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是一种再创作(二)

 文鉴君 2024-12-27 发布于北京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编者按

阅读是一种再创作,是读者与文学作品思维碰撞的过程,能让读者从中获得一种精神愉悦。

现选推阿巴么色牛、沙颖熙、王鹏、马梦婷、曾智伟、赵晨希、梁雅蓉、魏娟娟、阿丽亚等九位民大学子的精彩点评,分享给各位读友。

顺便提一下,学子们所阅评的各篇作品均自带链接,点击篇名,即能打开页面,点“允许”,便可阅读该作品。

阿巴么色牛阅评

阿巴么色牛,彝族,爱好:唱歌,绘画,静坐发呆,写作,阅读。喜欢的名言种菊人为我在春天里培养秋天。

文章的起初,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的写作风格。作者讲及“人是万物之灵,人类可以主宰整个世界”,这是一种非常健康而自信的本位主义,我想作者写下这句话的底气就是:“我生而为人,且我不愧为人。”

回乡踏雪喂鸟的野趣在而今的灯红酒绿里已经十分难得,因此亲近自然并且能从自然当中领略真理的人,真的非常让人艳羡。这样的真理正如山泉水一般润泽心壤,无需矫饰争奇就足够蒂固根深。

有趣的是,尽管本位主义的写作立场使得作者在一开始就体现出一种生而为人的优越感,他仍旧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展示出一种非常亲切平等的姿态。因此他救助受伤落魄的长尾鸟,用一勺羹制造了一片生灵们的避难所。并且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投射人类社会,体悟出“只有在最危险的地方,才最有可能有活命的希望”这样的残酷而真切的哲理。

总之,文章非常有个人特色,能见思力,是一篇入木三分的佳作。

——读璩龙杰 《一勺残羹的领地》

我之所以热爱随笔,即是因为它的不斟酌,灵感的本真。

初读先生的文章,我只觉得文人墨客之间的相互品读细究有趣。没错,文学就是拿来共鸣的,不是浮浮其表地看,不是漫不经心地瞥,而是细细地、深深地去钻,去品。所以《飞尘》能够证明废名半生文艺值得,所以废名能够证明内倾文学值得。

很伟大的是,一个窄路上的人却顶起了很多人心中的半边天——废名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偶像。想象力,戏谑的,轻快的,沉痛而默然的,像顶着陈年黄纸伞的巨人般百毒不侵,独自占领一角的日出,一角的日落。

——读冷霜《且来说一说废名》

海子之于日喀则,正是光之于追光者。尽管海子生涯黯淡疲于挣扎,他黑暗的生命仍旧如星璀璨。作者讲及“黑夜中的幸福”时,说这是一种“与他无关的幸福”。这让我不禁想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海子用同样的口吻说出的“陌生人,我祝福你”。他从不歇斯底里,却永远如黑井般绝望的生命压榨着他的才情。我想海子是不幸又幸运的,在物质世界的失意使得他的精神世界显得如此饥肠辘辘。

致敬那个铁轨上的朝圣者,致敬他撒播于后世的每一粒青稞。

——读俞胜《海子与日喀则》

纵览全文,感悟有二。一是对食色成就之欣然也,二是对乡愁年岁之品味也。

就像苏轼的羊蝎子、东坡肉,汪曾祺的鸡枞,陆游的一壶腊酒,美食永远上得了诗人倨傲的台面,把文学从清谈之境拉回人间烟火。从水饭到汤饭再到渣饭,食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标本,是地方历史文化的缩影。粹取成渣体现人民对生活的精益求精与一丝不苟,余粮作饭却又显出勤俭节约、本分踏实的劳动性格。文章并非凡俗的下酒菜,供人开胃,而是在以点概面,凭吊千古历史的庄严厚重。 

谈及岁月与思乡,文学总归是小我的,家乡的食色寄居于每一个风霜沥雪之人记忆的摇篮中。渣饭触碰味蕾的时候,游子也便回了春天,回了故乡。故乡的一切都是母亲的掌纹,细细触探着远飞之鸟的凤羽或是痂淤,它在无数个似曾相识的时刻拥抱你,不在乎你是否能够衣锦还乡。玫瑰色记忆裹着一段浓浓的乡愁,成为深夜让人眼红鼻酸的鸡毛信。

——读姚尚义《渣饭》

我想文章的自喻并不晦涩。自然即百态人生,我想起三毛的一段话: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三毛之于树是孤单的,是坚强的,是迷茫而多情的。但我想余毛毛之于树却是进取的,豁达的,包容的,温厚的。因此“我只是一棵树,而它们也是天地间的生物”,因此“我是如此地爱他们,千百倍地胜过我自己”。这是一种灵魂的超度,是一种精神的释怀。

——读余毛毛《春天,想栽棵树》

浅尝辄止,灯影趔趄,我却一眼扎进了这样一行字里:  “'十八块八毛六’与时代的物质匮乏是对等的。”

的确,我们总是能管中窥豹,从一点细细的鳞片中敏锐地磨刻出一整个时代的风貌。我放慢在灯红酒绿中发胀狂躁的思维,纠结起那一点点能够象征全局的碎片。

以“十八块八毛六”借代青工,我看见了一个囹圄于柴米油盐的青年人身体里的压抑与无奈。被纤绳勒进肩膊终究是穷酸奴隶相,惹多情种辛酸哀叹的,可揩泥抹汗的那一峥峥手骨,又何尝不知自己落寞难看呢?他们不过选择了毫无美感但安全实在的生存罢了。生活啊,永远地掐断着雨夜点蜡人裁去蜡花的情调与活泼,它不停用狂风雷暴警戒着人们记住自己除了寒冷与饥饿外别无所有。

所幸青春是轻狂而叛逆的。青工们虽扛着生存的水泥袋,亦不失少年气,会哼那几曲劳动助兴的酒肉歌。

他们不只带着空腹来求取吃喝,他们还想要一块铜表能够填满的成就感,一种充实能够证明的价值感,一种求强求富、加工加点的上进心,一种劳逸结合向风而生的自由率性。我想贫穷与革命不能就这样涵盖古早的近代中国,那是对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敷衍,是对一个丰满时代的囫囵。

青年人耳旁总该永恒荡漾这样的声音:“我们不必去迎合时代,因为我们本身就是时代。”

