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省2025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预热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美丽星空 2024-12-26 发布于山东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古代文献结合甲骨文、金文的情况看,姓,原本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本指父系的血缘。我们今天概念的实际上是先秦时代的氏,是父系血缘宗族符号。而先秦时代原本的的概念,在战国时逐渐淡薄,到西汉已消失得非常彻底,以致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有时竟把”“相混淆。先秦所谓同姓不婚的原则,原来也是指母方同血统者不能结婚。

姜太公的母姓姜,父氏吕,名尚,所以他的姓名是姜尚:吕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姓名。又如,秦始皇的母姓嬴,父氏赵名政。按今天的规则,他的完整名字是赵政。“嬴”这种方式的姓名到西汉就已完全不存在了。西汉时,先秦意义上的母姓已消失。西汉和西汉后的所谓,说的其实全都是父氏

汉代以后发展成父系血缘的代号,而除了指父系血缘之外居然常被用来指母系血缘。比如刘姓人家的女儿嫁到陈家(旧时女子大多没有学名),就被称作刘氏或者陈刘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经历过母权社会。后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女子若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季芈。出嫁后若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方法。

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齐姜、国姜(国,氏)。

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如:秦姬、江芈。

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赵姬(赵衰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1971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唐代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的部分墓志的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

苏,是墓主人(女)未嫁前的姓。女子出嫁后常在姓前冠夫姓,今仍沿用,如陈冯富珍。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

(摘编自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材料二:

现在说的名字,只是古代的,现行社会已不大流行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一条鲤鱼,孔子即为儿子命名为孔鲤,字伯鱼。春秋战国后,人们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介之推、申不害等。汉代国力强盛,人们祈求长生不老,取名也多用安国”“延年”“延寿”“千秋”“去病等。西汉末,直到东汉三国,单名盛行。到魏晋南北朝,复名又兴起。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字,如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裴松之,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向红”“立新等。

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古人注重礼仪,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名与字的关系种类也多样。

如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

如曾参字子舆,参即骏,一车驾三马之意,马与车(舆)有关;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关。如吴平字君高,高与平字义相反;晏殊字同叔,殊与同义相反。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取水生于金之意。如朱棣(木),朱高炽(火),朱瞻基(土),朱祁镇(金),朱见深(水)。如班固字孟坚,庆父字仲,欧阳修字永叔,刘邦字季。

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后,明清时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关系,也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一方面,社会对文人学士有推崇和敬佩心理,另一方面,骚人墨客企图用委婉曲折方式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正因如此,自号极为流行,取号方式皆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所处环境而定。但其含义不外乎追求旨趣,祈求自勉,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这些自号,或用于本人,或用于斋名,如杜甫号少陵野老,朱耷号八大山人。李白因生长于青莲乡而号青莲居士,苏轼因贬黄州居于东坡而号东坡居士,视允明因其有十一指而号枝指生,金农以其藏砚丰富而号二百砚田富翁,等等。

(摘编自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多地方主张同姓不婚观点,这与先秦时的同姓不婚的原则相佐。

B.姜太公,即姜尚,姓姜;秦始皇,即嬴政,姓嬴。按照今天一般的姓氏规则看,都是错的。

C.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古姓如姜姬姚嬴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经历过母权社会。

D.上古贵族妇女,姓比名重要,出嫁女子如要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代表该人所属家族或血统传承,大多指族群或氏族称呼,姓氏通常用表示。

B.中国古代,氏通常更广义,氏族组织和宗族制度较常见,人们根据自己所属氏族来称呼,与姓完全不相同。

C.姓是表示个人血缘关系的特定名称,在现代中国,姓氏已成为人们身份的一部分,也是个人身份的象征。

D.中国人很讲究命名,现行社会说的名字,是古代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大流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义相比附是取字原则的观点的一项是(   

A.古人命名常体现为以某物形象或借某物名称命名,如孔子为儿子命名为孔鲤,字伯鱼。

B.春秋后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上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介之推、申不害、吕不韦等。

