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文博爱好者都期盼着庆典之际,能看到故宫压箱底的好东西。这不,故宫放大招了, 12月14日,“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正式开启! 此次展览,展出了来自故宫博物院和国内五家考古文博机构的399件(套)重要文物,种类涵盖玉石器、陶器、骨器等。刻图玉版、玉人、玉鹰、玉龙、玉猪、重环玉璧等重量级文物,都可在此展中看到,可谓诚意满满。据介绍,此次特展是凌家滩遗址历年来出土玉器首次集中在故宫博物院展出,且多件玉器是首次对外公开展览,实属年末重磅大展! 说到这,或许有人疑惑:“凌家滩”在哪儿?它有什么值得故宫青眼有加、隆重首发?那咱们就从头说起吧。 凌家滩与同时或稍晚的东北的红山、浙江的良渚,并称史前三大治玉中心,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前辉煌的玉器时代。凌家滩遗址,尤以丰富而奇特的玉器闻名。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认为,“在长江下游,凌家滩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 凌家滩遗址的发现要从一座新坟说起。1985年12月初,含山县凌家滩村的村民万传仓的母亲洪秀英去世了。按习俗,要在村北山岗顶上挖墓穴埋葬。在营建新坟的过程中,人们竟挖出许多玉器、石器和陶器,其中玉器就有26件,之后出土文物被全部上交。 经文物部门调查后认定,凌家滩有史前遗址,并且是非常重要的遗址,于是便正式启动了对凌家滩的考古工作。从1987年到2007年的二十年间,凌家滩前后进行了五次发掘,一个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逐渐被世人知晓。 以钺覆面,组佩傍身2007年5月,在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时,人们发现了一座大墓。那是该遗址历年发掘中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墓,编号为07M23。墓主人是成年男性,陪他一起深埋在地下的随葬品,包括近340件玉器、陶器、石器,有大约210件玉器被放置在他的近旁。显而易见,此人身份绝非一般。 玉璜是凌家滩文化的典型佩饰。仅凌家滩墓地便出土有玉璜115件,约占全部玉器的14.5%。在墓葬中发现的多数玉璜,都被纵向串成了组佩,有一璜的,也有两璜或三璜、四璜的。但是像07M23墓主这样使用12件玉璜,且脖颈处用反向玉璜的案例,在凌家滩文化中相当少见。玉璜的多寡,无疑暗示着墓主身份地位的高低,可以说,它们已经成为标志等级的“礼”的载体。 ▲ 中国目前最早的璜,是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及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士的距今7000多年的石璜。自此之后,这类器物便从宁绍平原出发,沿着长江、淮河、黄河等水系,向东西南北扩散。 07M23的墓主人——这位史前凌家滩的重要人物,除了戴组玉佩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饰件”。考古人员在他脸部所在的位置,发现了一件绿色的玉钺。钺是大斧,是一种生产工具,也是武器,后来演变为权力器。西周金文的“王”字最下面一横很像一个大斧的形状,所以有人认为,这表示持有斧钺的人就是“王”,就是最有权力的人。玉钺不能作为实用工具和实战武器,但它可以表示对资源的占有,对权力的拥有,对身份地位的彰显。它也承载了礼的功能,作为礼器来使用。 凌家滩随葬的玉钺,一般都放置在棺内,或是压在墓主人身上,或是垫在两侧。07M23墓主脸上的这件玉钺,位置很独特,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玉覆面。玉覆面这个习俗被继承下来,流传后世,周代应用最广泛。《礼记》里有大量描写,揭示如何为死者隐介藏形。不过,周人不会只笼统地用玉钺遮盖面部,而是发展出了完整的“缀玉瞑目”体系,这是后话了。 ▲ 2007年6月,在凌家滩遗址编号为07M23的大墓中,发现了大量玉环和玉玦,位于墓主人头部的一块绿色玉钺尤其引人注目。 一个以玉钺覆面,并且胸前佩戴有大型组玉佩的男人,不仅在凌家滩文化中是个特殊人物,即使放眼整个新石器时代,在已经发现的大墓中,也是最抢眼的墓主之一。他的骨肉虽腐朽无存,但从凌家滩出土的玉人身上,我们或许能想象出07M23墓主人的形貌风采。 凌家滩遗址一共出土了6件玉人,3件呈站立状,3件为蹲坐状。玉人姿态有别,但皆表情严肃、神态庄重,头上戴冠,两臂上抬至胸前,手臂贴胸,臂上戴着多个环形玉镯,似乎是在向上天祈祷。推测可能是为祖先或部落首领之类重要人物雕刻的人像。 ▲ 凌家滩玉人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凌家滩出土的玉人个头在8~10厘米之间,或站或蹲,手臂戴镯置于胸前,被认为是部落守护神或首领的形象。摄影/程京安玉版「河图洛书」?他还拥有一只玉龟,这在凌家滩遗址的随葬品中非常罕见。▲ 凌家滩出土的玉质筒形器(又名玉龟状扁圆形器),内有两个长条形玉签,可能是祭祀用器。龟的特殊性,早在距今9000—7500年的贾湖时期已经确定了。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有龟腹甲,上面有类似商代甲骨文的刻划符号,形状像人眼。