 ——读王伯顺《十八块八毛六——青工生活追忆》

提及母亲,无需文章以千言万语冗述缀述,便可撩拨无数夜路旅人的心弦。

古人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养育我们的母亲“手臂脸庞渐渐刻上朝霞”,人心便会像一潭雨后的水洼,濯濯曜曜,表面亲吻天空,满是欢乐的泡沫,内里波涛汹涌,全是说不尽的愧怍。“子欲养而亲不待”啊,人们对爱的懊悔自古便流淌于基因中。母亲,是首遗憾而温柔的诗。

少小离家,您是以这样的方式陪伴我的:我们一次又一次在车站分别又重聚,您融化在泪光与笑容中,黄昏,清晨……您成为了第一个只需要沉默站着就让我泣不成声的人;点灯佯装为星夜,我忘记告诉您我孤单而落魄,您的音声一次又一次回淌进我的心田。在您面前流泪的我从不会觉得丢脸;座机在那面墙上,无数个电话让我把墙抠得不像样。我更熟悉住在电话里的那个家,更熟悉在电话里向我道晚安,每一次挂断都要反复念叨的您。每一个能切切实实与您在一起的时刻,都是上天别在我胸襟上的一朵花。与您在一起,我永远感到如此安稳而幸运。

亲爱的母亲,这个夜晚,我想把心留给您。愿您一切安好,幸福喜乐。

您的女儿祝佑您。

——读风之扬《住在妈妈的掌心》

人真正渴求的不过是踏入深心。“你说”以言语呼告的形式更显真诚温婉。它的言辞是伶俐干爽的,清澈透明的,像一只花苞学会了在露里呼吸。

“每一天的清晨,都追逐着黎明。”把黎明当做朝晖幕起而非午夜散尽,这是一阵世事皆可谅的透彻温柔,是一腔万物尽眼底的极致年轻。

——读王晓琦《你说》

《石壕吏》作为众人耳熟能详的绝唱,想必咬文嚼字时尊重经典是必然。然而作者的撰写在没有背离诗作原味的同时,又表现了其个人的思想以及行文特色。

尤喜欢开头的语言,一个月黑风高夜,风尘仆仆天,仿佛一切都是枯萎的,蔫巴的,呻吟而怯于嘈杂的。行囊油腻,牙口不力,瘦马若疾。一切的一切都是遮掩悲剧的扉页。这些作者自行想象的细节描写将不幸与凄然的恶臭浓烟熏满字里行间。

“人啊!人啊!人啊!”几声“一何苦”,摹刻老人的涕零不知所言;同时冠以吏使马脸雄威的形象,更以身形的对比讽喻官僚政治霸凌民生的黑暗现实,“有吏夜捉人”的所谓例行公事、言不由衷也犹如死神夜叉一般张牙舞爪。

精雕细刻可成不朽之工。也许我们应该在悲剧中凝炼的不止是一声无济于事的叹息,而是一种诚挚而迫切的醒悟:是贫民饿殍的骨骸铺就了历史的厚重,也是汗青文墨的反思增饰了历史的庄严。

——读璩静斋《石壕行(小说版《石壕吏》)》

文章抽丝剥茧,情感深沉真挚。从人性、道德、社会人生等方面剖析了菜贼罪不至此的悲剧所折射的现实。“文学即社会人生”,作者从致死菜贼后的愧疚感中领略的不是一种自我消耗式的愧疚与自责,而是将其上升到对追求社会贫富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想呼告,可见思力与格局。

生命诚可贵,愿逝者安息。

——读刘东信 《忏悔录》

沙颖熙阅评

沙颖熙回族,爱好:音乐,阅读,骑行。座右铭:认真是我们融入这个社会的方式。

季老说:“人生相逢,有时真像是浮萍与流水,稍纵即逝。”季老从小家境贫困,读大学时母亲就离开了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成为他心中永远的“悔”。

他深知自己的遗憾已无法改变,所以化悲痛为动力,努力学习,奉献社会,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精神财富。

从季老的经历中我明白了要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失去的人或事已然失去,活着的人应该向前看,将自己的遗憾转变为对真理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

——读《季羡林先生有个永久的悔》

“别看他们怎么说,看看他们怎么做。”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言辞往往可以轻易地说出。这些漂亮的语言被别有用心者或人云亦云者加以宣传,使我们的心灵被迷惑,坚定相信其一定是众人口中那样的伟大那样的先进。徐志摩先生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个人或国家的真正意图和意志体现在其行为与决策中,而不仅仅是靠自夸和“评价”。

独立思考,是摆脱人云亦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有效途径。而独立思考的前提就是做好调查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应去深入实际,验证事实是否像众人所说的那样,去找寻那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这样,当我们像徐志摩先生一样,当那片众口一词的天堂在我们眼前变成血海时,我们不会感受到那巨大的失望与彷徨。

——读《徐志摩眼里的苏俄:他们相信有血海才有天堂,他们要先实现那血海》

一只蓝猫是许多人向往的状态——做好自己的事,不受他人影响。

专注于自我是很困难的,身边总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影响着自己,使我们不得不随波逐流,风行草从。所以我们应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轻易受他人的干扰。坚定自己的梦想与方向,哪怕遭受挫折,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我们仍应该坚定向前。

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无时无刻与他人比较会使我们筋疲力尽。我们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努力将自己做到最好,那么每一份努力就都会获得回报。

——读太孟南《诊所见闻》

关于人生性是恶还是善,荀子与孟子的门派相争千年,但世界上本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好人与坏人是个单纯得可爱的定义。一个五岁的孩子看见一位大人送他一支糖,便说这个人“好”,而当大人阻止他吃糖时,他便会说大人“坏”。由此可见,完全说一个人“好”或者完全说一个人“坏”,都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判断人的好坏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呢?

罗素先生曾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到的诱惑还不够大。”这是一种悲观的看法,接近荀子所主张的“性恶论”,但同时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辩证的思考——不同的人对诱惑的抵抗力不同,所以我们有了不同的道德,产生了“好坏”之分。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因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利益而不顾一切的争取甚至损害他人合法的权利,我们会评价他是个坏人:因为他没抵抗住利益的诱惑,做了“损人利己”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素养极高的知识分子,科研人士,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工资,很高社会地位,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里奉献自己,我们会称这些人为“好人”,因为他们面对如此大的诱惑却选择了坚持自己的道德。

 由此可见,人性的好坏之分在于能否面对诱惑时选择“利人”的那一条路,高尚的那一条路。而人们口中所说的“损人不利己”,现实中很少存在,因为大部分的损人,究其本质仍是利己,也许这些行为对自己没有什么直接的好处,但使得别人不如自己,对人性来说,是否也是一种“利己”?

