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有穴位830个,其中十二正经两侧穴位618穴,加任督单穴52穴,加经外穴160穴。今天,我们来介绍四个名字带“冲”字的穴位,即太冲、少冲、中冲、关冲四个穴位。这四个穴位中,有三个穴位位于手指端,是属于十二经脉的井穴,而另外一个穴位在足背,均是临床上常用的穴位。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位于足背侧,在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的凹陷中。跖骨即足掌部的长骨,第1、第2跖骨的跖骨底结合部,即靠近踝部方向、两骨相汇前方的凹陷中,即太冲穴。肝为刚脏、“将军之官”,当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的时候,人便有郁闷、发怒之时,而肝气升发太过,肝阴不足以制约肝阳,而会出现我们常说的“怒发冲冠”,激荡气血而出现头痛、眩晕、耳鸣等表现。太冲是肝经的输穴,也是肝经的原穴。原穴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因此肝的疏泄、调节功能在此穴都能够得到展现。常按揉此穴,有平肝泄热、疏肝解郁、养血调经的功用,可以用于腹胀腹痛、胸胁胀痛、失眠多梦等问题。太冲穴常配合手部的合谷穴,调节气机运行、调理气血的效果很好,气血并调,《针灸大成》中被称为“四关穴”。如何按揉太冲穴?用指腹揉按太冲穴3分钟,左右交替,以感到明显的发麻胀痛感为宜,反复2~3次,共计10~15分钟。中冲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中即中间,冲即要冲。中冲穴最为好找,就在中指端的最高点。古代有中冲代首的说法,中冲穴就像头首的光明顶,在这里刺络放血,凡属于急性的窍闭神郁,均可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中冲穴有苏厥开窍、清心泄热的功用,与经外奇穴的十宣穴位置重合,因此临床上多用于急症,例如中暑、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热病等。生活中常见中暑、发烧等情况,见头晕恶心、高热不退、心悸等表现,也可以用大拇指按压此穴,有条件者可以在中冲穴消毒后给予点刺放血,效果立竿见影。关冲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位于手指,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处。关是关卡的意思,三焦经体内的经气从此处始发,因此名曰关冲。关冲是三焦经的井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此按摩关冲穴能够促进体内水液上下输布与代谢,也有促进水谷精微运行的作用。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把关冲穴利用于解酒。用指甲掐按无名指上小指那一侧的关冲穴,能够减少醉酒几率。阴阳气血通过关冲穴而相遇,因此常按压关冲穴,能够调气调血、阴阳互通,达到人体气血平衡。关冲穴也有泻热开窍的作用,能够治疗因为三焦火热所引起的头痛、口渴、心烦发热、耳聋耳鸣等症状。故《玉龙歌》中记载的,“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少冲穴是手少阴心经的井穴,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经主要负责给心脏补充血液,然后让心脏更好地推动周身的血液运行。而少冲穴为心经的井穴,在五行属木;心在五行属火,木生火,因此少冲为心之母穴,能够清心除烦、清热安神、开窍醒神。少冲穴也可生发心气,现代人多心血不足,常有心虚之证,容易心悸怔忡、惊惕不安、健忘、多梦,或者呼吸急促、心下暴痛等症状,应该多灸少冲穴。现代临床多用少冲穴治疗中风、发热、昏迷、晕厥、心痛、心悸、胸痛、癫狂、喉炎、结膜炎、黄疸等,与十二井一样,为急救要穴之一。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