C.交往中多数情况,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

D.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向红”“立新等。

4.姓名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除了孟姜女”“季芈之外,在所学课本知识中再找两例,并作简析。

5.上古贵族妇女姓比名更重要,出嫁后采用哪些方法加以区别,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争吵

周立波

村里组织互助组时,刘雨生是组长之一。那时候,唤人开个会,都很困难,他要挨门挨户去劝说,好像讨账。他的堂客张桂贞是个只图享福的,小巧精致的女子,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

如今,上级忽然派个邓秀梅来了,说是要办社。他心里想,组还没搞好,怎么办社呢?不积极吧,怕挨批评,说他不像个党员,而且自己心里也不安;要是积极呢,又怕选为社主任,会更耽误工夫,张桂贞会吵得更加厉害,说不定还会闹翻。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

“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

开支部会时,听了邓秀梅的报告,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一直到早晨,他的主意才打定。他想清了:“不能落后,只许争先。不能在群众跟前丢党的脸。家庭会散板,也顾不得了。”

从那以后,他一心一意,参与了合作化运动。张桂贞看他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时常整天不落屋,柴不砍,水也不挑了,只想发躁气,跟他吵闹。开这群众会的头一天晚上,刘雨生回家,发现灶上锅里,既没有菜,也没有饭,张桂贞本意是要激起他吵的,但他也没有做声,拿灯照照,看见米桶是空的,就忍饥挨饿,吹熄灯睡了。张桂贞翻了一个身,满含怨意地说道:

“你呀,哼,心上还有家?”

第二天,也就是开这会的同一天的上半日,张桂贞从床上起来,招呼孩子穿好衣服,牵着他走到邻舍家,借了三升米,回来煮了,又炒了一碗韭菜拌鸡蛋,一碗擦菜子,侍候刘雨生和他的孩子,吃了早饭。刘雨生心里有一点诧异:“她今天为什么这样好了,不声不响地,还炒一碗蛋?”洗好碗筷,张桂贞露出有话要说,不好启齿的样子,隔了一阵才说:

“今天是我妈妈的阴生,我要回家去看看。”

“阴生何必回去呢?人又不在了。”刘雨生抬起眼睛,看着她,本本真真地说道。

“不,我要回去,”张桂贞凄怆地说,低下脑壳,扯起抹胸子的边边,擦擦眼睛,又说:“我要抱住老人家的灵牌子,告诉老人家,她女儿的命好苦啊……”她泣不成声。

刘雨生晓得她回家的意思了,竭力地忍住眼泪。他晓得,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除非他退坡。对于他这样的共产党员,退坡是办不到的。隔了一阵,他问:

“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孩子我先带回去。”

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只不过眼睛里含着沉郁凄楚的神色。

讨论办社时,符贱庚站起身来说:

“据我看,这社是办不好的。”

“何以见得呢?”邓秀梅偏起脑壳问。

“一娘生九子,九子连娘十条心,如今要把几十户人家绞到一起,不吵场合,不打破脑壳,找我的来回。”

“我们有领导。”陈大春说,用劲按住心头的激动。

“你这领导,我见识过了。你办的那个什么社,到哪里去了?”符癞子冷笑着说,看了秋丝瓜一眼,后者躲在灯光暗淡的地方,低着头抽烟,装作不理会他的样子。秋丝瓜是刘雨生大舅子张桂秋的小名,不喜欢刘雨生。

“如今不同了,领导加强了,大家的思想也跟往昔两样了。”刘雨生插进来说明。

“你说搞得好,打死我也不相信。请问刘组长,你这一组搞好了没有?还不是天天扯皮,连你组长自己的家里也闹翻了,如今你堂客到哪里去了?”

陈大春接过来说:

“你为什么要提起人家的私事?”

