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对于吃饭真的是想法特别多。就想着每天有肉吃,吃不到红烧肉,那吃肉糕、吃肉丝、喝肉骨头汤也好呀。可要命的是,这有钱还吃不到肉,因为肉是定量供应的,一个月也吃不到几顿肉的量。反正我小时候基本不吃红烧肉,要么肉丝,要么肉末,要么就是不算肉票的肉骨头。总算我爸爸算当时县城里的高工资,三天两头有得闻到肉味,算是那个年代的好人家了。 可我爸每天忙呀,遇到外婆在家还好,她回老家了,就只能父亲做饭菜了,因为我妈妈人民医院工作更忙,所以大多数的菜都是爸爸完成的。到底是苏州跟观前街的大师傅学的,爸爸经常会想方设法改善我们的伙食,就是那碗阳春面,他也可以变着戏法地搞出十式十样的吃法来。可小时候我不喜欢吃面呀,于是,在饭上起花样就是爸爸的绝活。家里没有什么吃的,除了爸爸带回家的几毛钱的猪肉外,家里屋脊上竹篮里就剩下几根茭白,菜橱里有几块豆腐干,一块水豆腐,烧几碗菜显然不可能了,可爸爸说,一会给你们吃一个特别的饭。我们当然兴高采烈地出去玩了,因为,我们非常相信,爸爸一定会给我们做非常好吃的菜的。 爸爸把那半斤不到的肉斩碎,茭白切成小丁,豆腐干切成小丁,就是豆腐也切成了一点点大的小丁,橱柜里拿出几块干香菇,开水一泡,一个个变得胖乎乎的,也都在爸爸的刀下 变成了小丁,他还会把那个大头榨菜也切一点小丁,甚至找一根香肠切成小丁,这些东西齐了,爸爸就开始起油锅,煸肉末当然用荤油,就是我们经常吃的猪油,爸爸经常喜欢用猪油烧菜,一是那个年代实在是荤腥太少的缘故吧,二是猪油烧出来的菜更加入味,更加香。 肉末经过煸炒,放在一旁,接着煸炒香肠、茭白、香菇、榨菜、豆腐干丁,然后倒入肉末大火煮沸,加各种作料,加水,待差不多了,倒入豆腐丁,再倒入临时敲进去的一个鸡蛋液,最后加适量的水淀粉一搅,一锅油光锃亮、香味扑鼻、浓油赤酱的菜就做好了。 各种各样的口感、各种各样的口味,在因为有肉汁包裹着的浆液里,那味道真的是好吃的不得了的好吃,不用说,那一天的午饭,爸爸的份料一定是被我们吃光了,因为当我们吃得恨不得舔光碗里的浆液,还想再放一下皮带,再撑个半碗时,发现爸爸一个人在下面条吃时,才发现已经是实在的不好意思了。爸爸从来不会责怪我们,他开心地说:“这个饭是不是好吃的?好吃下次爸爸再给你们做。”当然,那一天我们知道了这个非常有特点的午饭就叫盖浇饭。从此,我们家就多了一种吃法,而其中的卤料,在爸爸的手里,可以是变幻无穷的,反正,从来没有哪一次盖浇饭不受欢迎。 后来工作了,经常想起小时候的盖浇饭,一查才知道,那可是我国汉族最传统的小吃,据说二千多年前的西周“八珍”之一“淳熬”,就是最早期的盖浇饭了。据 《礼记注疏》中 “淳熬”的作法是:“煎醢(hǎi,肉酱)加以陆稻上,沃之以膏。”醢是肉酱,陆稻是北方种植的黄米和小米,沃是浇的意思,膏即油脂。全文大意是:将肉酱煎熬好以后,加在黄米(或小米)饭上,然后再浇上油脂,就成“淳熬”。后来到了一千五百年左右的隋唐时代, “淳熬”发展成“御黄王母饭”,烹制方法也有了新的改进。韦巨源《食单》记载:“编缕卵脂,盖饭表面,杂味。”这就是说,肉的形状已改变为丝,并且加上了鸡蛋等物,色形味都更加多采了。据说,唐代长安曾经盛行过的一种特殊宴会叫烧尾宴,当士子新科登榜或者新官上任或官员升迁,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僚的宴会。其中必有一个重要的食物,就是这“盖浇饭”的雏形。 因为实在对这个盖浇饭感兴趣,等到我为人父的时候,想到小时候父亲做的那垂涎三尺的盖浇饭,竟然也心血来潮试做了一回,或许是得到父亲的遗传基因?我做的盖浇饭竟然也是大受孩子的欢迎,于是,我相信,这盖浇饭一定也是我们家的看家传统食物,要不然,怎么几代人都不约而同地喜欢盖浇饭呢。 当然,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也不可能经常吃前面说的那么高档的盖浇饭,大多数时候就是豆腐、香菇、榨菜,胡萝卜等等的素炒,加一点那个年代还能吃得到的猪油,加上鲜美的华士酱油,加一点淀粉做成浆,那也算是素食盖浇饭了。反正总比酱油汤、萝卜干搭饭好吧? |
|
来自: 新用户2611oQLq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