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致仕时间规定

 荷香月暖 2024-12-25
古籍

《黄文献公集》:揭傒斯以年七十致仕去,诏遣使追及于漷南,召还,撰明宗皇帝神御殿碑文。成,赐楮币万缗,白金五十两。中宫所赐白金数亦如之。

共找到 4 处
维基 类书类

卷七十三

。三十方许服官,年至六十见任。官听其自请致仕。
《实录》:洪武十三年二月戊辰,命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给诰敕。

无官之人,一切勒停。是虽蚤于古记之十年,要亦不过三十年而已。三十年之中,复有三年大忧。及

卷一百三

未及三年,及为事降用,或工役屯种取到者,依本等职事致仕,不给诰敕。
洪武十三年,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二十六年,定官员致仕例。
按《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官员年七十以上,
史部 政书类

卷十五

  事例
洪武十二年令内外文武官年老致仕者三品以上仍
旧四品以下者各升一等给与诰敕其历事未及三年
及为事降用或工役屯种取到者依本等职事致仕不
给诰敕 十三年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给诰𠡠 永乐十九年诏文官七十以上不能治事者
许明白具奏放回致仕若无子嗣孤独不能自存者有
司月给 (第 15-14b 页)
子部 杂家类

卷十七

  年齿
记曰四十曰彊而仕七十曰老而传是人生服官之日
不过三十年汉顺帝阳嘉元年用左雄之言令孝廉年
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
(故称/家法)文吏课榜奏宋文帝元嘉中限年三十而仕梁武
帝天监四年令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
褐今则突而弁兮已厕银黄之列死期将至尚留金紫
之班何补官常徒隳士习宜定为中制二十方许应试

三十方许服官年至六十见任官听其自请致任(实录/洪武)
(十三年二月戊辰命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给以诰敕)无官之人一切勒停
是虽蚤于古记之十年要亦不过三十年而已三十年
之中复有三年大忧及期丧不得补 (第 17-41b 页)
共找到 4 处
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铨衡典

 第一百三卷目录

 休致部汇考一
  汉〈平帝元始一则〉
  后汉〈安帝永初一则〉
  晋〈总一则〉
  北魏〈孝明帝正光一则〉
  北齐〈总一则〉
  隋〈炀帝大业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高宗显庆一则 元宗开元二则 德宗贞元一则〉
  辽〈穆宗应历一则〉
  宋〈太宗淳化一则 真宗咸平一则 大中祥符二则 天禧一则 仁宗天圣一则 明道一则 景祐一则 宝元一则 庆历一则 皇祐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高宗绍兴三则 孝宗隆兴一则 乾道一则〉
  金〈熙宗天眷一则 皇统一则 世宗大定二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三则 仁宗皇庆一则 延祐一则 英宗至治二则 文宗天历一则〉
  明〈总一则 太祖洪武四则 成祖永乐一则 宣宗宣德一则 宪宗成化三则 孝宗弘治四则 世宗嘉靖六则 神宗万历五则〉

铨衡典第一百三卷

休致部汇考一

平帝元始元年,定致仕官俸禄。
《汉书·平帝本纪》:元始元年春正月,诏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后汉

安帝永初元年,始以灾异策免三公。
《后汉书·安帝本纪》:永初元年九月庚午,太尉徐防免。〈以灾异屡见也〉 按《徐防传》:延平元年,迁太尉,与太傅张禹参录尚书事,数受赏赐,甚见优宠。安帝即位,以定策封龙乡侯。食邑千一百户。其年以灾异寇贼策免,就国。凡三公以灾异策免,始自防也。

晋以特进光禄优崇致仕公卿。
《晋书·职官志》:特进,汉官也。二汉及魏晋以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太仆羊琇逊位,拜特进,加散骑常侍,无馀官,故给吏卒车服。其馀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不别给特进吏卒车服,后定令。特进品秩第二,位次诸公,在开府骠骑上,冠进贤两梁,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无章绶,食奉日四斛。太康二年,始赐春服绢五十匹,秋绢百五十匹,绵一百五十斤。元康元年,给菜田八顷,田驺八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置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给安车黑耳驾御一人,轺车施耳后户一乘。
左右光禄大夫,假金章紫绶。光禄大夫加金章紫

绶者,品秩第二,禄赐、班位、冠帻、车服、佩玉,置吏卒羽林及卒,诸所赐给皆与特进同。其以为加官者,唯假章绶、禄赐班位而已,不别给车服吏卒也。又卒赠此位,本已有卿官者,不复重给吏卒,其馀皆给。 光禄大夫假银章青绶者,品秩第三,位在金紫将军下,诸卿上。汉时所置无定员,多以为拜假赗赠之使,及监护丧事。魏氏以来,转复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其诸公告老者,皆家拜此位;及在朝显职,复用加之。及晋受命,仍旧不改,复以为优崇之制。而诸公逊位,不复加之,或更拜上公,或以本封食公禄。其诸卿尹中朝大官年老致仕者,及内外之职如此者,前后甚众。由是或因得开府,或进加金章紫绶,又复以为礼赠之位。泰始中,唯太子詹事杨珧加给事中光禄大夫。加兵之制,诸所供给依三品将军。其馀自如旧制,终武、惠、孝怀三世。 光禄大夫与卿同秩中二千石,著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食奉日三斛。太康二年,始给赐春绢五十匹,秋绢百匹,绵百斤。惠帝元康元年,始给菜田六顷,田驺六人,置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

北魏

孝明帝正光四年,诏年满七十解官者给半禄。
《魏书·孝明帝本纪》:正光四年秋七月辛亥,诏曰:达尊斯在,齿预一焉,崇敬黄耇,先代通训。故方叔以元老处位,充国缘自彊见留。虽七十致仕,明乎典故,然以德尚壮,许其絷维。今庶僚之中,或年迫悬车,循礼宜退。但少收其力,老弃其身,言念勤旧,眷然未忍。或戴白在朝,未当外任;或停私历纪,甫受考级;如此之徒,虽满七十,听其莅民,以终常限。或新解郡县,或外佐始停,已满七十,方求更叙者,吏部可依令不奏。其有高名峻德、老成髦士、灼然显达、为时所知者,不拘斯例。若才非秀异,见在朝官,依令合解者,可给本官半禄,以终其身。使辞朝之叟,不恨归于闾巷矣。

北齐

齐特进光禄以就闲者居之。
《隋书·百官志》:后齐特进,左右光禄,金紫、银青等光禄大夫,用人俱以旧德就闲者居之。

炀帝大业五年,诏百官七十以上,不堪居职者赐帛还本郡。
《隋书·炀帝本纪》:大业五年冬十月癸亥,诏曰:优德尚齿,载之典训,尊事乞言,义彰胶序。鬻熊为师,取非筋力,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朕永言稽古,用求至治,是以庞眉黄发,更令收叙,务简秩优,无亏药膳,庶等卧治,伫其弘益。今岁耆老赴集者,可于近郡处置,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滞,不堪居职,即给赐帛,送还本郡;其官至七品以上者,量给廪,以终厥身。

太宗贞观二年,诏文武官致仕者参朝日在本品见任之上。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二年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还章解组,朝臣于是克终。释菜合乐之仪,东胶西序之制,养老之义,遗文可睹。朕恭膺大宝,宪章故实,乞言尊事,弥切深衷。然情存今古,世踵浇季,而策名就列,或乖大体。至若筋力将尽,桑榆且迫,徒竭夙兴之勤,未悟夜行之罪。其有心惊止足,行堪激励,谢事公门,收骸闾里,能以礼让,固可嘉焉。内外文武群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职者,参朝之日,宜在本品见任之上。
高宗显庆元年四月壬寅,诏五品以上老疾不以罪者同致仕。
《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元宗开元二十三年春正月,诏致仕官量与改职,依前致仕。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云云。开元二十五年,令五品以上以礼去职者,所司录奏,老疾者与致仕。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二十五年春正月壬午,制崇德尚齿,三代丕义;敦风劝俗,五教攸先。其曾任五品已上清资官以礼去职者,所司具录名奏,老疾不堪釐务者与致仕。
德宗贞元五年,令致仕官给半禄料。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五年夏四月乙未,以太子少师萧昕为工部尚书,致仕,给半禄、料,永为常式。初致仕官只给半禄,无料,上加之以待老臣,半料自昕始也。

穆宗应历十八年夏四月己巳,诏左右从班有老耄者,增俸以休于家。
《辽史·穆宗本纪》云云。

太宗淳化元年五月甲午,给致仕官半奉。
《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真宗咸平五年,诏文武官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谢泌传》:咸平五年,泌为两浙转运使。近制,文武官告老皆迁秩,令录授朝官,
并给半俸。泌言:请自今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因疾及历任犯赃者,听从便。诏可。
大中祥符元年冬十月癸丑,赐致仕官本品全奉一季。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五年冬十月己未,赐致仕官全奉。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天禧四年三月庚午,诏川陕致仕官听还本贯。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仁宗天圣四年冬十月壬辰,诏郎中以上致仕,赐一子官。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明道元年二月甲子,诏员外郎以上致仕者,录其子校书郎,三丞以上斋郎。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景祐三年,诏两省、卿监等官致仕,给奉如分司。
《宋史·仁宗本纪》:景祐三年三月戊戌,诏两省、卿监、刺史、閤门以上致仕,给奉如分司官,长吏岁时劳赐之。
宝元二年六月戊辰,诏诸致仕官尝犯赃者,毋推恩子孙。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五年,诏除致仕官举官连坐之律。
《宋史·仁宗本纪》:庆历五年九月庚寅,诏文武官已致仕而举官犯罪当连坐者,除之。
皇祐三年,诏简别百官年老不任事者。
《宋史·仁宗本纪》:皇祐三年秋七月癸丑,诏:少卿、监以下,年七十不任釐务省,御史台、审官院以闻。尝任馆阁、台谏及提刑者,中书裁处。待制以上能自引年,则优加恩礼。十二月庚子,诏文武官七十以上未致仕者,更不考课迁官。
神宗熙宁元年,令使臣致仕者子孙不得推恩。
《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元年夏四月戊午,外任大使臣年七十以上,令监司体量,直除致仕者,更不与子孙推恩。
高宗绍兴五年闰二月戊辰,置路分总管,以处闲退武臣。
《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二十三年冬十月丁巳,诏郡守年七十者听自陈,命主宫观。
《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三十二年春正月庚辰,罢郡守年七十者。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孝宗隆兴二年秋七月庚子,诏内外文武官年七十不请致仕者,遇郊毋得荫补。
《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乾道元年秋七月辛亥,诏知州年七十以上者与宫观。
《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熙宗天眷三年秋七月丁卯,诏文武官五品以上致仕,给俸禄之半,职三品者仍给傔人。
《金史·熙宗本纪》云云。
皇统元年春二月戊寅,诏诸致仕官职俱至三品者,俸禄人力各给其半。
《金史·熙宗本纪》云云。
世宗大定十一年春正月壬午,诏职官年七十以上致仕者,不拘官品,并给俸禄之半。
《金史·世宗本纪》云云。
大定二十八年,命求仕人老病者,勒令致仕。
《金史·世宗本纪》:二十八年三月戊申,命应赴部求仕人,老病昏昧者,勒令致仕,止给半俸,更不迁官。
章宗明昌三年,敕职官勒令休闲者,不给俸。
《金史·章宗本纪》:明昌三年八月癸卯,敕诸职官老病不肯辞避,有司谕使休闲者,不在给俸之列,格前勿论。十二月乙丑,定到任告致仕格。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令到选官员年七十者,依例致仕。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至元二十八年,省议: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应致仕。今到选官员,有年已七十或七十之上者,合令依例致仕。
成宗大德七年,令内外官,三品以下,年七十者,升散官一等致仕。
《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七年秋七月丙子,诏除集贤、翰林老臣预议朝政,其馀三品以下,年七十者,各升散官一等致仕。 按《选举志》:大德七年,省臣言:内外官员年至七十者,三品以下,于应授品级,加散官一等,令致仕。
《辍耕录》大德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时郭守敬知太史院事,以旧臣且熟,朝廷所施为,独不许其请。至今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者,咸自公始。
大德九年二月辛丑,诏致仕官,家贫者给半俸终其身。
《元史·成宗本纪》云云。
大德十年,令官员年老者,致仕。
《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十年,省臣言:官员年老不堪仕宦者,于应得资品,加散官、遥授职事,令致仕。
仁宗皇庆二年,定百官致仕资格。
《元史·仁宗本纪》:皇庆二年十二月丙子,定百官致仕资格。 按《选举志》:皇庆二年,省臣言:蒙古、色目官员所授散官,卑于职事,拟三品以下官员,职事、散官俱升一等,令致仕。
延祐六年,敕:福建等处军官致仕还家者,官给驿传。按《元史·仁宗本纪》:延祐六年春正月丁卯,敕:福建、两广、云南、甘肃、四川军官致仕还家,官给驿传如民官
例。
英宗至治元年冬十月癸丑,敕翰林、集贤官年七十者毋致仕。
《元史·英宗本纪》云云。
至治三年三月丙辰,敕:医、卜、匠官,七十不听致仕。按《元史·英宗本纪》云云。
文宗天历二年夏四月壬辰,敕匠官年七十者,许致
仕。

《元史·文宗本纪》云云。

明定优礼致仕官等例。
《明会典》:国初,官员凡以礼致仕者,与见任同,朝廷待以优礼。又有升秩给俸赐敕之典。其后大臣致仕,或给驿还乡,或命有司岁拨人夫,月给食米有差。其尤宠异者,或赐敕,或加赐白金文绮,或有官其子孙,皆特恩云。 凡京官,年七十以上,不论三六九年考满,俱不考覈行,令致仕。系堂上官,亦不引奏,特具本奏请,取自上裁。惟钦天监例不致仕,仍引奏复职。凡两京考察,被劾听降、听调官,奏要以原职致仕者,听。外官朝觐来京考察,不及调用,改教官员,告乞以原职致仕者,取结类题。 凡两京大臣,乞休,照例题覆致仕。如年力未衰者,拟令回籍调理,病痊起用。或令在任调理。 凡民庶以齿为先后致仕,官序爵,爵同序齿,至处亲族,则不论爵。
太祖洪武元年,令官员年七十者,致仕。
《明会典》洪武元年,令凡内外大小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者,不拘此例。
洪武十二年,定致仕官,居乡及给诰敕之例。
《明会典》:洪武十二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序尊卑,如家人礼。于其外祖及妻家,亦序尊卑。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如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其与异姓无官者,相见不须答礼。庶民则以官礼相见。敢有陵侮者,论如律。 凡内外文武官,年老致仕者,洪武十二年,令三品以上,仍旧。四品以下者,各升一等,给与诰敕。其历事未及三年,及为事降用,或工役屯种取到者,依本等职事致仕,不给诰敕。
洪武十三年,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二十六年,定官员致仕例。
《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官员年七十以上,若果精神昏倦,许令亲身赴京面奏,如准。吏部查照相同,方许去官离职。
成祖永乐十九年,令官员年七十以上者,许致仕。
《明会典》永乐十九年,凡文武官,七十以上,不能治事者,许明白具奏,放回致仕。若无子嗣,孤独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
宣宗宣德十年,诏文武官老疾者,皆致仕。

《明会典》宣德十年,诏文武官,年未及七十,老疾不能任事者,皆令冠带致仕,免其杂泛差徭。
宪宗成化四,年诏听选官考满,该升,年老者致仕,其京堂官自陈。致仕者,取自上裁。
《明会典》:凡考满官员,告致仕者,九年考称无过,升二级致仕,不称有过,以原职致仕。成化四年,诏听选官员九年考满,该升用者,年力衰迈,不能任事,照该升品级,给与散官致仕。
成化十一年,诏该升听选官,愿致仕者,授以应升除职名。
《明会典》:成化十一年,诏给由考称该升,及冠带未任,听选官员,有家贫亲老衰病等项,愿告致仕者,授以应该升除职名,以荣其身。
成化二十二年,诏优礼致仕官员。
《明会典》:成化二十二年,诏在京文职,以礼致仕者,五品以上,年及七十,进散官一阶。其中廉贫不能自存,众所共知者,有司岁给米四石。
孝宗弘治四年,定官员告老疾例。
《明会典》弘治四年,题准凡告老疾官员,年五十五岁以上者,冠带致仕。未及五十五岁者,冠带閒住。考满官员,到部,但年六十五以上,不得进选。 又奏准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弘治十一年,令查致仕官贤否,以定职衔。
《明会典》:弘治十一年,题准两京五品以下官,乞致仕者,本部查其曾经三六年考满称职,拟升相应职衔,具奏令其致仕。不称者,仍照原职致仕。
弘治十四年,令儒学巡检等官,自愿告退者,原职致仕。
《明会典》:弘治十四年,令儒学巡检仓库驿递等官,考满到部,功迹不足,或有过名,自愿告退者,照有司不称例,各仍原职致仕。
弘治十五年,定外官应升,自愿致仕,及王府官致仕之例。
《明会典》:弘治十五年,奏准在外衙门七品以上官,有三年或六年,曾经到部考称,及任内曾有旌异,例该升擢,自愿致仕者。本部拟升职衔,或加散官服色,令其致仕。如左布政使,无官可升者,另行奏请定夺。
凡王府官,弘治十五年,题准各府长史等官,但有

年踰七十,不肯告老,或未及七十,有病愿告致仕者,该府径自具奏,照依诏书恩例,俱加升本府相应官员职衔,行令致仕。如无职衔可升者,授以该升品级散官致仕。
世宗嘉靖四年,令方面年六十以上,方准致仕。
《明会典》:嘉靖四年,令有假托养病致仕者,不准。方面年六十以上,方准致仕。外官有不奏弃官,及奏不候命而去者,该部科道及抚按官纠举。
嘉靖十年,令内外愿致仕官,有卓异者,许升职。按《明会典》:嘉靖十年题,准内外官愿,告致仕者,京官部院考称职,外官抚按有旌异,及无所规避者,方许升职。如考语含糊,仅保无过,虽历三年六年考满,止以原官致仕。 凡大小官员升迁,未到任,告致仕者,嘉靖十年,奏准只以原职致仕。
嘉靖十二年,令王府长史等官,衰老者,著致仕。按《明会典》:嘉靖十二年,题准王府长史等官,今后非真能辅导有功,贤能可录者,不许请加服色品级。其曾经提问有过者,虽历有年俸,止照原衔供职。衰老者,只著致仕。
嘉靖二十三年,令岁贡生员,年老者,许授学正等官致仕。
《明会典》:嘉靖二十三年,题准岁贡生员,年老,不愿出仕者,许授学正、教谕职衔致仕。
嘉靖四十三年,定王亲布政使乞休之例。
《明会典》:嘉靖四十三年,议准王亲布政使乞休,查系三年之外致仕者,准以正二品初授散官。六年之外致仕者,准以正二品升授散官。九年之外致仕者,准以正二品加授散官。
嘉靖四十四年,定乞休官员升降之例。
《明会典》:嘉靖四十四年,议准各衙门乞休官员,如果劳绩久著,舆论佥孚者,照进阶升职例。如寻常守官,谨愿无过者,照原职例。或晚节不终,有所规避者,止令冠带閒住,不准致仕。
神宗万历三年,令外官有疾,照例致仕。
《明会典》:万历三年,令外官有疾,照例致仕,不许抚按官,更为议调,以启规避。
万历九年,定王府官及仓官巡检致仕之例。
《明会典》:万历九年,题准王府各官,不拘见任侯缺,巡按御史,查其年六十五至七十、八十岁以上,纳银人员,历任十年以上,原由医士、乐舞生、厨役出身,历任二十年以上,悉令致仕。 又题准仓官巡检考满,及在籍服阕,呈告起送者,抚按官查已老疾不堪,即令致仕。
万历十一年,令外官患病,愿致仕者,许差人自奏。按《明会典》:万历十一年,题准在外官员,中途患病,愿告致仕者,许令差人自奏,先行奏覆,后行抚按官查覈。有诈者,径自参究。
万历十二年,令内外官升职告病者,以原官致仕。按《明会典》:万历十二年,题准京官升外职告病者,以原任京官致仕。外官升京职告病者,止以原任外官致仕。升授长史者,以新衔致仕。
万历十三年,令致仕官,不入考察,其升除未任,及公差考满,官在原籍,乞致仕者,官司即与转申。
《明会典》:万历十三年,题准升除未任,及公差考满官员,在于原籍官司,告乞致仕者。查验文凭执照明白,即与转申上司,达之抚按。应题请者,照例题请。应报缺者,类本报缺。毋以官非统属,故有留难。 又议准致仕官员,有志甘恬退,为亲告休者,不得复入考察。

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十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

 第七十三卷目录

 科举部总论二
  日知录〈明经 秀才 举人 进士 科目 制科 甲科 十八房 经义论策 三场 拟题 题切时事 试文格式 程文 判 经文字体 史学 中式额数 殿举 进士得人 大臣子弟 北卷 糊名 搜索 出身授官 年齿〉

选举典第七十三卷

科举部总论二

《日知录》《明经》

今人但以贡生为明经,非也。唐制有六科。一曰秀才,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
《大唐新语》: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