——读季羡林《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汪曾祺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极高,他认为闻一多先生是当世无与伦比的讲唐诗的人,其授课风格独特,才华横溢,课堂讲解充满了思想的美、逻辑的美和才华的美,能够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解,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闻一多先生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如《红烛》和《死水》等诗集,还在楚辞、古代神话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其学术成就和创作风格对后来的学者和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闻一多先生也是一个十分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是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在抗战开始时,他便立下誓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先生发表了气壮山河的演讲,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争取自由和民主,可惜最终先生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先生身上对知识热爱的品质,坚守正义不软弱的气节,值得我们学习。

——读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在人生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如流星般划过,短暂而璀璨;有的人则像恒星一样,长久地照亮我们的世界。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真正的友情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那位诗人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修养同样重要。一个不注重自己形象、不懂规矩的人,即使才华横溢,也难以赢得他人的长久尊重与亲近。

真正的朋友,是那些能够与我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人。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更懂得如何在社交场合中展现自己的风度与教养。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能够感受到彼此的尊重与理解,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因此,在选择朋友时,我们应该学会“过筛子”,留下那些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与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发现,真正的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能够让我们在孤独时找到依靠,在困惑时找到指引,在成功时分享喜悦。

——读杜国富《讲点规矩好》

生活在像文章所写的那么荒唐的时代—人们接受的教育是对自己从未了解甚至禁止了解的事物进行批判,那么批评的意义何在?所以我认为,对任何价值观做出评价时,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客观的心态。批评真正落后的腐朽,赞美真正先进的思想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哥白尼被逼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是布鲁诺被推上火刑台的年代,是老舍投湖自尽的年代。但是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他们的理论著作,发现无不闪耀真理的光辉。这种现象在世界上并没有消失而是长期存在,人们仍对一些真正先进的东西不不经了解就去诋毁谩骂,而对自家一些陈旧过时的东西大肆赞美。

但我相信中世纪过去了,冰川纪也过去了,总会有文明战胜愚昧,光明战胜黑暗的那一天。

——读刀尔登《我们为什么习惯于不讲道理》

王小波先生说我国的知识分子有着一套代代相承的“中古遗风””。他们不像之前的贤者如孔孟、杨朱建立自己的道德体系,也不像西方知识分子跨价值观立论,最爱干的事是拿着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说别人,这正是所谓中古遗风。本文所说得许多人热爱教训他人,原因也在此。

可如今社会发展,世界转型,自己已有的道德体系不完备而无法达到教训他人的目的,只好自己哀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他们也不敢对太过宏观的事物进行批判,只好将矛头指向比自己弱小的人。

一个文明的进步,在社会中需要百家争鸣的多样性。

一昧地攻击与自己道德体系不同的价值观,是会阻碍社会发展的。我们应该彻底地抛弃这种中古遗风,用客观、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不同的人与不同的言论。

——读钱钟书《人是不可教诲的》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是一切智慧的开端。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虽然相隔干山万水,但是都强调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看清自己,更不可能看清世界。

时刻保持对自己思想和思维的检查是可贵的品质。

荷马史诗中的“阿克琉斯之踵”便对应古希腊人的自省精神。无论多么强大的人,哪怕战无不胜,哪怕拥有半神之躯,也需要警惕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可目空一切,骄傲自大。

——读璩静斋《认识你自己》

于亲人之间,血脉相连,情深意重,然“是亲三分客”之古训,却如明灯指引。亲人间的客气与尊重,非但非冷淡,实为深厚情感的细腻体现。它如同春日细雨,润物无声,滋养着亲情的沃土,使家庭之树更加枝繁叶茂。

至于熟人之间,那份因熟悉而生的默契与亲近,常令人陶醉。然而,过于亲密无间,却易使界限模糊,隐私泄露,终致矛盾与隔阂。因此,熟人之间要亲,更需亲之有度,保持那份微妙的距离感,方能长久维系这份珍贵的情谊。

而生人之间,虽初识未深,却可因热情与礼貌而迅速拉近心距。这种“生人要熟”的智慧,如同破冰之斧,打破陌生与隔阂,让彼此在交流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它体现了人类社交的奇妙魅力,也彰显了我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与追求。

综上所述,人际之网错综复杂,却亦充满智慧与美好。当我们以心去感受,以智去把握亲人、熟人与生人之间的关系转化时,便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建立起那份和谐而美好的人际关系。

——读马未都《现今人伦之混乱,令人堪忧》

王鹏阅评

王鹏,壮族,爱好: 乒乓球,羽毛球,阅读。座右铭: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其实不只过去农村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现在某些地方的农村生活状态也依然是这样,像我家那边,凌晨三点左右猪肉摊子的那些店家就开始拉猪去杀了,凌晨四点多水果摊,菜摊就开始摆起来了,早上六点所有摊子就已经摆放整齐准备迎接客人了。像农忙季节,每天也是天不亮或者天才微微亮就下地干活去了。其实村人都知道这样不怎么赚钱,所以外出打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作者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况,非常真实,贴近生活实际,读来让人感慨万分。

——读璩向东《去黄金埠赶集》

东即东方,仙即梦想。作者笔下的东仙就是一个怀揣着梦想坚定不移地在东方打拼,期望一个美好未来的老兵。军营里的生活带给了他们良好的体魄,也带给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退伍后在祖国大地上打拼的老兵们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也在顽强不屈地向着美好的生活前进。

作者一笔笔记录的不仅是他与战友的兄弟情深,也是现在祖国各地退伍军人的现状,借这篇文章恰好表明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却富有哲理,富有深意,颇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味。

——读胡子长《东仙》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鸟,神英无比,在我心中曾是一种神一样的东西。你看它一振翅,那就是九万里远的路程,就是不知几级的狂风。但如果没有空气的存在,大鹏也不过落得个憋死的下场,也飞不起来。大鹏的神武,功在万物。支教,正像支持大鹏的气流一样,于默然无声中展现力量。

      一个个远走他乡支教的教师,用他们胸中所学,在贫困地区培育出了一朵朵繁盛绚烂的祖国之花。他们就是一个个的托举者,托举着学子的梦想,托举着家庭的希望,托举着国家的未来,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留诗一首吧:

            托举者托举着
      托举者轻轻抬起双手,
      朝向无边无际的天空。
      你看哪!
      托举者托举着的,
      是一团来自心底的火焰!
      它期待着,      

