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几天总觉得累,头发掉得厉害,冬天手脚冷得像冰块,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 在门诊,这样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 每当患者这样问,我都会打趣道: “身体的能量库要是'缺电’了,整个人的运行效率可就拉胯了。别担心,这个问题还能补回来!” 但很多人不知道,所谓的“缺电”,其实在中医里叫气血不足。 这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健康的大敌。 它可以让你精气神大打折扣,手脚冰凉、睡不好觉、免疫力下降,甚至让你更容易感冒。 说白了,气血不足就像一辆车的油箱没油,跑不动也就理所当然了。 这“气血”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补回来? 气血不足到底是什么?气血,听起来像是个玄妙的概念,但其实非常“接地气”。 中医认为,气是推动身体运行的“动力”,血是滋养身体的“燃料”。 两者密不可分,正如汽车需要发动机运转和汽油驱动一样,气推动着血的流动,而血又承载着气的能量。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气血不足可以对应到多个层面, 比如血液循环减弱、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等。 血液中的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供给全身各器官。 如果血液生成不足或运输效率低,人体自然会缺乏能量。 再如,细胞代谢需要能量,气不足时,代谢也会变慢,这就会导致人感觉疲惫、精神不济。 气血不足的成因1. 久视与久卧的双重伤害 工作一天后,许多人回家后便“葛优瘫”在沙发上,长时间盯着手机刷视频。 殊不知,这种久视伤血、久卧伤气的行为,是气血不足的最大帮凶。 中医认为,“久视伤血”是因为眼睛长时间紧盯屏幕或书本,耗费了过多的气血。 现代医学也认为,长期用眼会导致眼部肌肉疲劳,甚至血液供应不足。 至于“久卧”,不活动会让气血循环停滞,身体仿佛变成一滩死水,健康自然每况愈下。 2. 饮食中的“寒凉杀手” 很多人爱吃冷饮、冰淇淋,甚至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冰啤酒。 这些寒凉食物虽然一时痛快,却会严重伤害脾胃功能。 脾胃是气血的“加工厂”,饮食不当会直接降低它们的工作效率,进而导致气血亏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少人手脚冰冷、腹胀不适,其实根源就在脾胃功能受损。 3. 熬夜与压力,耗尽你的精气 熬夜不仅让人“熊猫眼”加重,还会扰乱身体的代谢节律,损伤气血。 压力过大则会消耗心血,让你整个人都感到身心俱疲。 现代社会的职场人压力山大,长期的精神紧绷使得气血源源不断地被“透支”。 气血不足的身体信号如果你的身体是一部手机,气血就是电量不足时的“低电量警告”。 以下这些症状,可能正在提醒你,该给身体“充电”了: 头晕疲惫,像极了“没睡醒” 有些人一大早醒来,感觉像是没睡够一样昏昏沉沉。 这其实是大脑供氧不足的表现。 血液的输送效率低下,脑部营养供应跟不上,自然会感到无精打采。 手脚冰凉,尤其是冬天更严重 手脚冰冷,说明气血无法流通到身体末端,温暖不足。 尤其在冬天,寒冷环境会加剧血液循环障碍,让人感觉更加刺骨。 皮肤黯淡,头发干枯脱落 气血不足的人通常面色苍白、蜡黄,头发也容易干枯分叉。 这是因为皮肤和头发得不到足够的血液滋养,表层细胞新陈代谢变慢的缘故。 女性月经异常,男性免疫力下降 对于女性,月经量少或颜色变淡是最典型的气血不足表现。 而男性则可能表现为免疫力下降,感冒、疲劳更容易“找上门”。 调理气血的简单家庭疗法发现气血不足也别慌,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逐步恢复气血,让身体焕发活力。 1. 温阳泡脚,让血液“动”起来 泡脚是很多人熟知的养生方法,但泡脚时水温最好保持在40℃左右, 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不要泡到满头大汗。 特别是在冬天,泡脚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缓解手脚冰凉的问题。 2. 补气血的黄金食材 食补是调理气血最温和的方法。 红枣、山药、莲子、红豆等都是常见的“补血明星”,可以通过日常煲汤、煮粥的方式加入饮食中。 比如,山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健脾胃,还能益气血。 而莲子则有助于改善脾虚,稳定情绪。 3. 日常按摩,疏通经络 按摩头部和足三里穴是非常推荐的调理方法。 用木梳从前额到后脑梳理头发,可以刺激头部经络,缓解疲劳; 而按揉足三里穴则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流动。 教你一招,气血双补,让免疫力蹭蹭长日常调理固然重要,但想要更快恢复气血,关键是做到“饮食+运动”双管齐下。 1. 饮食均衡,多摄入高铁、高蛋白的食物 富含铁的食材如动物内脏、瘦肉、鸡蛋等是血液生成的基础, 而鱼肉和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则是身体能量的来源。 铁和蛋白质的结合摄入,可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促进血液的氧气携带能力。 2. 规律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气血不足的人不宜做高强度运动,但可以选择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即可。 运动不仅能增强血液流动,还能帮助代谢废物排出,提升身体活力。 气血不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身体发出的“信号”视而不见。 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每个人都可以让气血重新焕发活力,找回最好的自己。 现在就从一顿营养均衡的晚餐、一次温暖的泡脚开始,给自己的身体好好“充充电”吧!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