“好吧,不提私事,就讲公事。”符癞子流流赖赖地说,“我看既然明明晓得搞不好,小组也散场算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去,组长你也免得操心了。要这样莽莽撞撞,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们大家的炉罐锅火尽都提到一起来,有朝一日,烂了场合,没得饭吃,你们有堂客好卖,我呢,对不起,还没得这一笔本钱,组长,你的本钱也丢了。”“符贱庚,你这个家伙,这是人讲的话么?”陈大春憋一肚子的气,再也忍不住。

“我又没讲你,你争什么气?啊,你也和我一样,还是打单身,没得办社的老本。”符贱庚嬉皮笑脸地说着。

“你再讲混账的话,老子打死你。”陈大春鼓起眼睛,右手捏个大拳头,往桌子上一摆。

刘雨生看见吵得这样子,早把私人心上的事情完全丢开了,他沉静地,但也蛮有斤两地说道:

“你们都不怕丢丑?都是互助组员,先进分子,这算什么先进呀?吵场合也叫先进吗?”

有人笑了。陈大春的忿怒也逐渐平息,他的火气容易上来,也不难熄灭。他坐下来了。符癞子一边吵,一边拿眼睛瞅着门边,随时随刻,准备逃跑。如今,他多骂了一句粗话子,占了便宜,也坐下来了。

(节选自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决定一心一意参与合作化运动,刘雨生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这表明他是一位公而忘私的共产党员。

B.张桂贞说:哼,心上还有家?表达的是怨意。《荷花淀》中水生嫂对水生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自豪的赞赏。

C.刘雨生一开始的摇摆与家庭矛盾为后面情节做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劝说工作将是艰难的。

D.小说表现了不同认识的农民道路选择上的分歧与冲突,并且在乡村人情、血缘、伦理等关系上进行了描述和处理。

7.关于文中符癞子跟陈大春的争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癞子跳出来反对合作社,是听了刘雨生的小舅子张桂秋挑唆,他本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主张的。

B.陈大春认为符癞子讲的不是人话,不仅粗俗,还嘲笑刘雨生:管不了自己老婆竟然跑来说服别人。

C.符癞子与陈大春对垒,又随时随地准备逃跑,这些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外强中干的性格。

D.陈符二人争吵中的种种行为使故事显得生气勃勃、幽默风趣,喜剧效果强烈,叙事节奏张弛有致。

8.有人认为,《山乡巨变》的语言可分为三种类型:会上的话”“口头的话”“心里的话会上的话是相对官方和正式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口头的话心里的话各自的特点。

9.选文部分描写的多重争吵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BCDEFGHIJKLMNOPQR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部设,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文中指轮流,与《琵琶行》中莫辞更坐弹一曲字意思不同。

B.日昃,指太阳偏西的时候。与成语昃食宵衣中的意思不同。

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与《劝学》中木直中绳字意思相同。

D.致,文中是罗致之意。与《过秦论》中的以致天下之士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到了第二代就灭亡,是因为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的性格,让他独揽大权,凡事专断,以致群臣阿从。

C.唐太宗注重以史为鉴,汲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于是知人善任,并奖惩分明,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

D.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多学习以前贤明的君主,并且设身处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戒奢为善,谨慎治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2)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

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亦木搀
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③。

峨峨两烟鬟,晓镋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注】李思训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画中绝岛即大孤山、小孤山,此画作已失传。② 搀(chān):直刺、插入。低昂:俯仰。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苍茫水天的衬托,峻峭山崖、参天乔木的渲染,使得孤山险峻之势跃然纸上。

B.诗人多角度感知、描绘画中兀立的山、抑扬的棹歌、起伏的客船,景物动静皆宜。

C.一江碧水与大小孤山辉映,宛若妆镜映照着美人的发鬟,孤山明丽秀美惹人遐想。

D.结尾借由谐音融民间传说入诗,赋山、石以生命,丰富了画的内容,拓展了诗境。

16.后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东坡的奇思谐趣,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语句是:                    

2)南朝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亦有类似语句:                    

3)荷花,别称芙蓉。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富有美感的意象表达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 ① 。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层层渲染,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