      照亮这个世界。

      托举者稳稳托起双掌,
      朝向流失离散的土地。
      你看哪!
      拖举者托举着的,
      是一颗出自黄土的树苗!
      它担负着,
      肥土固家的期望。

     托举者高高举起双臂,
     朝向历史滚滚的洪流。
     你看哪!
     托举者托举着的,
     是一堆风华绝代的国士!
     他们指引着,
     国家前进的方向。

     你看哪,你看哪!
     一个个的托举者,
     遍布神州大地。
     托举着希望,
     托举着未来。
     看那繁花满地,
     更显他们的伟岸。

     ——读左军《托举的世界》

唐宋两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最繁盛、影响力最大的两个朝代。通常来说,经济繁荣昌盛的时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要更为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也正是因为如此,身处其中的富贵人家往往更会追求做一些“面子工程”或者说“表面文章”,而当上层统治者开始追求某样东西时,往往下层群众也会跟风。与其去花费时间精力去提升食品的味道,倒不如去提升食品的外观和制作效率。华美的盛装食品的器具,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当时人们生活的福祉和人们的审美需求。汪曾祺先生短短几百字,就从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角度指出唐宋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高和人们生活的水平之高,可见先生在生活中对生活观察入微。

——读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

存在主义认为,人要为个人主体而活,要勇于反抗集体化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如此。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一个人教育成某种模板,而是要引导人内心的自我觉知,要发掘人内心的力量。所以,我们没必要专朝“成绩优秀”的方向发展,而是要学会寻找自己的方向。我一直都很喜欢林清玄先生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中没有那种刻板的说教,反而彰显出的是他个人的豁达。

——读林清玄《无所谓输在起跑线,而在乎孩子是否一直奔跑!》

孔子教育弟子时曾说过“过犹不及”这句话,本指人的个性,但却没想到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生活的基本规律:任何事都要适度,过了,有很大的坏处;不及了,同样有很大的坏处,所以“过犹不及”。追求物质生活的美好固然重要,但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那也只是最基本的一层,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知识的力量;更应该了解的,是人性的光辉;更应该提高的,是个人的修养。玩物丧志,在物质生活中沉沦,只会得到可悲的结局。

——读杜国富《不能吃吃好死了》

“祇、祗、衹、袛”四个字的不同,看似细微不足道,但却不能忽略或抹消。小学的时候我们学生字,学到“缠”字时总是忘了上面的那个点,殊不知这一笔的意义。汉字表意文字的本质决定了它本身的严谨,书写时绝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这也是汉字的魅力所在,当看到一个汉字是,我们脑中自然而然的就会浮现出它的意思并反馈出它的衍生词。由一及多,不得不说,真的有效解决了表意词汇的问题。

——读《祇、祗、衹、袛四字解》

作者写得真好!在这么短的篇幅内就将红桃A这样的人描绘得活灵活现。作者很好地展现了一个心中良知未泯,但就是忍不住去打牌,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浪费在打牌这种无益的事上的人物。最后,红桃A的纠结也说明了他在生活中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尴尬。如同孔乙己一样,既不属于这个,也不属于那个;既不好意思做这件事情,也不好意思做那件事情。这样的人对社会无益,对自己的家庭更是一种危害。我们活于世上,总该留点什么以证明我们存在过。但像红桃A这样的人呢?他们又能以什么样的方式留下自己在世界上的痕迹呢?

——读璩龙杰《红桃A》

历史上总有这么些问题就像这个罗马的故事一般,常常让人迷惑不清。如同我国古代几个朝代中有西汉东汉,但后世中还有后汉、南汉、北汉等等。我们在不加调查的情况下总是搞不清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但其实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它们之间并没有太大关系。而这也恰恰从侧面表明了诸如罗马帝国、大汉王朝、大唐王朝等王朝对后世的影响力。正如《换个角度看历史》的作者钱乘旦所说的:“也许我们下次再深入一点看,换个角度再看看,历史就会呈现出新的面貌。”我们总要从多个角度来看,深入了解问题,最后才好找到问题的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

——读《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是什么关系?》

曾智伟阅评

曾智伟仡佬族,爱好:硬笔书法(楷书)。座右铭: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文章生动描绘了乡下秋雨夜的景象及给人的感受,既有秋的萧瑟与孤寂,又有对时光流逝、生命兴衰的感慨,同时通过回忆母亲送衣的温暖往事,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与怀念,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读鲁昌贤《秋雨》

这篇文章以“狗拿耗子”的俗语为引子,讲述了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猫狗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中的狗二忠诚勇敢,猫大则显得狡黠自私,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语言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作者也借这个故事反思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多管闲事”的看法,引人深思。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充满趣味性和哲理性的佳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读王伯顺《狗拿耗子》

故事悲惨压抑,赵红萍的遭遇令人痛心。她在困境中挣扎,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折磨,最终绝望地掐死孩子并离世。她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作品情节跌宕,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与深思,是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故事。

——读廖雅卓《归途》

文章通过银杏叶的明黄和元春的明黄进行对比,展现了不同的寓意和情感。银杏叶的明黄给人带来温暖、治愈和启示,让人忘却烦恼,思考人生;元春的明黄则代表着皇家的威仪和权力,同时也反映出她身不由己的孤独和对自由温暖生活的向往。而银杏树的明黄是其生命的一次涅槃,体现了生命的坚韧和成长。

——读蒲苇《明黄》

周萍与 John 的情感纠葛复杂而深刻。从最初的愤怒与决绝,到后来的思念与挣扎,再到最后的自我救赎与成长,周萍的内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故事展现了她在爱情中的迷茫、痛苦与觉醒,最终她通过自我反思找到了重新出发的力量。

——读王禹铸《分手》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杰作,作者详细描述了在卢浮宫观赏此画的经历。画作展现女性自然美,蕴含丰富情感。虽有对其背后可能存在疾病的探讨,但无损其艺术地位。它的魅力永恒,是人类艺术的瑰宝。

——读顾乐生《到卢浮宫看<蒙娜丽莎>》

这篇作品生动描绘了不同时期的生活场景,从缺柴禾的艰难岁月到如今柴禾易得却带来新烦恼,展现了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体现了作者老伴勤劳的品质。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让人对那段历史和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读璩龙杰《柴禾》

