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3个差异明显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4-12-29 发布于北京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孩子一哭就抱,会被惯坏的!”

尤其是家里老人,经常告诫年轻的父母,孩子哭闹时不能抱,抱多了就离不开人,以后会变得娇气、依赖、不独立。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不然。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研究表明,父母的怀抱不仅不会“惯坏”孩子,反而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性格养成和社交能力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0-3岁的孩子正处于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期。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孩子通过亲密接触(比如抱、安抚)与父母建立的安全感,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外界的信任感。

如果父母在孩子哭闹时拒绝抱、拒绝安抚,孩子会认为“我不值得被爱”,从而对周围世界产生不安和恐惧感。

说得简单些:怀抱是孩子最早的“语言”,是他们感知爱的方式。如果你拒绝抱孩子,就像拒绝回应他们的“呼唤”。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3个差异明显。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3个差异明显

一: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差异

经常被抱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

他们知道,父母随时都会回应自己的需求,因此会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信任。

而不常被抱的孩子,因为在哭闹时没有得到及时回应,会感到焦虑和无助,久而久之形成“不安全依恋”,对人和事物缺乏基本的信任。

心理学家哈洛的经典实验——“恒河猴依恋实验”就证实了这一点。

实验中,幼猴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提供柔软触感的“毛巾母猴”,即使“毛巾母猴”无法提供食物。

这个实验说明,情感上的抚慰比生理需求更重要,对孩子也是如此。

长大后,经常被抱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他们更愿意尝试新事物,与人交往时更自然。

相反,不常被抱的孩子在社交中往往显得防备心强,很难对他人敞开心扉,会错失很多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3个差异明显

二:情绪管理能力的差异

经常被抱的孩子,在情绪管理上会更成熟、更稳定。

这是因为,在父母怀抱的安抚中,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共鸣和调节,他们会逐渐学会如何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表达和处理情绪。

而不常被抱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往往较差,他们往往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甚至攻击性行为来释放内心的不安。

有研究发现,婴儿在哭闹时被抱起,体内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水平会迅速下降。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焦虑、易怒等问题,而及时的身体接触能有效帮助他们缓解情绪。

长大后,经常被抱的孩子情绪更加稳定,他们能在压力中找到释放情绪的健康方式,比如与人沟通或自我调整。

而不常被抱的孩子在面对挫折时会变得情绪化,甚至会因为情绪控制问题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3个差异明显

三:社交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经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会更有自信。

他们从小在亲密的关系中感受到爱和接纳,因此更懂得如何表达爱、回应爱。

而不常被抱的孩子,会因为缺乏早期的情感连接,在社交中表现出冷漠、不善表达,甚至会过于依赖他人的关注。

心理学发现,婴儿期经常接受身体接触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和同伴的关系更融洽,更能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而那些在早期缺乏抚触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社交障碍,比如不愿主动与人互动或对他人过于依赖。

长大后,经常被抱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中更主动、更自然,他们懂得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并愿意主动表达感情。

而不常被抱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拘谨、自卑,甚至因为缺乏安全感而过度依赖他人。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3个差异明显

很多父母担心,“抱多了会不会惯坏孩子?”

答案是不会。婴儿期的孩子对怀抱的需求,更多是出于安全感的建立,而非操控父母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一再表明,父母的怀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它不仅能安抚情绪,更能影响孩子未来的性格和人际关系。

所以,当你的孩子哭闹时,请不要犹豫,把他抱起来,轻轻地告诉他:“别怕,爸爸妈妈在这里。”这一刻的拥抱,也许会让他受益一生。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怀抱中,找到爱与安全,茁壮成长!

你的孩子平时抱得多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