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着非常舒服。文字舒服,当然,还有叙事的舒服——它的流畅,以及它的特别。 恍惚间记得当年(上世纪80年代)当我初次读到它时也是舒服的,除此,还有讶异与震惊——小说还可以这么写吗? 宛若是小说与哲学的双重奏,是小提琴(文学)与钢琴(哲学)的对决与对话,蛮迷人的。那时读到的译文是出自韩少功姐弟之手,那个语言,也令人感到了舒服妥帖。 再后来,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了一整套昆德拉的小说集,其中,当然少不了昆德拉小说世界之重中之重的《生命中不能𠄘受之轻》。书名翻译得似乎有点小异,那不重要。 那么,重要的又是什么? 哦,此版译文之糟糕竟让人无法卒读。当时还怀疑自己是否过于偏执了,再读,仍然失望。只好放弃了。为了重新找回被损害的美好印象,我又重读了韩少功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的,那次重读,纯粹为了找回曾经的印象,还有感觉。 这次我仍然没有失望,只是少了震惊,毕竟我此前读过一遍。 这个台版的译文更加好了,光是翻译语言,便让我有了分外惊喜,它没有辜负我读前对它寄予的一份期待与希望。 读者与书就当具这么一种无声的潜在默契:信任与共鸣。我以为,这就是一种幸福了,而且高级,脱俗,为此心境亦跟着悠荡了起来,真好!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之语境,于我们乃有相当强烈的认同与感同身受。此书写的是作家上世纪70年代的经验感受,而人类历史,又豪迈地跨过了20世纪,进入21世纪的20年代。作者昆德拉亦已辞别人世,驾鹤西去了。可他笔下人物的身世经历,于我们不仅仅是熟悉的,而且还具有一种心理上的同构效应。虽然此刻的我仍处在"阅读进行式"中,但读着读着,竟会情不自禁地喟然长叹。 黑夜降临了,耳边似乎还能隐约听见冷风的啸声,我放下书,走到窗前,不远处的幢幢高楼灯火璀璨,而我,却尤觉它们是那么的不真实。 真实的,乃是我们身处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2024年12月22日晚,匆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