这篇文章以谢军旅的视角,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农村的生活片段,通过丰富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和时代特征。故事中,谢军旅对村庄未来的担忧、对自家驴的深情以及在大炼钢铁运动中的无奈与抗争,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紧凑,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展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引人深思。

——读王硕《犟驴》

这篇文章以一种充满神秘与探索的笔调,描述了对一个远处地方的向往与追寻。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让人不禁对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产生无限遐想。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从初次发现到艰难寻找,再到最终揭示真相,整个过程扣人心弦。同时,作者也巧妙地借助周围人的反应和小区的变化,反映了现代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追求。最后,真相的揭晓也让人恍然大悟,原来神秘之处就在于那份不可触及的遥远与未知。整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一读。

——读刘国栋《寻胜记》

这篇文章深情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期望,语言质朴而真挚。作者通过回顾儿子的成长历程,反思了生育的意义,并表达了对儿子未来成长的尊重与支持。文中引用《小王子》中的“驯养”概念,寓意深刻,表达了父子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同时,作者也希望儿子能珍惜当下,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成为一个有爱心、用功读书的人。整篇文章充满了父爱的温暖与力量,让人深受感动。作者对儿子的爱与期望,也体现了家庭教育的真谛。

——读龙红坚《我爱你,不是说说而已》 

赵晨希阅评

赵晨希满族,爱好:唱歌,跳舞,看综艺。座右铭:能走出雨季的,从来不是伞,而是不惧蹚湿的自己。

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经常会觉得父母对自己要求这、要求那的很烦,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那时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我们好,也许他们用错了方法。我们应该努力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毕竟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他们也在一天天变老,他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了照顾我们身上,因为我们,他们放弃了很多娱乐活动、放弃了自由的生活。其实当我们远离家乡,我们会想念父母的唠叨,那是被挂念的感觉,让我们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对他们好一点吧!

——读张扣闩《孩子,我想对你说》

这对母子之间相处是融洽且令人羡慕的,儿子哭的时候,母亲不是立刻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他,而是听取儿子的心声,并在了解情况后把花扎回花杆上,母亲的温柔以待保护了孩子的童心。然而更多的人在世俗中迷失了自我,不再有童真,对一切都冷漠以待。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找寻自己的童心,拥有勇气和希望,努力成为一个至善至美的人。

——读鲁昌贤《童心宝贵》

这群幼童经历了与亲人分别的离别之苦、经历了语言不通之难,远赴外国学习为了使祖国繁荣昌盛、变得更强大,却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国内的决策频频改动,大使馆也不愿接纳这些孩子,这些孩子明明是“为国出征”,到头来竟成了烫手山芋,这体现了中国清朝政治风气的腐败,引人深思。
——李文杰 《“大清的希望”——留美幼童为何突然被撤回?》

      当年的青年打工者生活过得都非常艰苦,他们对待父母报喜不报忧,怕父母着急担心;而父母也是时常挂念他们,因为子女杳无音信,毅然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寻找子女,这大概就是父子之间彼此的爱吧。而作者心地善良,即使自己连轴转没有时间休息,也不会冷漠对待一位寻子心切的父亲,因为他的帮助,一个家庭团聚了,虽然他生病晕倒了,但是他的善良会被人铭记。

       ——读夏文明《陪着“爸爸“找儿子》

小作者有很深入的思考与感悟。我觉得镜子是可以让自己清楚的认识自己,拒绝内耗的物件,镜子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扬长避短,有了清晰的目标就会减少内耗,将时间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至于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在性格塑造期间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行为的范本,所以当父母看到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当的时候,不应该一味地指责孩子,应该反观自己,从自己开始改正,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读张哲轩《一面镜子》

早些年间的民间民风淳朴,百姓们也老实敦厚,邻里互相帮助也成为了一种习俗,这是值得弘扬的。但是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人与人是不相熟的,生活条件是参差不齐的,就会出现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人和爱占小便宜的人,所以这种互助关系变得越来越淡,人情味也越来越淡,人与人之间不敢交心,很多人也不敢去赌别人的真心,当别人面临困难的时候不敢帮助,怕自己会吃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还是要坚守初心,保持良好的品德,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说不定就能遇见淳朴的人,形成一段良好的友谊。

——读宋业国《好借好还——老家宋斗湾的民风》

曾经在一个学校里嘻笑打闹的同学随着高考的结束分别了,走向了全国各地、在不同的领域上追寻自己的梦想,之后见面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其实高中同学的情谊是最深厚也是最单纯的,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大家朝着同一目标努力,互帮互助。即使在高中与某些同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过几十年后再回顾,也是一段令人充满感慨的经历,也许你会觉得自己那时怎么那么幼稚,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你青春中绚烂的一笔,同学情谊值得时刻铭记。

——读张扣闩《相聚是首歌》

老照片的意义在于它是时光的定格,承载着历史、文化、个人情感等丰富内涵。每当我们看到老照片,它们都会勾起我们对一些或美好或伤感的事情的回忆,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拍照片,即使当时是随随便便拍的,但在后来回顾的时候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大部分人都是念旧的,人们喜欢回顾过去来感慨时光的流逝,并从老照片中汲取积极面对未来的勇气与能量。

——读《绝版老照片,惊艳朋友圈》

作品围绕婚宴展开,一方面体现了传统习俗在不同场合的展现,像乡村婚宴中诸多具有寓意的环节,以及讲究的礼数等;另一方面传达出亲情跨越地域、不顾辛劳相聚的力量,还有对长辈默默奉献、默默承受生活不易的叹惋,从多个角度展现生活百态,让主题更加深刻多元,引发读者对家庭、亲情以及生活的诸多思考。

——读左军《假日婚礼》

梁雅蓉阅评

梁雅蓉藏族,爱好阅读、运动与绘画。座右铭: 过去属于死神,而未来属于自己。

恒山何其高大,明明已经是八旬老人,但顾乐生老先生并没有放弃挑战自己,衰老的仅仅是他的身体,但他的灵魂永远都是自由自在、放荡不羁的,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科强大的精神内核,字里行间透露着乐观与勇敢。生命有限,但只要你想,你都可以将每一天都过得精彩!