当时以诗赋取者,谓之进士。
《金史·移刺履传》:进士之科,隋大业中,始试以策。唐初因之,高宗时杂以箴铭赋诗,至文宗始专用赋。

以六经义取者,谓之明经。
《叶石林·避暑录话》:唐制取士,用进士、明经二科。本朝初,唯用进士,其罢明经,不知自何时。仁宗患进士诗赋浮浅,不本经术。嘉祐三年,始复明经科。

今罢诗赋而用经义,则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唐时入仕之数,明经最多,考试之法,令其全写注疏。谓之帖括。议者病其不能通经。权文公谓注疏犹可以质验,不者傥有司,率情上下,其手既失,其末又不得,其本则荡然矣。今之学者并注疏,而不观殆于本末。俱丧然,则今之进士,又不如唐之明经也乎。

《秀才》

《旧唐书·杜正伦传》: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元、正藏俱以秀才擢第。唐代举秀才止十馀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唐登科记,武德至永徽,每年进士或至二十馀人,而秀才止一人二人。
《旧唐书·职官志》:则云秀才,有唐已来无其人。

《杜氏通典》:初,秀才科第最高,试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贞观中,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由是废绝。
《新唐书》: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

士人所趋向,惟明经进士二科而已。显庆初,黄门侍郎刘祥道奏言,国家富有四海,于今已四十年。百姓官寮未有秀才之举,未必今人之不如昔。将荐贤之道未至,岂使方称多士。遂缺斯人,请六品以下,爰及山谷。特降纶言,更审搜访。唐人之于秀才其重如此。
秀才字出《史记·贾生传》: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而《儒林传》:公孙弘等之议则曰: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此秀才之名所起。

元宗御撰六典,言凡贡举人有博识高才强学待问无失俊选者,为秀才。通二经已上者,为明经、明闲。时务精熟一经者,为进士。《张昌龄传》:本州欲以秀才举之,昌龄以时废此科已久,固辞。乃充进士贡举及第,是则秀才之名,乃举进士者之所不敢当也。
《册府元龟》:开元二十四年已后,复有秀才举。其时以进士渐难,而秀才本科无帖经,及杂文之限,反易于进士。主司以其科废久,不欲拔。奖应者多落之。三十年来,无登第者,至天宝初,礼部侍郎韦陟始奏请。有堪此举者,乃令长官特考其。常年举送者,并停《册府元龟》。又言代宗朝,杨绾为礼部侍郎,请置五经秀才科。事寝不行,而《旧唐书·儒学传》:冯伉,大历初登五经秀才科,则是尝行之而旋废耳。

又文苑英华判目有云乡举进士,至省求试秀才,考功不听。求诉不已。赵岊判曰:文艺小善,进士之能,访对不休,秀才之目。
文选任昉为萧杨州作荐士表访对不休,质疑斯在。

是又进士求试秀才,而不可得也。今以生员而冒呼此名,何也。
《容斋三笔》:谓秀才之名,自宋魏以后,实为贡举科目之最。而今世俗以为相轻之称。

明初尝举秀才。
洪武十五年,徵至秀才数千人。

《太祖实录》:洪武四年四月辛丑,以秀才丁士梅为苏州府知府,童权为扬州府知府,俱赐冠带。十年二月丙辰,以秀才徐尊生为翰林应奉。十五年八月丁酉,以秀才曾泰为户部尚书是也。亦尝举孝廉。
洪武十八年十二月丙午。

洪武二十年二月己丑,以孝廉李德为应天府尹是也。此辟举之名,非所施于科目之士,今俗谓生员为秀才,举人为孝廉,非也。

《举人》

举人者,举到之人。《北齐书·鲜于世荣传》:以本官判尚书省右仆射事,与吏部尚书袁聿修在尚书省简试举人。《旧唐书·高宗纪》:显庆四年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调露元年十二月甲寅,临轩试应岳牧举人是也。登科则除官,不复谓之举人,而不第则须再举。
《太祖实录》:许瑗,饶之乐平人。至正中两,以易经举
于乡。皆第一。会试不第。《赣州府志》曰:乡举在宋为漕试,谓之发解。第阶之解,送南宫会试耳。试不第者,须再试。未阶以入仕也。及累举不第,然后有推恩焉。谓之特奏者,不复系之乡举矣。元时亦然,至国朝始定为入仕之途。则一代之新制也。按宋时亦有不须再试,而送南宫者,谓之免解。进士渑水燕谈,仁宗籍田时,许开封国学举人陪位,因得免解。

不若今人以举人为一定之名也。进士乃诸科目中之一科,而传中有言举进士者,有言举进士不第者。
孟浩然应进士不第,杜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唐衢应进士久而不第,温庭筠大中初应进士累年不第,吴筠举进士不第,皇甫镇举进士二十三上不中第。《五代史》亦然,敬翔,乾符中举进士不中。郑遨,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李振常举进士咸通、乾符中,连不中。郑珏,举进士数不中。司空颋,唐僖宗时,举进士不中。冯王,少举进士不中。李鏻少举进士,累不中。贾纬,少举进士不中。

但云举进士则第不第,未可知之辞。不若今人已登科,而后谓之进士也。
宋徽宗宣和六年,礼部试进士至万五千人。是年赐第八百五人。

自本人言之谓之举进士,自朝廷言之,谓之举人。
唐文宗开成三年五月丁巳朔,敕礼部贡院进士。举人岁限放三十人及第,进士举人者,谓举进士之人也。

进士即是举人,不若今人,以乡试榜谓之举人。会试榜谓之进士也。
永乐六年六月,翰林院庶吉士沈升上言,近年各布政司按察司不体朝廷求贤之盛心,苟图虚誉,有稍能行文大义未通者,皆领乡荐冒名贡士。及至会试下第,其中文字稍优者,得除教官。其下者,亦得升国子监。以至天下士子,竞怀侥倖,不务实学。洪熙元年十一月,四川双流县知县孔友谅上言,乞将前此下第举人,通计其数,设法清理。是明初才开举人之涂,而其弊即已如此。然下第举人,犹令入监读书。三年许以省亲,未有使之游荡于人间者。正统十四年,存省京储,始放回原籍。其放肆无耻者,游说干谒,靡所不为。已见于成化十四年,礼部之奏。至于末年,则挟制官府,武断乡曲。于是崇祯中,命巡按御史考察所属举人,间有黜革,而风俗之坏,已不可复返矣。

《进士》

进士即举人中之一科,其试于礼部者,人人皆可谓进士。
唐人未第,称进士已及第。则称前进士。雍录引唐人诗云:曾题名处添前字。《通鉴》:建州进士叶京尝预宣武军宴,识监军之面。既而及第,在长安与同年出游遇,之于涂,马上相揖。因之谤议喧然,遂沈废终身,是未及第而称进士也。

试毕放榜,其合格者曰赐进士及第。后又广之曰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然后谓之登科,所以异于同试之人者,在乎赐及第,赐出身。而不在乎进士也。宋政和三年五月乙酉,臣僚言陛下罢进士,立三舍之法。今赐承议郎。徐禋进士出身,于名实未正,乞改赐同上舍出身。从之。

《科目》

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曰制举,如姚崇,下笔成章。张九龄道侔伊吕之类。见于史者,凡五十馀科。故谓之科目。今代止进士一科,则有科而无目矣。犹沿其名谓之科目,非也。王维桢欲于科举之外,仿汉唐旧制,更设数科,以收天下之奇士。不知进士偏重之弊,积二三百年。非大破成格,虽有他材,亦无繇进用矣。

《制科》

唐制,天子自诏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唐志》曰:所谓制举者,其来远矣。自汉以来,天子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唐兴,世崇儒学,虽其时君贤愚好恶不同,而乐善求贤之意未始少怠,故自京师外至州县,有司常选之士,以时而举。而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其为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而天子巡狩、行幸、封禅太山梁父,往往会见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礼甚优,而宏材伟论非常之人亦时出于其间,不为无得也。
宋初承周显德之制,设三科。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诏。景德增为六科,熙宁以后,屡罢屡复。宋人谓之大科。今以殿试进士,亦谬谓之制科。宋徐度却扫编国朝制科,初因唐制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明吏理达于教化凡三科,应内外职官,前资见任,黄衣草泽,人并许诸州及本司解送上吏部,对御试策一道,限三千字以上。咸平中,又诏文臣于内外幕职州县官及草泽中,举贤良方正各一人。景德中,又诏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武足安边、洞明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详明吏理达于从政等六科。天圣七年,复诏应内外京朝官不带台省馆阁职事不曾犯赃罪,及私罪情理轻者并许少卿,监以上奏举。或自进状乞应。前六科仍先进所业策论十卷,卷五道,候到下两省看详。如词理优长,堪应制科,具名奏闻。差官考试,论六首,合格即御试,策一道,又置高蹈丘园,沈沦草泽,茂才异等三科,应草泽及贡举人非工商杂类者,并许本处转运司,逐州长吏,奏举或于本贯投状乞应。州县体量有行止别无玷犯者,即纳所业。策论十卷,卷五道,看详词理,稍优即上转运司。审察乡里名誉,于部内选有文学官再看详实,有文行可称者,即以文卷送礼部,委主判官看详。选词理优长者,具名奏闻。馀如贤良方正等六科,熙宁中悉罢之。而令进士廷试,罢三题而试策一道,建炎间,诏复贤良方正一科,然未有应诏者。
高宗立博学宏辞科,凡十二题。制诰诏,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内杂出六题,分为三场,每场体制一古一今,南渡以后,得人为盛,多至卿相翰苑者。今之第二场,诰诏表三题,内科一道,亦是略仿此意,而苟简滥劣至于全无典故,不知平仄者,亦皆中式,则专重初场之过也。

《甲科》

《杜氏通典》:按令文,科第秀才与明经同为四等,进士与明法同为二等。然秀才之科久废,而明经惟有甲乙丙丁四科,进士有甲乙二科,自武德以来,明经惟有丙丁第,进士惟乙科而已。《旧唐书·元宗纪》:开元九年四月甲戌,上亲策试应制举人于含元殿,敕曰:近无甲科,朕将存其上第。《杨绾传》:天宝十三年,元宗御勤政楼,试举人。登甲科者三人,绾为首,超授右拾遗。其登乙科三十馀人,杜甫《哀苏源明诗》曰:制可题未乾乙科,已大阐然则今之进士,而概称甲科,非也。《隋书·李德林传》:杨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是则北齐之世,即已多无甲科者矣。
甲乙丙科始见《汉书·儒林传》:平帝时岁课博士弟子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萧望之传》:以射策甲科为郎。《匡衡传》:数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

《十八房》

今制会试,用考试官二员总裁。同考试官十八员,分阅五经。谓之十八房。
《宋史》各房分经,始于理宗绍定二年。

嘉靖末年,诗五房,易书各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止十七房。万历庚辰癸未,二科以易卷多添一房,始为十八房。至丙辰,又添易诗各一房,为二十房。天启乙丑,易诗仍各五房,书三房。《春秋》《礼记》各一房,为十五房。崇祯戊辰复为二十房,辛未易诗仍各五房,为十八房。癸未复为二十房,今人概称为十八房,云《戒庵漫笔》曰:〈江阴李诩著〉余少时学举子业,并无刻本。窗稿有书贾在利。考朋友家往来,抄得灯窗下课数十篇。每篇誊写二三十纸,到余家塾,拣其几篇。每篇酬钱或二文,或三文。忆荆川〈唐顺之〉中会元,其稿亦是无锡门人蔡瀛,与一姻家同刻。方山〈薛应旂〉中会魁,其三试卷有常熟门人钱梦王,以东湖书院活板印行。未闻有坊间板。今满目皆坊刻矣。亦世风华实之一验也。
愚按弘治六年,会试同考官靳文僖批,已有自板刻时文。行学者往往记诵,鲜以讲究为事之语。则彼时已有刻文,但不多耳。

杨子常〈彝〉曰:十八房之刻,自万历壬辰钩元录始,旁有批点。自王房仲〈士骕〉选程墨始,至乙卯以后,而坊刻有四种。曰程墨,则三场主司及士子之文。曰房稿,则十八房进士之作。曰行卷,则举人之作。曰社稿,则诸生会课之作。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天下之人惟知此物可以取科名,享富贵。此之谓学问,此之谓士人。而他书一切不观,昔丘文庄当天顺成化之盛,去宋元未远。已谓士子有登名前列,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字书偏旁者,举天下而惟十八房之读。读之三年五年,而一幸登第,则无知之。童子俨然,与公卿相揖让,而文武之道弃如弁髦。
《宋史》:理宗朝,奸弊愈滋。有司命题苟简,或执偏见臆说,或发策用事讹舛。所取之士既不精,数年之后,复俾之主文,是非颠倒逾甚,时谓之谬种流传。

嗟乎。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昔闵子马以原伯鲁之不说学,而卜周之衰。余少时见有一二,好学者欲通旁经而涉古书,则父师交相谯呵,以为必不得颛业。于帖括而将为坎轲不利之人,岂非所谓大人患失而惑者与。
陆氏曰:大人惧违众而失位,心志惑乱,故徇流俗之说。而亦曰:可以无学。

若乃国之盛衰,时之治乱,则亦可知也已。

《经义论策》

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知古今之人,不能作今之经义。始于宋熙宁中,王安石所立之法,命吕惠卿王雱等为之。
元祐八年三月庚子,中书省言进士御试答策多系在外准备之文,工拙不甚相远。难于考较祖宗旧制。御试进士赋诗论三题,施行已远。前后得人不少。况今朝廷见行文字多系声律对偶,非学问该洽,不能成章。请行祖宗三题旧法,诏来年御试,将诗赋举人复试三题,经义举人且令试策。此后全试三题,是当时即以经义为在外准备之文矣。陈后山谈丛言,荆公经义行举子,专诵王氏章句,而不解义荆公。悔之曰: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也。岂非数百年之后,并学究而非其本质乎。此法不变,则人才日至于消耗,学术日至于荒陋,而五帝三王以来之天下,将不知其所终矣。
赵鼎言安石设虚无之学,败坏人才。陈公辅亦谓安石使学者不治,春秋不读史汉,而习其所为三经。新义皆穿凿破碎,无用之空言也。若今之所谓时文,既非经传,复非子史,展转相承,皆杜撰无根之语。以是科名所得,十人之中,其八九皆为白徒。而一举于乡,即以营求关说,为治生之计。于是在州里则无人非势,豪适四方则无地。非游客而欲求天下之安宁,斯民之淳厚,岂非却行而求及前人者哉。
《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八月,京师及各行省开乡试。初场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第二场论一道。第三场策一道,中式者后十日复以五事试之。曰:骑射书算律,骑观其驰驱便捷,射观其中之多寡,书通于六义,算通于九法,律观其决断。诏文有曰:朕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德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廷,观其学识,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伏读此制,真所谓求实用之士者矣。至十七年,命礼部颁行科举成式。第一场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未能者许各减一道。第二场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判语五条。第三场经史策五道,文辞增而实事废。盖与初诏求贤之法稍有不同,而行之二百馀年,非所以善述祖宗之意也。四书疑犹唐人之判语,设为疑事,问之以观其学识也。四书义犹今人之判语,不过得之记诵而已。苟学识之可取,则刘蕡之对,止于一篇已足。盖一代之人才,徒以记诵之多,书写之速,而取其长。则七篇不足为难,而有并作五经二十三篇,如崇祯七年之颜茂猷者,亦何裨于经术。何施于国用哉。
《实录》言:洪武十四年六月丙辰,诏于国子诸生中,选才学优等,聪明俊伟之士,得三十七人,命之博极群书,讲明道德经济之学,以期大用。称之曰:老秀才。累赐罗绮、袭衣、巾靴,礼遇甚厚。是则圣祖所望于诸生者,固不仅以帖括之文,而惜乎大臣无通经之士,使一代吁俊之典,但止于斯可叹也。
永乐二十二年十月丁卯,仁庙谕大学士杨士奇等曰:朝廷所重,安百姓而百姓不得蒙福者,繇牧守匪人,牧守匪人,繇学校失教,故岁贡中愚不肖十率七八。古事不通,道理不明,此岂可任安民之寄。当日贡举之行,不过四十年,而其弊已如此,乃护局之臣犹托之祖制,而相持不变乎。

《三场》

明初三场之制,虽有先后,而无重轻,乃士子之精力多专于一经,略于考古。主司阅卷,复护初场所中之卷,而不深求其二三场。夫昔之所谓三场,非下帷十年,读书千卷,不能有此三场也。今则务于捷得,不过于四书一经之中。拟题一二百道,窃取他人之文,记之入场之日,抄誊一过,便可侥倖中式,而本经之全文,有不读者矣。率天下而为欲速成之童子。学问由此而衰,心术由此而坏。宋嘉祐中,知谏院欧阳修上言今之举人,以二千为率。请宽其日限,而先试以策而考之。择其文辞鄙恶者,文意颠倒重杂者,不识题者,不知故实略而不对所问者,误引事迹者,虽能成文而理识乖诞者,杂犯旧格不合式者,凡此七等之人,先去之。计二千人可去,五六百以其留者,次试以论。又如前法。而考之又可去其二三百。其留而试诗赋者,不过千人矣。于千人而选五百,少而易考,不至劳昏。考而精当,则尽善矣。纵使考之不精,亦当不至大滥。盖其节抄剽盗之人,皆以策论先去之矣。比及诗赋,皆是已经策论,粗有学问理识,不至乖诞之人,纵使诗赋不工,亦可以中选矣。如此可使童年新学不晓事之人,无由而进今之有天下者,不能复两汉举士之法。不得已,而以言取人,则文忠之论,亦似可取。盖救今日之弊,莫急乎去。节抄剽盗之人,而七等在所先去,则闇劣之徒,无所侥倖。而至者渐少,科场亦自此而清也。

《拟题》

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乎拟题。且以经文言之。初场试,所习本经义四道,而本经之中,场屋可出之题,不过数十。富家巨族,延请名士馆于家塾,将此数十题各撰一篇,计篇酬价,令其子弟及僮奴之俊慧者记诵习熟,入场命题,十符八九,即以所记之文,抄誊上卷,较之风檐,结搆难易迥殊,四书亦然。发榜之后,此曹便为贵人。少年貌美者多得馆选,天下之士靡然从风,而本经亦可以不读矣。予闻昔年五经之中,惟《春秋》止记题目,然亦须兼读四传;又闻嘉靖以前学臣,命《礼记》题,有出《丧服》以试士子之能记否者,百年以来,《丧服》等篇皆删去不读,今则并《檀弓》不读矣。《书》则删去,五子之歌,《汤誓》《盘庚》《西伯》《戡𥟖》《微子》《金縢》《顾命》《康王之诰》《文侯之命》等篇不读;《诗》则删去《淫风》《变雅》不读;《易》则删去《讼》《否》《剥》《遁》《明》《夷》《睽》《蹇》《困》《旅》等卦不读,止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读《论》惟取一篇,披《庄》不过盈尺。
《隋书·崔赜传》

因陋就寡,赴速邀时。
《旧唐书·薛谦光传》

昔人所须十年,而成者以一年毕之。昔人所待一年,而习者以一月毕之。成于剿袭,得于假倩,卒而问其所未读之经,有茫然不知为何书者。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馀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使之以一经而通之。于五经又一经之中,亦各有疑义,如易之郑王,诗之毛郑,春秋之三传,以及唐宋诸儒不同之说,四书五经皆依此发问。
汉人所谓发策决科者,正是如此。

其对者必如朱子所云,通贯经文条举众说,而断以己意。
《宋史·刘恕传》:举进士,诏能讲经义者别奏名,应召者才数十人,恕以《春秋》《礼记》对,先列注疏,方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凡二十问,所对皆然。
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
《文鉴》载:张庭坚自靖人,自献于先王经义一篇,

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屋之所作,则士之通经与否,可得而知。其能文与否,亦可得而验矣。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盖题可拟而韵不可必,文之工拙,犹其所自作,必不至以他人之文,抄誊一过,而中式者矣。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
《王梅溪集》中所载。

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夫举业之文,昔人所鄙斥而以为无益于经学者也。今犹不出于本人之手焉,何其愈下也哉。
读书不通五经者,必不能通一经。不当分经试士,且如唐宋之世,尚有以老庄诸书命题,如卮言,日出赋,至相率扣殿槛乞示者,今不过五经,益以三礼三传,亦不过九经而已。此而不习,何名为士。宋史冯元授江阴尉时,诏流内铨以明经者,补学官元自荐通五经。谢泌笑曰:古人治一经而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耶。对曰:达者一以贯之。更问疑义,辨析无滞。
《石林燕语》:熙宁以前,以诗赋取士学者,无不先遍读五经。余见前辈虽无科名,人亦多能杂举五经。盖自幼学时习之,故终老不忘。自改经术人之教子者,往往便以一经授之。他经纵读,亦不能精其教之者,亦未必皆通五经。故虽经书正文,亦多遗误。若今人问答之间,称其人所习为贵经,自称为敝经,尤可笑也。科场之法,欲其难,不欲其易。使更其法,而予之以难,则觊倖之人少,少一觊倖之人,则少一营求患得之人。而士类可渐以清,抑士子之知,其难也。而攻苦之日多,多一攻苦之人,则少一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而士习可渐以正矣。
《墨子》言:今若有一诸侯于此,为政其国家也,曰: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惧。曰: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信之士惧。今若责士子以兼通九经记,通鉴历代之史。而曰:若此者中,不若此者黜,我以为必好学能文之士喜,而不学无文之士惧也。然则为不可之说,以挠吾法者,皆不学无文之人也。人主可以无听也。
今日欲革科举之弊,必先示以读书学问之法。暂停考试,数年而后行之。然后可以得人,晋元帝从元坦之议。听孝廉申至七年,乃试古之人有行之者。

