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碑是刊刻于东汉建宁三年(170年)的一方碑刻,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君碑”,又称“淳于长夏承碑”“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等。碑主夏承,字仲兖,其祖、父及兄皆居显位,所谓“宠禄传于历世,策勋著于王室”。承有文德,累任县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冀州从事等职,官至淳于长,建宁三年(170年)六月卒。 据宋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原石久佚,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筑城为工匠所毁。两年以后,知府唐曜于漳川书院(紫山书院)取旧拓重刻一碑置亭中。夏承碑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艺术价值,成为研究汉代书法的重要资料之一,历代文人学士围绕此碑展开了经久不息的争论,牵涉石刻真伪、版本谱系、文献著录、字体界定、作者归属、书写技法等,几乎涵盖了一件古代碑刻所能触及的所有方面。 夏承碑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字奇特:夏承碑在结构上打破了汉隶常态,字形多呈长方形,且隶篆夹杂,别具一格。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生动而富有变化。 2.隶篆夹杂:该碑在隶书的基础上融入了篆书的笔法和形态,如圆转和对称的笔画布置,取自篆书,并且明显是为了加强装饰效果进行的刻意安排。 3.篆籀笔意:在书写过程中,《夏承碑》多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这种笔意使得碑文在古朴中透露出一种灵动与飘逸。 4.装饰性强:与其它隶书相比,《夏承碑》的装饰效果非常明显,显得刻意、精心。这种过分修饰的字体虽然显得奇异,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后世效仿、借鉴者甚少。 5.飞动畅达:尽管《夏承碑》在结构上有所创新,但其飞动畅达的气息仍然贯穿其中,展现了华美古雅的艺术风格。 6.历代评价高:历代书法家对《夏承碑》给予了高度评价。元代王恽称其为“真奇笔也”,明代王世贞认为其“骨气洞达,精彩飞动”,清代王澍则称其“字特奇丽,有妙必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