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昨天是哲学,教育的明天还是哲学

 尚源 2024-12-2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所有科学都由哲学派生出来,所以,哲学是科学之母。为此,就有诸如“文学的尽头是哲学”“艺术的尽头是哲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法学的尽头是哲学”,等等的表达。为此,教育的尽头也应该是哲学。“教育的昨天从哲学走来,教育的明天又走向哲学”,这样的表达,或许是说得通的。

关于教育的几个哲学思考。

图片

01

思考一:当下教育有问题吗?

图片

···

如果有人问,当下教育有问题吗?相信大概率的大多数人都会说,当下教育有问题。关于“当下教育有问题”这个回答,表达了至少四层意思。一是当下教育的确存在问题;一是大多数人认为当下教育存在问题;一是当下教育存在问题与大多数人认为存在问题,正好“相遇”;一是当下教育存在问题,可能本身就不是一个真问题;等等。

当下的教育的确存在问题,这个回答看似是客观,但是,这个客观的回答如何证明呢?又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呢?又是被谁发现,这个发现人的依据是什么?其他人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一一回答,或许还是一些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那么,当下教育到底有没有问题呢?我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是比回答这个问题还要难以回答的问题。

至于“当下教育有问题”的四层意思,每层意思都可能延展出更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中的问题,就可以佐证“教育的昨天从哲学中走来”这句话有点味道。教育人与关心教育的群体,要从哲学的观点弄清晰这些问题,以及问题中的问题,虽然很难,但又必须弄清晰,否则,大家对教育的理解就会“人云亦云”,看似大家都了解教育之规律,发现教育之科学,可能,只是做“盲人摸象”的游戏而已。

图片

02

思考二:当下教育有什么问题?

图片

···

假如已经能够回答上面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当下教育有问题”。那么,当下教育有什么问题?这又是另一问题,另一需要我们思考与解答的问题。

关于“当下教育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大家肯定有思考与观点,并且是很多而不一致的认识。笔者越俎代庖试着回答一下,本文列举三个问题,以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问题一:当下教育出现学生的“成长”请到观众席上做观众,学生之间的“竞争”变成赛场上主角的问题。

问题二:学生怎么样,没有太多人真正关心,似乎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重要;迎检、做资料、配合工作,完成上级任务是学校工作重点,这些工作似乎成为学校主要职责的问题。

问题三:学校都在忙于创新,并且不断向外界抛出各种各样的创新成果,比如理念创新、文化创新、机制创新、课程创新、课堂创新、评价创新等等;至于学校其他基础工作,学校都好像难于启齿地向外展示,不值一提,比如学校常规、学校事务、学生活动、学生状态、教师工作与生活等等的问题。

不知道大家认为教育还有哪些问题,或者说,以上笔者抛出问题并不是教育真正的问题。为此,笔者又想起“教育的昨天从哲学走来”这句话。

图片

03

思考三:当下教育问题是谁的问题?

图片

···

假设上面三个抛砖引玉的问题,算是当下教育比较普遍的问题,那么,这三个问题是谁的问题呢?

“学校的问题”。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回答。

以上三个问题,显而易见是学校问题。还会有人义愤填膺的说。

是学校问题吗?初一看,还真是学校问题。但细一想,还真的不是,或者说,还真的不只是学校问题。由此,就想起一句话,借这句话的句式,做些修改。这个问题到底是“社会的学校问题?”还是“学校的社会问题?”

这个问题好似大家都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样,食品安全出了问题,大家一股脑就想到责任主体方,那就是食品生产方与出品方,这个责任从理从法来讲,都应该是食品生产方与出品方。可是,如果一个地方经常出现或长期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那么,这个责任还是,或只是食品生产方与出品方吗?以此类推!

问题一,学校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由此可见,学生的“成长”是学校教育的首要而核心的责任。可是,为什么学校把学生们“竞争”,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而核心的责任呢?

因为“学生的成长”,大家看不见;所以,大家就需要看得见的“成长的学生”。而“成长的学生”如何能被看见呢?只有通过“量化”的知识、能力、素养呈现出来,而且,还不能只是“自己看自己”的“量化”成绩。为此,就需要“比较”出场,因为,只有“比较”,方见高低,方现优劣。由此,“比较”就推出“竞争”,而“竞争”就自然而然粉抹“登台亮相”;“竞争”,就自然而然变得“光鲜照人”;“竞争”,就自然而然成为众人“信服”的“成绩”,而且还是“量化”的“成绩”。

殊不知,有些“成长”是可视的,而有些“成长”是隐性的,有些“成长”隐藏的连自己都感受不到。另外,我们是否可以再想想,为什么学生的“成长”,一定且全部都要被人看到,而且是“量化式”的被人看到呢?我想,这可能是这个问题的真正问题。

由此,笔者想起“教育的昨天是哲学,教育的明天还是哲学”。可能,都是哲学惹的祸。

问题二,学生怎么样,好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似乎并不是学校主要职能与责任;迎检、做资料、配合工作、完成上级任务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学校主要的职能与责任。学校之所以这么做,是不是因为学校不这么做,就“活不过今天”;相反,学校如果不真正关心学生怎么样,是不是学校就“活不过明天”。如果是这样,笔者试问各位读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至于,为什么不这么做就“活不过今天”,为什么不那么做就“活不过明天”。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迎检、做资料、配合工作、完成上级任务”,都是上级的要求。学校没有按上级的要求做,学校就“活不过今天”。

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听不听上级,按不按上级要求做,而是听哪个上级和上级的哪句话?按哪个上级要求做?