——读顾乐生《有幸八十上恒山》

我个人认为,老婶绞脸,将一个爱干净、爱漂亮、为人厚道的上世纪妇女形象写活了。老婶有绞脸这门手艺活,她不仅自己绞脸,让自己看上去干净利索,还给其他将要出嫁的姑娘、爱美的妇人绞脸,带给她们美好的祝福。明明处于艰难的岁月,但老婶从没有因为生活中的困难而放弃享受生活中的快乐,也没有怨天怨地,而是将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令人敬佩。

——读宋业国《老婶》

非常喜欢标题《与春语》,虽然或苦或甜的日子在岁月流转中不急不缓地逝去,但总有那么一个人,怀有一颗诗意的心,悄悄与春天呢喃心声。看花开花落,听鸟鸣清脆,赏云卷云舒,于忙碌的春耕里打理菜园,于青翠的春山中采茶,将平淡的日子过出花来。

——读浮生《与春语》

阿农是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缩影,他勤快、朴实、踏实能干。但时代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一座座高楼大厦代替了传统记忆里的村庄,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日升而起、日落而息的村庄生活,投身于时髦的都市生活。而许多如阿农一样的人,他们怀念以前的村庄,也融不进去快速发展的都市生活,只能作村庄最后的留守者,脱离农村的人在异乡满怀浓烈的乡愁,而留守乡村的人孤孤单单,虽都有容身之处,但都满是无奈。

——读鲁昌贤《一个人的村庄》

顾老先生笔下,牯牛降有极具原始生态美感的江南山水,春风入卷,山水相逢,秀美而不失力量感,幽静而不失火力,村庄倚山依水,民风淳朴,令人心生向往。

——读顾乐生 《牯牛降二章》

下放期间,想多看名著,无奈囊中羞涩,买不起洋油,三名知青悄悄“取”油,明明是贫苦生活的一部分,却被徐老写得趣味十足,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令人敬佩。

——读徐吉敏《洋油记》

坚守在高山哨所,思念故乡与亲人,但不敢忘记,有国才有家,守着和平,才有幸福。纵使献出青春的生命,依旧不敢忘记国家赋予的使命。

    将军血泪撒,英魂故里归。

    玉龙春水寒,无恙山河新。

——读张兴安《蓝月亮(外一首)》

鲁昌贤先生无疑是非常擅长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描述过往的人事。他的语言就像入口醇香的老酒,后劲悠长,将我们带进那个在他记忆中一直未褪色的童年。高货郎挑着担子,不仅带来了种类繁多的货物,更为“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可就是这么一个脾气好、喜欢孩子的本分货郎,却在一场天灾后永远离开了“我”,猝不及防却又激不起一丝波澜,就好像他还在,不知道那天他就会带着货担回来了一样。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真正的离别不会惊天动地,而是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正好的下午,有人走向了明天,有人停在了昨天。

——读鲁昌贤《货郎》

美人蕉,是花亦喻人。只要生根,立夏刚过,便自顾自生长,开得热烈,以气韵摄心。唯寒冬至,才渐次凋零,但并非一蹶不振,而是积蓄能量,待明年夏日。

——读宋业国《美人蕉》

安史之乱,打破了大唐的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平静幸福的生活被打破。黄金时代似乎尚未走远,但民众却早已经陷入水生火热之中。对于弄权者来说,也许战争的残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一个个逝去的生命可能是他们的儿子、丈夫、甚至是妻子、女儿。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宁作太平犬,不作乱世人。这仅仅只是封建王朝普通人的心酸的一角,却足以令人泪满衣襟。

——读璩静斋《石壕行(小说版《石壕吏》)》

马梦婷阅评

马梦婷,苗族,爱好做手工。座右铭: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文章情感真挚浓烈,质朴深沉,毫无矫饰地将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愧疚与追悔倾尽笔端,易触动读者泪腺,引发共鸣。叙事平实流畅,依时间脉络徐徐铺陈母亲生平点滴,使人物立体丰满,命运起伏清晰可感,恰似一部家庭简史。其以情动人,以真取胜,是祭母佳作。

——读张扣闩《生日祭娘》

文风质朴却张力十足,借孩童纯真目光,呈乡村疯子生存实态,独特视角启人深思。人物鲜活,表叔形象怪诞又可怜,金玉善良无畏,跃然纸上。情节奇崛,表叔求死、成仙之举悬念丛生,白鹤降临达高潮,魔幻与现实交织,增故事深邃感。不足在于对表叔疯癫根源、村人态度深层缘由挖掘尚浅,然无损其艺术魅力,仍为触动心灵、引发对人性及生死思考的上佳之作,可引读者品咂乡村隐秘人性与生命无常况味。

——读张诗青《白鹤来接表叔了》

此文立意深刻,精准剖析中年心境及“45 度人生”内涵,借古言今,以景衬情,从生活百态中挖掘人生哲思,易引读者共鸣。结构流畅自然,由中年困惑过渡至“45 度人生”阐释与感悟,逻辑连贯。语言优美且具诗意,如“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为议论添抒情色彩,增文化韵味,却也因意象堆叠、哲理阐述过深,偶现晦涩之感,略增读者理解成本,整体仍不失为启迪人生的佳作。

——读浮生《45度人生》

 文章以奇幻笔触勾勒创世神与堕落人类的冲突,主题深邃。叙事张弛有度,从神之期望到绝望,再到给人类机会,情节跌宕。人物群像鲜明,人类在绝境中的百态尽显人性复杂,青年的勇气与善良突出。语言优美且具感染力,如描绘环境恶化的语句,生动勾勒末世景象,强化情感冲击。但部分情节稍显仓促,神对“美”的判定标准可再深化。总体而言,借神话框架反思人性与文明,引发对善恶价值的深度思考,是一篇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佳作,启发读者珍视美好,反思丑恶。

——读荆芥《神给人类三次机会》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很注重过去的经历对一个人将来的影响,由此可见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家庭是永远的心理创伤还是可靠的心灵港湾,全取决于童年的经历。中国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育的原因也包括不想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不能够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的童年留下阴影,创造这个人将来的痛苦,不知道算不算犯罪。电影《何以为家》里的小男孩,在电影开头就起诉了自己的父母,起诉他们生下了自己。

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该如何自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史铁生也同样强调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世界需要参差,也许总需要有人来承担这份不幸,但上帝是如何抽取这份名单的,我们无从得知。

———读张文卓《夹缝人》

 在我小的时候,在广场上,也总有一个老爷爷挑着扁担,扁担的一边是爆米花,另一边是米酒,边走边敲着手里的一块铁皮,声音很清脆,很吸引我,每次我都要缠着父母给我买一杯米酒,一个劣质的软软的塑料杯装打满,我怎么也喝不够,我总问爸爸:“爸爸,为什么米酒喝不醉呢?”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老爷爷,发自内心地说,机器做出来的爆米花要比扁担里的那些美味多啦,但是我再也喝不到装在那样塑料杯子里的米酒,童年好像也像这样的小贩,不知不觉间就不见了…白驹过隙我已成年,我不知道该向哪里寻找,徒劳地悲伤而已。