②  ,以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否则作品就会缺少韵味。如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雄奇奔放、雪莱《致云雀》的浪漫激情,与作品的韵律节奏都是协调一致的。在写作时,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

意象、韵律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①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含蓄,②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③使人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些词句能让人眼前一亮,自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材料二:

  

你没有理由沮丧

为了你是秋日

你也没有理由骄矜

为了你是春天

秋色不如春光美

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有删改)

18.请在材料一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20.材料二结尾两句改为春光比秋色美,秋色也比春光强语意一样,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1.材料一介绍了诗歌写作应有的三个要素,这也是鉴赏诗歌的三种角度,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为材料二写一则文学短评,不超过100字。

22.请仿照材料二,以青春为主题写一首短诗。要求诗中至少具备一个材料一提及的要素。不少于4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修辞手法是人在交流过程中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通过修饰、调整语句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例如,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称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形式。它使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而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有助于说理抒情,增添文采。

目前,对偶和引用在中学生的写作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 2A    3B    4

示例1:孟光:表示排行老大。

示例2:仲由:表示排行老二。 5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姓氏、名字、字和号的详细阐述,展示了中国古代命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演变过程。材料一重点介绍了姓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揭示了母系和父系血缘关系的变化。材料二则探讨了名字、字和号的命名原则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行趋势。文章内容详实,逻辑清晰,既有历史背景的介绍,又有具体实例的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命名习俗。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这与先秦时的'同姓不婚的原则相佐错误。今天中国很多地方主张的同姓不婚观点与先秦时的同姓不婚原则并非相佐。先秦时的同姓不婚是指母方同血统者不能结婚,而今天的同姓不婚主要是基于遗传学等多方面考虑,二者本质不同。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A.“姓氏通常用'’ 表示说法不准确。材料一中提到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古代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作用不同。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这道题原文无答案,请审核老师帮忙看下,这个解析没感觉,感谢。)

义相比附是古人取字的一条原则,意思是名与字的含义相互关联、相互依附。

A.孔子为儿子命名为孔鲤,字伯鱼,名与字意义相同,可支撑义相比附观点。 

B.春秋后在姓和名之间加上无意义的助词,不能体现名与字之间的意义关联,即不满足义相比附的取字原则。

C.说明名与字在交往中的不同用法,但并非与义相比附完全无关,不能确定其不适合作为论据。

D.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方式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与古代义相比附的取字原则无关,但也不能确定其不适合作为论据。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作合理推理的能力。

孟光:表示排行老大。孟光为东汉贤女,其品德高尚,与丈夫梁鸿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典故即源于此。 

仲由:表示排行老二。仲由,字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勇敢正直著称。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这种方式可以表明女子的出身背景。例如,齐姜、国姜(国,氏),是姓,分别代表女子所来自的国家或家族的氏。

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江芈,是姓,分别是女子配偶受封的国名。

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比如,赵姬(赵衰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是姓,是配偶的氏,是邑名。

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姓,分别是配偶的谥号。

6B 7A    8口头的话:新鲜活泼,乡土韵味(特色)。大多是人物之间妙趣横生的对话,形式上则以直接引语的方式呈现。例:烂了场合指事情出了问题,背时壳指背运、倒霉的差事,秋丝瓜的外号指长得矮小干瘪。(合理即可)心里的话:是表现内心活动的话,是他们不愿说、不敢说乃至觉得不必说的心思、念头;大多通过表情或是动作,甚至可能是口头的话携带的言外之意表现出来。例:她女儿的命好苦啊,张桂贞是想告诉刘雨生,她决计放弃这个家了。符贱庚也坐下来了,本来随时准备逃的,现在觉得,官司打一个平手,心满意足了;张桂秋躲在灯光暗淡的地方,这是刻意隐藏自己,防止别人发现他与符贱庚有关系(瓜葛)。    9刘雨生与妻子的争吵,表现了张桂贞的自私、贪图安逸,刘雨生的痛苦、忍耐。自我争吵,刘雨生艰难地说服自己;表现了他复杂的心路历程,由怀疑、犹豫到坚定;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起来,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共产党员。邓秀梅、刘雨生与村民的争吵,呈现了做思想工作的真实场景,表现了干部的宽容、忍让、安抚、鼓励和坚持不懈,落后村民的怀疑、担心、自私自利。陈大春与符贱庚的争吵,呈现村里多样人际关系与复杂的生态环境,强调了思想转变的艰难。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这是自豪的赞赏错误,水生嫂这句话中包含的情绪比较复杂,有赞赏,但也有不满、依恋等等。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听了刘雨生的小舅子张桂秋挑唆”“没有什么主张错误,小说中看不出符癞子跳出来反对合作社,是听了刘雨生的小舅子张桂秋挑唆;同时从据我看,这社是办不好的”“你这领导,我见识过了。你办的那个什么社,到哪里去了?”“我看既然明明晓得搞不好,小组也散场算了看,符癞子的主张很明确,那就是反对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