古文字学家认为,这是文字的雏形。贾湖还有一种特殊的乐器,由整副龟壳组成,包括龟背甲和龟腹甲,里面放着小石子,是可以发出声音的响器。这种响器是先民在祭祀等宗教仪式上使用的。两千年后,用龟习俗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依然浓重。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有用龟甲器随葬的现象。考古人员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济宁王因遗址、江苏邳州刘林遗址和大墩子遗址等多处墓地的高等级大墓中,发现了50多副龟甲。它们一般被放在墓主人腰部,墓主基本上是成年男性。龟背甲和龟腹甲经截磨、钻孔等工序加工后,扣合成龟甲器,器内有骨针、骨锥、小石子一类,可发出声响,也是作响器用的。这种习俗又从黄河下游传播到长江下游,江淮区域内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未见有使用龟甲的现象,凌家滩文化却用“玉”继承下来,有了极大的突破。▲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版玉龟。本文的主角——07M23大墓的墓主人,拥有一整副玉龟甲,包括龟背甲和龟腹甲。那是一只被简约化的玉龟,和它在一起的,还有两个扁圆的玉质筒形物和两个玉质长条形物——似乎是两个有铃舌头的铃铛。加上玉龟,三件一组,放在墓主人腰部。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一个场景:5000多年前,墓里的这个人尚未离开尘世,在一场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上,他腰系玉龟和铃铛,扭动身体,腰间发出的响声天地可闻、神明可感。除此之外,凌家滩还有一只玉龟,一只更像真龟的玉龟。这只玉龟出土于87M4号墓。所不同的是,伴随这只玉龟一起出土的,是一片玉版。玉版夹在玉龟的背甲和腹甲之间,版上刻了图:图纹中心是八角星纹,八角星纹外围,有小圆圈紧紧环绕。小圆圈外,是一圈圭形刻纹。再往外,有一个大圆圈,外面又围绕四个圭形刻纹,分别指向玉版的四角。这片玉版是凌家滩最独特、最重要的玉器。▲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摄影/黑敀类似的八角星纹,还出现在凌家滩98M29号墓随葬的一件玉鹰上。鹰首侧向傲视,双翼展开,翼尾呈猪首形,身体两面均阴刻八角星纹,纹内圆心处钻孔穿透。这种图案,和远在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彩陶上的八角星纹几无二致,太湖流域的崧泽—良渚文化阶段,陶器上也能见到刻划、彩绘的类似纹样,但出现在玉器上,目前仅见于凌家滩遗址的这两例。有人说,八角星纹揭示了先民最原始的宇宙观。也有人说,这和巫术或天文历法有很大关系。▲ 大汶口文化八角星纹彩陶豆,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刻着八角星纹的玉版夹放于龟甲之间,与传说中荒诞不经的“元龟衔符”“大龟负图”不谋而合。凌家滩玉版上的图形难道是最早的“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是以图形描绘的宇宙星象之理,阴阳五行之源,可以说是文明的源头之一。若真如此,我们对凌家滩文化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更是要刮目相看了。是治玉中心,更是复杂社会拥有如此多神秘玉器的凌家滩先民,不可能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琢磨玉石上。研究表明,凌家滩文化具有一定规模的聚落群不止一处,在凌家滩遗址的中心聚落内,出现了大型的公共建筑。从遗留的房址看,该建筑占地约500平方米左右。它处在村子的中央地带,不是住人用的,而是公共活动的场所。开大会、办典礼、作为学校或乡村俱乐部等等,多种功能都有。 5300多年前,建造并使用这种大型公共建筑的凌家滩人,显然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社会群体。玉器是他们创造的独特文化,也是当时社会面貌及思想文化的体现。凌家滩的玉文化,对距离它不远的南京北阴阳营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有所承袭。但是,北阴阳营的玉器和凌家滩玉器也有所不同。比如,同是玉璜,凌家滩有北阴阳营所没有的玉出廓璜。至于玉人、玉龙、玉鹰、玉龟、玉版,更是凌家滩傲立于“史前三大治玉中心之一”的“王牌”器物。 尽管凌家滩文化持续时间不足500年,却是最早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遗址之一,其独具一格的玉文化功不可没。 ▲ 首尾相连的扁圆形玉龙,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屡有发现。凌家滩的这件玉龙,头上有两角,眼、须、鼻、嘴刻画得清清楚楚。有学者认为,它是后世所说的“虬龙”,与辽宁红山、山西襄汾陶寺等文化遗存中龙的图像,各有独立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摄影/路客看见 图文参考:中华遗产202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