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学人 | 一周书单(12.27)

 知易行难nev5ph 2024-12-27 发布于河南

1

图片
《前浪后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许纪霖 著
上海三联书店 | 理想国
2025年1月


《前浪后浪》,飞越百年,在上一部《脉动中国》兄弟书的历史延长线上,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关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中国。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最初的基因。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两条脉络、三次世代更替和四个内部分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更替和内部分化,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

图片

《希腊别传》
陈嘉映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铸刻文化
2025年1月


倘将希腊视为一个生命体,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希腊的传记。从她的源头迈锡尼文明的发端直写到希腊化时代,希腊城邦文明由兴起到兴盛,渐渐走向衰败。在此过程中,希腊孕育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科学、民主、公民等观念,希腊人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荷马英雄式的追求个人卓越到成为城邦的一员,以荣耀城邦为荣,而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更像现代人,关注的是在这个纷乱无绪的世界上怎样保持个体心境的安宁,因为他们被抛入一个大的世界,而不再是城邦中的人。

诚如书中所言,达乎更高的生存始终是希腊理想。而何为良好生活,古希腊始终给我们以启示。

3

图片

《清末想象:中国科幻小说的兴起》
[美]蔼孙那檀 著
王丁丁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年12月

本书通过对大量视觉和印刷媒体的研究——包括科学制度化的历史叙述、技术创新的图像再现,以及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有关科技内容的描述,将中国科幻小说在清末的兴起理解为一种现代性的结果。通过将这一文类的产生置于经济政治、思想和物质文化的跨国交流的背景中,作者探索了清末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这是英语世界第一本探索中国科幻小说起源的学术著作。

4

图片

《曹操的自白书》
连清川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1月


本书是一部历史非虚构作品,书写的主题为“历史中的曹操”。作者试图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在历史学基础上,运用文学的语言和想象力,还原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更加复杂、生动,不为人知的一面。连清川不仅关注曹操作为一代传奇人物的辉煌胜利,更着重描绘了曹操在追求理想、实现抱负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与失败。

在这本书中,曹操不再是单一的“恶人”或“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的立体人物。

5

图片

《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德]约翰内斯·弗里德 著
刘晓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24年12月


从瓦尔特·冯·德·沃格尔韦德到路德、康德、席勒,再到海德格尔、布莱希特和当代作家马丁·瓦尔泽,《德意志人》集结了德国文化名人和著名知识分子的各种观点。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德意志”民族身份的批判态度。

约翰内斯·弗里德旁征博引,呈现了中世纪以来,德意志诗人和思想家如何看待自己的民族,如何认知自己民族的品质与价值,又对外来者持怎样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观点带来了哪些影响。《德意志人》从历史文学的角度,阐释了众多文学巨匠对“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这一说法提出质疑的原因,并生动地展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文化的演变过程。

6

图片

《心通意会:历史研究中的虚证》
杨天宏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YeBook
2023年8月


历史研究是历史学者的心智活动,所凭借者虽是“实”的史料,研究过程却不能没有“虚”的功夫。“历史”并非有了史料便可“不证自明”,主观的认识因素须参与其间。历史学者应在研究中明确基本学术思想,详尽而又严谨地展开论证过程,有立论,有驳论,有推理,有臆断,有演绎,有归纳,有想象,有虚构,有假设,有创制,有关联性思考,有研究性结论,有时甚至需要陈寅恪所说的“神游冥想”和“心通意会”。

历史研究中的虚实关系有如范缜在《神灭论》中阐释的形神关系,两相附丽,缺一不可。……从方法论立场看,所谓“虚证”不是捕风捉影,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添字解经,而是梁启超笔下与“实验”对应的“冥证”,是指历史研究中复杂的运思与抽象证明过程。

7

图片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美]埃德蒙·福西特 著
杨涛斌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10月


像他的《自由主义传》一样,这是埃德蒙·福西特为保守主义所写的一部“传记”,从埃德蒙·伯克写起,讲述保守主义的起源,刻画保守主义的特征,全书主体内容则是分四个阶段叙述保守主义从1930年至今的历史,在对每一个阶段的讲述中,首先从“政党与政治家”角度梳理该阶段保守主义在欧美(主要是法、英、德、美)政治中的表现,继而从“思想与思想家”角度梳理保守主义思想上的特征。

这是一位自由主义左翼学者对其“敌人”的“客观”的考察,颇多独到的论述。而作者作为著名记者的著述风格则让本书远离晦涩而明晰可读。

8

图片

《妇人杨氏之“复活”:十八世纪中国的法律与社会》
卜永坚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10月


本书篇幅不大,通过一件司法案件再现了清代中期普通人在宏大的国家、严密的制度下如何生存。作者在僵化的史料背后,试图重新塑造逝去的历史中的人物的生命。通过具体的描述,使我们真正进入一直靠抽象的概念理解的乡村世界,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现实中。

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再现了十八世纪中国司法制度的优越:理性官僚组织之严密、文书系统、审讯程序、破案限期、法医制度等等。但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刑讯始终是司法制度内的“标配”之一;法医地位极低,其专业意见被官员随心所欲地利用或扭曲。

比较十八世纪中西方的司法制度,之所以中国在十八世纪没有像欧洲一样放弃刑讯制度是因为传统中国的案件审判需以招供作为结案的标志,而当时英国陪审团制度的出现、欧洲大陆证据法的应用则促使了刑讯的废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