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荣国府的管家叫赖大,宁国府的管家叫赖二?

 崔玉智 2024-12-29 发布于辽宁

要知《红楼梦》书中所隐,就应知道书中的诸多怪事。比如:(1)泰可卿死时,贾珍说“可见这长房内灭绝无人了”。可是,贾蓉当时才二十几岁,完全可以再娶再生(后来贾蓉也却实再娶了),可作者为什么让贾珍说“长房内灭绝无人了”呢?(2)贾环本是贾政的庶出第三个儿子,并且贾政本身也不是“袭爵”(而是其父死前上了一本,皇上感其功德,赏其二子贾政一个主事之街)。可贾赦为什么要对贾环说:“将来这前程跑不了是你袭了”?(3)贾府中才华横溢的女子很多,但却都没有学名,偏偏大字不认几个的凤哥,却有学名叫熙凤。(4)薛宝钗曾对邢岫烟说,“不先定了他(指薛蝌)妹妹(指薛宝琴)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这也令人奇怪。哥哥先娶,妹妹后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薛蝌怎么就“断不敢先娶亲”呢?

类似的怪事书中还有很多,这里不赘。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另一件怪事:

宁府为兄,荣府为弟。按理说,宁国府的管家应叫赖大,而荣国府的管家应叫赖二。可恰恰相反,荣国府的管家名叫赖大,宁国府管家名叫赖二。如果说这是作者的无意之笔,弄错了;可是,批书人脂砚斋,偏偏在“赖二”两字的后面特意提醒说:“记清,荣府中则是赖大”。若说上面是错写,则明显就不通了。因为,脂砚斋可以“令芹溪删去”书中的部分章节;也有权在抄阅重评时,把曹雪芹题写的书名“金陵十二钗”,又改为“石头记”。而此处,她完全可以把赖大和赖二两人的名字更正过来。可她却没有那样做。这是因为:赖大、赖二两人的名字,在书中是藏有隐情的。

那么,作者给这两人起名字的用意是什么呢?

首先,赖,有仰仗、依靠的意思。赖大,暗指其所依靠、仰仗之人是“老大”。作者以此暗示:宁国府虽然为长兄之府,但其“地位”却在荣国府之下。故而,府内仆人所“仰仗依靠之人”,只能是老二。就是说,作者以此暗示,虽是弟弟的荣国府,其地位在哥哥宁国府之上。作者用两府的“管家之名”暗示读者,荣国府的主人才是真正的老大。不管其是否为兄还是为弟,荣国府之主人,才是老大。

其次,除上述所说之外,贾家祠堂的一付对联,也可看出作者的用意。对联是这样写的:“己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按理说,宁府为兄,荣府为弟;此联应写成“至今黎庶念宁荣”才对。

就连红学专家蔡义江先生,对此也颇感疑惑。他说:“庚辰本、戚序本作'荣宁’。既为御笔,长、二房次序似不应颠倒”。蔡义江也许并未弄明白,这样的顺序应该是作者有意而为。当然,也不排除是作者无意间透露出的破绽。因为在作者的心中,荣国府位高,而宁国府是位低的。

以上例子,都说明作者在暗示我们,荣国府的贾政,其地位高于宁国府的贾敬(后者虽为长房长兄,也需排在贾政之后)。

还有,贾政的地位,从荣国府内某此事情的安排上,也可看出贾政的地位之高。比如:

其一,荣国府是荣国公所建之府,贾赦承袭着荣国公的官爵,并且还是长子,又是贾政之兄。按理说,荣国府的正房应由贾赦居住才对。可是,作者却让既没有承袭官爵、又是弟弟的贾政居住;

而作为长兄又袭着官爵的贾赦,却住在荣国府东墙外的一个“黑漆大门内”,这无论如何也是说不通的。

   其二,荣国府内的事情,是都由贾政做主的,而非袭有官爵的哥哥贾赦。比如:向皇帝请示建造大观园,以及建完之后的验收工作,均由贾政主持,而非贾赦。还有,荣国府年龄大了的那些丫头们的安排,也是由贾政说了算的。而贾赦却无权处理(贾琏和林之孝的一段对话足以证明)。

   作者如此暗示,只能说明一点,在作者的心里,贾政位高,贾敬贾赦等虽然是兄,但其地位远低于贾政。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暗示呢?

这是因为,书中的贾政,其影射的是当朝皇帝(注意,这里说的是影射,不是原型。影射——“指槡说愧、指鸡说狗”的那种手法)。

作者不敢明写皇家,只好如此隐写。这也是书中两次提到:“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缘由了。其意是:贾家就是假家,即:书的表面所写都是假的;也就是说,贾家位列公侯是假。而书中的内涵(即贾家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用具、器皿、龙匾、龙案、御笔题联等等)却都是真的,即影射皇家才是真的。“无为有处有还无”句,其意是:梦幻,本是虚无之事,但书中所写的“梦幻之处”却是实有之事;而书中表面所写的事情,是编纂出来的故事(包括补天剩石,衔玉而生,宝钗金锁等),并非是真。这也是作者在书的开篇中所强调的:“书中凡梦幻等处,皆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皇宫中人们的生活内容及生活方式,也许不是很了解;但生活在当时的人们是清楚的。清代文人谢兆珊在他的《红楼梦歌》中写道:“侍仆都行中禁仪,美人尽学内家制”。句中的“中禁”,即中宫禁地;“内家”,即皇宫大内。其意是说:荣国府的侍从、仆人及小姐、丫环所遵照的礼仪、制度,都与宫中相同。清朝的索隐派代表人物王梦阮,也在他的《红楼梦索引提要》中说:“全书于宫庭制度,国家政令,言之最详,可见其托体所在。”他的意思是说:《红楼梦》一书的托体即是皇宫。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红楼梦》表面是假,内涵是真的结论。

