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赈济百姓,他“裸捐”!从嘉善香湖畔走出的监察御史

 自问心如何 2024-12-26 发布于湖南

覆盖嘉兴全域的清廉文化,不仅反映了嘉兴历代名人的清廉品质,也展现了嘉兴厚重的清廉文化底蕴。“禾城品廉”栏目,带你一起穿越古今,寻访嘉兴的清影廉踪。欢迎关注!

香湖,是嘉善沉香荡的古称,所在地丁栅(亦称“六塔”)曾为建制镇,现划归姚庄镇。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清廉官员丁宾就出生在此,甚至连丁栅这个地名来历,也传说与丁宾有关。

在这里,有一个以“丁宾故里 清廉姚庄”为主题的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丁宾清风园。在清风园里走一遭,你就会对这位叫 丁宾的廉洁清官肃然起敬——

丁宾,字敬宇,又字礼原,号改亭,1543年出生于丁栅沉香荡畔。嘉靖甲子举人,隆庆辛未进士,历任句容县知县、御史、南京大理寺右寺丞等官职,最后官至南京工部尚书。致仕回乡后,丁宾又在沉香荡畔生活了十余年,崇祯六年丁宾去世,享年九十一岁,谥号清惠,人称丁清惠公。

按封建谥法,洁己自爱曰清;洁己奉法曰清;爱民好与曰惠;泽及万世曰惠。“清惠”,被现世喻为“清风惠泽”,这是对丁宾一生高尚品行的总结。

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影响,丁宾在明万历、天启年间多次大灾荒中,多次出钱、粮救助家乡灾民,家乡修桥铺路,甚至不惜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是真正做到了“裸捐”的官员。

比如,丁宾曾4次向受灾的邻县江苏青浦县(现属上海市)、吴江县捐粮,一赈捐米二万石,二赈捐米一万五千石,三赈捐米一万石,四赈捐米六千石,共计捐米五万一千石,救活了无数灾民,青浦县城中曾竖立“宫保丁司空四赈亭碑”以示纪念。浙江巡抚上疏请求皇帝嘉奖丁宾的赈灾事迹,他却上了一道《祈免纪录奖赈疏》。疏中,他诚惶诚恐地表示,捐助灾民的钱粮并没有传说的这么多,请求皇帝免除对他的表彰,并请求将奖励他的资金转捐给百姓。

丁宾的为官处事深受其家族家风家训的影响。在去句容赴任前,他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这次去当县官,如果戴乌纱帽的官员说你好,我是不相信的;如果戴吏巾的下属说你好,我更不相信;就是穿青衿的读书人说你好,我也还是不相信;只有戴瓜皮帽子的老百姓都说你好,我才会相信。”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丁宾的父亲不希望儿子迷失在各种“拍马屁”的花言巧语中而受人牵制,所以特意告诫儿子要明辨是非,做个百姓拥戴的好官。而丁宾一生也是遵照父亲的嘱咐,从政勤勉、为官清廉、行善惠民。他的这些优秀品质在我们今天仍旧闪耀着熠熠的光辉。

现在的丁宾清风园就是取“清廉家风”之意,以嘉善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丁宾家墓为主体,辅以清风墙、孝廊、崇德亭、尚贤亭等景点,加入丁宾故事、二十四孝等内容,充分发挥地域廉政教育力度,实现了“寸砖寸瓦讲修身,一草一木教廉洁”,营造了良好的廉洁文化氛围,大家不妨趁着周末去看一看。

整理/潘程程

禾城品廉第二十九期·康熙御笔亲题“清慎勤”牌匾给这位海宁人!

禾城品廉第三十期·“南湖红船杯”全国清廉诗歌大赛获奖作品朗诵赏析——《红船观澜,清廉观世》

禾城品廉第三十一期·唐代官场上一个“另类”的故事

禾城品廉第三十二期·南湖清韵,助推红船永向前

禾城品廉第三十三期·17岁办学堂、26岁创书局,这位桐乡人倾其一生为“立国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