《题切时事》

考试题目多有规切时事,亦虞帝予违汝弼之遗意也。《宋史·张洞传》:试开封进士,赋题曰《孝慈则忠》。时方议濮安懿王称皇事,英宗曰:张洞意讽朕。宰相韩琦进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上意解古之人君,近则尽官师之规,远则通乡校之论。此义立,而争谏之涂广矣。
天启四年,应天乡试题,今夫奕之为数一节,以魏忠贤始用事也。浙江乡试题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以杖杀工部郎万燝也。七年江西乡试题:皓皓乎不可尚已。其年监生陆万龄请以忠贤,建祠国学也。
万龄疏以忠贤,芟除奸党为诛。少正卯定,三朝要典,为作春秋,请上特制碑文并祠,其父于后室以比于启圣。

崇祯三年,应天乡试,题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以媚奄。诸臣初定逆案也。此皆可以开帝聪,而持国是者。时当季叶而沔水鹤鸣之义,犹存于士大夫。可以想见先朝之遗化,若崇祯九年应天乡试,春秋题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以公孙疆,比陈启新是,以曹伯阳比皇上,非所宜,言大不敬。天启七年,顺天乡试书经题:我二人共贞,以周公比魏忠贤,则又无将之渐,亦见之弹文者也。
景泰初也,先奉上皇至边,边臣不纳。虽有社稷为重之说,然当时朝论即有以奉迎之,缓为讥者。顺天乡试题: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一节盖有讽意。

《试文格式》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

其两扇立格。
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

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今之为时文者,岂必裂规偭矩矣乎。
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本之唐人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
曾子、子思、孟子皆然。

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馀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益密,恐有藉以自衒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试录文字之体,首行曰第一场,顶格写。次行曰四书,下一格。次行题目又下一格,五经及二三场,皆然。至试文则不能再下,仍提起顶格写,次行题目止下一格,经论亦然。
须知自古以来,书籍文字,首行无不顶格写者。

后来学政苟且成风,士子试卷省却四书,各经字竟从题目写起,依大场之式。概下二格,圣经反下,自作反高。于理为不通,然日用而不知,亦已久矣。又其异者,沿此之例。不论古今诗文,概以下二格为题。万历以后,坊刻盛行。每题之文,必注其人之名于下。而刻古书者,亦化而同之。如题曰周郑交质,下二格,其行末书左丘明。题曰伯夷列传,下二格其行末书司马迁。变历代相传之古书,以肖时文之面貌。使古人见之当为绝倒。

《程文》

自宋以来,以取中士子所作之文,谓之程文。《金史》:承安五年,诏考试词赋官各作程文一道,示为举人之式,试后赴省藏之。至本朝先亦用士子程文刻录,后多主司所作,遂又分士子所作之文,别谓之墨卷。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皆以程文格式为之。故日趋而下晁,董公孙之对,所以独出千古者,以其无程文格式也。欲振今日之文,在毋拘之以格式,而俊异之才出矣。

《判》

举子第二场,作判五条,犹用唐时铨试之遗意。至于近年,士不读律,止钞录旧本。入场时每人止记一律,或吏或户,记得五条。场中即可互换,中式之卷大半雷同。最为可笑,通典选人条例,其倩人暗判,人间谓之判罗,此最无耻。请榜示以惩之。后唐明宗天成三年,中书奏吏部南曹关,今年及第进士内三礼,刘莹等五人所试判语皆同,勘状称晚。逼试期偶拾得判草写净,实不知判语不合一般者,敕贡院擢科考,详所业。南曹试判,激劝为官。刘莹等既不攻文,只合直书其事。岂得相传,槁草侮渎公场,宜令所司落下放罪。
《宋史·太祖纪》:开宝六年八月丁酉,泗州推官侯济坐试判假手,杖、除名。

夫以五代偏安丧乱之馀,尚令科罪。今以堂堂一统作人之盛,而士子公然互换。至一二百年,目为通弊,不行觉察,传之后代,其不为笑谈乎。
试判起于唐高宗时,初吏部选才,将观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牍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后日月寖久,选人猥多,案牍浅近,不足为难。乃采经籍古义,假设甲乙,令其判断。既而来者益众,而通经正籍又不足以为问。乃徵辟书曲,学隐伏之义问之,惟惧人之能知也。佳者登于科第,谓之入等。其甚拙者,谓之蓝缕。各有升降,选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绝词美者,得不拘限而授职。今国朝之制,以吏部选人之法。而施之贡举,欲使一经之士,皆通吏事,其意甚美,又不用假设甲乙,止据律文,尤为正大得体。但以五尺之童,能强记者,旬日之力便可尽答。而无难亦何以定人才之高下哉。盖此法止可施于选人,引试俄顷之间,而不可行之。通场广众,竟日之久,宜乎。各记一曹,互相倒换,朝廷之制,有名行而实废者,此类是矣。必不得已,而用此制,其如通典所云,问以时事疑狱,令约律文断决,不乖经义者乎。

《经文字体》

生员冒滥之弊,至今日而极。求其省记四书本经,全文百中无一更,求通晓六书,字合正体者,千中无一也。简汰之法,是亦非难。但分为二场。第一场令暗写四书一千字经,一千字脱误本文,及字不遵式者,贴出除名。第二场乃考其文义,则矍相之射,仅有存者矣。或曰此末节也,岂足为才士。累周官教国子以六艺射御,之后继以六书。而汉世试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以周官童子之课,而责之成人。汉世掾史之长,而求之秀士,犹且不能。则退之陇亩,其何辞之有。北齐策孝秀于朝堂,对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迹滥劣者,饮墨汁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僭霸之君,尚立此制。以全盛之朝求才之主,而不思除弊之方,课实之效,与天下因循于溷浊之中,以是为顺人情而已。权文公有言,常情为习所胜,避患安时俾躬处休以至老死。自为得计,岂复有揣摩古今风俗,整齐教化。根本原始要,终长辔远驭者邪。古今一揆,可胜慨息。

《史学》

唐穆宗长庆三年二月,谏议大夫殷侑言:司马迁、班固、范晔《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比来史学废绝,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于是立三史科及三传科。通典举人条例,其史书史记为一史。《汉书》为一史,后汉书并刘昭所注志为一史。三国志为一史,晋书为一史,李延寿南史为一史,北史为一史。习南史者,兼通宋齐志。习北史者,通后魏隋书志。自宋以后,史书烦碎冗长,请但问政理成败所因,及其人物损益,关于当代者,其馀一切不问国朝。自高祖以及《睿宗实录》《贞观政要》共为一史。
朱子亦尝议分年试士,以《左传》《国语》《史记》两汉为一科,三国晋书南北史为一科。时务律历地理为一科。
今史学废绝又甚,唐时若能依此法举之。十年之间
可得通达政体之士,未必无益于国家也。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十月,太常博士倪思言:举人轻视史学,今之论史者独取汉、唐混一之事,三国、六朝、五代以为非盛世而耻谈之,然其进取之得失,守禦之当否,筹策之疏密,区处兵民之方,形势成败之迹,俾加讨究,有补国家。请谕春官:凡课试命题,杂出诸史,无所拘忌;考覈之际,稍以论策为重,毋止以初场定去留。从之。
史言薛昂为大司成。寡学术,士子有用《史记》《西汉》语,辄黜之。在哲宗时,尝请罢史学,哲宗斥为俗佞。吁何近世俗佞之多乎。

《中式额数》

今人论科举,多以广额为盛。不知前代,乃以减数为美。谈著之于史。《旧唐书·王丘传》:开元初,迁考功员外郎。
贡举旧以考功员外郎主之,开元二十四年始改用礼部侍郎。杜甫诗忤下考功第。

先是考功举人,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至数百人,
此通计诸科之数。

丘一切覈其实材,登科者仅满百人。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严挺之传》:开元中,为考功员外郎。典举二年,人称平允,登科者顿减二分之一。《陆贽传》:知贡举,一岁选士,才十四五,数年之内,居台省清近者十馀人。此皆因减而精。昔人之所称善,今人为此。不但为刻薄之名,而又坐失门生百数十人。虽至愚者不为矣。
《高锴传》:为礼部侍郎。凡掌贡部三年,每岁登第者四十人。开成三年,敕曰:进士每岁四十人,其数过多,则乖精选。官途填委,要窒其源,宜改每岁限放三十人,如不登其数,亦听。文宗之识,岂不优于宋太宗乎。
《贾餗传》:太和中三典礼闱,所选士共止七十五人。

齐王融为武帝作策。秀才文曰:今农战不修,文儒是竞。宋自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赐进士诸科五百人。遽令释褐而二年,进士至万二百六十人。淳化二年,至万七千三百人。〈见曾巩文集〉
于是一代风流,无不趋于科第。叶适作制科,论谓士人猥多,无甚于今。世此虽足以弘文教之盛,而士习之偷,亦自此始矣。
《吕氏·家塾记》言:今士人所聚多处,风俗便不好。

鲁哀公用庄子之言,号于国中曰:无其道而为其服者,其罪死。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记曰:垂緌五寸惰游之士也。今将求儒者之人,而适得惰游之士,此其说在乎楚叶公之好画龙,而不好真龙也。

《殿举》

宋初约周显德之制,定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纰缪殿五举,诸科初场十否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否殿三举,第一场至第三场九否并殿一举。殿举之数,朱书于试卷,送中书门下。今之科场有去取,而无惩劝。故不才之人,得以旅进而言此者,世必以为刻薄矣。
殿举今谓之罚科,不通者谓之否。

《英宗实录》:宣德十年九月,令天下岁贡生员从行,在翰林院考试中式者,送南北国子监读书。不中者发原籍,住廪肄业以待。复试再不中者,发充吏。提调教官如例责状,今岁贡廷试,亦无黜落,设科取士,大抵为恩泽之涂。

《进士得人》

《唐书·选举志》: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文宗好学嗜古,郑覃以经术位宰相,深嫉进士浮薄,屡请罢之。武宗即位,宰相李德裕尤恶进士。谓朝廷选官,须公卿子弟为之。何者。少习其业,自熟朝廷,台阁之仪,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固不能闲习也。德裕之论,偏异盖如此。然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共患也。
《金史》:言取士之法,其来不一,至于唐、宋,进士盛焉。当时士君子之进,不繇是涂则自以为慊,此繇时君之好尚,故人心之趋向然也。
宋马永卿言,本朝取士之路多矣。得人之盛,无如进士。至有一榜,得宰相数人者,其间名臣,不可胜数。此进士得人之明效也。或曰:不然,以本朝崇尚进士。故天下英才皆入此科。若云非此科,不得人则失之矣。唐开元以前,未尝尚进士科,故天下名士,杂出他涂。开元以后,始尊崇之故。当时名士中,此科者十常七八,以此卜之,可以见矣。
馀姚黄宗羲作《明夷待访录》,其取士篇曰:古之取士也,宽其用士也。严今之取士也,严其用士也。宽古者乡举里选士之有贤能者,不患于不知,降而唐宋科目,不一士不得于此。尚可转而从事于彼,是其取之之宽也。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造士之秀者,升之学曰:俊士。大学正论选士之秀者,升之司马,曰进士。司马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唐之士及第者,未便解褐入仕。吏部又复试之,宋虽登第入仕,然亦止簿尉令录。榜首才得丞判,是其用之之严也。宽于取则无遗才,严于用则无倖进。今也不然,其取士止有科举一涂,虽使豪杰之士,若屈原、董仲舒、司马相如、扬雄之徒,舍是亦无繇,而进取之,不谓严乎哉。一日苟得上之列,于侍从下亦置之郡县,即其黜落而为乡贡者,终身不复取。解授之以官用之,又何其宽也。严于取,则豪杰之老死丘壑者多矣。宽于用,此在位者多不得其人也。流俗之人徒见。二百年以来,之功名气节,一二出于其中,遂以为科法已善,不必他求,不知科第之内,既聚此千百万人,不应功名气节之士,独不得入。则是功名气节之士之得科第,非科第之能得功名气节之士也。假使探筹较其长短而取之,行之数百年,则功名气节之士亦自有出于探筹之中者,宁可谓探筹为取士之善法邪。究竟功名气节人物不及汉唐远甚,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岂天之不生才哉。则取之之法,非也。我故宽取士之涂,有科举,有荐举,有太学,有任子,有郡县佐,有辟召,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附见焉。
明初荐辟之法既废,而科举之中尤重进士,神宗以来,遂有定例。州县印官以上中为进士缺,中下为举人缺,最下乃为贡生缺。举贡历官虽至方面,非广西云贵不以处之。以此为铨曹一定之格,间有一二举贡受知于上,拔为卿。贰大僚则必尽力攻之,使至于得罪谴逐,且杀之而后已。于是不繇进士出身之人,遂不得不投门户以自庇。资格与朋党二者,牢不可破。而国事大坏矣。至于翰林之官,又以清华自处,而鄙夷外曹。崇祯中天子忽用推知考,授编检而众口交哗,有适从何来,遽集于此之诮。呜呼。科第不与,资格期而资格之局成,资格不与,朋党期而朋党之形立。防微虑始,有国者其为变通之计乎。

《大臣子弟》

人主设取士之科,以待寒畯。诚不宜使大臣子弟得与其间,以示宠遇之私。而大臣亦不当使其子弟与寒士竞进。魏孝文时,于烈为光禄勋卿。其子登引例求进,烈上表请黜落。孝文以为有识之言,虽武夫犹知此义也。唐之中叶,朝政渐非。然一有此事,尚招物议。长庆元年,礼部侍郎钱徽知贡举。中书舍人李宗闵子婿苏巢,右补阙杨汝士,弟殷士皆及第。为段文昌所奏,指摘榜内。郑朗等十四人谓之子弟,穆宗乃内出题目重试,落朗等十人贬徽江州刺史,宗闵剑州刺史。汝士开江令会昌四年,权知贡举。左仆射王起奏所放进士,有江陵节度使崔元式甥郑朴,东都留守牛僧儒女婿源重,故相窦易直子缄,监察御史杨收弟严,试文合格,物议以子弟非之。敕遣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白敏中覆试,落下三人,唯放杨严一人。
《唐书·杨严传》:又有杨知至共五人。

大中元年,礼部侍郎魏扶奏:臣今年所放进士三十三人,其封彦卿崔琢郑延休等三人,实有词艺,为时所称,皆以父兄见居重任,不敢选取。诏令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韦琮考覆,敕放及第。大中末,令狐绹罢相,其子滈应进士,举在父未罢相前,拔文解及第。谏议大夫崔瑄论滈干挠,主司侮弄文法,请下御史台,推勘疏留中不出。
《旧唐书·令狐绹子滈传》:大中十三年,绹罢相为河中节度使,为其子滈乞应进士。举许之,登第三十人。有郑羲者,故户部尚书浣之孙,裴弘馀,故相休之子,魏筜故相扶之子,及滈,皆大臣子弟,谏议大夫崔瑄论:滈,权在一门,势倾天下。及绹罢相作镇之日,便令滈纳卷贡闱。岂可以父在枢衡,独挠文柄。请下御史台按问。奏疏不下。《册府元龟》载:起居郎张云疏言,绹方出镇,滈便策名放榜宣麻,相去二十三日。

后梁开平三年五月,敕礼部所放进士薛钧,是左司侍郎薛廷圭男,方持省辖,固有避嫌。宜令所司落下。宋开宝元年,权知贡举。王祐擢进士合格者十人,陶谷子邴名在第六。翼日谷入谢。上谓侍臣曰:闻谷不能训子,邴安得登第。乃命中书覆试,邴复登第。因下诏: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礼部具闻覆试。至太宗以后,科额日广,登用亦骤。而上下斤斤犹守,此格有人主示公而不取者。雍熙二年,宰相李昉之子宗谔参政,吕蒙正之弟。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之子待问举进士试,皆入等。上曰: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有私。遂罢之。是也。有人臣守法而自罢者,唐义问用举者,召试秘阁。父介引嫌罢之。是也。有子弟恬退而不就者,韩维尝以进士荐礼部。父亿任执政,不就廷试。仁宗患搢绅奔竞,谕近臣曰:恬静守道者,旌擢。则躁求者,自当知愧。于是宰相文彦博等言,维好古嗜学,安于静退,乞加甄录。召试学士院,辞不赴。除国子监主簿,是也。
《旧唐书》言:王荛苦学,善属文。以季父铎作相,避嫌不就科试。

而赵屼为御史,上疏言治平,以前大臣不敢援置亲党于要涂,子弟多处筦库。甚者不使应科举,自安石柄国持内举,不避亲之说,始以子雱列侍从繇,是循习为常。今宜杜绝其源,以此为防。犹有若秦桧子熹孙埙试进士,皆为第一者。
《清波杂志》:绍圣丁丑,章持魁南省,时有诗云:何处难忘酒,南宫放榜时,有才如杜牧,无势似章持。不取通经士,先收执政儿。此时无一盏,何以展愁眉。

至于有明,此法不讲,又入仕之涂。虽不限出身,然非进士一科,不能跻于贵显。于是宦游子弟,攘臂而就功名。三百年来,惟闻一山阴王文端子中解元,不令赴会试者,唐宋之风荡然无存。然则宽入仕之涂,而厉科名之禁,不可不加之意也。
天宝二年,是时海内晏平选人万计,命吏部侍郎宋遥苗晋卿考之。遥与晋卿苟媚朝廷,又无廉洁之操。取舍偷滥,甚为当时所丑。有张奭者,御史中丞倚之子。不辨菽麦,假手为判,特中甲科。会下第者,尝为蓟令,以其事白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禄山恩宠崇盛,谒请无时,因具奏之。帝乃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升第者,十无一二焉。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时谓之曳白,帝大怒,遂贬遥为武当太守,晋卿为安康太守。复贬倚为淮南太守。诏曰:庭闱之间,不能训子。选调之际,乃以托人。士子皆以为戏笑,或托于诗赋讽刺考判官。礼部郎中裴朏,起居舍人张烜,监察御史宋昱,左拾遗孟朝,皆贬官岭外。
《石林燕语》曰:国初贡举法未备,公卿子弟多艰于进取。盖恐其请托也。范杲鲁公之兄子,见知陶谷窦仪,皆待以甲科。会有言世禄之家,不当与寒畯争科名者,遂不敢就试。李内翰宗谔已过省,以文正为相。因唱名辞疾,不敢入。亦被黜。文正罢相,方再登科。天禧后立法,有官人试不中者,皆科私罪。仍限以两举,庆历以来,条令日备,有官人仍别立额。于是进取者,始自如矣。
谢在杭五杂俎曰:宋初进士科,法制稍密。执政子弟,多以嫌不令举进士,有过省而不敢就殿试者。庆历中王伯庸为编排官,其内弟刘原父廷试第一。以嫌自列,降为第二。今制惟知贡举典试者,宗族不得入其他,诸亲不禁也。执政子弟,擢上第者,相望不绝。顾其公私,何如耳。杨用修作状头,天下不以为私。与江陵诸子异矣。万历癸未,苏工部浚入闱,取李相公廷机为首卷。二公少年笔砚,至相善也。然苏取之不以为嫌,李魁天下而人无间言,至公也。庚戌之役,汤庶子宾尹素知韩太史敬拔之高等,而其后议论𧔧起,座主门生皆坐褫职。夫韩之才诚高,而汤之取未为失人。但心迹难明,卒至两败。亦可惜也。然科场之法,自是日益多端矣。
景泰七年,大学士王文陈循以其子乡试不中,至具奏讼冤。为皆准令会试。

《北卷》

今制科场,分南卷、北卷、中卷。此调停之术,而非造就之方。夫北人自宋时即云。京东、西、河北、河东、陜西五路举人,拙于文辞声律。况又更金元之乱。文学一事,不及南人久矣。今南人教小学,先令属对,犹是唐宋以来,相传旧法。北人全不为此故,求其习比偶调平仄者,千室之邑,几无一二人。而八股之外,一无所通者,比比也。愚幼时四书、本经俱读全注,后见庸师窳生,欲速其成,多为删抹。而北方则有全不读者,欲令如前代之人,参伍诸家之注疏,而通其得失,固数百年不得一人。且不知十三经注疏为何物也。间有一二五经刻本,亦多脱文误字,而人亦不能辨此古书善本,绝不至于北方,而蔡虚斋林次崖诸经学训诂之。儒皆出于南方也。故今日北方有二患。一曰地荒,二曰人荒,非大有为之君作而新之,不免于无田甫田,维莠骄骄之叹也。
汉成帝元延元年七月,诏:内郡国举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此古人因地取才,而不限以一科之法也。宋敏求尝建言,河北、陕西、河东士子性朴茂而辞藻不工。故登第者少。请令转运使择荐有行艺材武者,特官之。使人材参用,而士有可进之路,其亦汉人之意也与。

