痛切骨髓。若曹策朝死,吾以夕殁,亦所甘心。汝何疑焉。”叔毗拜受母言,愈更感励。后遂白日手刃策于京城,断首刳腹,解其肢体。然后面缚,请就戮焉。太祖嘉其志气,特命赦之。寻拜都督、辅国将军、中散大夫。遭母忧,哀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晋公护(宇文护)辟为中外府乐曹参军,加授大都督,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行义归郡守。自君锡及宗室等为曹策所害,犹殡梁州,至是表请迎丧归葬。高祖(宇文邕)许之,葬事所须,诏令官给。在梁旧田宅经外配者,并追还之,仍赐田二百顷。寻除硖州刺史。天和(北周年号)二年(567),从卫国公直(宇文直)南讨,军败,为陈人所擒。陈人将降之,叔毗辞色不挠,遂被害。子廉卿。(可参读《北史-杜叔毗传》卷85) 【简注】边城:边城郡。南朝梁置。在今黄冈东南。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乐曹参军:官名。北周置,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府僚属。 《晋书-张轨传》列传56 【史料】(张轨)永宁(晋年号)初(301),出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越志在凉州,遂托病归河西,阴图代轨,乃遣兄镇及曹祛、麹佩移檄废轨,以军司杜耽摄州事,使耽表越为刺史。轨令曰:“吾在州八年,不能绥靖区域,又值中州兵乱,秦陇倒悬,加以寝患委笃,实思敛迹避贤。但负荷任重,未便辄遂。不图诸人横兴此变,是不明吾心也。吾视去贵州如脱屣耳!……及京都陷……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轨)分武威置武兴郡以居之。” 【简注】张轨,凉州人。西晋凉州刺史。拥戴晋愍帝司马邺,抵抗汉赵军队,翼护西晋皇室,封爵西平郡公。杜耽为凉州“军司”(即军司马)。《元和姓篡》误为凉州刺史。永嘉五年(311)洛阳失陷前杜耽已在凉州为官。 【史料】杜骥,字度世,京兆杜陵人也。高祖预,晋征南将军。曾祖耽,避难河西,因仕张氏。苻坚平凉州,父祖始还关中。兄坦,颇涉史传。高祖(刘裕)征长安,席卷随从南还。太祖元嘉中,任遇甚厚,历后军将军,龙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南平王铄右将军司马。晚度北人,朝廷常以伧荒遇之,虽复人才可施,每为清涂所隔,坦以此慨然。……(元嘉)二十七年,卒,时年六十四。 【简注】杜骥:杜预五代孙,杜耽曾孙。苻坚平凉州:前秦君主苻坚公元376年平凉州。高祖征长安:东晋刘裕义熙十三年(417)攻陷长安。太祖:宋文帝刘义隆的庙号,元嘉:刘义隆年号(424-453)。伧荒:南人讥北地荒远北人粗鄙之词。清涂:指清贵之途。 【原文】时杜预子尹为弘农太守,屯宜阳界一泉坞,数为诸贼所抄掠。尹要该共距之,该遣其将马瞻将三百人赴尹。瞻知其无备,夜袭尹,杀之,迎该据坞。坞人震惧,并服从之。 【简注】魏浚,西晋将军。魏该,魏晋族子。魏该杀杜尹事在永嘉五年(311)洛阳失陷后。杜尹被杀后,其子孙当流散北方。 【读后记】 1、杜甫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称自己是当阳侯杜预“十三叶孙”。《元和姓篡》载十二世。即:杜预-杜耽-杜顾-杜逊-杜乾光-杜渐-杜叔毗-杜鱼石-杜依艺-杜审言-杜闲-杜甫。(杜渐之名据《周书-杜叔毗传》补入。)其中,杜乾光以下八世,皆可由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或《旧唐书-杜易简传》得以佐证。杜乾光是杜甫八世祖,官“齐司徒右长史”。杜渐是七世祖,官梁边城太守(今黄冈东南)。杜叔毗是六世祖,官硖州刺史。杜鱼石为高祖,官获嘉县令,杜依艺为曾祖,官巩县令。 2、杜预生于公元222年,杜甫生于公元712年,间隔490年。如按《元和姓篡》计十二世,则各代平均龄差为44.5岁,似不合理。如计十四世,则各代平均龄差为37.7岁,大致合理。由此推测,《元和姓篡》或漏记二世。据《元和姓篡》,杜乾光为齐朝“司徒右长史”,而齐朝起止只有23年(479-502)。假定乾光生于刘宋朝(520-579)的440年(至齐朝始年约40岁)。则乾光以下八代平均龄差为38.9岁,乾光以前若按四世记,则平均龄差为54.5岁,按六世记,则平均龄差为36.3岁。由此推测,《元和姓篡》漏记的二代当在杜乾光之前。 