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正地融为一体。 一、从生活中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总会出现一种教学偏差,教学时孤立文本,不注意与生活的联系,不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在我之前的教学中,我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我们魏校长在听完我的课后告诉我:“语文是一门生活中的学科,你在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课本,要将生活带入到课堂中,这样才会让学生学以致用。” 于是,在即将讲授《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校园里的爬山虎。我们刚走到那条路上的梧桐林下站定,站在前排的王泓雅发出了一声惊叹:老师,你看这像一幅中国画吗?我抬眼望去,顿时惊异于眼前的美景:斑斑驳驳的水泥墙,露出红色砖的那部分上面爬满了爬山虎的茎,仿佛喝醉的画家带着醉意给单调红墙上的一丝点缀。半灰半红的墙,褐色的茎再加上几片枯黄,几片黄绿相间,几片秋雨里几乎滴出“血”的红色叶子,在风里“垂死挣扎着”将自己最后的身影留在这世间,留在我们心中。这一刻中国文人所崇尚的坚韧、高洁在此具象化于我的脑海。孩子们也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惊,有个孩子说“老师,你看,你之前告诉我们的秋天是枯黄的,是不对的,我觉得秋天是彩色的,他比春天还美”。立刻就有同学说“刘禹锡不是说了嘛:我言秋日胜春朝嘛。”其他同学纷纷点头附和。 孩子们这一番发言让我知道了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是没有源头的死水。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一切皆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真正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他们的小笔记本上我看到了他们有的人说“爬山虎的叶子不仅仅是红色还有黄红色,鲜红色,深红色,酒红色、金黄色,枯黄色,他们叶尖朝下犹如一条条五彩的瀑布倾泻而下。”有的人说“爬山虎的脚像一串串小葡萄,又好似是哪个小朋友调皮的在墙上涂鸦的小点”还有的人说“从远处看那面墙上的爬山虎就好像从裂缝中爬出的红色小怪物”…… 由此可见,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之丰富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将课本上所学与学生现实中的感受结合起来教学活动就会更加简约化,在学生心理语文更加诗意。 二、回归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在我们的引导中,我们也应该与生活相结合。语文学习的生活化,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文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文字与生活的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情景化教学是一种将语文知识融入到具体生活情境中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凉州词》这首诗时,我先出示图片与视频让学生感受边塞生活,再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关于战争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概括,进而通过学生不断朗读与我在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感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深层含义,有的孩子说戍边军人所面临的是生与死的压力,有的同学反驳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说的不是战士们的长征,说的是他们没完没了的打仗”还有同学引用其他古诗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说出不仅仅家人思念战士们,他们也会思念家人……我想此时此刻的他们真正的与战士们,与他们的家人共情了吧!这难道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吗? 在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故事单元里,有《守株待兔》和《美丽的鹿角》等生活中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大道理的课文,在教授本单元课文时,有的孩子就说:小时候的狐假虎威也是这个道理,由此好似触发了多米诺骨牌,孩子们说出很多类似的寓言故事。基于此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最近犯的错误并说说自己从错误中懂得的道理,再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犯错经历寓言化,写成寓言小故事与其他同学分享,因为有此前的学习经历,孩子们这次的小练笔非常成功。可见,语文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最终落实应联系现实生活,由情景再现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感悟生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带领学生不断发现与探索,才能不断提升语文的魅力。“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将语文生活化,坚定地语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将语文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之中,让生活成为语文教育与语文学习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我们的教育之树才能更加繁茂,我们的花朵绽放的更加绚烂。 作者简介:张博琳,白水煤矿中学教师,热爱生活,热爱教学,立志带领孩子走最近的路到达最远的距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