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殊儿童来说,哪些刻板行为不用强行制止呢?我先说答案,再说原因。 5个刻板行为,不能强行制止1、重复玩某个特定玩具或游戏: 例如,自闭症儿童可能会对某个特定的玩具或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反复进行相同的操作。只要这种行为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且没有安全隐患,家长或教师可以不必强行制止。 2、固定路线或习惯: 一些特殊儿童可能习惯于走固定的路线,或者坚持某种特定的生活习惯。例如,他们可能每天都要求走同一条路去上学,或者坚持每天晚上按照相同的顺序洗漱。只要这些习惯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社交,家长可以尊重他们的选择,不必强行改变。 3、自我刺激行为: 自闭症儿童有时会出现一些自我刺激行为,如摇晃身体、拍手、挥手等。这些行为可能是他们为了寻求感觉刺激或缓解焦虑而做出的。只要这些行为不伤害孩子自己,且没有影响到他人,家长可以不必强行制止。 4、重复提问或对话: 有些特殊儿童可能会反复提问相同的问题,或者与他人进行重复的对话。这种行为可能是他们为了寻求关注或确认信息而做出的。在不影响他人和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家长可以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引导他们进行其他有意义的活动。 5、对特定物品的执着: 一些特殊儿童可能会对某个特定的物品产生执着的兴趣,如收集某种类型的玩具、书籍或照片等。只要这种行为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社交,且没有安全隐患,家长可以尊重他们的兴趣,不必强行制止。 揭开“刻板行为”面具,不要误解孩子自闭症(DSM-5)中,第3条诊断标准就是刻板行为。虽然它是诊断标准,但不是绝对的“贬义词”。 刻板行为表面上并不是我们认为的 "没有目的行为 ",实际上每个孩子的五花八门的刻板行为,都是有内在原因的。要么是自我调节,要么是自我刺激,都是习惯性的自我安抚。这些刻板行为都是他们适应环境的外放表现。 我们详细解释一下: 1、平时你喜欢用自己的枕头,才能进入睡眠。突然换了一个别人的枕头,你辗转反侧很难睡得着。都是睡觉用的枕头,表面上看没什么区别。但这会给你的心理上带来不适。 特殊儿童也会有这种心理,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有偏差,只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处理,所以会表现的更加刻板一些。 2、听到手指甲在玻璃上划过的声音,你一定会感觉很刺耳,头皮发麻。这是就是特殊声音给你带来的感官刺激。 谱系孩子的感官知觉超出常人50倍左右,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声音,在他们听来难以忍受,短短几秒就会达到听知觉超载临界点,所以会用尖叫、哭闹来对抗,这些刻板的反应可能是屏蔽外界声音的方式。 3、我们遇到烦心事,心里烦躁不安,肯定会走来走去,紧张的时候会吸烟,喝水等等。也可能会摔几个杯子发泄一下。 谱系孩子莫名其妙的哭闹,大吵大叫,不停地自言自语,本质上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心理排解、自我安抚、自我发泄。只不过由于谱系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偏差,使得他们的这些刻板行为出现的更多,表现方式更加“另类、怪异”。 看完上面的分析,大家应该明白,为啥不建议强行制止刻板行为了吧?大量的真实案例显示,强行制止可能会引发孩子新的情绪问题。用单一的技能去替换,还可能会让孩子出现其他形式的刻板行为。 我们的建议是,不影响他人和生活的刻板行为: 如果孩子的刻板行为(如玩门、反复甩手、玩手指等)不影响他人,也不干扰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那么可以先不用制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