所谓口头的话就是小说中的口语,在小说中有许多妙趣横生、富有地方色彩的话。比如堂客”“背时壳”“打算缩脚了”“家庭会散板”“烂了场合,这些语言,新鲜活泼,富有乡土韵味。

所谓心里的话就是小说中人物不愿说、不敢说乃至觉得不必说的心思、念头,大多通过表情、动作或话外音表现出来。如我要抱住老人家的灵牌子,告诉老人家,她女儿的命好苦啊……”,张桂贞是想告诉刘雨生,她决计要离婚了,但心理有万千苦处;如后者躲在灯光暗淡的地方,低着头抽烟,装作不理会他的样子,秋丝瓜是刘雨生大舅子,如今妹妹已经和刘雨生离婚,所以他刻意隐藏自己,一是避免与刘雨生见面的尴尬,二是防止别人发现他与符贱庚有关系。作者用心里的话丰富了丰满了人物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作用的能力。

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你呀,哼,心上还有家?,妻子因为刘雨生当了互助组组长后影响了自己小家的利益所以和刘雨生吵,而刘雨生不积极吧,怕挨批评,说他不像个党员,而且自己心里也不安;要是积极呢,又怕选为社主任,会更耽误工夫,张桂贞会吵得更加厉害,说不定还会闹翻。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作者以此表现了张桂贞的自私、贪图安逸,刘雨生的痛苦、忍耐。

“'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不能落后,只许争先。不能在群众跟前丢党的脸。家庭会散板,也顾不得了,刘雨生与自己争吵,艰难地说服自己,表现了他复杂的心路历程:由怀疑、犹豫到坚定。丰富了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共产党员的形象。

“'据我看,这社是办不好的。’'何以见得呢?邓秀梅偏起脑壳问”“'你这领导,我见识过了。你办的那个什么社,到哪里去了?’……'如今不同了,领导加强了,大家的思想也跟往昔两样了。刘雨生插进来说明,面对落后村民的无理取闹,邓秀梅、刘雨生作为干部依然耐心解释。这些争吵,不仅呈现了干部对村民做思想工作的真实场景,而且表现了干部的宽容、忍让、安抚、鼓励和坚持不懈,以及落后村民的怀疑、担心和自私自利。

陈大春接过来说:'你为什么要提起人家的私事?’”“'我看既然明明晓得搞不好,小组也散场算了……’'符贱庚,你这个家伙,这是人讲的话么?陈大春憋一肚子的气,再也忍不住”“'我又没讲你,你争什么气?啊,你也和我一样,还是打单身,没得办社的老本。符贱庚嬉皮笑脸地说着。'你再讲混账的话,老子打死你。陈大春鼓起眼睛,右手捏个大拳头,往桌子上一摆,陈大春与符贱庚同为村民,他们的争吵呈现村里多样人际关系与复杂的生态环境,强调了思想转变的艰难。但陈大春的话却为文中增添了希望的色彩,看到了村民思想转变的希望。

10BMO 11B    12C    13.(1)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必担忧天下不安定呢!