《糊名》

国家设科之意,本以求才。今之立法,则专以防奸。为主如弥封,誊录一切之制,是也。考之唐初吏部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武后以为非委任之方,罢之。贞元中陆贽知贡举,访士之有才行者于翰林学士。梁肃肃曰:崔群虽少年,他日必至公辅。果如其言,太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吴武陵出杜牧所赋《阿房宫辞》,请以第一人处之。此知其贤而进之也。张昌龄举进士,与王公治齐名,皆为考功员外郎。王师旦所绌,太宗问其故,对曰:昌龄等华而少实,其文浮靡,非令器也。取之则后生劝慕,乱陛下风雅。帝然之。温庭筠苦心砚席,尤长于诗赋。初举进士,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滈之徒相与蒱饮,酣醉终日。繇是累年不第,罗隐有诗名,尤长于咏史。然多讥讽,以故不中第。此知其不可而退之也。《宋史·陈彭年传》言:景德中,彭年与晁迥同知贡举,请令有司详定考试条式。真宗命彭年与戚纶参定,多革旧制,专务防闲。其所取者,不复选择文行,止较一日之艺,虽杜绝请托,然置甲等者,或非人望。《宋白传》言:初,陈彭年举进士,轻俊喜谤,主司白知贡举恶其为人,黜落之,彭年憾焉,后居近侍,为贡举条制,多所关防,盖为白设也。盖昔之取士,虽程其一日之文,亦参之以平生之行。而乡评士论,一皆达于朝廷。故《王旦传》言:翰林学士陈彭年呈政府科场条目,旦投之地曰:内翰得官几日,乃欲隔绝天下进士。彭年皇恐而退。而范仲淹苏颂之议并,欲罢弥封誊录之法。使有司考其素行,以渐复两汉选举之旧。夫以彭年一人之私,而遵为数百年之成。法无怪乎。繁文日密,而人材日衰。后之人主,非有重门洞开之心胸,不能起而更张之矣。
《册府元龟》:唐宪宗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以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或曾任州府小吏一事,不合入清流者,虽薄有词艺并,不得申送。如举送以后事,发长吏停见任,及已停替者,殿二年,本试官及司功官并贬降,是进一不肖之人。考试之官,皆有责焉。今则藉口于糊名,而曰吾衡其文,无繇知其人也。是教之崇败行,而代为之逭其罪也。
《容斋四笔》曰:唐世科举之柄,颛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荐达。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若贤者临之,则不然。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韩文公《与祠部陆员外书》曰:执事之与司贡士者,相知诚深矣。彼之所望,于执事执事之所以待乎。彼者可谓至而无间矣。彼之职在乎得人,执事之志在乎进贤。如得其人而授之,所谓两得。愈之知者,有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此四子皆可以当首荐而极论者,期于有成而后止可也。沈杞、张弘、尉迟汾、李绅、张后馀、李翊皆出群之才,与之足以收人望而得才,实主司广求焉。则以告之,可也。往者陆相公司贡士,愈时幸在得中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原其所以亦繇梁补阙,肃王郎中础佐之梁举八人,无有失者,其馀则王皆与谋焉。陆相待王与梁如此,不疑也。至今以为美谈。此书在集中,不注岁月,按摭言云:贞元十八年,权德舆主文陆傪员外通榜,韩文公荐十人于傪。权公凡三榜,共放六人。馀不出五年内,皆捷以登科。记考之。贞元十八年,德舆以中书舍人知举,放进士二十三人。尉迟汾、侯云长、韦纾、沈杞、李翊登第。十九年以礼部侍郎放二十人,侯喜登第。永贞元年放二十九人,刘述古登第。通三榜共七十二人。而韩所荐者,预其七元和元年。崔邠下放李绅,三年又放张后,馀张弘皆与摭言合。

《搜索》

《旧唐书·李揆传》:乾元初,兼礼部侍郎。言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殊不知艺不至者,居文史之囿亦不能摛辞,深昧求贤之意也。及试进士,请于庭中设《五经》、诸史及《切韵》本于床,引贡生谓之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舒元舆传》:元舆,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因上书言:自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繇此出,而有司以隶人待之。罗棘遮截疑其为奸,非所以求忠直也。又言国朝校试,穷微探隐,无所不至。士露顶跣足以赴科场,此先辈所以有投椠而出者,然狡伪之风所在,而有试者愈严。而犯者愈众。桁杨之辱,不足以尽辜。如主司真具别鉴,虽怀藏满箧,亦复何益。故搜索之法秖,足以济主司之所短,不足以显才士之所长也。今日考试之弊,在乎求才之道不足,而防奸之法有馀。宋元祐初,御史中丞刘摰上言:治天下者,遇人以君子、长者之道,则下必有君子、长者之行应于上。若以小人遇之,彼将以小人自为矣,况以此行于学校之间乎。诚能反今日之弊,而以教化为先,贤才得而,治具张不难致也。
《金史》:泰和元年,省臣奏:搜简之法虽严,至于解发袒衣,索及耳鼻,殊失待士之礼。故大定二十九年已尝依前故事,使就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从之。
朱子论学校科举之弊,谓上以盗贼待士,士亦以盗贼自处。鼓噪迫胁,非盗贼而何嗟夫。三代之制,不可见矣。汉唐之事,岂难仿而行之者乎。

《出身授官》

史言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文献通考》:唐时所放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
《册府元龟》:贞元十八年五月,敕自今已后,每年考试所收人明经,不得过一百人。进士不得过二十人。如无其人,不必要满此数。太和元年二年三年,每年恩赐及第四十人。二年五月,礼部奏请每年进士以三十人为限。从之。

士之及第者,未便解褐入仕。尚有试吏部一关,韩文公三试于吏部,无成则十年犹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获禄者。
东莱吕氏曰:唐时进士登第者,尚未释褐。或是为人所论荐,或再应,皆中。或藩方辟举,然后始得释。《册府元龟》:唐文宗语宰臣曰:凡进士及第,有方镇奏请判官者,第一任未经作州县官,莫依但第一任曾作州县官,即第二任依奏。

自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上初即位,思振淹滞,赐进士诸科出身者五百馀人。
《石林燕语》:是年进士特取一百九人,自是连放五榜,通取八百一人。

皆先赐绿袍靴笏,赐宴开宝寺。第一第二等进士,及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其馀皆优等,注拟宠章殊异,历代未有也。薛居正等言:取人太多,用人太骤。不听。
陆游《南唐书》言:冯延鲁子僎,韩熙载知贡举放及第,覆试被黜。后与其弟侃仪价伉,入宋继取名第。盖南唐及第,止于三人五人。而宋及第至百馀人也。

此太宗初一天下,欲以得士之盛,跨越前代。荣观史册。
《宋史》:王禹偁上疏言:太祖之世,每岁进士不过三十人,经学五十人。重以诸侯不得奏辟,士大夫罕有资荫,故有终身不获一第,没齿不获一官。太宗毓德王藩,睹其如此。临御之后,不求备于取人,舍短用长,拔十得五。在位将逾二纪,登第殆近万人,虽有俊杰之才,亦多容易而得。

而不知侥倖之心,欲速之习中,于士人者且数百年而不可返矣。又考通典举人条例,四经出身,授繁县尉,判入第三等。授望县尉。五经出身,授望县尉,判入第三等,授畿县尉。进士与四经同资,是唐时明经进士,初除不过县尉。
《宋史》:进士、明经入望州判司、次畿簿尉。《文献通考》:开宝八年,王嗣宗为状元,止授泰州司理参军。太平兴国以后,始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当时以为异数。

至今代则一入词林,更不外补。
谢肇浙曰:国朝进士一入史馆,即与六卿抗礼。二十年间,便可跻卿相清华之选。百职莫敢望焉。唐宋之代,出为郡守,入为两制,未尝有此格也。

二甲之除,犹为部属。崇浮长惰职,此之繇所以一第之后,尽弃其学,而以营升纳贿为事者,以其得之浅而贵之骤也。其于唐人举士之初制,失之远矣。《儒林公议》言:太宗临轩放榜三五名,以前皆出贰郡符,迁擢荣速。陈尧叟、王曾初中第,即登朝领太史之职。赐以朱黻。尔后状元登第者,不十馀年,皆望柄用人。亦以是为当得之也。每殿廷胪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今代状元及第之荣,一甲翰林之授,权舆于是矣。
又言雒阳人尹洙,豪士也。尝曰:状元及第,虽使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出彊寇,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无以加焉。宋之务虚文而忘实事,即太宗有以开之矣。

宋初用人之弊有二。进士释褐不试吏部,一也。献文得旨召试除官,二也。今衒文之途已革,而入官之选尚轻。二者之弊,其一尚存,似宜仍用唐制。
用八股之人才,而使之理烦治众,此夫子所谓贼夫人之子也。

《年齿》

记曰:四十曰彊而仕,七十曰老而传,是人生服官之日,不过三十年。汉顺帝阳嘉元年,用左雄之言,令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
儒有一家之学,故称家法。

文吏课榜奏:宋文帝元嘉中,限年三十而仕。梁武帝天监四年,令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今则突而弁兮,已厕银黄之列。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何补。官常徒隳,士习宜定,为中制二十,方许应试。三十方许服官,年至六十见任。官听其自请致仕。
《实录》:洪武十三年二月戊辰,命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给诰敕。

无官之人,一切勒停。是虽蚤于古记之十年,要亦不过三十年而已。三十年之中,复有三年大忧。及期丧不得补选之日,则其人在仕路之日,少而居林下之日,多可以消名利之心,而息营竞之俗。
洪熙元年四月庚戌,郑府审理正俞廷辅言:近年宾兴之士,率记诵虚文,求其实才,十无二三。或有年才二十者,未尝学问。一旦挂名科目,而使之临政治民,职事废隳,民受其弊。自今各处乡试,宜令有司先行审访,务得博古通今行止端重,年过二十五者,许令入试。上虽嘉纳,而未果行。今则积习相沿二三百载,青云之路,跬步可阶。五尺之童,便思奔竞。欲以成人材而厚风俗,难矣。
宋李伯玉请罢童子科,意亦同此。

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617-015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十五
  吏部十四
  诸司职掌
凡在京大小衙门及在外布政司并直𨽻府州县吏典各以
三年考满给由其仓攒典以周岁为满除税课司库局攒典
考满之日随即交割明白给由府州县仓攒典将经收粮斛
支销尽绝方许给由应有府州县吏典考满当即给由如布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617-0153b.png
政司府州县过违一年直𨽻并在京过违半年给由到部俱
送法司取问如不过违者随付司封照依资格拨用
  事例
洪武十七年议定吏员考满试中第一第二等者于在
京有出身衙门内用第三等者于在京未有出身衙门
内用仍以等第姓名出榜晓谕遇缺以次拨用 二十
六年奏准各衙门吏三年役满于本衙门见缺令史书
吏内升用再历三年给由赴京如有馀吏送付吏部不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617-0153c.png
许一槩县升于州州升于府府升于布政司等衙门及
王府长史司托故不给由者治罪 三十一年奏准吏
员考满不给由丁忧不起复及侍亲等项托故在閒已
经官府问断仍充吏役者重历三考 永乐十一年奏
准在外吏考满照官员给由程限赴部若托故迁延者
问罪妻子同发北京充军种田 二十年令吏典不给
由丁忧不起复得代不赴京赴京不著役者悉发保安
卫充军 宣德三年奏准吏役满择其年五十以下堪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617-0153d.png
用者存留五十以上不堪用者俱罢为民有赦前在逃
能自首者仍令为民隐而不首事觉发隆庆州为民
七年敕谕吏员三考满当授官者吏部通引于内府会
同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堂上官出题南北类试锦衣卫
堂上官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监试考其文义粗晓行
移得当书札不谬三事俱可取者为一等二事可取者
为二等三事俱不可取者放回民当差 
正统元年奏
准在外吏役除为事月日明有文案许令补辏其患病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617-0154a.png
在家月日不补辏亦准实历三年考满三个月内遇缺
许令升补三个月外虽有缺不准升参
六年给由违限
者问罪解京重历给假省亲祭祖送幼子还乡违限等
项送问者俱不重历 十二年奏准考满吏歇役在家
过违例限不行给由或丁忧服满起复违限或侍亲亲
终起复违限或丁忧起复不补原缺参补别衙门或托
故在閒年久复充吏役或一考多历一个月或给由起
送违限虽告有堪信文凭迁延二年之上或给由起复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617-0154b.png
到部将役内年月日期增减及多增五岁以上有规避
者或丁忧少守制多守制一个月或越关在逃行提解
京者俱参问重历或历役一考或历役未满公差事完
已满一考或历役一考满为事回还或丁忧服满起复
及截替裁革吏本衙门有缺俱许三个月以里参补无
缺起送合千府州县查缺四个月以里参补又无缺起
送本布政司查缺五个月以里参补其都司卫所吏典
无缺起送该管有司查缺依例辏拨两考给由但违一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617-0154c.png
年之上参补者参问重历或为事歇役或考满为事歇
役俱以问结之日为始应还役者仍补原役辏历两考
已满为事还役者俱照限给由违者参问重历或为事
做工公差等项俱以问结事完工满之日为始若迁延
一年之上着役者参问重历其仓场攒典以守支尽绝
之日为始依例给由违者参问重历 景泰二年奏准
在外吏两考役满止以实拨办事月日为准丁忧月日
亦准实历数内有省祭送幼子还乡为事虚旷月日仍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617-0154d.png
拨补辏 五年奏准有过名吏公文吏册开报不明者
先取亲供结状准收实拨冠带仍行查勘但有隐匿贪
淫等罪例不出身者发隆庆永平等处为民 天顺三
年奏准四川福建两广等处吏丁忧起复送幼子等项
及年四十五以上曾拨充南京当该者就行拨补及将
例前实拨当该三考满日行南京吏部查理如无充当
𨽻兵及贪淫等项就行考试中者起送赴部奏请定夺
不中者就彼发回原籍为民 成化三年奏准吏员考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617-0155a.png
满照宣德年间事例会官考选 七年令三考满吏典
从吏部陆续考试不必会官仍照三等例行 二十三
年令吏典三考满考试不中者给与冠带閒住
凡在外一考吏满无缺起送赴部者查无违碍付验封
司拨补两考
凡吏典给由例限南直𨽻并各布政司俱十四个月北
直𨽻者八个月违者送问
凡吏典一考役满不转参两考役满不给由展转捏故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617-0155b.png
歇役三年之上者就彼问发为民中间虽有事故亦不
准理未及三年者行查云南吏典不行转参给由者同
其有接丧丁忧服满迁延三年之上不起复者亦问发
为民未及三年果有事故实迹查照定夺虽在三年之
内起送过限到部者仍送问重历
凡吏典给由赴部中途被水火盗贼失落原给公文虽
告有所在官司文凭亦待行勘明白方许付拨若将批
咨申文手本内紧关年月字样洗改有迹或给批年远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617-0155c.png
遇革不倒换新批者俱送问
凡吏典给由查无本处造到吏册亦准验封司暂拨办
事行勘无碍办事满日照例实拨仓场攒典例同
凡仓场攒典守支八年前役不尽者委官交盘明白交
与见任官攒守支给由其批内不开守支尽绝年月日
期及违限者送问曾经收放粮草者查照守支年分多
寡免其办事就拨当该全无收放者起送赴部驳回另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617-0155d.png
凡在外辏补三考二考吏役内曾犯笞杖罪名不抄原
问衙门招由缴部者不准收考
凡三考役满吏考其法律立为三等通者为一等依资
格出身其次为二等杂职出身不通者为三等给与冠
带放回原籍閒住
凡在外盐运司及遇例纳米等项吏典俱送户部查理
盐课通关回报方许收考
凡户兵二部书算九年考满中一等者依资格出身二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617-0156a.png
等者杂职出身三等者冠带閒住
  诸司职掌(见教官项下/)
  事例
洪武二十六年奏准在外承差于能干人员内选取三
年考满役内无私过杂职内用有私过充吏役 
正统
元年奏准在外三司承差有缺于民间丁粮相应殷实
之家
选其才貌可用者县申州州申府府申布政司覆
勘相同方许收参有私过者充吏役保举官员坐罪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617-0156b.png
凡承差役满到部审实付文选司分拨各衙门办事知
印役满查明参充年月日期收考奏请冠带付文选司
分拨办事但犯笞罪以上俱发充吏考满不给由丁忧
不起复为事在逃遇赦者仍发重历若役满到部违限
隐匿过名多历少历增减年岁及批咨内洗改紧兰字
样俱查问
在外官员有政迹者旧制许巡按等官奏举其后又有
旌异之名今录事例于后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617-0156c.png
  宪纲
凡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巡历去处但知有司等官守法
奉公廉能昭著者随即举闻
  事例
凡有司官员政迹卓异许各该上司奏保旌异以示激
劝 宣德十年诏府州县官廉勤公正能恤民者亲临
上司宜以礼待仍具其政迹奏闻以凭旌擢 成化七
年奏准有司官员必待三年六年政迹卓异方许荐举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617-0156d.png
仍令吏部先察举主举者廉即用其人不必覆勘举者
非人虽有政迹亦必覆勘 弘治六年奏准各处巡抚
巡按并布按二司遇府州县官才行俱优者无分岁贡
吏员出身一体举保五品以上官员果有才德出众者
开报本部奏请定夺
  事例
凡在外有司官员果有政迹深得民心者任满去职许
令百姓保留 宣德八年奏准在外官员九年考满凡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617-0157a.png
有保留者行所属布政司按察司及直𨽻巡抚巡按官
覆勘
凡官员任满考覈及朝觐考察各有定制若因事考察
间一举行无常例具列于后
  事例
正统元年奏准两京五品以下官员从本衙门堂上官
考察如有不才及老疾者本部验实具奏定夺国子监
教官礼部尚书及祭酒司业公同考察如无学行者送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617-0157b.png
部别用 景泰三年奏准六部等衙门堂上官考察各
属主事等官才力不胜者降县典史老疾者冠带致仕