如果只凭赖大、赖二两人的名字,就推说贾政影射的是当朝皇帝,则网友们就会提出诸多质疑。下面我们再来看其它证据。

1依据《红楼梦》作者的隐写习惯,书中肯定还会有,用赖大家人的名字,来辅助说明。比如李纨、王熙凤、孙绍祖等人名字的隐意,即是如此(本人在相应的文中已有论述,这里不赘)。

果不其然,在第四十七回,书中说赖大的儿子名叫赖尚荣,其谐音“赖上荣”,可解为“

仗圣上而感到光荣”。试想,赖大及其儿子,都是荣国府的奴才,他们所“仰仗”之人,自然是荣国府的主子贾政。这不正是暗说,荣国府的主子是皇上吗? 即“赖大——依赖、仰仗的是老大”,“赖上荣——仰仗皇上而感到光荣”。而此父子两人所仰仗、依靠之人,是荣国府的贾政。这不正是暗说,这个老大贾政,就是皇上吗?

另外,作者还借赖大母亲之口进行了补充,她说:(指赖尚荣)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不知道的,人家就说仗着财势欺人,连累主子名声也不好”。赖母的口气和用词,分明是暗指赖家所仰仗的就是皇上。试想,“仗势欺人,连累主子名声不好”的“赖尚荣(依赖皇上而荣)”,他的主子除了圣上还能是谁呢?

2、我们再看一个奇怪的事儿。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妙玉等,都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主要女子,可她们的父亲是谁,叫什么名字,书中只字不提;而书中不受人们待见的赵姨娘,她的兄弟赵国基,确是有名有姓。需要注意的是,该人物从未正面出场过,而写出他的名字时,也是在其死亡之后。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要写出他的姓名呢?

“国基”即国之基础,赵婕娘的兄弟,就是贾政的内弟。本人认为,这也是作者用来暗示,贾政所影射的就是皇帝。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只有皇亲国戚,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前文曾说过,书中几乎所有人的名字,都藏有隐意;不是用于谐音,就是藏有寓意,包括小丫鬟和小斯的名字,亦是如此。那么,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其名字的隐意,除了此解,又能是什么呢?

3、第二十二回,正月十五灯节,贾母让孙子、孙女们做灯谜。作者曾在书中有暗示,即每人所做灯谜,都是其自身命运的谶语。如“元春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暗示元春荣耀一时而短命。“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暗示迎春命运坎坷。“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暗示探春远嫁。“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静孤独”,暗示其“出家为尼”。贾母、宝钗、宝玉等所作灯迷,均有暗示。前文已述,这里不赘。再者,脂砚斋也曾写批语说:“禅理偏成曲调,灯谜巧引谶言”,她的意思是说,作者把每个人命运的谶语,都巧妙的藏在了“灯谜”之中。

现在,我们就来看贾政的灯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书中的解释说,谜底是砚台。可是,若说此谜底是砚台,似乎是说不通的。

因为,古时做砚台的石料,其实并非是坚硬的;恰恰相反,坚硬的石料是不能用来做砚台的,即便做出砚台,也不是佳品。再者,砚台大多也不是“身自端方”的;相反,“端方”的砚台并不多见,倒是长形或其它造型的才最常见。再说,砚台也并非都是“有言笔应”;而“有言笔不应”者,倒是比比皆是。退一步说,就算谜底是砚台,可它所“谶”之事,又是什么呢?

本人认为,“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这是说一个人的品格“身端志坚”,用在大多数人身上均可。而“有言必应”一句,却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

依此,笔者认为,这条谜语的谜底,应该是暗指皇帝的“玉玺”。“端方”、“坚硬”自然符合,而“有言必应”,恰恰是指皇帝下诏,必须要加盖玉玺,这才是真正的“有言必应”。谜底若是玉玺,其所“”的,自然是使用玉玺的人,即皇帝。就是说,贾政的灯谜,应该是暗指其人就是皇帝。

再者,“有言必应”一句,也应该是暗指皇帝的。试想,除了皇帝,别人能做得到“有言必应”吗?

笔者以为,作者害怕别人能轻易的猜到“玉玺”,便自说谜底是砚台;给人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而达到隐写的目的。

4、前文曾说,书中每个人的名字,都有隐意,也包括小丫头及小斯的名字。不是用于谐音,就是暗藏寓意。那么,贾政的名字“政”又暗示什么呢?“政”谐音“正”;即“正统”之意。暗指其为“皇家正统”的继承人(前文曾有论述《荣国府暗指皇宫》,这里不再重复)。贾赦之名,是为配合贾政而起的。赦、政两名联起来为“赦政”,谐音“摄政”; 指代替君主管理国家之人。如果贾政是“管理国家之人”,那他所影射的,不就是皇帝吗?

(至于贾政影射是哪位皇帝,下文再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