2)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 14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宰相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唐太宗自己那里。

对于官员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让官员各司职守。

敕令百官诏书下达后,若有不当之处,要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要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还说你应当再寻求古代有思想的圣君作为老师,像我这样,就不值得学习了。

后边是说话具体内容,所以从后边断开;

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是主语,是谓语;古之哲王是宾语,以为师是补语,句子结构完整,所以从的后边断开;

不足法也的主语是如吾做句子的状语,可以单独断开,从的后边断开。

故选BM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轮流;再。句意: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住宿。/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

B.两个都是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意思相同。昃食宵衣,旧时称颂帝王勤于政事的套话,太阳偏西时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

C.正确,都是符合。句意: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木头直的合乎墨绳。

D.正确,都是罗致、招致。句意:犬马鹰鹘无论多远也要罗致来。/来招致天下有才能的人。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可知,唐太宗是说今后诏书下达,有不当之处,都应该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能够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整治;修职业,管理好自己的事务,即各司职守;,担忧;,安定。

2行游,指皇帝出游,游幸;供顿,供给;深过,大的过失;,正确;,名词作动词,效法。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中唐太宗厚德治国的方法在第二段,所以应从第二段整理本题答案。

根据原文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可知,唐太宗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宰相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唐太宗自己那里。

根据原文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可知,唐太宗对于官员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让官员各司职守。

根据原文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可知,唐太宗敕令百官诏书下达后,若有不当之处,要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要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闰三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木材’。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笔直,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会直。’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怎么能全部通晓呢!”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住宿,并且多次延请召见,询问民间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太宗问房玄龄、萧瑀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朕则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必担忧天下不安定呢!”因而敕令百官:“今后诏书下达,有不当之处,都应该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能够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太宗自己作了《帝范》(帝王的规范)共十二篇赐给太子(作为教材),这部书分《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部分;并且对太子说:“我要教你的修身治国之道,全部在这书中。我一旦去世,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可交待你的了。”还说“你应当再寻求古代有思想的圣君作为老师,像我这样,就不值得学习了。总之,选择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是高级,一般只能学到中级;选择学习榜样(老师)要是中级,差不多也能学到下级。我即位以来,过失之处不少,锦绣珠玉不断于身前,又不停地修筑宫室台榭,犬马鹰鹘无论多远也要罗致来,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回顾起来我普济苍生效益多;创建大唐基业功劳大。好处多损害少,所以百姓没有怨言;功劳大过失小,所以王业稳固。然而若是要求尽善尽美,实在是多有惭愧。你没有我这些功劳勤苦,而承继我的富贵,竭力行善举,则国家仅得安定;如果骄奢懒惰,则自身都难保。而且成功来之不易,败亡却可迅速招致,是指国家而言;失去容易得之较难,是指皇位;能不珍惜吗!能不谨慎吗!”

15B 16①“奇思表现为诗中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诗歌以虚构夸张手法写山崖欲崩、猿鸟遁绝凸显山的峻峭;以丰富的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抑扬的棹歌、轻柔的江风、摇漾的客舟;以新颖奇妙的比喻拟人将大小孤山化为美女临镜。②“谐趣表现在结尾两句中,诗人正告舟中的商贾不要对美丽的小姑心存非分,风趣诙谐,饶有兴味。

【分析】15.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B项,诗人多角度感知、描绘……景物动静皆宜说法错误。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既然是题画诗,那么棹歌中流声抑扬孤山久与船低昂这两句中的棹歌属于听觉的范畴,船低昂属于动态的描写,这都是画面上不可能表现出来的。因此,棹歌抑扬的棹歌和客船摇漾起伏的状态,是诗人发挥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赋加的动景,并非画中实有之景。

