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悬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铁毛l 2024-12-23

图片

痰饮五: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

足少阳之经,自缺盆而入胁里,足厥阴之经,自小腹而布肋胁,胁下痛引缺盆者,饮阻少阳之经,经气不舒,故痛引缺盆。咳嗽则经脉振动,是以痛甚。此痰饮之流于胁下而在肝胆之经者,所谓悬饮也。

1  留饮,还是肺气不化的心下之停水也。痰饮流动于胁下,而在肝胆之经者,此为悬饮。饮阻少阳之经,经气不舒,故胁下痛而引缺盆也。肺逆咳嗽,则痛转甚也。此是悬饮之病,而非肝胆之病。

论:此是重申悬饮之义。

痰饮六: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饮阻窍隧,肺无降路,津液凝滞,故短气而渴。湿流关节,故四肢历节而疼痛。此饮之自胸膈而流四肢,所谓溢饮也。

1   胸中有留饮,还是水停心下之义,阻隔肺气,不得下降,故见短气。津不雾化,而为痰涎,是为凝滞,所以口渴。外寒窍闭,不能化汗而外泄,则湿流关节,四肢历节疼痛。饮之自胸膈而流四肢,所谓溢饮也。

论:此是重申溢饮之义。

痰饮七:脉沉者,有留饮。

火浮水沉,自然之性也。

1 本条提纲可以这么理解:病痰饮咳嗽,脉沉者,有留饮。

     痰饮咳嗽,是肺肾之病,原于土湿。脉法:沉为在里。此是土湿水寒之脉,土湿不能消化水气,气水不能互化,为有留饮也。

痰饮八: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悸,必有伏饮。

膈上痰饮阻碍,肺气壅满,喘促咳嗽,是土湿而胃逆也。一旦痰气上涌,呕吐发作,胃气逆升,则太阳不降。太阳寒水之经,经气郁遏,营卫易位,则发热而恶寒。(营阴束其卫阳,是以发热恶寒。)太阳行身之背,逆而不降,经气壅迫,故脊背疼痛。胃逆则脾陷,肝木抑遏,陷于水位,是以腰疼。肾位于腰,是谓水位。肝窍于目,肾主五液,入肝为泪,木郁风动,肝液升泄,故目泣自出。风木摇荡,故振振而瞤悸。如此必有伏饮,缘饮伏湿旺,土木双郁,是以见证如此。

1 膈上病痰,痰饮阻碍,肺气壅满,喘满咳吐,此是土湿而胃逆也。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悸,此必有伏饮。

2 膈上病痰,肺逆则喘,胃逆则呕。发则寒热者,是太阳不降也。(旋覆花汤条下)附五:余国俊教授讲课实录,江尔逊老中医自治医案,即是此寒热之理,膈上病痰,给理解成了少阳寒热。而此背痛腰痛者,当是掣痛之义。

痰饮九: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虚。脉偏弦者,饮也。

夫病人者,阳虚湿旺,火升作渴,饮水一多,不能消化,水停心下,内阻肺气,必暴生喘满。“凡”土虚食少而水饮多,水停心下而阻格,甚者肝气郁冲则心悸,微者肺气不降则短气。水旺木郁,则脉必弦。弦为木气,应见于左关,若两关双弦者,是水寒土湿,木气不达,乙木郁于左关而不升,甲木郁于右关而不降,此皆大下后之虚脉,若一手偏弦者,此必饮邪之偏在一方,郁其木气也,盖饮泛土湿,木气必郁,生气不畅,故见弦象。左偏弦者,饮在脾土,右偏弦者,饮在胃土也。双弦者,即偏弦之重者。微则偏弦,甚则双弦,实同原也。

1  “病人”者,阳虚湿旺,火升作渴,饮水一多,而不能消化,则为宿水停留,故水停心下,内阻肺气,必暴生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而阻格,甚者郁阻肝气升达则作心悸,微者阻格肺气下行则作短气。(厥阴十九,茯苓甘草汤:水饮停留,阻经脉往来之路,木郁风作,故心下动悸。痰饮六,肺气不降则短气。)

