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44岁才嫁人,有2个皇帝女婿,还生下千古一帝

 无风起念 2024-12-24 发布于广东

在中国古代的浩瀚历史中,关于“女儿国”的记载常常引人遐思。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偶遇的“女儿国”,但那究竟是小说的浪漫想象,还是在史书中确有其事?

翻阅《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第一百九十七卷,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在古代,的确存在被称作“东女国”的地方。她们奉行母系制度,由女子执掌政务,几乎不与男子缔结婚姻,却通过特殊方式延续血脉。

这一切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文化与社会结构?让我们循着史料的蛛丝马迹,走进这神秘又真实的“女儿国”。

女儿国的地理与历史渊源

翻开《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可以见到东女国的相关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有大小八十余城。”

这段寥寥数语,透露出东女国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关系。它大致位于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的某些山地,与党项、罗女蛮、百狼夷等族群相毗邻,地势复杂,易守难攻。

东女国为何以“东”字命名?史书上提到,他们原本与“西海中的女国”有所联系,故此东边的女国被称为“东女”。由于西羌、吐蕃等周边部族活动频繁,地理环境又多山多川,这里逐渐发展出一种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制度。

与古代华夏农业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不同,东女国奉行“女主政权”的传统,国王、官员大多由女性担任,男人只能从事较次要的事务。

女性掌权:从王位到家庭

与当时大部分封建王朝的男权社会截然相反,东女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女轻男”。在他们的政体结构里,最高统治者是女王,其下还设有副女王。

女王去世后,副女王自然继任,保证王位在女性范围内传承。男性在朝政中几乎没有话语权,更无资格跻身高位。女王颁布命令,通过女官层层传达,普通男子甚至难以踏入宫廷半步。

家庭层面同样如此。东女国的家长往往是女性,她们负责经济、决策和子女的教育。男子在家中地位相对次要,更多从事体力劳动或侍奉家族中的年长女性。

家族事务一切以女性的意见为主。在这种体制下,婚姻关系并不按传统模式存在。女性并不与男子形成固定的家庭单位,而是采取另一种“走婚”形式来延续后代。

走婚制度的来历与操作方式

“走婚”或称“走访婚”,在某些少数民族也曾出现过。

具体做法是,男方与女方并不缔结正式婚姻关系,而是通过特定的社交仪式彼此看对眼,接着男方只在夜晚悄悄前往女方住所,与她相处片刻。翌日清晨天未亮时,男方又离开,白天依旧回到自己家庭,似乎与女方没有任何瓜葛。东女国正是通过这种模式繁衍后代。

东女国的“走婚”尚带有独特的礼仪特色。相传当地人会在举办聚会或节日庆典时,为年轻男女提供相识平台。

若男子看中一位女子,他便会以抢夺饰物的方式来表达爱慕,比如取走对方的手链、坠子等。如果女子未加阻拦,表示彼此都有好感,日后可在深夜相会。

相见时,女方会在窗边点起微弱的灯火,男方借着微光,沿着高耸的碉楼墙面攀爬而上,最后从只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狭窄窗户钻进去。

碉楼通常高达十余米,攀爬过程中若稍有不慎便会坠落。这样的“险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男子的考验,象征他付出了足够努力,才可获得女方的接纳。

孩子的抚养与父权的缺失

在东女国的社会形态下,孩子随母姓,由母系家族共同抚养。男子通常并不承担经济或教育责任,也很少被认可为孩子的父亲。因为所有后代都被视作女方家族的血脉,家庭资产也在母系内部传承。这种母系的抚育方式,使得男子虽能参与繁衍,却无法在家族或社会中得到显著地位。

据史料猜测或传说,女方可以拥有多个“甲依”(即“伴侣”或“情人”),也可以在夜晚迎接不同男子。反之,男子也可以与不同女子建立暂时性的“走婚”关系。

若两人感情甚笃,男方常常会多次前来探望。但即使如此,他们之间依然不会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夫妻关系,更不会将“丈夫”或“妻子”视为固定身份。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唐朝主流社会看来相当离奇,但在东女国却已成为一种稳定的社会机制。

宫廷与百姓:政治与民间生活的衔接

东女国不仅在家庭生活中维持着女权主导,其朝廷政治也展现出彻底的“女君—女官”架构。女王居住在宫室,拥有本国的权威象征。

重要政务由她召见女官议事,若涉及与其他部族或邻国的冲突,也多由女王亲自决断。男性无法进入朝堂。这样的制度,恰与当时唐朝乃至周边其他政权的父权政治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史书对东女国的物产、经济形态着墨不多。我们只能推测,该地气候和地势较为严峻,农业难以大规模发展,也需与周边部族通商或互市。或许正因为险峻的自然环境与复杂的族群分布,才使得外来势力一时难以武力征服。在若干次唐王朝边境的征战与羁縻中,东女国保持了一定的自主性。

与唐王朝的互涉:征战与联系

根据《旧唐书》与其他零散史料的零星记载,唐朝在开元、天宝年间曾对西南地区进行多次用兵或羁縻。由于东女国处于西南边陲,又邻近党项、吐蕃等势力,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

唐朝有时会遣使者前往当地,试图纳其为附庸;也曾有唐军试图对这些地区进行军事威慑,以巩固西南疆域。然而,关于东女国是否直接遭到大规模侵扰,或曾与唐朝签署何种条约,现已无从详考。

史书记载的重点更多放在“这里是女人掌权”的独特现象上,而对其与唐朝的互动缺乏系统整理。可以推测,东女国虽名义上与唐保持一定的朝贡或交流,但其内部事务仍然按照本民族的母系制度运行。唐朝对其了解有限,仅有的见闻大多出自探险者、使节、士兵或商人的口述,难免带有想象或夸张。

有关东女国的延续与衰落

随着时代变迁,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力下降,西南地区出现更多地方势力割据。邻近的吐蕃势力崛起,党项、南诏等政权也一度兴起,区域形势更为纷繁。一些小部族或女系政权在外力冲击下渐渐式微,或被合并吸收,或在历史长河中归于沉寂。

至宋元明时期,关于东女国的文字记载更少。可能东女国在不断的外部冲击中逐步消散或演化,其“女王制”让位于更普遍的父权或合族制度。

也有学者推测,该地区人口本就有限,随着迁徙、通婚、归化等历史进程,母系传统逐步式微,最终难以在大一统政权的体系下维系独立的地位。

传说与史实的交汇

后世因《西游记》的盛行,将“女儿国”的故事传播得更广。但人们常常混淆文学虚构和史实记载。

现实中的“女儿国”并非有如唐僧误饮子母河水那般夸张,而是位于当时西南边境的一个中小型政权。它的组织形式自有一套母系规律和走婚传统。这种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被无限放大,增添了浪漫色彩,也让现代读者对“女儿国”怀抱无限想象。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古代文人、使节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添油加醋。许多细节或许经过艺术化改编。例如抢夺饰物、攀爬高墙等情节,究竟是否完全符合实际,已无处可考。可确定的是,东女国确实存在母系社会特征,女性能统揽政务,婚姻家庭制度与中原传统有天壤之别。

如今,当人们翻开《旧唐书》或其他零碎记载,读到“女王掌政、女子不婚、'甲依’走婚”的情景,难免会觉得匪夷所思。或许,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