 天顺八年奏准本部都察院会同内阁考察在京五
品以下文职并在外布按二司官有不公者许令科道
官指实劾奏南京各衙门照例考察有不公者令南京
科道劾奏 成化四年令两京文职堂上官曾经科道
紏劾及年老不堪任事才德不称职者各自陈致仕取
自上裁五品以下官本部会同都察院及各堂上掌印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617-0157c.png
官公同考察年老无为贪淫酷暴者革职翰林院属官
并带俸官译字等官本院学士会同内阁考察 弘治
元年令两京五品以下官照例考察翰林院官亦从吏
部考察其被黜之人有造言生事摭拾妄奏者发谴为
民 十年令两京官照例考察惟翰林院学士不在五
品之例
凡考察京官每十年一次举行不拘见任带俸丁忧公
差养病省祭等项俱公同本衙门堂上官考察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617-0157d.png
凡在外大小衙门官员考察洪武六年令监察御史及
按察司察举有无过犯具奏黜陟 永乐元年令府州
县官到任半年之上者巡按御史按察司察其能否廉
贪之迹具奏 洪熙元年令考察布按二司官不职者
降为县官 宣德七年令各处巡抚侍郎同巡按御史
考察方面官仍同方面官考察州县官直𨽻府州县从
巡按御史考察 十年𠡠谕直𨽻府州县从吏部差官
及巡按御史考察各布政司府州县从布政司及巡按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617-0158a.png
御史考察其布按二司堂上官从吏部都察院考察属
官从巡按御史按察司考察 景泰三年𠡠都御史等
官考察天下有司官员 七年令天下府州县官年老
残疾罢软不任事及贪酷生事科敛害民者许巡抚巡
按并按察司堂上官会同考其布按二司官听巡抚巡
按官考察 弘治元年令考察罢閒官吏在京潜住有
擅出入禁门交结者各门官盘结拿送锦衣卫打一百
发烟瘴地面永远充军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617-0158b.png
官员事故具见诸司职掌各有事例若致仕旧𨽻稽勋
司掌行今归本司附载事例于后
  诸司职掌
凡在京衙门及在外布政司并直𨽻府州县官吏果有
家属干犯极刑除缌麻疏远异姓亲属不准外其小功
已上亲例合回避开写为因何事得何罪名系何衙门
取问处决实迹亲身赴京陈告以凭行移原籍及任所
并原取问衙门照勘取具原籍官吏里邻结状并宗支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617-0158c.png
图本及任所官吏保结明白以凭定拟奏准方许去官
离职
  事例
洪武间凡官吏有小功已上亲属干犯极刑官于边远
叙用吏发边远军卫衙门永充吏役 永乐元年令极
刑家属官有才能本部明白具奏不拘例用 宣德七
年敕谕凡犯罪典刑者已屡经赦宥其子弟果有才行
文学听保举选用惟犯谋反大逆典刑者子孙不在选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617-0158d.png
用之例
  诸司职掌
凡在京衙门及在外布政司并直𨽻府州县官吏具告
老病残疾劄付太医院转行惠民药局委官相视明白
果成笃废残痼疾病分豁堪与不堪医治明白具奏取
自上裁
  事例
正统四年奏准年老废疾官员不能动履者验实取具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617-0159a.png
同僚官医保结备申定夺 天顺二年令御史不许养
病省亲 成化二年奏准内外文武官员患病三个月
之上俸粮截日住支御史如果久病勘实许还原籍调
治 六年奏准各处巡抚巡按等官遇有司府州县官
员告称老疾不堪任事者依例放回原籍不分大小俱
类奏以凭揭黄作缺
凡告老疾官员年五十五岁以上者冠带致仕未及五
十五岁者冠带閒住其考满官员到部但年六十五岁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617-0159b.png
以上不得取选
凡两京考满官员到部年七十者例应致仕未及七十
自陈老疾乞恩放回者堂上官本部覆奏定夺其馀行
原衙门勘实具奏请旨在外各衙门官员给由起复等项
到部奏告老疾者行顺天府拨医验实通类引奏发落
凡两京见任官员并办事进士乞恩养病者行原衙门
勘实具奏请旨放回病痊之日赴部听用仍行巡按御
史并按察司查勘其在外方面有司官员不许养病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617-0159c.png
国初官员凡以理致仕者朝廷待以优礼与见任同又
有升秩给俸赐敕之典其后大臣致仕或给驿还乡或
命有司岁拨人夫月给食米有差其尤宠异者或赐敕
或加赐白金文绮或又官其子孙皆特恩云
  诸司职掌(见稽勋司/)
  明令
凡内外大小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
者不拘此例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617-0159d.png
  事例
洪武十二年令内外文武官年老致仕者三品以上仍
旧四品以下者各升一等给与诰敕其历事未及三年
及为事降用或工役屯种取到者依本等职事致仕不
给诰敕 十三年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仍
给诰𠡠 
永乐十九年诏文官七十以上不能治事者
许明白具奏放回致仕若无子嗣孤独不能自存者有
司月给米二石养其终身
 宣德十年诏文武官年未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617-0160a.png
及七十老疾不能任事者皆令冠带致仕免其杂泛差
徭 成化元年诏文武官以理致仕五品以上者进阶
一级 四年诏听选官员九年考满该升用者年力衰
迈不能任事照该升品级给与散官致仕 十一年诏
给由考称该升及冠带未任听选官员有家贫亲老疾
病等项愿告致仕者授以应该升除职名以荣终身
二十二年诏在京文职以理致仕五品以上年及七十
者进散官一阶其中廉贫不能自存众所共知者有司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617-0160b.png
岁给米四石 弘治四年奏准自告愿退官员不分年
岁俱令致仕
凡九年考满官员告致仕者考称无过升二级不称有
过原职致仕
  诸司职掌
凡在京及在外府州县官员除授之时投报供状当即
于簿内附写历仕脚色始末缘由或任内调除如有事
故开附行止以凭稽考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617-0160c.png
  事例
弘治十三年奏准文职官吏监生生员冠带官知印承
差阴阳生医生但有职役者犯赃犯奸并一应行止有
亏俱发为民其知印承差笞杖公罪充吏犯在革前重
历僧道官系京官具奏提问在外依律径自提问受财
枉法满贯亦问充军及僧道有犯奸盗诈伪逞私争讼
怙终故犯并一应赃私罪名有玷清规妨碍行止者俱
发还俗若犯公事失错因人连累及过误致罪于行止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617-0160d.png
戒规无碍者悉令运炭运米等项各还职为僧为道义官
犯该行止有亏者革去冠带不碍行止者不革王府文
职因人连累并一应过误律该笞杖罪名者议拟纳钞
赎罪还职不必解京就彼奏请发落若系希图改调故
意犯赃有碍行止等项及犯该徒流以上者俱解京奏
请改调边远叙用重者从重论
  诸司职掌
凡有在京衙门及在外布政司并直𨽻府州县见任官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617-0161a.png
员但系兵刑等部都察院等衙门或因事提问等项问
过应有的决纪录公私过名开咨本部于纪录文册内
明白附写候九年通考以凭黜陟其有司官员三年考
满给由到部供报任内公私过名于册内比查除上司
未行知会纪录罪名另行抄录外有已行知会任内公
私过名隐匿不报者议拟具奏送法司问罪
  事例
洪武九年令诸司正佐首领杂职官犯公私罪应笞者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617-0161b.png
赎应徒流杖者纪录每岁一考岁终布政司呈中书省
监察御史按察司呈御史台俱送本部纪录 弘治元
年奏准内外各衙门问过官吏公私过名及罚俸等项
年终造册类缴赴部送司以备稽考
国初令有司保举人才即古乡举里选之遗意累朝下
诏亦必及之其事例备载于后
  诸司职掌
凡各府州县每岁于所辖隅厢乡都内拔选容止端谨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0617-0161c.png
无过人才一名申送布政司考覈转行按察司覆考堪
充岁贡开坐考过词语差人送部应有贤良方正及山
林岩穴隐逸之士并通晓经书儒士秀才孝廉俱各访
求到官审无过犯违碍不拘名数差人伴送到部或内
外官员人等荐举人材秀才即便行移原籍官司起取
赴部如儒士秀才出题考试果否通经贤良隐逸等项
人材量其才能定其高下仍取本户丁粮数目作何营
生及户内有无杂役事故供结明白然后开发选部选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0617-0161d.png
用如将鄙陋不堪之人一槩朦胧滥举原举官吏依贡
举非其人律问罪
  事例
洪武十七年令各布政司直𨽻府州县举秀才人材必
由乡举里选知州知县等官会同境内耆宿长者访求
德行声名著于州里之人先从邻里保举有司再验言
貌书判方许进呈若不行公同精选者坐以重罪
 三
十五年诏山林隐逸怀才抱德之士有司询访以礼敦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0617-0162a.png
请赴京量才擢用其有志尚閒逸不愿出仕者具名来
奏 永乐元年𠡠内外诸司文职官员各举所知或堪
重任或沉滞下僚或可剸繁而优游散地或抱道怀才
隐居田里无问远近并举以闻 洪熙元年诏民间有
行己廉正才堪抚字者许见任官具实举荐 宣德七
年诏各处文学才行出众之士自二十五岁以上令所
在有司保举赴京选用 八年诏各布政司按察司府
州县官连名保举贤良方正一人起送吏部量才擢用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0617-0162b.png
 正统十四年诏各处举到儒士照永乐年间事例送
翰林院严加考试选用不中者发原籍为民 
景泰三
年诏各处见任官员果有才行政事优长拘于资格屈
在下僚及有文学才行堪授职任之士隐于民间及官
员罢职委无赃犯重情而才学可用者并听在内四品
以上官员在外巡抚巡按方面并各府州县正官指陈
实迹荐举赴京考用所举之人后犯赃罪连坐举主
天顺元年诏处士中有学贯天人材堪经济隐居高蹈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0617-0162c.png
不求闻达者所司具实奏闻 五年令天下有才兼文
武或学行异等或谋勇出众者许所在官司具实奏闻
国初外官每年一朝洪武二十九年始定三年一朝之
制以辰戌丑未年为期朝正后本部会同都察院考察
奏请定夺其存留者俱引至御前刑部及科道官各露
章紏劾怠职之罪一时谴责宥免皆出上命及宥免还
任各赐𠡠一道以申戒饬云
  诸司职掌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0617-0162d.png
凡在外官员三年遍行朝觐其各布政司按察司盐运
司府州县及土官衙门流官等衙门官一员带首领官
吏各一员名理问所官一员照依到任须知依式对款
攒造文册及将原领敕谕诸司职掌内事迹文簿具本
亲赍奏缴以凭考覈各衙门先尽正官到任日浅佐贰
官到任日久必先佐贰官来若系裁革未及二十里长
州县止设正官首领官各一员去处只令首领官吏来
朝其程途远近各量里路比照行人驰驿日期起程本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0617-0163a.png
衙门速将起程月日申部远者不许过期近者不许预
先离职俱限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京其来朝官员
服色各照品级花样及钦依今定样制务要新鲜洁净
俱各自备脚力不许驰驿及指此为由科扰于民
  明令
凡各处府州县有司官员在任三年不许注代许令亲
将三载任内行过事迹赴京朝觐如无规避依旧复任其
佐贰官首领官一体三载来朝如一时勾当轮换前来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0617-0163b.png
  事例
洪武十一年令官员来朝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称
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称职者为中宴而不
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
后退 十七年令天下诸司官吏来朝明年正旦各造
事迹文册仍画土地人民图本俱以十二月二十五日
至京其服色各以品级为差惟云南远在边鄙特免其
来 宣德五年令廉察朝觐官员贪污者发边卫充军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0617-0163c.png
老疾鄙猥者为民其考满月日已过者回任后将行过
事迹造册送合干上司依例考覈差人奏缴 
正统九
年令广西临边县分系裁减衙门免其朝觐须知文册
府州县类进
 十年令朝觐官员廉能著称治行超卓
者赏衣服一袭钞一百锭仍赐宴于礼部 天顺四年
令朝觐官员才行超卓政绩显著者赐宴礼部仍赏衣
服一袭钞一千贯老疾者致任罢软无为者冠带閒住
有赃者发原籍为民 成化五年奏准云南长官司免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0617-0163d.png
来朝州县裁减去处止该吏一名赍文随司府州县官
员进缴其各府首领官遇边务差占亦免来朝 弘治
六年令方面知府年老未满罢软无为非本部访有实
迹或有巡抚巡按止是一处开报并其馀官员到任未
及二年非老疾贪酷显著者俱留办事且令朝觐之年
先期行文布按二司考合属巡抚巡按考方面年终具
奏行各该衙门立案待来朝之日详审考察如有不公
许其伸理其科道官必待吏部考察后有失当方许指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0617-0164a.png
名紏劾 八年奏准各处巡抚巡按会同从公考察布
按二司并直𨽻府州县各盐运司行太仆寺苑马寺等
官贤否如无巡抚巡按会同清军或巡盐考察俱无巡
按自行考察其布政使按察使及分巡分守并知府知
州知县并司寺正官各访所属官员贤否开具揭帖送
巡抚巡按以凭稽考其巡抚官当朝觐之年仍具揭帖
密报本部止㨿见任不谨名目不许追论素行其开报
官员若爱憎任情议拟不当本部都察院并科道官指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0617-0164b.png
实劾奏罪坐所由若被黜官员有不服考察摭拾妄奏
者发遣为民
  诸司职掌
凡诸司置立文簿将行过事迹逐件从实开写承行发
落缘由务要简当每季差典吏一名依期赍赴本管上
司查考布政司考府府考州州考县务从实效除将𠡠
谕事理令诸司进课官吏赍擎前去及行移布政司并
直𨽻府州县照依𠡠谕事理各置红油木牌刋刻青字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0617-0164c.png
于本衙门公厅上常川悬挂永为遵守每岁进课之时
将考过事迹各赍赴京奏缴以凭通考若遇三年朝觐
来朝官吏先将旧年春夏秋三季来考冬季事迹未完
许于次年进课之时令该吏进呈毋得诳惑繁文因而
生事科扰
  事例
洪武二十三年𠡠方今所用布政司府州县按察司官
多系民间起取秀才人材孝廉各人授职到任之后略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0617-0164d.png
不以到任须知为重公事不谋体统不行终日听信小
人浸润谋取赃私酷害下民以此仁义之心沦没杀身
之计日生一旦系狱临刑神魂仓皇至于哀告恳切奈
何虐民在先当此之际虽欲自新不得可矣如此者往
往相继而犯上累朝廷下辱乡闾悲哀父母妻子孰曾
有鉴其非而改过也哉所有责任条例条列于后
一布政司治理亲属临府岁月稽求所行事务察其勤
惰辨其廉能纲举到任须知内事目一一务必施行少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0617-0165a.png
有顽慢及贪污坐视恬忍害民者验其实迹奏闻提问
设若用心提调催督宣布条章去恶安善傥耳目有所
不及精神有所不至遗下贪官污吏及无藉顽民按察
司方乃是清
一府临州治亦体布政司施行耳目有所不及精神有
所不至遗下贪官污吏及无藉顽民布政司方乃是清
一州临县治亦体府治施行耳目有所不及精神有所
不至遗下贪官污吏及无藉顽民本府方乃是清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0617-0165b.png
一县亲临里甲务要明播条章去恶安善不致长奸损
良如此上下之分定民知有所依巨细事务诉有所归
上不紊政于朝廷下不衔冤于满地此其治也欤若耳
目有所不及精神有所不至遗下无藉顽恶之民本州
方乃是清
一若布政司不能清府府不能清州州不能清县县不
能去恶安善遗下不公不法按察司方乃是清
一按察司治理布政司府州县务要尽除奸弊肃清一
卷十五 第 26a 页 WYG0617-0165c.png
方耳目有所不及精神有所不至巡按御史方乃是清
倘有通同贪官污吏以致民冤事枉者一体究治
一此令一出诸司置立文簿将行过事迹逐一开写每
季轮差吏典一名赍赴本管上司查考布政司考府府
考州州考县务从实效毋得诳惑繁文因而生事科扰
每岁进课之时布政司将本司事迹并府州县各赍考
过事迹文簿赴京通考敢有坐视不理有违责任者罪
以重刑呜呼今之布政司不拿所属贪赃官吏又不申
卷十五 第 26b 页 WYG0617-0165d.png
闻阘茸不才诸等不公不法亦不究问府文到司并不
审其为何但知递送而已府亦以州文如此州亦以县
文如此自布政司至府州皆不异邮亭耳所以不治为
此也
 南京吏部
   文选清吏司
  事例
凡南京六部等衙门堂上正佐官皆缺洪武永乐以来
卷十五 第 27a 页 WYG0617-0166a.png
委给事中郎中等官署掌印信弘治十二年奏准如吏
户礼兵工五部及通政司缺就于各衙门堂上官内推
举一员三法司缺就于三法司堂上官内推举一员署
掌仍将推举过职名奏闻
凡南京各衙门新除复任官员吏部咨开职名到部各
取到任日期并各衙门缴到各官文凭收候年终类缴
吏部如遇丁忧者先行咨缴
凡南京大小衙门升转丁忧事故等项官员作缺到部
卷十五 第 27b 页 WYG0617-0166b.png
类咨吏部
凡南京各道御史有缺吏部咨送试职理刑等官到部
转咨南京都察院分拨各道取到院日期咨吏部至试
职理刑满日本院考过移文本部咨送吏部奏请实授
凡南京各衙门官员奏行给假省亲本部劄送应天府
给引定限回任若违限一年半以上本部暂令到任管
事具奏请旨照例送问
凡南京法司送到还职官员系在京所属送原衙门复
卷十五 第 28a 页 WYG0617-0166c.png
任直𨽻所属具揭帖赴南京吏科填给文凭复任日期
缴报
凡南京各衙门官吏告送幼子还乡行勘明白定限送
应天府给引照回
凡南京坐监监生不愿出仕者具告到部行本监查勘
无碍照例拟授职名填注衙门给与散官奏令冠带閒住
凡南京国子监呈送愿就教职监生到部咨送吏部施

卷十五 第 28b 页 WYG0617-0166d.png
凡南京各衙门历事监生旧例考过勤谨逐起差人具
奏成化九年奏准本部案候每季通类具奏
凡南京各衙门写本监生俱行本部转行南京国子监
取拨惟户工二部径自行取弘治二年奏准俱从本部
取拨转送
凡南京五府六部等衙门知印有缺本部咨吏部请旨
点拨到部转送该衙门着役三年役满到部咨送吏部
考试同九年周岁考满官类奏
卷十五 第 29a 页 WYG0617-0167a.png
凡南京各衙门三考役满吏典成化十一年诏免其赴
京从本部照例考试中式者就令冠带办事不中者径
发为民二十三年诏考试不中者给与冠带閒住
凡本部每季考过三考吏典一等二等冠带分拨各衙
门办事满日从七品出身者起送吏部听选其馀俱给
引照回原籍省祭三等冠带閒住每年类奏
   验封清吏司
  事例
卷十五 第 29b 页 WYG0617-0167b.png
凡南京文职散官每年正月以里通行各衙门取勘历
任亲供应请初授升授加授散官类咨吏部具奏给授
凡民瘼事每年正月九月十一月三次通类勘合行十
三布政司并南北直𨽻府州如有蝗虫生发即行扑灭
毋贻民患
凡本部编置各布政司直𨽻府州勘合纸张底簿书填
尽日又复编置发行
凡南京各衙门办事吏典弘治十年奏准大小二石办
卷十五 第 30a 页 WYG0617-0167c.png
事半年大小一石并州所吏办事一年方许实拨京考
若缺多照例以次升参
凡在京各衙门办事已满吏听拨当该愿告南京者吏
部咨到本部收附拨簿与南京各衙门应拨当该吏相
兼取用
凡南京各衙门老疾吏典行应天府拨医看验并告贫
难者取同乡人执结是实给引放回为民
   稽勋清吏司
卷十五 第 30b 页 WYG0617-0167d.png
  事例
凡南京各衙门堂上官丁忧本部咨送吏部关领内府
勘合其馀官员就送南京吏科关填勘合给与若办事
官吏监生俱送应天府给引照回守制按季开咨吏部
并南京都察院转行原籍官司查勘
凡起复官吏监生到部扣算闻丧服满年月日比对相
同其在京丁忧者查有类勘保结在卷办事官监生付
文选司吏付验封司查无类勘保结者仍付该司暂拨
卷十五 第 31a 页 WYG0617-0168a.png
行查在外丁忧吏典付考功司若有洗改咨批紧关字
样者送问
   考功清吏司
  事例
凡南京各衙门官员考满到部旧例三年六年九年起
送赴京应考覈者本部咨南京都察院考过咨送吏部
覆考
景泰元年奏准例应考覈者从本部覆考连人咨
送吏部
成化二十一年奏准六年者本部考覈类奏免
卷十五 第 31b 页 WYG0617-0168b.png
其赴京
凡应天府所属在外六县县官学官三年六年九年考
满俱本府考覈词语送本部咨送吏部
凡南直𨽻所属司狱司税课司局驿递闸坝河舶等官
三年六年考满景泰元年奏准俱赴本部给由考覈复
职行南京吏科填给文凭复任其牌册差人类送吏部
查考
凡南京各衙门愿告致仕养病官员行勘明白具奏放
卷十五 第 32a 页 WYG0617-0168c.png

凡各处两考役满吏典永乐间定拨广东广西四川三
布政司分𨽻本部宣德十年奏准添拨江西南安赣州
二府福建漳州泉州二府湖广永州辰州宝庆三府及
靖州正统五年奏准添拨湖广常德长沙衡州三府并
郴州福建汀州兴化二府弘治三年奏准添拨福建邵
武湖广德安二府十年奏准添拨福建行都司并所属
建宁左等五卫二十五所并武平等守禦千户所
卷十五 第 32b 页 WYG0617-0168d.png
 
 
 
 
 
 
 
