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 邹飞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山西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出土了一件罕见的彩陶鱼纹盆。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鱼纹,是中国传统纹饰中最古老和较为常见的纹饰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传承。它不仅是中国民间的吉祥图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纹的历史演变 鱼很早就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在新石器时代,鱼纹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纹样出现在彩陶上,其发展演变经历了写实鱼纹、典型鱼纹、简体鱼纹和符号化鱼纹等阶段,虽然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象征意义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在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上,鱼纹出现的频率较高,它是仰韶文化早期的标志性纹样;此后,仰韶文化的鱼纹同样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即写实、抽象,再到原点加两条弧线的样式。 商周时期,鱼类图案进一步发展演变,不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何图案,而是恢复了早期的自然现实主义风格。春秋战国时期的鱼纹更为写实,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方面“百家争鸣”,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艺术创作更多地聚焦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 秦汉时期,鱼类图案发展出更多祈福的含义,这一时期的鱼纹装饰主要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和瓦当上,趋向于简洁、抽象,后期偏写实。隋唐时期,鱼类图案显著发展,使用更为频繁,风格和类型也更加丰富多彩,并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纹饰因此变得更加丰满、大方,常雕饰于铜器、瓷器上。 宋元时期,鱼形装饰在陶瓷和纺织业中广泛应用,人们创造出带有鱼形图案的鱼藻锦。明代以后,鱼类图案的创造和发展达到了顶峰,其形状精致华丽,且被应用于刺绣的椅披和袍服上,寓意和表现形式也进一步丰富。至清代,民间瓷器上亦随处可见鱼纹图案,它们出现在瓷瓶、罐、盘、碗、杯、盒等器物上,造型自然流畅,艺术感很强,少数独立构成图案,大多与其他纹饰组合构图,常与水草、水藻、莲花、牡丹、水波、蝙蝠、龙、八宝、钱等图案一起出现。与此同时,年画在明末清初十分流行,出现了大量以鱼为主题的年画。 鱼儿“游”在器物上 鱼纹的形态历经了从最初简易画法到后期细致临摹的漫长历史演变。目前,发现鱼纹陶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达20余处。这一时期的鱼纹大多数为压印纹和刻划纹,线条简易,装饰在器物显而易见的位置。鱼纹最早出现于河姆渡文化中,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最为丰富,且作为图腾与先民的原始崇拜有关。比如陕西省西安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盆、河南省临汝县(今属汝州市)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的人面鲵鱼彩陶罐,都展示了人类生活与鱼的密切关系,反映出古人对鱼的喜爱和崇拜。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象征等级地位的标志性礼器,其主要纹饰为兽面纹,鱼纹从仰韶文化的主要崇拜变成了次级崇拜。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依然能看到鱼的形象,鱼纹以辅助纹饰的角色出现在青铜器上,无论是卷尾龙还是衔尾龙,常伴有鱼纹,且大多数位于器物的内侧。其中,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青铜器窖藏出土的西周青铜鲤鱼尊颇为特殊,此尊为鲤鱼形,鱼身肥硕但比例协调,腹内中空,鱼口微启,鱼背部有长方盖,酒水可从此处注入腹内。 从唐代开始,陶瓷器上出现了象征吉祥的鱼纹,其写实的艺术风格与唐代人对丰腴美感的认可相呼应。流畅的线条、饱满的形态,再加上有所创新的鱼形象,展现了当时的艺术特色。至宋代,多种陶瓷制作技法盛行,各大名窑的装饰艺术“群芳争艳”,鱼纹成为受欢迎的陶瓷装饰元素,是各式器物上的“常客”。其中,装饰鱼藻纹的陶瓷器以景德镇青白釉刻、印花瓷器,耀州窑刻、印花瓷器,吉州窑铁绣花彩绘瓷器等为代表。 元代匠人开始以毛笔在光滑的陶瓷上绘制鱼纹,多使用釉下青花和彩色釉料。这些鱼纹更为生动,背景常伴有水藻、莲花等,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和层次感。明清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期,也是鱼纹装饰艺术的高峰。明代鱼纹瓷器种类丰富,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其中青花鱼纹瓷器最具特色。永乐、宣德时期被誉为青花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鱼纹的色调呈现出幽深、艳丽的特点。清代的鱼纹装饰不仅延续了之前的优秀传统,而且在品种、数量、组合等方面有所突破。据记载,故宫博物院收藏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鱼纹瓷器分别是90、41、36件,可见这一时期鱼纹应用之广。 年年有“鱼”的美好寓意 汉代以后,神话传说中的“鱼神”逐渐从神位走向民间,广泛应用于木雕、玉雕、瓷器、刺绣、壁画、剪纸等方面。然而,无论是单纹还是组合纹,都带有明显的装饰性和吉祥寓意。鱼代表的子孙繁衍、爱情美满等寓意逐步普及。 鱼,一般象征着多产、多福,中国民间文化中有“年年有余(鱼)”“吉庆有余(鱼)”“富贵有余(鱼)”等说法。人们将鱼的图案描绘于各种器物之上,寄托对丰收、吉祥、美好的憧憬,鱼纹自然而然成为一种代表祥瑞的文化符号。在海南的黎锦上,鱼纹、水波纹是较为常见的纹样。黎锦上的鱼纹多由菱形和直线组成,具有抽象的艺术美感。海南岛中西部黎族聚居区河网密布,鱼与黎族先民的生活关联密切,织娘凭借一双巧手和简单的工具,将鱼的形象呈现于黎锦上,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纵观鱼纹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审美意识演变的历史。可以说,鱼纹在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绘制工艺方面,鱼纹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然而,不变的是,鱼纹始终深植于民间艺术的肥沃土壤之中,从史前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的吉祥象征,鱼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