——读鲁昌贤《货郎》

非常真实地写出了当代年轻人的现状,都认为互联网短视频行业不够饱和,想加入进去分一杯羹,但现在世风日下,大家的戾气也像网络上转移着,因为匿名,所以大家肆无忌惮地发表着自己的高知灼见,从上帝视角批判别人,用网络平台发表不实言论,违法言论,攻击他人在网络上变得很简单……跟风也是踏入时尚的第一步。其实网络上能带给年轻人的只有思想,但刚好年轻人在当代不缺思想,不缺引导,只缺少实践,只看不做,只会患上和浮士德一样的知识疾病。

——读彭雨馨《抖音人》

好像在人年轻的某段时间都会陷入生死的纠结,像哈姆雷特那样叩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虽然我们不至于沦落到哈姆雷特的悲惨处境,但极容易被情绪主导,脑海里回放着一句话“还不如死了算了”,但只要熬过去就好了,机会是留给活人的,无论是快乐的机会还是悲伤的机会。

——读曹悦萱《未送达》

主人公凄惨的经历和可悲的家庭把他推向了死亡的绝路,然而学历正在慢慢贬值,分数至上主义的价值正在慢慢降低,研究生不少见,大学生更不少见,能力的要求正在慢慢超过学历要求,专家应该出面向闭塞的农村讲解,“大学生”并不是唯一的出路,给他们展示世界的多样可能。

——读农思宇《窒息的海》

魏娟娟阅评

魏娟娟,土家族,爱好:篮球,看书,爬山。座右铭: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梁启超可谓才大如海,堪称“群流模范,万古江河”;靠中国风气之先,论功不在孙黄后。梁启超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通透。他能深刻地体察到“中国崛起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什么”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并且为学生们提供了这条路的方向与思路,让我们在求学路上不再迷茫。

“识实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在很多场合下都有一种反讽的意味,但是在梁启超这里,这句话却是实打实的称赞。永远不变的是他的救国救民之心。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处时代的历史含义,甚至可以反过来说,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的时代,但是梁启超无疑是做到了,甚至他不仅体察到了他所处的时代,而且还目光深远地看到了今后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问题,这样的人不是俊杰又是什么呢?

读了这篇文章后,梁启超对我而言,不再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需要背诵的历史人物,他的性格特点鲜明,饱满,让我敬佩。

 ——读《梁启超先生100年前的教育演讲:做一个完整的人!》

时间与社会的发展下、轮回中男女主的身份一直在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男性对女性的裹挟与限制。表面男主深深地爱着女主,实则想在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男权愿想强加于女性的身上,希望让女性成为自己的附属.

可这真的是女性想看到并希望得到的吗?我想,不是的!一世一世的轮回,是女主从懵懂到觉醒的过程。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是女主奈何桥边坚定自己做法的具体显现。她很幸运,有几世轮回的机会,但其他的女性呢?那么她愿化作一道光,在奈何桥边苦苦蹲守,希望能拯救更多女性。女主内心一遍又一遍的觉醒,发出了那句“不要被男性裹挟,爱自己,追求自由你的人生”的强烈呼吁。告诉我们:女性也可以做自己,做一朵为自己而开的花!奈何桥,她虽孤独,但伟大。

 ——读夕颜《我到底爱了你多少轮回》

文章开篇便引人入胜,以看似轻松调侃的语调,实则蕴含深刻洞察的方式,点明骂人的普遍性与学问性。他列举了诸如“知己知彼”、“不骂不如己者”等“骂人的艺术”,在幽默的表述中,让读者忍俊不禁,又不得不承认其中的合理性。这并非是在宣扬恶语相向,而是将生活中常见却被忽视的人际冲突表达形式进行剖析,以一种出其不意的角度揭示人性与社交关系中的微妙之处。
——读梁实秋《骂人的艺术》

看了顾老先生的草原篇与济南篇,很有感触。草原我没有去过,但还是会为顾老先生笔下所描绘的草原如毯,苍穹如盖,天圆地天苍苍,野茫茫的的大草原所心动,内陆的孩子真的很想去一趟草原感受草原的美。想去吃手扒羊肉,进蒙古包,喝奶茶,奔驰在草原。现在先在顾老先生的笔下感受到了。济南我这个国庆刚好去,那里的人间烟火气永远是我最为之动容的,当然,泉水也很美,如果能近距离体会的话是最好不过的了。

 ——读顾乐生《难忘的草原之旅(外一篇)》

苋菜对作者有着不一样的情怀,对作者来说,它已经超越了本草,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存在于作者的生命中。小时候,闹饥荒,它就像一个顽强的小伙伴,一直陪在作者身边,助他熬过难关。可是,人随事移,物随事迁,成长后作者不再想吃苋菜,甚至看见它就有想吐的感觉,但是作者的情怀不变,他还是会把苋菜作为花来养,就像滋养着他的童年一样,这是儿时他走来时的小伙伴,也是他生命中的与众不同的回忆!

 ——读宋业国《苋菜》

属辞比事,劳逸宜均。朱光潜先生述说的“越聪明的人,越懂得休息”,在社会中属实是真理。他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与事实例子告诉我们:一直劳作不仅不会得到应有的结果,反而会让原有的工作效率变低。适当休息后的接继劳作,会让我们更加专注。试问:难道你在一早上疲劳工作后,小憩片刻,醒来那一瞬间不会心情愉悦吗?人生需要幸福感与满足感,我们也不是不会喊累的机器。朋友,当你劳累的时候,请向窗外看一眼吧,停下,去感受间歇的片刻的宁静。毕竟宁静方能致远!