故选B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本题中,要从奇思谐趣两个方面来进行鉴赏。就是构思,可见要抓住诗歌的表现手法来作答。本诗中,首先,诗人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的崖崩;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的路绝;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的猿鸟去。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也是诗人的想象之笔。除此之外,诗人还在画面上添加了抑扬的棹歌、轻柔的江风、摇漾的客船,用这些丰富的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赋加了动景。其次,诗人还开拓出一个奇丽浪漫的新境界。峨峨两烟鬟,晓镋开新妆这两句写的是,大小孤山的峰峦,在水雾缭绕之中,宛若两个女子高耸的发髻。诗人妙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比喻新颖奇妙。谐趣就是风趣,可见要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效果来思考。谐趣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末二句中: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更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间故事戏为谐语,诗人正告舟中的商贾不要对美丽的小姑心存非分之想,十分风趣诙谐,别有风味。

【点睛】诗歌鉴赏要做到下面的几点要求:1.紧扣要求、吃透提示: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不要答非所问。要紧扣要求,具体作答,切忌笼统、空泛。有时出题人为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给了一定的提示,对这些提示一定要吃透,不可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我们答题的路标。2.调动积累、理解内容:调动积累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理解内容时,要树立整体意识,学会利用所有的信息。如诗眼、诗句、章法、技法、典故、注释,甚至题目等,立足于全诗解读。3.联系诗句、分析情感:析意象、品意境、评技法。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基调、社会意义等。阅读时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像,去再现、补充诗的容。在深入理解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17.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患、忽微、溺、肝肺、裁、涉、芰、裳。

18.答案示例:就形成意象  写诗要安排好韵律和节奏    19;删去使人二字。    20原句为否定句,改句为一般陈述句,修改后的句子失去了原句突出强调的表达效果。诗歌前文在描写春光”“秋色时也用了否定句式,原句与全诗行文风格一致。    21.答案示例:

1)从意象的角度:《自爱》这首诗表达诗人鼓励大家自尊自爱的情感,但诗歌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选取了秋色春光两个典型意象,表现各自的特点,以此含蓄地表达主题。

2)从韵律节奏的角度:《自爱》这首诗中”“尾字押ang韵,音韵和谐;全诗三个小节,每个小节各占两行,形式整齐,最后一部分是回环相扣的对比,结构工整。

3)从语言的角度:《自爱》一诗仅用沮丧”“骄矜两个词语便写出秋色春光的鲜明特点,语言凝练;而秋色春光的具体含义在诗中并未明说,体现了语言的含蓄隽永。 22.答案示例:青春是一抹水彩,或浓或淡;青春是一汪清泉,或深或浅;色彩勾勒了一种憧憬,清泉折射青春的千姿百态。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处是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的结果,后文有通过意象……”,可知是形成意象,可填就形成意象  

处是总领句,后文举例谈诗歌的韵律节奏,在对应结尾句在写作时,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可知此处说的是写诗的韵律和节奏的问题,可填写诗要安排好韵律和节奏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使人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搭配不当,不能和达到……效果搭配,此处主语应是前面句子提到的诗歌的语言,去掉使人即可。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在句意上,原句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相对改句分别有不如”“不比,为否定句,否定句有强化语气、强调句意的效果,改句为一般陈述句,修改后的句子失去了原句突出强调秋色春光各具特色的表达效果。

从整首诗看,诗歌前文在描写春光”“秋色时的没有理由骄矜”“没有理由沮丧也用了否定句式,原句与全诗行文风格一致,读来更流畅,诗意浑然一体。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1)从意象的角度:《自爱》这首诗表达诗人鼓励大家要学会珍爱自己,学会享受阳光,要自尊自爱。,但诗歌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化抽象为具体,选取了秋色春光两个典型意象,表现万物各有各自的美好,各有各自的特点,以此含蓄地表达主题。

2)从韵律节奏的角度:《自爱》这首诗中首句的末字和尾句的末字都押ang韵,音韵和谐,首尾呼应;

全诗六句话三个小节,每两句一个小节,每个小节各占两行,形式整齐。最后两句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是回环相扣的对比,结构工整,意蕴深长。