3、《元和姓篡》称杜耽为“晋凉州刺史”或有误。据《晋书-张轨传》,晋末凉州刺史为张轨。杜耽为张轨的“军司”(军司马省称)。张轨后,凉州刺史依次为张轨儿子张寔、张茂。324年,汉赵封张茂为凉王。史称前凉(318-376)。统治区域包括今甘肃、青海、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载其疆域“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凉州(前凉)下设多郡,其中有西海郡(今居延)。按《元和姓篡》,杜顾曾任西海太守。 4、据杜耽曾孙杜骥传(《宋书-杜骥传》),永嘉二年(308)之前杜耽“避难河西,因仕张氏”,直到“苻坚平凉州,父祖始还关中。”苻坚平凉州在376年。杜耽、杜顾在凉州(西凉)约七十年。回长安时杜耽、杜顾应已卒。回长安的是杜骥的“父祖”。“父祖”可指父亲和祖父,也可单指父,名祖。杜骥之祖为杜顾辈,杜骥之父为杜祖或名不详。总之,杜耽的后裔在西凉灭亡后才回到关中。又据杜骥传,“高祖征长安,席卷随从南还。”也就是说,杜耽这支后裔回到关中后又滞留了41年,直到417年东晋刘裕征长安时才“南还”。 5、显然杜骥“南还”与《元和姓篡》中的“随元帝南迁居襄阳”不是一回事儿。晋元帝在317年建立东晋,时杜耽、杜顾已在凉州。当然,杜耽在河西为官时,洛阳尚未陷落,或部分家人(包括杜逊)仍在洛阳。时杜耽兄弟杜尹仍为弘农太守(据《晋书-魏浚传-附魏该传》)。洛阳陷落后或杜尹被害后,杜逊或与部分家人南迁襄阳。 6、然而,东晋初“随元帝南迁居襄阳”的杜逊无论如何不会生出一个齐朝为官的杜乾光。因东晋有103年(317-420),东晋后刘宋还有60年(420-479)。因此只能在杜逊与杜乾光之间补上二世。这样,杜甫世系前七世为:杜预(当阳侯)-杜耽(凉州军司)-杜顾(西海太守)-杜逊(东晋魏兴太守)-杜A(东晋)-杜B(刘宋)-杜乾光(齐司徒右长史)。后略 7、在晋末大乱背景下,杜耽带儿子“避难河西”,却留孙子杜逊在洛阳,殊不合情理。或有另一种可能性:《元和姓篡》中“顾生逊,随元帝南迁居襄阳”有误。或应为“顾生C,C生D,D生逊,过江随高祖(刘裕)迁居襄阳。逊官至魏兴太守。生灵启、乾元。”则杜甫世系为:杜预(当阳侯)-杜耽(凉州军司)-杜顾(西海太守)-杜C(前秦)-杜D(后秦)-杜逊(刘宋魏兴太守)-杜乾光(齐司徒右长史)-杜渐(梁边城太守)-杜叔毗(周硖州刺史)-杜鱼石(隋获嘉县令)-杜依艺(唐巩县令)-杜审言(唐膳部员外郎)-杜闲(唐兖州司马)-杜甫(唐检校工部员外郎)。 8、上述杜甫世系与杜甫的“十三叶孙”是一致的。因为唐时记世有两法,一法记本身,一法不计本身。杜甫采用不记本身的方法。 上述杜甫世系,八世祖以下均有史料佐证,应是可信的;十四世祖杜预,见于杜甫的《祭远祖当阳君文》,也应是可信的。九至十三世祖仍应存疑。 9、杜甫与杜济。杜甫在《示从孙济》等三首诗中称杜济为从孙。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杜济世系为:杜预-杜尹-杜綝-杜袭-杜摽-杜冲-杜洪泰-杜颙-杜景秀-杜懿-杜乾佑-杜续-杜知让-杜慧-杜济。按通行的记本身方法,杜济为杜预十五世孙,杜甫为杜预十四世孙。杜甫应称杜济从族侄儿。或亦因计世方法不同,加之年代久远,杜甫把彼此世系关系弄错了。 10、杜甫与杜位。杜甫在《乘雨入行军六弟宅》、《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位》二诗中称杜位为弟。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杜济世系为:杜预-杜尹-杜綝-杜袭-杜摽-杜冲-杜洪泰-杜颙-杜景秀-杜逊-杜淹-杜行敏-杜崇毂-杜希望-杜位。杜位亦杜预十五世孙。杜甫应称杜位为族侄儿。 11、杜甫与杜牧。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杜牧世系为:杜预-杜尹-杜綝-杜袭-杜摽-杜冲-杜洪泰-杜颙-杜景秀-杜逊-杜淹-杜行敏-杜崇毂-杜希望-杜佑-杜从郁-杜牧。杜牧为杜预十七世孙。杜甫为杜牧的曾祖辈。 【参考文献】 李煜东《杜甫《示从孙济》系年新考》《中国诗歌研究》2022(01) 杜次志《杜预至杜甫世系传承浅析》《杜甫研究学刊》2021(03) 耿建龙《杜诗中“杜济”考辨》《杜甫研究学刊》2018(4) |
|
来自: 小河西 > 《杜甫相关文献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