 明会典卷十五

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858-076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知录卷十七    昆山 顾炎武 撰
  生员额数
生员犹曰官员有定额谓之员唐书儒学傅国学始置
生七十二员取三品以上子弟若孙为之太学百四十
员取五品以上四门学百三十员取七品以上郡县三
等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下以十为差上县学置生四
十员中下亦以十为差此生员之名所始而明制亦略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858-0767b.png
仿之
明初诸生无不廪食于学会典言洪武初令在京府学
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
给廪膳听于民间选补仍免其差徭二丁(正统六年闰/十一月乙未)
(以直𨽻保安州临边民少减儒学训导/一员生员并为两斋岁贡依县学例)
其后以多才之
地许令增广亦不过三人五人而已踵而渐多于是宣
德元年定为之额如廪生之数其后又有军民子弟俊
秀待补增广之名(大明会典正统十二年奏准常额之/外军民子弟愿入学者提调教官考)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858-0768a.png
(选俊秀待补增广员缺一体考送应试之按实录此从/凤阳府知府杨瓒之言先是廪增额外 生止谓之入)
(学寄名此则准其待/缺补充增广生矣)久之乃号曰附学无常额而学校
自此滥矣异时每学生员不过数十人故考试易精程
课易密
而洪武二十四年七月庚子诏岁贡生员不中
其廪食五年者罚
为吏不及五年者遣还读书次年复
不中者虽未及五年亦罚为吏二十七年十月庚辰诏
生员食廪十年学无成效者罚为吏成化初礼部奏准
革去附学生员(四年五月/庚申旨下)已而不果行(成化元年大藤/峡用兵始令两)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858-0768b.png
(广考试不中生员廪膳纳米五十石增广纳米三十石/免其充吏放回宁家其年保定等府水灾复依此例廪)
(膳纳米六十石增广四十石以后饷军赈饥率依此例/至五年二月提调直𨽻学校监察御史陈炜奏请免其)
(充吏竟发为民奉旨准/行仍追其所食廪米)而教官提调官亦各有罚取之
如彼其少课之如此其严岂有如后日之滥且惰者乎
当时于取进士用三场动言遵祖制而于此独不肯申
明祖制举一世而为姑息之政侥倖之人是可叹也
宣德三年三月戊戌行在礼部尚书胡溁奉旨令各处
巡按御史同布政司按察司并提调官教官将生员公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858-0768c.png
同考试食廪膳七年以上学无成效者发充吏六年以
下追还所给廪米黜为民(至宣德七年奏天/下生员三万有奇)其时即已
病生员之滥而尚未有提学官之设是以烦特旨而会
多官也
正统元年五月壬辰始设提调学校官每处添按察司
官一员南北御史各一员
(十年四月广东左参议杨信/民奏自设提调学校官以来)
(监临上司嫌于侵职巡历所至置之不问如广东诸处/阻江隔海提学官不过岁一至而已虽曰职掌徒为文)
(具乞罢之便事下礼部尚书胡溁言布按二司所至处/自应提督考较府州县提调正官每月朔望宜照例诣)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858-0768d.png
(学考其勤惰今因设提学官乃彼此推诿是非设官之/过乃旷职之咎也得旨申饬仍令巡按御史紏举提学)
(官之不职者干十三年七月丙戌山西绛县儒学署训/导事举人张 请罢提督学校御史佥事等官部议从)
(之上不允处景泰元年四月壬午翰林院编修周洪谟/请裁革各 提学官 天顺五年十一月庚申复设提)
(督学/校官)其条例曰
生员食廪六年以上不谙文理者悉发
充吏
增广生入学六年以上不谙文理者罢黜为民
差又曰生员有阙即于本处官员军民之家选考端重
俊秀子弟补充(当时生员/有阙方补)后充吏之法不行而新进附
生乃有六年未满免黜之例盖繇此而推之也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858-0769a.png
李吉甫在中唐之世疾吏员太广谓繇汉至隋未有多
于今者天下常以劳苦之人三奉坐待衣食之人七而
今则遐陬下邑亦有生员百人即未至扰官害民而已
为游手之徒足称五蠹之一矣有国者苟知俊士之效
赊而游手之患切其有不亟为之所乎
其中之劣恶者一为诸生即思把持上官侵噬百姓聚
党成群投牒呼噪(正统十四年六月丙辰诏生员事犯/黜退者轻罪充吏免追廪米若犯受)
(赃奸盗冒籍科举挟妓饮酒居丧娶妻妾等罪者南北/直𨽻发充两京国子监膳夫各布政司发充邻近儒学)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858-0769b.png
(斋夫膳夫满日原籍为/民示警廪膳仍追廪米)至崇祯之末开门迎贼者生员
缚官投伪者生员几于魏博之牙军成都之突将矣故
十六年殿试策问有曰秀孝间污潢池(时举人亦有/从贼者故云)
呼养士而不精其效乃至于此
景泰四年四月己酉右少监武艮礼部右侍郎兼左春
坊左庶子邹干等奏临清县学生员伍铭等愿纳米八
百石乞入监读书今山东等处正缺粮储宜允其请从
之并诏各布政司及直𨽻府州县学生员能出米八百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858-0769c.png
石于临清东昌徐州三处赈济愿入监读书者听此一
时之秕政遂循之二百年
五月庚申令生员纳米入监者比前例减三百石
河南开封府儒学教授黄銮奏纳粟拜官皆衰世之政
乃有之未闻以纳粟为贡士者臣恐书之史册将取后
世作俑之讥部议仓廪稍实即为停罢
八月癸巳礼部奏迩因济宁徐州饥权宜拯济令生员
输米五百石入监读书虽云权宜实坏士习请弛其令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858-0769d.png
庶生徒以学行相励从之
正统以后京官多为其子陈情乞恩送监读书者此太
学之始坏
天顺五年十月令生员纳马廿匹补监生
唐书载尚书左丞贾至议曰夫先王之道消则小人之
道长小人之道长则乱臣贼子生焉臣弑其君子弑其
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渐者何谓忠信
之陵颓耻尚之失所末学之驰骋儒道之不举四者皆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858-0770a.png
取士之失也近代趋仕靡然向风致使禄山一呼而四
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向使礼让之教弘仁义
之道著则忠臣孝子比屋可封逆节不得而萌人心不
得而摇矣观三代之选士任贤皆考实行故能风化淳
一运祚长远秦坑儒士二代而亡汉兴杂三代之政弘
四科之举西京始振经术之学东都终持名节之行至
有近戚窃位强臣擅权弱主外立母后专政而社稷不
陨终彼四百岂非兴学行道扇化于乡里哉厥后文章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858-0770b.png
道弊尚于浮侈取士异术苟济一时自魏至隋四百馀
载三光分景九州阻域窃号僭位德义不脩是以子孙
速颠享国咸促国家革魏晋梁隋之弊承夏殷周汉之
业四隩既宅九州攸同覆焘亭育合德天地安有舍皇
王举士之道纵乱代取人之术此公卿大夫之辱也是
则科举之弊必至于躁竞而躁竞之归驯至于乱贼自
唐迄今同斯一辙有天下者诚思风俗为人才之本而
以教化为先庶乎德行脩而贤才出矣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858-0770c.png
明初有以儒士而入科场者谓之儒士科举景泰间陈
循奏臣原籍吉安府自生员之外儒士报科举者往往
一县至有二三百人
  中式额数
今人论科举多以广额为盛不知前代乃以减数为美
谈著之于史旧唐书王丘傅开元初迁考功员外郎(贡/举)
(旧以考功员外郎主之开元二十四年始/改用礼部侍郎 杜甫诗忤下考功第)先是考功举
人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至数百人(此通计诸/科之始)丘一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858-0770d.png
切覈其实材登科者仅满百人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
凡数十年无如丘者严挺之傅开元中为考功员外郎
典举二年人称平允登科者顿减二分之一陆贽传知
贡举一岁选士才十四五(此进士登/第之数)数年之内居台省
清近者十馀人此皆因减而精昔人之所称善今人为
此不但为刻薄之名而又坐失门生百数十人虽至愚
者不为矣
高锴傅为礼部侍郎凡掌贡部三年每岁登第者四十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858-0771a.png
人开成三年敕曰进士每岁四十人其数过多则乖精
选官途填委要窒其源宜改每岁限放三十人如不登
其数亦听文宗之识岂不优于宋太宗乎(贾餗傅太和/中三典礼闱)
(所选士共止/七十五人)
齐王融为武帝作策秀才文曰今农战不修文儒是竞
宋自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赐进士诸科五百人遽令释
褐而二年进士至万二百六十人淳化二年至万七千
三百人(见曾巩/文集)于是一代风流无不趋于科第叶适作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858-0771b.png
制科论谓士人猥多无甚于今世此虽足以弘文教之
盛而士习之偷亦自此始矣(吕氏家塾记言今士人/所聚多处风俗便不好)
哀公用庄子之言号于国中曰无其道而为其服者其
罪死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
乎公门公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
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记曰垂緌五寸惰游之
士也今将求儒者之人而适得惰游之士此其说在乎
楚叶公之好画龙而不好真龙也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858-0771c.png
永乐十年二月会试天下举人诏谕考官杨士奇金幼
孜曰数科取士颇多不免玉石杂进今取毋过百人
正统五年十二月始增会试中式额为百五十人应天
府乡试百人他处皆量增之
天顺七年有监察御史朱贤上言欲多收进士以备任
使上恶其干誉下锦衣卫狱降四川忠州花林水驿驿