3)从语言的角度:《自爱》一诗中,你没有理由沮丧”“你也没有理由骄矜,用沮丧”“骄矜形容秋色春光,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这两个季节人的特点,语言生动鲜明,凝练而蕴藉,启人想象秋色春光的具体含义,体现了语言的含蓄隽永。

2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诗歌的能力。

材料二诗歌把抽象的思维化为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化虚为实;同时选取具有比喻义的关键词语刻画意象,结尾采用回环相扣的对比形式分别阐释两个意象,凸显主题。诗歌首尾句押韵,诗句都是三拍的节奏。仿写诗歌至少具备意象、韵律节奏、语言上的一个特点。

青春为主题仿写,可首先化虚为实,想到相关意象,比如展翅的雄鹰,潺潺的清泉,绚烂的水彩,奔腾的小溪……再用关键词语形容,如雄鹰或高翔或低徊,小溪或激进或文静,最后用概括的语言再阐释两种意象表达青春的特点,或多姿多彩,或热烈澎湃都可。注意诗句的押韵和节奏。

23例文:

妙笔生花,走出辞藻温室

语文课上,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善用修辞手法,才能使文章文采斐然。于是,在中学生的作文中,便出现了这样一道奇景:对偶和引用,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方格纸上争奇斗艳。诚然,对偶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引用名言警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彰显作者的思想深度。然而,当这些原本应该锦上添花的技巧,被过度依赖,甚至沦为辞藻堆砌的温床时,便会使原本充满生机的文字,陷入无形的温室,最终失去成长的力量。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压力,如同无形的指挥棒,引导着学生们追求套路,而忽视了对真情实感的表达。对偶和引用,因为其明显的格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了快速提升文章格调的捷径,仿佛只要套用得当,便能获得高分。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部分学生阅读量不足,生活体验匮乏,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当他们的内心世界一片荒芜,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时,便只能借助古人的智慧,用华丽的辞藻来掩盖思想的贫瘠。

然而,过犹不及。试想,一株植物,常年生活在温暖舒适的温室中,虽然枝繁叶茂,却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同样,过度依赖对偶和引用,只会让文章显得矫揉造作,如同在温室中精心培育的花朵,虽然外表艳丽,却缺乏自然的芬芳和生命力。一篇充斥着华丽辞藻却毫无真情实感的文章,如何能打动人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辞藻堆砌的习惯,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习惯于套用模板,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最终在温室中迷失方向,丧失了文字原本的力量。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辞藻温室,让文字在阳光下自由呼吸,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文章?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走出书斋,用心感受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广泛阅读,积累素材。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文章。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才能让自己的文字更加丰盈。勤于练习,勇于创新。写作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打破思维定式,不拘泥于形式,才能让文字鲜活起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的妙笔生花,并非堆砌辞藻,而是用真情实感去打动读者。让我们走出辞藻温室,拥抱文字的春天!用心感受生活,用真情抒写人生,让我们的文字,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呼吸,尽情绽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解释了修辞手法的定义,并具体举例说明了对偶和引用的含义和作用。然后引出核心问题:对偶和引用在中学生写作中被最大程度强化这一现象。材料希望考生就此现象进行联想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材料中最大程度的强化暗示了这种现象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需要辩证地看待。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修辞手法指在语言表达中使用的各种技巧,旨在提高表达效果;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称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引用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词语提示了写作方向:要围绕修辞手法,特别是对偶和引用在中学生写作中的过度使用展开讨论,分析其利弊,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写作时,可以从分析对偶和引用被强化的原因入手,并运用举例论证或对比论证来分析其带来的正面影响(例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负面影响(例如导致语言僵化、缺乏真情实感)。可以列举一些学生作文的实例来佐证观点。在论述正面影响时,可以引用一些名家名篇中运用对偶和引用的成功事例。最后,提出如何在写作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建议,例如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修辞等,并再次强调避免过度强化造成的弊端,最终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立意:

1.修辞勿喧宾夺主,真情实感最重要。

2.恰当运用对偶引用,莫让技巧遮蔽内容。

3.莫拘泥于对偶引用,写作还需百花齐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