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化运作的企业往往以“统借统还”方式集中对外融资,再将所融资金分配给不同下属子公司使用,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现行增值税政策(财税〔 然而,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忽视了**“统借统还”仅限于从金融机构或对外发行债券取得资金,并且融资主体(统借方)只能做“一级调拨”的严格限制。若在获得资金后又经过多级、层层转拨,不仅可能无法满足“统借统还”定义,甚至会导致补缴增值税及滞纳金**的涉税风险。本文结合案例,对“统借统还”业务所涉的关键政策、风险点及合规建议进行阐述。 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财税〔36号附件3)第(一)条第(十九)款的规定,企业集团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以及集团所属财务公司,如能满足以下条件,向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可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
1. 集团概况Z集团是一家在工商部门完成企业集团登记的综合性集团企业,旗下拥有多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Z集团母公司(或其财务公司)具备对外集中融资的资质和权限,能够以集团名义统一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2. 对外融资安排2024年年初,Z集团经董事会决议,由集团母公司(简称“Z母公司”)作为统借方,向某国有商业银行申请一笔3亿元的流动资金贷款,借款年利率为5%,期限1年。贷款发放后,资金直接打入Z母公司指定账户。 3. 对内分拨与实际执行
到期后,Z母公司集中收回A、B、C子公司的本金和利息,用于偿还银行。但C子公司则从D公司收回其二次转拨的利息,再支付给Z母公司。 涉税分析1.“统借统还”主体与资格
“统借统还”作为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调配的常见做法,其享受免征增值税的优惠背后有着严格的条件与流程要求。**其中,“融资主体(统借方)借入资金后,统一调拨,且仅限一级调拨”**是政策设置的关键一环。企业若在多次转拨或擅自提高内部借款利率等方面操作不当,即使前期暂时享受了免税,也极易在后续税务稽查或纳税评估时遭遇补税与滞纳金处罚。 因此,企业集团在进行资金统筹时,应充分认识“统借统还”的优惠边界,强化对融资主体资格、资金来源以及借款分拨层级和利率的合规管控,才能真正发挥该税收优惠政策的积极效应,规避潜在涉税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