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 | 张志江:明城旧事之五——老明光的“大”字地名说(上)

 新用户9326cauu 2024-12-30 发布于安徽

新中国建国前后的老明光集,面积只有约一平方公里,人口约一万,街道十几条。地方虽不大,叫“大”字的地名却不少,可能是由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诞生于此,这里是大明文化的发源地的缘故。带“大”字的地名如大街、大巷口、大井沿、南大寺、大马路、大园巷、南训大、北训大、东大塘、梅大井等等,在这些旧地名(址)中的大街,又叫中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即今日之老街。2017年,拆除了三星街以南的全部地段(仅保留一处岐阳李氏老宅,现已改建成三星书屋),老街上大部分的马头墙和青砖黛瓦的老门面房依稀存在,清末明初的老建筑墙基基本没动,只是对有的墙体、屋面加以维修、粉刷,经过复古修缮,尽量保持原貌。老街青石板的路面,在九十年代换成了小块花岗石,2017年又换成了光面整洁的石板,并配套修理了下水道等工程,还新建了三座牌坊。在此前拙作《话说明光老街》一文中有详尽的描述,其中也曾简介了北训大。如今,南大寺、南训大、北训大、大井沿、东大塘已不复存在。本文将重点回顾大巷口、大井沿、大马路(今人民路)旧址的历史风貌以及往事,这三处的旧建筑物业已全部拆除并连成一体,即今日之人民路。下面从东向西依次道来:

一、灯红酒绿大巷口

老明光的大巷口,就如南京的新街口,是明光集最繁华、最热闹之地。它是与老街差不多宽的青石板路,不知当年为什么会叫做“大巷口”?愚以为当初老街形成明光第一街时,两侧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巷子,较大的有方家巷、汇源巷、学堂巷等,但唯独数大巷口位置居中,商铺云集,热闹非凡,是与老街呈丁字形的一条大巷子。1912津浦铁路通车后,火车站往大街之间逐步形成一条马路,蜿蜒向东,最终与此大巷对接,实际上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巷子,“口” 即是与大街的衔接口,故称其为大巷口,而不叫大巷或者某某巷。它从老街中段向西约五十多米,又转向北三十多米,又折向西二十多米,总长约百十来米,N字型,在三六九饭店门口(对面是菜市街口)终止,再向西就是大马路。

大巷口店铺简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巷口,南侧东起依次是杂货店、小百货商店、烟酒合作商店、邮电局大巷口营业所、鞋厂门市部(此处三、四十年代曾为胡伯泉印刷、镶牙店),再往西有个独楼,建国前后是朱四小饭馆,1956年合作化时曾是明光艺工业(照相、刻字、钟表)门市部,后来又改作商店,再向西就是两层木板楼高乐餐厅(建国前),此楼房主人早年先是汪乃谦(见拙作《明光集的汪小爷》),因汪当年行侠仗义,广结朋友,不断变卖家产,此楼主人后来属于北李富商国大代表李咸熙家族,五十年代末成为第二国营饭店,再向西是扬州人纪长松开的明星(后改新新)浴池,菜市场北入口处,有扬州人闻炳尧开的上海(后改永安)理发店、向北拐弯是扬州人史广兴、史广顺、杨在朝合开的新南京理发店,合作化后改为光明理发店(此前常有人误将此处写成向阳理发店,错!详见拙作《扬州人在明光》,内有关于浴池与理发业的详述)、往北两间是宿州人丁桢干开的薰风药房(1946一一1956)、向北又向西转角处,是合作化的明光寄售商店(即估衣店),再向西依次是中洲旅社、干鲜商店至菜市街口。

大巷口北侧由东向西,拐角处是文具店(早年是汪迺谦的谦益洋行)、鞋店、百货商店、回民饭店、王敦礼家西药房(楼),过街天桥、汪石生家永丰旅社(又叫中心公寓,院内有楼)、布店(这儿在三、四十年代曾是“军统”联络站),向北转弯,杂货店、刘玉山家五香大料店、胡家镶牙店(后期)、王道师膏药,再向西为茶水炉、缝纫社(县服装厂)、建国初期印刷合作社(建国前是赵怀顺老凤祥银楼)、三六九饭店。