2   水寒木陷,则脉必弦。弦为木气,应见于左关,木气下陷也。若两关脉双弦者,是水寒土湿,木气不达。肝木郁陷,则见于左关,胆木逆升,则见于右关,此皆大下后之虚脉。下后伤中,则两关双弦。

     若一手偏弦者,此必饮邪之偏在一方,郁阻木气也。盖饮为土湿之病,土湿则木气必陷,生气不畅,故见弦象。左偏弦者,饮在脾土(湿寒),右偏弦者,饮在胃土(心下停水之义)。双弦者,即偏弦之重者(水寒加土湿也)。微则偏弦,甚则双弦,实则同源也。也就是土湿则单左弦,土湿胃逆,则单右弦。而水寒又土湿者,则见双弦。故实则同源,水寒土湿也。

痰饮十: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弦数者,少阳甲木不降也,相火逆升,必有寒饮郁格。冬时水旺下寒,阳气不蛰,夏而水衰,然相火升泄,下寒愈剧,皆难治也。

1   弦为木郁,数为火升,是少阳甲木不降,相火逆升,必心下有寒饮阻格也。冬时水旺下寒,而相火逆升,不能下降而蛰藏。夏而火旺蒸泄,下寒愈剧,皆难治也。

冬时寒水收藏之时令,脉弦数火升,而失收藏之令,则下寒愈剧,是为难治。

夏时火旺蒸泄之时令,脉弦数火泄,而反蒸泄太过,则下寒愈剧,是为难治。

附:疟病的弦数,也是相火升逆,脉同而病不同。

    大气周流,病有虚实,也有时令之变。如虚劳:腿酸痛,春夏剧,秋冬瘥。

痰饮十一: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肺病痰饮,金能胜木,故脉不弦,但苦痰饮阻碍,喘促短气耳。痰饮之阻则喘促,肺胃不降则短气。

痰饮十二: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支饮亦饮之偏结于肺部者,故喘不能卧,加以短气,其脉亦平而不弦。

痰饮十三:脉浮而细滑,伤饮。

水饮在中,郁格阳气,升浮不归,故如循贯珠,累累联属,流利不停,其诊曰滑,而其中实有悍格之象。水旺阴盛,是以脉细。

1  伤饮,水饮在中,是土湿胃饮,饮水多而不能消化的水,宿水停留,或肺气不化,胃气不降的水停心下,就是伤饮。

   浮为表脉,表为经阳,浮则经阳不降。滑为里阳郁格,不得下降。故见浮滑之阳脉者,则知伤饮,宿水在中,郁格阳气,升浮不归也。水旺阴盛,是以脉细。

    寸脉本浮,而见一沉,名曰沉滑(反言之浮滑)。痰饮之滑脉:如循贯珠,累累联属,流利不停,其诊曰滑,而其中实有悍格之象。

痰饮十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者,水寒土湿,火冷金凉,精气堙郁所作。当以温药和之,寒消湿化,自然涣解。盖土不得火,湿气滋生,此痰饮化生之原也。土湿则上不能生金,痰凝于心胸,下不能制水,饮聚于肠胃,肺冷故气不化水,熏蒸而为痰,肾寒故水不化气,停瘀而为饮,是以当温也。

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为一定之理,此为论治痰饮之大纲。也就是说,痰饮者,是土虚湿寒之病也,当以温药和之。

附:后医之论,脾为生痰之源,而肺为贮痰之器。这个治生痰之源者,就是“当”以温药和之。而治贮痰之器者,后面另有治肺之法。也如今天所言的“病标与病本”,标本各有其治。也如表病与里病,表有表法,里有温法,也是各有其治。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是治饮之纲。对比黄家,当利小便,此是治黄之纲,也有泻下茵陈汤。对比水气,发汗与利小便,此是治水之纲,也有腹大满急者,可下之。只是说明大纲大法而已。一见痰饮咳嗽,就是止咳化痰,而不知中气湿寒,实为没有深学黄师之过。有的人在网上吐糟《四圣心源》,咳嗽怎么就成了肺胃之病,还拿出《内经》理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之论,有板有眼的反驳。此不学《伤寒金匮悬解》之过,系统理论讲的太细,又读不懂了。难道黄师不知《内经》的理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