  通场下第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858-0771d.png
册府元龟唐天宝十载九月辛卯上御勤政楼试怀才
抱器举人丙申敕曰朕祇膺宝历殷鉴远图虑草泽之
遗贤降弓旌于屡辟是以三纪于兹群材辐凑或一言
可纪必适轮辕一善可经每加奖进庶六合之内靡然
同风四科之门咸能一贯何兹意之缅邈而增修之寂
寥今者举人深乖宿望朕之所问必正经史卿等所答
咸皆少通朕以独鉴未周必资佥议爰命朝贤三事精
加详择咸以为阙于聚学莫可登科其怀才抱器举人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858-0772a.png
并放更习学其有不对策罗嘉茂既是白丁宜于剑南
效力全不答所问崔慎感刘湾等勒为本郡充学生之
数勿许东西其所举官各量贬殿以示惩诫是通场皆
下第也然玄宗不因是而废此科且黜落之举人犹称
为卿等既无峻切之文亦不为姑息之政斯得之矣
  御试黜落
宋史仁宗纪嘉祐二年三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
第出身八百七十七人亲试举人免黜落始此(此仁宗/末年姑)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858-0772b.png
(息之/政)
诒谋录曰旧制殿试皆有黜落临时取旨或三人取一
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故有累经省试取中而摈弃
于殿试者自张元以积忿降元昊为中国患朝廷始囚
其家属未几复纵之于是群臣建议归咎于殿试嘉祐
二年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是一畔逆之士子为
天下后世士子无穷之利也阮汉闻言以张元而罢殿
试之黜落则惩黄巢之乱将天下士子无一不登第而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858-0772c.png
后可
  殿举
宋初约周显德之制定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
理纰缪殿五举(今谓之/罚科)诸科初场十否(不通者/谓之否)殿五举
第二第三场十否殿三举第一场至第三场九否并殿
一举殿举之数朱书于试卷送中书门下今之科场有
去取而无劝惩故不才之人得以旅进而言此者世必
以为刻薄矣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858-0772d.png
英宗实录宣德十年九月令天下岁贡生员从行在翰
林院考试中式者送南北国子监读书不中者发原籍
住廪肄业以待复试再不中者发充吏提调教官如例
责状今岁贡廷试亦无黜落设科取士大抵为恩泽之
涂矣
  进士得人
唐书选举志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
焉文宗好学嗜古郑覃以经术位宰相深嫉进士浮薄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858-0773a.png
屡请罢之(公主傅德宗女魏国公主下嫁王士平得罪/贬贺州司户参军门下客蔡南史独孤申叔)
(为主作团雪散雪辞帝闻怒捕南史等逐之几废进士/科 唐语林进士举人各树名甲开成会昌中语曰郑)
(杨段薛炙/手可热)武宗即位宰相李德裕尤恶进士谓朝廷选
官须公卿子弟为之何者少习其业自熟朝廷事台阁
之仪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固不能闲习也
德裕之论偏异盖如此然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
薄世所共患也
金史言取士之法其来不一至于唐宋进士盛焉当时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858-0773b.png
士君子之进不繇是涂则自以为慊(苦簟/反)此繇时君之
好尚故人心之趋向然也
宋马永卿言本朝取士之路多矣得人之盛无如进士
至有一榜得宰相数人者其间名臣不可胜数此进士
得人之明效也或曰不然以本朝崇尚进士故天下英
才皆入此科若云非此科不得人则失之矣唐开元以
前未尝尚进士科故天下名士杂出他涂开元以后始
尊崇之故当时名士中此科者十常八九以此卜之可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858-0773c.png
以见矣
馀姚黄宗羲作明夷待访录其取士篇曰古之取士也
宽其用士也严今之取士也严其用士也宽古者乡举
里选士之有贤能者不患于不知降而唐宋其科目不
一士不得与于此尚可转而从事于彼是其取之之宽
也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
秀者升之学曰俊士大学正论造士之秀者升之司马
曰进士司马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858-0773d.png
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唐之士及第
者未便解褐入仕吏部又复试之(详下/条)宋虽登第入仕
然亦止簿尉令录榜首才得丞判是其用之之严也宽
于取则无遗才严于用则无倖进今也不然其取士止
有科举一涂虽使豪杰之士若屈原董仲舒司马相如
扬雄之徒舍是亦无繇而进取之不谓严乎哉一日苟
得上之列于侍从下亦置之郡县即其黜落而为乡贡
者终身不复取解授之以官用之又何其宽也严于取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858-0774a.png
则豪杰之老死丘壑者多矣宽于用此在位者多不得
其人也流俗之人徒见二百年以来之功名气节一二
出于其中遂以为科法已善不必他求不知科第之内
既聚此十百万人不应功名气节之士独不得入则是
功名气节之士之得科第非科第之能得功名气节之
士也假使探筹较其长短而取之行之数百年则功名
气节之士亦自有出于探筹之中者宁可谓探筹为取
士之善法邪究竟功名气节人物不及汉唐远甚徒使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858-0774b.png
庸妄之辈充塞天下岂天之不生才哉则取之之法非
也我故宽取士之涂有科举有荐举有太学有任子有
郡县佐(其法以诸/生掌六曹)有辟召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
附见焉
明初荐辟之法既废而科举之中尤重进士神宗以来
遂有定例州县印官以上中为进士缺中下为举人缺
最下乃为贡生缺举贡历官虽至方面非广西云贵不
以处之以此为铨曹一定之格间有一二举贡受知于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858-0774c.png
上拔为卿贰大僚则必尽力攻之使至于得罪谴逐且
杀之而后已于是不繇进士出身之人遂不得不投门
户以自庇资格与朋党二者牢不可破而国事大坏矣
至于翰林之官又以清华自处而鄙夷外曹崇祯中天
子忽用推知考授编检而众口交哗有适从何来遽集
于此之诮(唐武儒/衡语)呜呼科第不与资格期而资格之局
成资格不与朋党期而朋党之形立防微虑始有国者
其为变通之计乎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858-0774d.png
  大臣子弟
人主设取士之科以待寒畯诚不宜使大臣子弟得与
其间以示宠遇之私而大臣亦不当使其子弟与寒士
竞进魏孝文时于烈为光禄勋卿其子登引例求进烈
上表请黜落孝文以为有识之言虽武夫犹知此义也
唐之中叶朝政渐非然一有此事尚招物议长庆元年
礼部侍郎钱徽知贡举中书舍人李宗闵子婿苏巢右
补阙杨汝士弟殷士皆及第为段文昌所奏指擿榜内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858-0775a.png
郑朗等十四人谓之子弟穆宗乃内出题目重试落朗
等十人贬徽江州刺史宗闵剑州刺史汝士开江令(旧/唐)
(书/)会昌四年权知贡举左仆射王起奏所放进士有江
陵节度使崔元式甥郑朴东都留守牛僧孺女婿源重
故相窦易直子缄监察御史杨收弟严试文合格物议
以子弟非之敕遣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白敏中覆试落
下三人唯放杨严一人(册府元龟知唐书杨严/传又有杨 至共五人)大中元
年礼部侍郎魏扶奏臣今年所放进士三十三人其封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858-0775b.png
彦卿崔琢郑延休等三人实有词艺为时所称皆以父
兄见居重任不敢选取诏令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
韦琮考覆敕放及第(旧唐/书)大中末令狐绹罢相其子滈
应进士举在父未罢相前拔文解及第谏议大夫崔瑄
论滈干挠主司侮弄文法请下御史台推勘疏留中不
(旧唐书令狐绹子滈传大中十三年绹罢相为河中/节度使为其子滈乞应进士举许之登第三十人有)
(郑羲者故户部尚书浣之孙裴宏馀故相休之子魏筜/故相扶之子及滈皆大臣子弟谏议大夫崔瑄论滈权)
(在一门势倾天下及绹罢相作镇之日便令滈纳卷贡/闱岂可以父在枢衡独挠文柄请下御史台按问奏疏)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858-0775c.png
(不下滈册府元龟载起居郎张云疏言绹方/出镇 便策名放榜宣麻相去二十三日)后梁开平
三年五月敕礼部所放进士薛钧是左司侍郎薛廷圭
男方持省辖固有避嫌宜令所司落下宋开宝元年权
知贡举王祐擢进士合格者十人陶谷子邴名在第六
翼日谷入谢上谓侍臣曰闻谷不能训子邴安得登第
乃命中书覆试邴复登第因下诏自今举人凡关食禄
之家礼部具闻覆试(山堂/考索)至太宗以后科额日广登用
亦骤而上下斤斤犹守此格有人主示公而不取者雍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858-0775d.png
熙二年宰相李昉之子宗谔参政吕蒙正之弟蒙亨盐
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之子待问举进士试
皆入等上曰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
朕有私宠罢之是也(山堂/考索)有人臣守法而自罢者唐义
问用举者召试秘阁父介引嫌罢之是也(宋/史)有子弟恬
退而不就者韩维尝以进士荐礼部父亿任执政不就
廷试仁宗患搢绅奔竞谕近臣曰恬静守道者旌擢则
躁求者自当知愧于是宰相文彦博等言维好古嗜学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858-0776a.png
安于静退乞加甄录召试学士院辞不赴除国子监主
簿是也(山堂考索父旧唐书言王荛苦学善/属文以季 铎作相避嫌不就科试)而赵屼为
御史上疏言治平以前大臣不敢援置亲党于要涂子
弟多处筦库甚者不使应科举自安石柄国持内举不
避亲之说始以子雱列侍从繇是循习为常今宜杜绝
其源(宋/史)以此为防犹有若秦桧子熺孙埙试进士皆为
第一者(清波杂志绍圣丁丑章持魁南省时有诗云何/处难忘酒南宫放榜时有才如杜牧无势似章)
(持不取通经士先收执政儿/此时无一盏何以展愁眉)至于有明此法不讲又入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858-0776b.png
仕之涂虽不限出身然非进士一科不能跻于贵显于
是宦游子弟攘臂而就功名三百年来惟闻一山阴王
文端(名家屏万/历中辅臣)子中解元不令赴会试者唐宋之风荡
然无存然则宽入仕之涂而厉科名之禁不可不加之
意也
天宝二年是时海内晏平选人万计命吏部侍郎宋遥
苗晋卿考之遥与晋卿苟媚朝廷又无廉洁之操取舍
偷滥甚为当时所丑有张奭者御史中丞倚之子不辨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858-0776c.png
菽麦假手为判特升甲科会下第者尝为蓟令以其事
白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禄山恩宠崇盛谒请无时因
具奏之帝乃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升第者十无
一二焉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时谓之曳白帝大
怒遂贬遥为武当太守晋卿为安康太守复贬倚为淮
阳太守诏曰庭闱之间不能训子选调之际乃以托人
士子皆以为戏笑或托于诗赋讽刺考判官礼部郎中
裴朏起居舍人张烜监察御史宋昱左拾遗孟朝皆贬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858-0776d.png
官岭外
石林燕语曰国初贡举法未备公卿子弟多艰于进取
盖恐其请托也范杲鲁公之兄子见知陶谷窦仪皆待
以甲科会有言世禄之家不当与寒畯争科名者遂不
敢就试李内翰宗谔已过省以文正为相因唱名辞疾
不敢入亦被黜文正罢相方再登科天禧后立法有官
人试不中者皆科私罪仍限以两举庆历以来条令日
备有官人仍别立额于是进取者始自如矣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858-0777a.png
谢在杭五杂俎曰宋初进士科法制稍密执政子弟多
以嫌不令举进士有过省而不敢就殿试者庆历中王
伯庸为编排官其内弟刘原父廷试第一以嫌自列降
为第二今制惟知贡举典试者宗族不得入其它诸亲
不禁也执政子弟擢上第者相望不绝顾其公私何如
耳杨用修作状头天下不以为私与江陵诸子异矣万
历癸未苏工部浚入闱取李相公廷机为首卷二公少
同笔砚至相善也然苏取之不以为嫌李魁天下而人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858-0777b.png
无间言公也庚戌之役汤庶子宾尹素知韩太史敬拔
之高等而其后议论蜂起座主门生皆坐褫职夫韩之
才诚高而汤之取未为失人但心迹难明卒至两败亦
可惜也然科场之法自是日益多端矣(景泰七年大学/士王文陈循以)
(其子乡试不中至具奏/讼冤为皆准令会试)
  北卷
明制科场分南卷北卷中卷(实录洪熙元年八月乙卯/行在礼部奏定科举取士)
(之额南士取十之六北士取十之四部后又令南北各/退五卷为中卷 景泰二年会试礼 奏准取士不分)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858-0777c.png
(南北户科给事中李侃等谓北人拙于文辞向日定为/南北之分不可改礼部言乡举里选之法不可行矣取)
(士若不以文考官将何所据且北方中土人才所生以/古言之大圣如周公孔子大贤如颜曾思孟皆非南人)
(以今言之如靖远伯王骥左都御史王翱王文皆永乐/间不分南北所取进士今岂可预谓北无其人侃等所)
(言不允南四年会试/命仍分 北中卷)此调停之术而非造就之方夫北
人自宋时即云京东西河北河东陜西五路举人拙于
文辞声律(王氏挥麈录曰国初每岁放榜取士极少安/德裕作魁日九人而已盖天下未混一也至)
(太宗朝浸多所得率江南之秀其后又别立分数考较/五路举人以北人拙于辞令故优取熙宁二年廷试罢)
(三题专以策取士非杂犯不复黜然五路举人尤为疏/略黄道夫榜传胪至第四甲党镈卷子神宗大笑曰此)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858-0777d.png
(人何繇过省知举舒信道对以五路人用/分数取末名过省上命降作第五甲末)况又更兵革
之乱文学一事不及南人久矣今南人教小学先令属
对犹是唐宋以来相传旧法北人全不为此故求其习
比偶调平仄者千室之邑几无一二人而八股之外一
无所通者比比也愚幼时四书本经俱读全注后见庸
师窳生欲速其成多为删抹而北方则有全不读者(王/槐)
(野与郑少潭提学书言关中士不读朱注不/看大全性理通鉴诸书当嘉靖之时已如此)欲令如前
代之人参伍诸家之注疏而通其得失固数百年不得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858-0778a.png
一人且不知十三经注疏为何物也间有一二五经刻
本亦多脱文误字而人亦不能辨此古书善本绝不至
于北方而蔡虚斋林次崖诸经学训诂之儒皆出于南
方也故明代北方有二患一曰田荒二曰人荒非大有
为之君作而新之不免于无田甫田维莠骄骄之叹也
汉成帝元延元年七月诏内郡国举方正能直言极谏
者各一人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此
古人因地取才而不限以一科之法也宋敏求尝建言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858-0778b.png
河北陜西河东士子性朴茂而辞藻不工故登第者少
请令转运使择荐有行艺材武者特官之使人材参用
而士有可进之路其亦汉人之意也与
  糊名
国家设科之意本以求才今之立法则专以防奸为主
如弥封誊录一切之制是也考之唐初吏部试选人皆
糊名令学士考判武后以为非委任之方罢之(此则糊/名已用)
(之选人而未/尝用之贡举)贞元中陆贽知贡举访士之有才行者于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858-0778c.png
翰林学士梁肃肃曰崔群虽少年他日必至公辅果如
其言(册府元龟贽唐书本传贽知贡举时崔元翰梁肃/文艺冠时 输心于肃肃与元翰推荐艺实之士)
(一岁选士才十四五数年之/内居台省清近者十馀人)太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
进士东都吴武陵出杜牧所赋阿房宫辞请以第一人
处之(武陵/传)此知其贤而进之也张昌龄举进士与王公
治齐名皆为考功员外郎王师旦所绌太宗问其故对
曰昌龄等华而少实其文浮靡非令器也取之则后生
劝慕乱陛下风雅帝然之温庭筠苦心砚席尤长于诗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858-0778d.png
赋初举进士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尘杂不修
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
诚令狐滈之徒相与蒱饮酣醉终日繇是累年不第(本/传)
罗隐有诗名尤长于咏史然多讥讽以故不中第(册府/元龟)
此知其不可而退之也宋史陈彭年傅言景德中彭年
与晁迥同知贡举请令有司详定考试条式真宗命彭
年与戚纶参定多革旧制专务防闲其所取者不复选
择文行止较一日之艺虽杜绝请托然置甲等者或非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858-0779a.png
人望(文献通/考略同)宋白傅言初陈彭年举进士轻俊喜谤主
司白知贡举恶其为人黜落之彭年憾焉后居近侍为
贡举条制多所关防盖为白设也(山堂考/索同)盖昔之取士
虽程其一日之文亦参之以平生之行而乡评士论一
皆达于朝廷(李咨傅举进士真宗闻其至孝擢第三人/当时尚未糊名 陆游老学庵笔记本朝)
(进士初亦如唐制兼采时望真庙时周安/惠公起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故王旦傅言
翰林学士陈彭年呈政府科场条目旦投之地曰内翰
得官几日乃欲隔截天下进士彭年皇恐而退(画墁录/言彭年)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858-0779b.png
(子彦博守汀州以赃败杖脊流海岛其/孙逵兄弟发彭年冢取金带分货抵罪)而范仲淹苏颂
之议并欲罢弥封誊录之法使有司先考其素行以渐
复两汉选举之旧(本/传)夫以彭年一人之私而遵之为数
百年之成法无怪乎繁文日密而人材日衰欲求才者
非有重门洞开之心胸不能起而更张之矣
册府元龟唐宪宗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以后州府
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或
曾任州府小吏一事不合入清流者虽薄有词艺并不
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0858-0779c.png
得申送如举送以后事发长吏停见任及已停替者殿
二年本试官及司功官并贬降是进一不肖之人考试
之官皆有责焉今则藉口于糊名而曰吾衡其文无繇
知其人也是教之崇败行之人而代为之逭其罪也
容斋四笔曰唐世科举之柄颛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
有交朋之厚者为之荐达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
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
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若贤者临之则不然未引试之
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0858-0779d.png
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韩文公与祠部陆员
外书曰执事之与司贡士者相知诚深矣彼之所望于
执事执事之所以待乎彼者可谓至而无间矣彼之职
在乎得人执事之志在乎进贤如得其人而授之所谓
两得愈之知者有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摭言/作纾)
四子皆可以当首荐而极论者期于有成而后止可也
沈杞张苰(登科记/作弘)尉迟汾李绅张后馀李翊皆出群之
才与之足以收人望而得才实主司广求焉则以告之
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0858-0780a.png
可也往者陆相公司贡士愈时幸在得中(贞元八年陆/贽知举贾棱)
(等二十二人/登第公与焉)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原其所以亦繇
梁补阙肃王郎中础佐之梁举八人无有失者其馀则
王皆与谋焉陆相待王与梁如此不疑也至今以为美
谈此书在集中不注岁月按摭言云贞元十八年权德
舆主文陆傪员外通榜韩文公荐十人于傪权公凡三
榜共放六人馀不出五年内皆捷以登科记考之贞元
十八年德舆以中书舍人知举放进士二十三人尉迟
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0858-0780b.png
汾侯云长韦纾沈杞李翊登第十九年以礼部侍郎放
二十人侯喜登第永贞元年放二十九人刘述古登第
通三榜共七十二人而韩所荐者预其七元和元年崔
邠下放李绅三年又放张后馀张弘皆与摭言合
  搜索
旧唐书李揆傅乾元初兼礼部侍郎言主司取士多不
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殊不知艺不至者居文史
之囿亦不能摛辞深昧求贤之意也及试进士请于庭
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0858-0780c.png
中设五经诸史及切韵本于床引贡生谓之曰大国选
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舒元舆传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因上书言自古贡
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繇此出而有司以𨽻人
待之罗棘遮截疑其为奸非所以求忠直也(李戡傅年/二十明六)
(经就礼部试吏唱名乃入戡耻/之明日径返江东隐阳羡里)又言国朝校试穷微探
隐无所不至士至露顶跣足以赴科场此先辈所以有
投椠而出者然狡伪之风所在而有试者愈严而犯者
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0858-0780d.png
愈众桁杨之辱不足以尽辜如主司真具别鉴虽怀藏
满箧亦复何益故搜索之法祇足以济主司之所短不
足以显才士之所长也
前明考试之弊在乎求才之道不足而防奸之法有馀
(洪武五年正月癸丑上谕礼部臣曰近代以来举人不/中程式为有司所黜者多不省己自修以图再进往往)
(摭拾主司细故谤毁以逞私忿礼让廉耻之风不立今/后有此者罪之 万历末谢肇浙言上之防士如防奸)
(偷而旁观之伺/主司如伺寇盗)宋元祐初御史中丞刘挚上言治天下
者遇人以君子长者之道则下必有君子长者之行应
卷十七 第 28a 页 WYG0858-0781a.png
于上若以小人遇之彼将以小人自为矣况以此行于
学校之间乎诚能反今日之弊而以教化为先贤才得
而治具张不难致也
金史泰和元年省臣奏搜简之法虽严至于解发袒衣
索及耳鼻殊失待士之礼(移刺履傅初举进士恶搜/简烦琐去之盖世宗初年)
大定二十九年已尝依前故事使就沐浴官置衣为之
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从之
朱子论学校科举之弊谓上以盗贼待士士亦以盗贼
卷十七 第 28b 页 WYG0858-0781b.png
自处鼓噪迫胁非盗贼而何嗟夫三代之制不可见矣
汉唐之事岂难仿而行之者乎
  座主门生
贡举之士以有司为座主而自称门生自中唐以后遂
有朋党之祸(座主字见令狐峘傅主张籍寄苏州白使/君诗登第早年同座 杨嗣复传领贡)
(举时父于陵自雒入朝乃率门生出迎置酒第中于陵/坐堂上嗣复与诸生坐两序始于陵在考功擢浙东观)
(察使李师稷及第时亦在/焉人谓杨氏上下门生)会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中书覆奏奉宣旨不欲令及第进士呼有司为座主兼
卷十七 第 29a 页 WYG0858-0781c.png
题名局席等条疏进来者伏以国家设文学之科求真
正之士所宜行崇风俗义本君亲然后升于朝廷必为
国器岂可怀赏拔之私惠忘教化之根源自谓门生遂
为朋比所以时风浸坏臣节何施树党背公靡不由此
(按韩文公送牛堪序吾未尝闻有登第于有司而/进谢其门者则元和长庆之间士风犹不至此)臣等
议今日以后进士及第任一度参见有司向后不得聚
集参谒于有司宅置晏其曲江大会朝官及题名局席
并望勒停(新唐书初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诣主司第/谢其制序立西阶下北上东向主人席东阶)
卷十七 第 29b 页 WYG0858-0781d.png
(下西向诸生拜主司答拜乃叙齿谢恩遂升阶与公卿/观者皆坐酒数行乃赴期集又有曲江会题名席 李)
(肇国史补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大燕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奉敕宜依后唐
长兴元年六月中书门下奏时论以贡举官为恩门及
以登第为门生门生者门弟子也颜闵游夏等并受仲
尼之训即是师门大朝所命春官不曾教诲举子是国
家贡士非宗伯门徒今后及第人不得呼春官为恩门
师门及自称门生宋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丙辰诏及第
举人不得拜知举官子弟及目为恩门师门并自称门
卷十七 第 30a 页 WYG0858-0782a.png
生刘克庄跋陆放翁帖云余大父著作为京教考浙漕
试明年考省试吕成公卷子皆出本房家藏大父与成
公往还真迹大父则云上覆伯恭兄成公则云拜覆著
作丈时犹未呼座主作先生也寻其言盖宋末已有先
生之称而至于有明则遂公然谓之座师谓之门生乃
其朋党之祸亦不减于唐时矣(王元美觚不觚录谓嘉/靖以前门生称座主不)
(过曰先生而已至分宜当国始称老翁其厚者称夫子/此后门生俱曰老师 五杂俎言国朝惟霍文敏韬不)
(拜主司亦不/受人作门生)
卷十七 第 30b 页 WYG0858-0782b.png
唐时风俗之敝杨复恭至谓昭宗为门生天子
唐崔祐甫议以为自汉徐孺子于故举主之丧徒步千
里而行一祭厚则厚矣其于傅继非可也历代莫之非
(后汉书樊倏傅言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当时即有此说)近日张荆州九龄
又刻石而美之于是后来之受举为参佐者报恩之分
往往过当或挠我王宪舍其亲戚之罪负举其不令子
孙以窃名位背公死党兹或近之时论从而与之通人
又不救遂往而不返(宋陈莹中言使王氏之门有负恩/之士则汉之宗社不至于亡其言)
卷十七 第 31a 页 WYG0858-0782c.png
(可/感)夫参伍之于举主犹蒙顾盼之恩被话言之奖陶镕
成就或资其力昔人且有党比之讥若科场取士祗凭
所试之文未识其名何有师生之分至于市权挠法取
贿酬恩枝蔓紏连根柢磐互官方为之浊乱士习为之
颓靡其与汉人笃交念故之谊抑何远哉
风俗通记弘农太守吴匡为司空黄琼所举班诏劝耕
道于渑池闻琼薨即发丧制服上病载辇车还府论之
曰剖符守境劝民耕桑肆省冤疑和解仇怨国之大事
卷十七 第 31b 页 WYG0858-0782d.png
所当勤恤而猥顾私恩傲狠自遂若宫车晏驾何以过
兹论者不察而归之厚司空袁周阳举荀慈明有道太
尉邓伯条举訾孟直方正二公薨皆制齐衰(汉书荀爽/传司空袁)
(逢举有道不应及逢卒爽制服三年当世往往化以/为俗邵宝议之曰师丧以心而举主服三年可乎)
此类者非一然荀訾通儒于义足责(魏景元元年傅元/举将仆射陈公薨)
(以咨时贤光禄郑小同云宜准礼而以情义断之服/吊服加麻可也三月除之宋庾蔚之以此论为允)
举者名位斥落子孙无继多不亲至然则隆情繇乎显
阀薄报在乎衰门此又私恩之一变古今同慨者矣
卷十七 第 32a 页 WYG0858-0783a.png
后汉书周景为河内太守好贤爱士每至岁时延请举
吏入止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赠送什物无
不充备既而选其父兄子弟事相优异(魏志卫臻传夏/侯惇为陈留太)
(守举臻计吏命妇出宴臻/以为末世之俗非礼之正)先是司徒韩演在河南志在
无私举吏当行一辞而已恩亦不及其家曰我举若可
矣岂可令偏积一门是二公者若人情虽有厚薄之殊
而意趣则有公私之别矣
记言赵文子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馀家生不
卷十七 第 32b 页 WYG0858-0783b.png
交利死不属其子焉呜呼吾见今之举士者交利而已
属子而已
  举主制服
杂记曰孔子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曰其
所与游辟也可人也管仲死桓公使为之服官于大夫
者之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尔也此虽前仕
管氏亦以举主而服之然孔子以为有君命则可盖亦
有所不尽然之辞
卷十七 第 33a 页 WYG0858-0783c.png
  同年
今人以同举为同年唐宪宗问李绛曰人于同年固有
情乎对曰同年乃九州四海之人偶同科第或登科然
后相识情于何有然穆宗欲诛皇甫镈而宰相令狐楚
萧俛以同年进士保护之矣按汉人已有之后汉书李
固傅云有同岁生得罪于冀风俗通云南阳五世公为
广汉太守与司徒长史段辽叔同岁又云与东莱太守
蔡伯起同岁又云萧令吴斌与司徒韩演同岁三国志
卷十七 第 33b 页 WYG0858-0783d.png
魏武帝纪云公与韩遂父同岁孝廉(魏武故事载公令/曰顾视同岁中年)
(有五十未/名为老)汉敦煌长史武班碑云金乡长河间高阳史
恢等追惟昔日同岁郎署孝廉柳敏碑云县长同岁犍
为属国赵台公晋书陶侃传侃与陈敏同郡又同岁举
吏其云同岁盖即今之同年也(惟吴志周瑜傅言坚子/策与瑜同年步骘傅言)
(与广陵卫旌同年/此当是年齿之年)私恩结而公义衰非一世之故矣
  先辈
先辈乃同试而先得第者之称程氏演繁露曰通典魏
卷十七 第 34a 页 WYG0858-0784a.png
文帝黄初五年立太学于雒阳时慕学者始诣太学为
门人满一岁试通一经者称弟子不通一经罢遣弟子
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不通者听从后辈试
试通二经亦得补掌故满三岁试通三经者擢高第为
太子舍人不第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太子舍人舍
人满二岁试通四经者擢高第为郎中不通者随后辈
复试试通亦为郎中郎中满二岁能通五经者擢高第
随才叙用不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叙用故唐世举
卷十七 第 34b 页 WYG0858-0784b.png
人呼已第者为先辈繇此也(韦庄集有题云癸丑年下/第献新先辈 北梦琐言)
(王疑知贡举谓人曰某叨忝文柄今/年榜帖全为司空先辈一人而已)今考吴志阚泽傅
言州里先辈丹阳唐固修身积学薛综傅言零陵赖恭
先辈仁谨不晓时事晋书罗宪傅言侍宴华林园诏问
蜀大臣子弟复问先辈宜时叙用者宪荐蜀人常忌杜
轸等是先辈之称果起于三国之时而唐李肇国史补
谓互相推敬谓之先辈此又后人之滥矣(演繁露又谓/唐人已第者)
(其自目曰前进士亦仿此也犹曰早第进士而其辈行/在先也 渑水燕谈录苏德祥汉相禹圭之子建隆四)
卷十七 第 35a 页 WYG0858-0784c.png
(年进士第一人登第初还乡里太守置宴作乐伶人致/语曰昔年随侍尝为宰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状元先)
(辈/)
郑氏诗采薇笺曰今薇生矣先辈可以行也是亦汉末
人语
  出身授官
史言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
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
有一文献通考唐时所放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册/府)
卷十七 第 35b 页 WYG0858-0784d.png
(元龟贞元十八年五月敕自今已后每年考试所收人/明经不得过一百人进士不得过二十人如无其人不)
(必要满此数五太和元年二年三年每年恩赐及第四/十人 二年 月礼部奏请每年进士以三十人为限)
(从/之)士之及第者未便解褐入仕尚有试吏部一关韩文
公三试于吏部无成则十年犹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
不获禄者(东莱吕氏曰唐时进士登第者尚未释褐或/是为人所论荐或再应皆中或藩方辟举然)
(后始得释褐请册府元龟唐文宗语宰臣曰凡进士及/第有方镇奏 判官者第一任未经作州县官莫依但)
(第一任曾作州县/官即第二任依奏)自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上初即位
思振淹滞赐进士诸科出身者五百馀人(石林燕语是/年进士特取)
卷十七 第 36a 页 WYG0858-0785a.png
(一百九人八是连放/五榜通取 百一人)皆先赐绿袍靴笏赐宴开宝寺第
一第二等进士及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
州其馀皆优等注拟宠章殊异历代未有也薛居正等
言取人太多用人太骤不听(陆游南唐书言冯延鲁子/僎韩熙载知贡举放及第)
(覆试被黜后与其弟侃仪价伉入宋继取名第盖/南唐及第止于三人五人而宋及第至百馀人也)此太
宗初一天下欲以得士之盛跨越前代荣观史册(宋史/王禹)
(称上疏言太祖之世每岁进士不过三十人经学五十/人重以诸侯不得奏辟士大夫罕有资荫故有终身不)
(获一第没齿不获一官太宗毓德王藩睹其如此临御/之后不求备于取人舍短用长拔十得五在位将逾二)
卷十七 第 36b 页 WYG0858-0785b.png
(纪登第殆近万人虽有俊/杰之才亦多容易而得)而不知侥倖之心欲速之习
中于士人者且数百年而不可返矣又考通典举人条
例四经出身授𦂳县尉判入第三等授望县尉五经出
身授望县尉判入第三等授畿县尉进士与四经同资
是唐时明经进士初除不过县尉(宋史明经进士入望/州判司次畿簿尉)
(文献通考开宝八年王嗣宗为状元止授泰州司理参/军太平兴国以后始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
(当时以/为异数)至明代则一入词林更不外补(谢肇浙曰国朝/进士一入史馆)
(即与六卿抗礼二十年间便可跻卿相清华之选百职/莫敢望焉唐宋之代出为郡守入为两制未尝有此格)
卷十七 第 37a 页 WYG0858-0785c.png
(也/)二甲之除犹为部属崇浮长惰职此之繇所以一第
之后尽弃其学而以营升纳贿为事者以其得之浅而
贵之骤也其于唐人举士之初制失之远矣
儒林公议言太宗临轩放榜三五名以前皆出贰郡符
迁擢荣速陈尧叟王曾初中第即登朝领太史之职赐
以朱黻尔后状元登第者不十馀年皆望柄用人亦以
是为当得之也每殿廷胪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
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傅呼甚宠观
卷十七 第 37b 页 WYG0858-0785d.png
者拥塞通衢今代状元及第之荣一甲翰林之授权舆
于是矣(又言雒阳人尹洙豪士也尝曰状元及第虽使/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出彊敌凯歌劳还献)
(捷太庙其荣无以加焉宋之务虚/文而忘实事即太宗有以开之矣)
宋初用人之弊有二进士释褐不试吏部一也献文得
旨召试除官二也今衒文之涂已革而入官之选尚轻
二者之弊其一尚存似宜仍用唐制
用八股之人才而使之理烦治众此夫子所谓贼夫人
之子也
卷十七 第 38a 页 WYG0858-0786a.png
  恩科
宋时有所谓特奏名者开宝三年三月庚戌诏礼部阅
进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司马浦等一百六人赐本
科出身特奏名恩例自此始谓之恩科咸平三年遂至
九百馀人士人恃此因循不学故天圣之诏曰狃于宽
恩遂隳素业苟简成风甚可耻也而元祐初知贡举苏
轼孔文仲言今特奏者已及四百五十人又许例外递
减一举则当复增数百人此曹垂老别无所望布在州
卷十七 第 38b 页 WYG0858-0786b.png
县惟务黩货以为归计前后恩科命官几千人矣何有
一人能自奋厉有闻于时而残民败官者不可胜数以
此知其无益有损议者不过谓宜广恩泽不知吏部以
有限之官待无穷之吏户部以有限之财禄无用之人
而所至州县举罹其害乃即位之初有此过举谓之恩
泽非臣所识也当日之论如此(金史章宗大定二十九/年敕今后凡五次御帘)
(进士可一试而不黜落止以/文之高下定其次谓之恩榜)语不云乎及其老也戒之
在得故有杖乡之制以尊高年致仕之节以养廉耻若
卷十七 第 39a 页 WYG0858-0786c.png
以宾王谒帝之荣为闵老酬劳之具恐所益于儒林者
小而所伤于风俗者多养陋识于泥涂快膻情于升斗
岂有赵孟之礼绛人穆公之思黄发足以裨君德而持
国是者乎况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岂可使龂
龂于阙里之旁攘攘于桥门之下宜著为令凡中式举
人年至六十者赐第罢归居家授徒不中式者不许再
上不但减百千黩货之人亦可以劝二三有耻之士(孝/宗)
(淳熙七年五月庚辰诏特奏名年六十人毋注县尉元/史至正三年三月监察御史成遵等请用终场下第举)
卷十七 第 39b 页 WYG0858-0786d.png
(人充学/正山长)
汉献帝初平四年诏曰今耆儒年踰六十去离本土营
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皓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
荣望朕甚悯焉其依罢科者听为太子舍人唐昭宗天
复元年赦文令中书门下选择新及第进士中有久在
名场才沾科级年齿已高者不拘常例各授一官于是
礼部侍郎杜德祥奏拣到新及第进士陈光问年六十
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刘象年七十柯崇
卷十七 第 40a 页 WYG0858-0787a.png
年六十四郑希颜年五十九诏光问松希羽可秘书省
正字象崇希颜可太子校书此亦前代慰寒畯而收物
情之一术也
实录宣德二年六月己卯行在礼部尚书胡溁奏北京
国子监生及见拨各衙门历事者请令六部尚书都察
院都御史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各堂上官六科给
事中公同监官拣选凡年五十五以上及残疾貌陋不
堪者皆罢为民上从之凡斥去一千九十五人其南京
卷十七 第 40b 页 WYG0858-0787b.png
国子监生亦准此例(次年即奉旨澄汰天下生/员 别见后广额条下)三年四
月丙辰行在吏部尚书蹇义奏拣选吏员年五十以上
及人物鄙猥不谙文移者皆罢为民四年九月甲寅放
南北两京国子监生年五十五以上及残疾者二百五
十三人还乡为民九年九月戊寅行在礼部奏取天下
生员年四十五以上者考试其中者入国子监读书不
中者罢归为民宣庙精勤吏治一时澄清之效如此后
人不知即知之亦不肯言矣
卷十七 第 41a 页 WYG0858-0787c.png
  年齿
记曰四十曰彊而仕七十曰老而传是人生服官之日
不过三十年汉顺帝阳嘉元年用左雄之言令孝廉年
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
(故称/家法)文吏课榜奏宋文帝元嘉中限年三十而仕梁武
帝天监四年令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
褐今则突而弁兮已厕银黄之列死期将至尚留金紫
之班何补官常徒隳士习宜定为中制二十方许应试
卷十七 第 41b 页 WYG0858-0787d.png
三十方许服官年至六十见任官听其自请致任(实录/洪武)
(十三年二月戊辰命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给以诰敕)无官之人一切勒停
是虽蚤于古记之十年要亦不过三十年而已三十年
之中复有三年大忧及期丧不得补选之日则其人在
仕路之日少而居林下之日多可以消名利之心而息
营竞之俗
洪熙元年四月庚戌郑府审理正俞廷辅言近年宾兴
之士率记诵虚文求其实才十无二三或有年才二十
卷十七 第 42a 页 WYG0858-0788a.png
者未尝学问一旦挂名科目而使之临政治民职事废
隳民受其弊自今各处乡试宜令有司先行审访务得
博古通今行止端重年过二十五者许令入试上虽嘉
纳而未果行今则积习相沿二三百载青云之路跬步
可阶五尺之童便思奔竞欲以成人材而厚风俗难矣
(宋李伯玉请罢童/子科意亦同此)
  教官
汉成帝阳朔二年诏曰古之立太学将以傅先王之业
卷十七 第 42b 页 WYG0858-0788b.png
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
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者无述焉为下
所轻非所以尊道德也丞相御史其与中二千石二千
石杂举可充博士位者使卓然可观
元仁宗时方以科举取士虞集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
(周子/通书)今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彊加之诸生之上而
名之曰师有司弗信也生徒弗信也如此而望师道之
立能乎今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为成德之君子者
卷十七 第 43a 页 WYG0858-0788c.png
身师尊之以教于其郡邑其次则求夫操履近正而不
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义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
者众所敬服而非乡愿之徒者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
罢归者当今之世欲求成德之人如上一言者或不可
遽得若其次之三言则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亦未至乏
才也而徒用其又次之一言则亦不过以资格授之而
耄鄙之夫遂以学官为糊口之地教训之员名存而实
废矣
卷十七 第 43b 页 WYG0858-0788d.png
明初教职多由儒士荐举景泰二年始准会试不中式
举人考授
天顺三年十二月庚申建安县老人贺炀言朝廷建学
立师将以陶镕士类奈何郡邑学校师儒之官真材实
学者百无二三虚糜廪禄猥琐贪饕需求百计而受业
解惑莫措一辞师范如此虽有英才美质何由而成至
于生徒之中亦往往玩愒岁年佻达城阙待次循资滥
升监学侵寻老耋授以一官但知为身家之谋岂复有
卷十七 第 44a 页 WYG0858-0789a.png
功名之念是则朝廷始也聚群鸮而饮啖终也纵群狼
以牧人苟不严行考选则人材日陋士习日下矣上是
其言命巡按御史同布按二司分巡官照提调学校例
考之
太仓陆世仪言今世天子以师傅之官为虚衔而不知
执经问道郡县以簿书期会为能事而不知尊贤敬老
学校之师以庸鄙充数而不知教养之法党塾之师以
时文章句为教而不知圣贤之道儇捷者谓之才能方
卷十七 第 44b 页 WYG0858-0789b.png
正者谓之迂朴盖师道至于今而贱极矣即欲束脩自
厉人谁与之如此而欲望人才之多天下之治不可得
矣又言凡官皆当有品级惟教官不当有品级亦不得
谓之官盖教官者师也师在天下则尊于天下在一国
则尊于一国在一乡则尊于一乡无常职亦无定品惟
德是视若使之有品级则仆仆亟拜非尊师之礼矣至
其冠服亦不可同于职官当别制为古冠服如深衣幅
巾及忠靖巾之类仍以乡国天下为等庶师道日尊儒
卷十七 第 45a 页 WYG0858-0789c.png
风日振而圣人之徒出矣按宋史黄祖舜言抱道怀德
之士多不应科目老于韦布乞访其学行修明孝友纯
笃者县荐之州州延之庠序以表率多士其卓行尤异
者州以名闻是亦乡举里选之意(松江府志言洪武初/杨孟载为松江府学)
(教授与丘克庄全希贤同官当时分教有/司得自延聘皆极州里之选后并至大官)而朱子亦云
须是罢堂除及注授教官请本州乡先生为之年未四
十不得任教官昔人之论即已及此
孟县志曰(县人张/淑誉撰)高皇帝定天下诏府卫州县各立学
卷十七 第 45b 页 WYG0858-0789d.png
置师一人或二人必择经明行修者署之有能举其职
而最书于朝者或擢为国子祭酒及翰林侍从之官英
宗以后始著为令府五人州四人县三人例录天下岁
贡之士为之间有繇举人进士除授者而其至也州县
长官及监司之临者率以簿书升斗之吏视之而不复
崇以体貌是以其望易狎而其气易衰即有一二能诵
法孔子以师道闻而得荐擢者亦不过授以州县之吏
而止其取之也太滥其用之也太卑而其录之也太轻
卷十七 第 46a 页 WYG0858-0790a.png
无怪乎教术之不兴而人才之难就矣
士风之薄始于纳卷就试师道之亡始于赴部候选梁
武帝所谓驱迫廉撝奖成浇竞者也有天下者能反此
二事斯可以养士而兴贤矣
  武学
山堂考索言武学置于庆历三年阮逸为武学谕未几
省去熙宁复置选知兵书者判武学置直讲如国子监
靖康之变不闻武学有禦侮者实录正统六年五月从
卷十七 第 46b 页 WYG0858-0790b.png
成国公朱勇等奏以两京多勋卫子弟乃立武学设教
授训导如京府儒学之制(景泰五年正月丙寅南京守/备宁远侯任礼请革武学不)
(允一景泰间废武学天顺八年/十 月丙辰复设京卫武学)已而武生渐多常至欺
公挠法正德中钱宁已嗾武学生朱大周上疏劾杨一
清矣崇祯四年南京武学生吴国麟等殴御史郭维经
掌都察院张延登奏黜是则不惟不收其用而反贻之
害矣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七月礼部请如前代故事立武
卷十七 第 47a 页 WYG0858-0790c.png
学用武举仍祀太公建昭烈武成王庙上曰太公周之
臣若以王祀之则与周天子并矣加之非号必不享也
至于建武学用武举是分文武为二涂轻天下无全才
矣古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
武异科各求专习者乎太公但从祀帝王庙去武成王
号罢其旧庙于是勋戚子弟袭爵者习礼肄业于国子
监被选尚主者用仪制主事一人教习(实录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庚辰)
(命吏部设学于虎踞关选儒士十人教故武臣子弟之/养于锦衣卫者 成化中太监汪直遂请武举设科乡)
卷十七 第 47b 页 WYG0858-0790d.png
(试会试殿试悉如/进士恩例不果行)文事武备统归于一呜呼纯矣
宋刘敞与吴九书曰昔三代之王建辟雍成均以敦教
化者危冠缝掖之人居则有序其术诗书礼乐其志文
行忠信是以无鄙倍之色斗争之声犹惧其未也故贱
诈谋爵人以德褒人以义轨度其信壹以待人故曰勇
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民知所底而无贰心是以其教不
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未闻夫武学之科也夫轻儇之
态强武之习瞋目而语难按剑而疾视者此所谓勇力
卷十七 第 48a 页 WYG0858-0791a.png
之人也将教之以术而动之以利其可得不为其容乎
为其容可得无变其俗乎而况建博士之职广弟子之
员吾恐虽有智者未能善其后矣夫战国之时天下竞
于驰骛于是乎有纵横之师技击之学以相残也虽私
议巷说有司不及然风俗犹以是薄祸乱犹以是长学
者之所甚疾仁人之所忧而辩也若之何其效之且足
下预其议而不能救与吾所甚惑也
因勋卫子弟不得已而立武学仍宜以孔子为先师如
卷十七 第 48b 页 WYG0858-0791b.png
前代国学祀周公唐开元改为孔子周公尚不祀于学
而况太公乎成化五年掌武学国子监监丞阎禹锡言
古者庙必有学受成献馘于中欲其先礼义而后勇力
也今本学见有空堂数楹乞敕所司改为文庙可谓得
礼之意
  杂流
唐时凡九流百家之士并附诸国学而授之以经六典
国子祭酒司业之职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有六学
卷十七 第 49a 页 WYG0858-0791c.png
焉一曰国子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四曰律学五曰书学
六曰算学(天宝九载置广/文馆凡七学)欧阳詹贞元十四年记曰我
国家春享先师后更日命太学博士清河张公讲礼记
束脩既行筵肆乃设公就几北坐南面直讲抗牍南坐
北面大司成端委居于东小司成率属列于西国子师
长序公侯子孙自其馆太学长序卿大夫子孙自其馆
四门师长序八方俊造自其馆广文师长序天下秀彦
自其馆其馀法家墨家书家算家术业以明亦自其馆
卷十七 第 49b 页 WYG0858-0791d.png
没阶云来即席鳞次攒弁如星连襟成帷观此可见当
日养士之制宽而教士之权一是以人才盛而艺术脩
经学广而师儒重后则一切摈诸桥门之外而其人亦
自弃不复名其业于是道器两亡而行能兼废世教之
日衰有繇然也
  通经为吏
汉武帝从公孙宏之议下至郡太守卒史皆用通一艺
以上者唐高宗总章初诏诸司令史考满者限试一经
卷十七 第 50a 页 WYG0858-0792a.png
昔王粲作儒吏论以为先王博陈其教辅和民性使刀
笔之吏皆服雅训竹帛之儒亦通文法故汉文翁为蜀
郡守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馀人亲自饬
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后汉栾巴为桂阳太守虽干吏
卑末皆课令习读程试殿最随能升授吴顾邵为豫章
太守小吏资质佳者辄令就学择其先进擢置右职而
梁任昉有厉吏人讲学诗然则昔之为吏者皆曾执经
问业之徒心术正而名节修其舞文以害政者寡矣(宋/文)
卷十七 第 50b 页 WYG0858-0792b.png
(恪讷言天下未有舍/儒而可以为吏者)
东京之盛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贞观之
时自屯营飞骑亦给博士使授以经有能通经者听得
贡举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岂不然乎
周官太宰乃施典于邦国而陈其殷置其辅后郑氏曰
殷众也谓众士也辅府史庶人在官者夫庶人在官而
名之曰辅先王不敢以厮役遇其人也重其人则人知
自重矣欧阳公集古录晋南乡太守碑阴官属何其多
卷十七 第 51a 页 WYG0858-0792c.png
邪盖通从史而尽列之当时犹于其间取士人故吏亦
清修其势然尔
元史顺帝纪至正六年四月命左右二司六部吏属于
午后讲习经史其时朝纲已弛人心将变虽有此令而
实无其益是以太祖实录言科举初设上重其事凡民
间俊秀子弟皆得预选惟吏胥心术已坏不许应试(洪/武)
(四年七/月丁卯)又诏凡选举毋录吏卒之徒(二十三年八月壬/申 唐书选举志)
(言尝为州县小吏虽艺文可采勿举重刘晏傅尝言士/有爵禄则名重于利吏无荣进则利 于名 英宗实)
卷十七 第 51b 页 WYG0858-0792d.png
(录大理寺少卿张固尝建论吏员鲜有不急/于利者不宜用为郡守朝廷是其言著为令)然而尝与
群臣言元初有宪官疾吏往候之宪官起扶杖而行因
以杖授吏吏拱手却立不受宪官悟其意他日见吏谢
之吏曰某为属吏非公家僮不敢避劳虑伤理体(五年/二月)
(壬/午)是则此辈中未尝无正直之人顾上所以陶镕成就
之者何如尔
陆子静尝言古者无流品之分而贤不肖之辨严后世
有流品之分而贤不肖之辨略能于分别之中而寓作
卷十七 第 52a 页 WYG0858-0793a.png
成之意庶乎其得之矣
前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举人出身第一甲第一
名从六品第二名第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第二甲
从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而
一品衙门提控正七品出身二品衙门都吏从七品出
身一品二品衙门掾史典吏二品衙门令史正八品出
身其与进士不甚相远也后乃立格以限其所至而吏
员之与科第高下天渊矣故明初之制谓之三涂并用
卷十七 第 52b 页 WYG0858-0793b.png
荐举一涂也(天顺二年十二月庚辰诏罢举保经明行/修及贤良方正以言者谓其奔竞冗滥无)
(裨实/用也)进士监生一涂也吏员一涂也或以科与贡为二
涂非也(从考试而得者/总谓之一涂)
永乐七年车驾在北京命兵部尚书署吏部事方宾简
南京御史之才者召来宾奏御史张循理等二十八人
可用上问其出身宾言循理等二十四人繇进士监生
洪秉等四人由吏上曰用人虽不专一涂然御史国之
司直必有学识达治体廉正不阿乃可任之若刀笔吏
卷十七 第 53a 页 WYG0858-0793c.png
知利不知义知刻薄不知大体用之任风纪使人轻视
朝廷遂黜秉等为序班谕自今御史勿复用吏流品自
此分矣
宣德三年三月丙戌敕谕吏部往时选用严慎吏员授
官者少比年吏典考满岁以千计不分贤否一概录用
廉能几何贪鄙塞路其可不精择乎
苏州况钟松江黄子威二郡守并有贤名而徐晞万祺
皆累官至尚书
卷十七 第 53b 页 WYG0858-0793d.png
 