党的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对学校工作,对教育工作者是最权威、最重要的要求,翻成口语,就是上级的话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就是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等上级的话与上级的要求。但是,学校平时的开会,学校平时的迎检,学校平时做资料,学校平时配合工作,学校平时完成上级任务时,上级也是说这些工作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可是,学校的时间、空间,以及教师与学生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学校时间、空间、精力用于开会、迎检、做资料、配合工作、完成上级任务,就没有时间去完成“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更权威,更上位的要求。

那么,学校到底应该怎么办?笔者问各位读者,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

问题三,学校都忙于创新。学校之所以要创新,认为创新就是走在前沿,跟上新潮流;学校之所以要创新,认为创新就是高质量发展;学校之所以要创新,认为创新就是主动而积极作为;学校之所以创新,认为创新就是研究,就是科学,就是成果;学校之所以创新,认为创新就是改革,改革就是进步;学校之所以创新,认为创新就是能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认可;等等。

学校对创新的“认为”,真的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式的认为”吗?

大家只要看看上级对学校的评价体系,看看上级对学校的管理机制,看看各级各层研究焦点,看看上级对哪些学校认可,看看上级对学校的资源配置,看看社会如何选择学校,看看相关媒体宣传学校什么,看看教育同行传播什么样学校,看看学校学生进口与出口对学校的影响,等等。再来看看学校为什么对创新有上文的那些“认为”。

学校创新本应是件好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佐证教育的科学性,但学校过多的教育创新,而没有教育的守正,这可能就不一定是件好事。由此,我们就发现一些现象,教育研究创新多于教育实践创新,教育实践创新多于教育实践成效,重研究轻应用,重概念轻经验,重文本轻操作,重表达轻行动等现象。

学校的发展不是“创新”,而是“守正创新”;学校的发展更不是叫喊式的“创新”,而是研究与实践同步的“创新”;学校“创新”应该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可操作的基础上,而非单纯的基于“设想”与“假如”的“创新”。

图片

04

思考四:当下教育问题怎么解决?

图片

···

当下教育问题的解决,有哪些策略?笔者认为,有三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一:外界改变后的自我改变。大多数人大概率是希望这种方式解决问题,因为这样解决问题既快,还没太大风险,关键还省时省力。当出现一件事情,上面下个文件给予规定,并限定什么时间解决,各地都按此标准执行,都没有攀比。如:中央下文件规定,要求各地方和教育主管部门,还给学校自主办学权,不得找任何理由,进校做活动,不得要求学校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情,不得进行非教育教学性检查等。那么,各所学校就能一心一意办学治校,一心一意为学生发展而努力工作,等等。

策略二:自我改变带来外界改变。这是大多数人大概率不会选的策略,但在现实中,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众多平凡而又平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往往又只有用这种微光前行的方式,希望用小轮的转动带动大轮的滚动。如:作为校长,作为教师,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外界条件与环境达不到自身的期待时,我们只有在现有环境下,通过“翻、滚、跳、闪、躲”等方式,努力而坚强的做点微弱的小事,小到连自己都可能认为没有什么作用的事。

策略三:外界与自我同向、同频的双向奔赴式改变。这是三种策略中,最为美好而动人的策略,也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桃花源”。像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合适的时候遇上合适的人,而且是男才女貌,你情我愿,家庭匹配,年龄适当,性格适宜的爱情童话。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大陆文化爆发的时代,无论思想界、文学界、文艺界都集体呈现出让世界瞩目的优秀作品与人才。在那个年代,中国大陆同时在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医疗改革等全方位发展,都是可载入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且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璀璨的明珠。这些成就源于全国民众都感受到“外界与自我同向、同频的双向奔赴式改变”。

解决当下教育问题的策略很多,笔者只是站在不同视角给予归类性方法。

图片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可以为什么?教育还可以为什么?等等。这些关于教育的问题,是需要每位教育者认真思考且践行的,否则,教育者就会让教育走向非教育的歧路。“教育的昨天是哲学,教育的明天还是哲学”。教育者,要有哲学的理性思维,否则,教育者就是一个走在电影院散场时队伍中一员,跟随着前行后拥的队伍,成为一名“随大流”者。

推荐

《重构教育生态 区域教育生态与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政策、理论和实践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本书试图以融合的视域,寻找教育健康发展真正“关键”的要素。作者认为无论是课堂、课程、评价、队伍等方面的变革,还是中考、高考、治理方式改革,其实都是部分的改变,还不足以为教育带来质的发展。教育要发生真正的改革,应从教育生态构建出发。

重构教育生态,是教育发展的真正“要素”,教育生态优化,方能夯实教育发展之道。本书从不同主体,不同内容思考教育生态重构,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理性思考,扎根于实然的教育生态,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深层次的启发。

图片

《做有温度的教育》

本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问题的独到的思考,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著作。

本书思想性、现实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