——读朱光潜《越聪明的人,越懂得休息》

林清玄摒弃了传统教育中过度强调起跑线的观念,将关注焦点转移到孩子的持续努力与成长上,鼓励家长和教育者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无论起点如何,只要保持奔跑的姿态,就能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激励着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易言败,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让人们认识到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时的得失并不能决定最终的胜负,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积极态度,使这句话具有了超越教育范畴的普遍意义。
      林清玄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如小时候学习成绩差,但通过后天的努力成为著名作家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

——读林清玄《无所谓输在起跑线,而在乎孩子是否一直奔跑!》

文章看似在说吃食的欲望,但实际上指的是人在成长路上面临的所有诱惑时展现的欲望。控制一个人的欲望,实在是难。欲望,像一只虫子盘踞在人的体内,虽然在外罩的包裹下掩饰得巧妙自然,但在心里终究还是有一只能吞噬一切的虫子的。所以,我们得减少对自己欲望的满足,尽力去克制它,不让贪婪充斥着我们的身体,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读杜国富《不能吃吃好死了》

在那广袤而又神秘的森林之中,橘猫的身影就如同夜空中一颗独特的星辰。它所经历的种种冒险,充满了未知与惊喜;而其中蕴含的温情时刻,又宛如潺潺流淌的溪水,沁人心脾。作者凭借其细腻且生动的笔触,将森林的美丽与神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橘猫那活灵活现的形象仿佛要从书页中跳跃而出。它身上所具备的勇敢、无尽的好奇以及难能可贵的善良,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弦。透过这篇文章我深切地领悟到,在充满未知与挑战的世界里,只要我们始终怀揣着勇气和善良,便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收获美好与温暖,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读浮生《森林里的橘猫》

阿丽亚阅评

阿丽亚,维吾尔族,爱好:打篮球,写手账。喜欢的名言: 等春风得意,等时间嘉许。

我特别被散文中的一个场景所触动:搬一张竹子床放在天井里,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之间的亲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却让人感到温暖。这种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到的幸福和满足,让我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而汪曾祺的这篇作品提醒我们:要慢下来,去感受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此外,小说中对夏日自然景色的描写也非常生动,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夏日的微风和蝉鸣。这种对自然的敏感和欣赏,让我意识到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对自然之美的感知和敬畏。不要为了适应快节奏生活而忘了周围的一切美好。

——读《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夏天,颇有意趣》

在阅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之后,我被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深深吸引。这篇小说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狂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的扭曲解读,逐渐发现了周围人对他的异样目光和潜在的敌意。他开始怀疑,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实际上是建立在“吃人”的基础上的。这种“吃人”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压迫和剥削。

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狂人的疯狂,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极端而直接的控诉。他的话语虽然荒诞不经,但却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他所描述的“吃人”现象,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不再以那样直接的形式存在,但那种对个体的压迫和束缚,仍然在某些方面得以体现。

 ——读鲁迅《狂人日记》

《骗局》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和社会现实的一篇文章。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折服于作者对复杂人性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这部作品批判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和腐败现象,同时也反映了普通人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和挣扎。同时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警惕各种诱惑和骗局,不要轻易相信表面的利益,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它不仅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更加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更加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警惕和理智的重要性。

 ——读潘淑生《骗局》

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与父亲共度的时光,以及父亲与车的种种故事。从老电动车,到后来的摩托车、小轿车,每一种车都承载着父亲对家庭的付出和对“我”深深的爱。

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是那样的朴实和伟大。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最让“我”感动的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父亲也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他的乐观和坚韧,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榜样。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父亲对车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执着和对家庭的深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更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也更加理解了父母的不易。它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有爱,就有力量。同时,它也告诉我们,要感恩父母的付出,要尽自己所能去回报他们。

总的来说,《父亲的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的变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亲情永远是最珍贵的财富。

 ——读樊婕影的《父亲的车》

这篇文章中对新疆的自然景观(如草原)和文化特色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让我对新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和文字的力量。作者通过文字将遥远的新疆带到了读者面前,触动到读者的心灵深处。

读完这篇文章,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更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对新疆产生了更深的向往,希望能够亲自踏上那片土地,体验文中所描述的风土人情。

 ——读宋业国《新疆琼影》

赛里木湖以其变幻莫测的蓝色而闻名,这种蓝不仅因为视角和背景的不同而变化,还会随着云朵的移动而改变颜色。湖水的清澈透明,让人能够看到水下的卵石和游动的小鱼,这种纯净的美让人心旷神怡。赛里木湖被称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湖泊的地理位置,也赋予了它一种诗意和浪漫。赛里木湖的美,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文化的积淀。

这篇作品不仅让我领略到了赛里木湖的自然之美,还让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力量。赛里木湖的美,是一种超越了语言和文字的体验,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每一个旅人去发现,去感受,去珍惜。

 ——读潘家定《亲近赛里木湖》

“你无需想太多,只要能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掌控自己,绽放自己就好了。”最吸引我的还是这句,同时想到另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紫薇花也与个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它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物,也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在作品中,紫薇花成为了作者情感的载体,通过它,作者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读完这篇作品,不仅让我领略到了紫薇花的美丽,还让我感受到了它所代表的深层意义和情感价值。紫薇花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了连接自然与人类情感的桥梁,让我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读宋业国《又到紫薇花开时》

文章中,父母的形象被塑造得非常深刻,他们不仅是孩子生活中的依靠,更是孩子情感上的支柱。在夏夜的乘凉闲谈中,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深度和细腻,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作品对平淡简单而又真实动人的生活的描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凡间幸福的真谛。《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此刻也具象化了。

 ——读左军《父母的夏夜》

《麦克白》这部悲剧展示了权力如何腐蚀人心,以及野心如何驱使人们走向疯狂和毁灭。麦克白的悲剧在于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权力的渴望,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灭亡。

麦克白在权力的诱惑下,道德底线逐渐模糊,直至完全丧失。他从一位受人尊敬的将军变成了一个冷血的杀手,这一转变让人深思道德的重要性。

 三位女巫在故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她们的预言既预示了麦克白的未来,也操纵了麦克白的命运。这让人思考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关系,以及超自然力量对人性的影响。

 麦克白的妻子,麦克白夫人,是一个复杂的角色。她既是麦克白野心的推动者,也是他犯罪行为的共犯。她的角色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复杂。

麦克白的悲剧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每一个选择都把他推向了更深的罪恶和最终的毁灭。这让人思考悲剧的不可避免性以及个人选择对命运的影响。

莎士比亚对麦克白内心冲突的描写非常深刻,从他的犹豫不决到最终的疯狂,展现了一个人物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作品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如“血手”象征着罪恶和内疚,而“睡眠”象征着安宁和死亡。这些象征加深了作品的内涵。

莎士比亚的语言才华在《麦克白》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的对话和独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次语言的盛宴。

读完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不同人生的思考。

——读《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研读讨论》

【版权声明】本篇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