 
 
 
 
 
 
 日知录卷十七

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本纪第八 仁宗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母仁孝文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帝。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听。」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以太子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悉徵宫僚黄淮等下狱。十五年,高煦以罪徙乐安。明年,黄俨等复谮太子擅赦罪人,宫僚多坐死者。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成祖意乃释。其后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于榆木川。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丧开平。丁未,出夏原吉等于狱。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戊午,复夏原吉、吴中官。己未,武安侯郑亨镇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阯,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复设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书兼之。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杨溥为翰林学士。辛酉,镇远侯顾兴祖充总兵官,讨广西叛蛮。甲子,汰冗官。乙丑,召汉王高煦赴京。戊辰,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己巳,诏文臣年七十致仕

九月癸酉,交阯都指挥方政与黎利战于茶笼州,败绩,指挥同知伍云力战死。丙子,召尚书黄福于交阯。庚辰,河溢开封,免税粮,遣右都御史王彰抚恤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癸未,礼部尚书吕震请除服,不许。乙酉,增诸王岁禄。丙戌,以风宪官备外任,命给事中萧奇等三十五人为州县官。丁亥,黎利寇清化,都指挥同知陈忠战死[1]。戊子,始设南京守备,以襄城伯李隆为之。乙未,散畿内民所养官马于诸卫所。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冬十月壬寅,罢市民间金银,革两京户部行用库。癸卯,诏天下都司卫所修治城池。戊申,通政使请以四方雨泽章奏送给事中收贮。帝曰:「祖宗令天下奏雨泽,欲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积之通政司,既失之矣,今又令收贮。是欲上之人终不知也。自今奏至即以闻。」己酉,册妃张氏为皇后。壬子,立长子瞻基为皇太子。封子瞻埈为郑王,瞻墉越王,瞻墡襄王,瞻堈荆王,瞻墺淮王,瞻垲滕王,瞻垍梁王,瞻埏卫王。乙卯,诏中外官举贤才,严举主连坐法。丁巳,令三法司会大学士、府、部、通政、六科于承天门录囚,著为令。庚申,增京官及军士月廪[2]。丁卯,擢监生徐永溍等二十人为给事中。

十一月壬申朔,诏礼部:「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言事谪戍者亦如之。」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阿鲁台来贡马。甲戌,诏群臣言时政阙失。乙亥,赦兀良哈罪。始命近畿诸卫官军更番诣京师操练。丙子,遣御史巡察边卫。癸未,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丙戌,赐户部尚书夏原吉「绳愆纠缪」银章。己丑,礼部奏冬至节请受贺,不许。庚寅,敕诸将严边备。辛卯,禁所司擅役屯田军士。壬辰,都督方政同荣昌伯陈智镇交阯。是月,谕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曰:「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恶闻直言,臣下相与阿附,以至于败。朕与卿等当用为戒。」又谕士奇曰:「顷群臣颇怀忠爱,朕有过方自悔,而进言者已至,良惬朕心。」

十二月癸卯,宥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3],留一人,馀悉放还。辛亥,揭天下三司官姓名于奉天门西序。癸丑,免被灾税粮。庚申,葬文皇帝于长陵。丙寅,镇远侯顾兴祖破平乐、浔州蛮。

是年,于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入贡。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乙亥,敕内外群臣修举职业。己卯,享太庙。建弘文阁,命儒臣入直,杨溥掌阁事。癸未,以时雪不降,敕群臣修省。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太宗配。壬辰,朝臣予告归省者赐钞有差,著为令。己亥,布政使周干、按察使胡概、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二月辛丑,颁将军印于诸边将。戊申,祭社稷。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丙辰,耕耤田。丙寅,太宗神主祔太庙。是月,南京地屡震。

三月壬申,前光禄署丞权谨以孝行擢文华殿大学士。丁丑,求直言。戊子,隆平饥,户部请以官麦贷之。帝曰:「即振之,何贷为。」己丑,诏曰:「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导民于善,非务诛杀也。吏或深文傅会,以致冤滥,朕深悯之。自今其悉依律拟罪。或朕过于嫉恶,法外用刑,法司执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诸司不得鞭囚背及加人宫刑。有自宫者以不孝论。非谋反,勿连坐亲属。古之盛世,采听民言,用资戒儆。今奸人往往摭拾,诬为诽谤,法吏刻深,锻鍊成狱。刑之不中,民则无措,其除诽谤禁,有告者一切勿治。」庚寅,阳武侯薛禄为镇朔大将军,率师巡开平、大同边。辛卯,参将安平伯李安与荣昌伯陈智同镇交阯。戊戌,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是月,南京地屡震。

夏四月壬寅,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秋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帝览毕,即用玺付外行之。顾士奇曰:「今可语部臣矣。」设北京行都察院。壬子,命皇太子谒孝陵,遂居守南京。戊午,如天寿山,谒长陵。己未,还宫。是月,振河南及大名饥。南京地屡震。

五月己卯,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以言事改御史,寻下狱。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是日,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秋七月己巳,上尊谥,庙号仁宗,葬献陵。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校勘记

  1. 都指挥同知陈忠战死 原脱「都」字,据本书卷一五四、明史稿传三一陈洽传附陈忠传、仁宗实录卷二下、国榷卷一八页一二二三补。
  2. 庚申增京官及军士月廪 庚申,原作「丁巳」。按上文本月已有丁巳,不应重出,据明史稿纪六仁宗纪、仁宗实录卷三下、明史本纪原本补本异同录改。
  3. 宥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 外亲,原作「外戚」。按宽宥的是齐泰、黄子澄等的外亲,不是皇室的「外戚」,据仁宗实录卷五上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癸卯条改。
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