大巷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富人的天堂。地段虽然不长,楼房至少有四处,这里地处老城中心,商铺集中,饭店、酒店多,还有洗澡堂、理发店以及烟馆、妓院,是红灯区。巷口路窄行人多,还有过街的天桥。一些富商官僚及富家子弟公子哥儿,在酒足饭饱之后,或是去到澡堂泡澡,再到烟馆过足烟瘾,或是去妓院寻欢作乐。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取缔了烟馆、妓院,旧社会的毒瘤被斩草除根,妓女从良就业获得新生,大巷口面貌焕然一新。高乐餐厅成为建国初期的首个文化中心,有民众教育馆(即文化馆的前身)、图书室,还有个青年初中文化补习班,培养了许多有志青年,使他们的文化程度提高到初中水平,在建国初期,缺少有文化的年轻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干部队伍中的一员。时间不长,五十年代初,在大马路中段又新建了嘉山县文化馆,高乐餐厅小楼又成为县保险公司,1956年合作化高潮,商铺大多转为公私合营或合作化企业,五十年代末,县饮食服务公司将此地改建为第二国营饭店。(关于国营饭店的故事将另文讲述)

回民饭店是正宗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清真饭店,职工多为回族。该饭店的特色是,菜品以牛、羊肉、禽、蛋以及豆制品为主,兼营油炸食品如馓子、油条、糖糕,还有烧饼、朝牌、面条、水饺等。用油绝对以芝麻油、菜油、豆油等素油为主,水饺馅多为牛肉和素菜,卤菜多为牛肉(肚、百页)、豆制品、家禽等。为了确保回族清真、纯洁,该店规定盘、碗歺具不得外(借)出,也不准带进。回民饭店极大方便了外地来的少数民族顾客,同时也极受当地回汉顾客的欢迎,特别是该店的牛肉锅贴特好吃。

19741127日,明光估衣店曾发生一起轰动全城、骇人听闻的抢劫杀人案,此案也震惊了北京高层,因为被害人刁联珊是著名乒乓球名将刁文元之父。警方调集力量,迅速破案,使杀人犯被绳之以法(详见《人文明光》总第九期载本市公安作家梁义道与尤冯友合写之《揭开尘封的档案》)。

二、五花八门大井沿

大井沿并非正式的地名,而是老明光人对这块类似三角形地段的习惯叫法,其位置在今惠利商城大门外向西向北的几条路的交汇处,即福星街(今公安路)口、大马路口与菜市街口的一大片地域),因地段中间有一口古井,其石栏井圈仅高出地面尺许,井东、南、西侧地势较平担,仅北侧是山坡,坡上有围墙,墙里大院子是明清时期的火神庙,建国前曾经是警察局和县政府,建国初期,嘉山县政府在这里新建一幢砖瓦结构的二层办公楼,19561957年间县政府迁移至二马路,这里又成为县公安局。一直到九十年代搬迁,这里又成为治安巡逻大队、后为中心路社区。每逢刮大风时,扬起的尘土、纸屑会刮入井中,顽皮的孩子们常常往井里扔东西,更是曾有一女子轻生跳井,那井水被污染,渐渐就无人使用了,大约在八、九十年代古井就废弃被填埋了。

火神庙外的围墙是顺着山坡地势,由大马路北侧转向东北福星街,不是直角,是圆弧形。围墙外坡地面积较大,加之这里是几条路的交汇处,渐渐形成了集市,每月农历三、六、九是逢集日,周边来赶集的人,络绎不绝,纷至沓来,人群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用人山人海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你挤我,我挤你,推来拥去。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身穿各式的服装,手拿各种各样的东西。五十年代还有晚清的遗老留着大辫子,或盘在头顶,身穿长袍大褂。

先说卖东西的,北侧福星街口是草行,多为卖柴草还有家禽牛羊;围墙外的土坡上靠墙摆的是长形大件,如毛竹、竹杆、木棒、芦苇、叉耙、扫帚、木锨、扁担等,还有竹篮子、鸡罩、柳条筐、木桶、小板凳以及粮食、瓜果等;路边有时还有个剃头挑子,旧时剃光头者较多,需要用热水先将头发洗过,才好用刀刮剃,是清朝留大辫子的延续,故剃头挑子都是:一头是下方带工具盒子的板凳,另一头是脸盆架子,下面有暖瓶,故人们常说“剃头挑子一头热” 。

福星街口往北过了草行是学堂路口(今女士街),路南侧一直到大街(今老街)都是明光北李大户李咸熙家族的房宅,还有个六角炮楼,历经风雨近百年,至今犹在,已成为重点历史文物,建国初期的法院就设于此。路口地面空旷,是唱大鼓书的场所,唱书人左手夾着铜质月牙板一一“嘀零零、嘀零零” ,右手持鼓锤有节奏的击鼓一一“咚!咚咚!咚咚咚!”,演唱的内容多是隋唐演义、杨家将、封神榜之类,吸引了老少听众围坐四周,唱到关键处嗄然停止一一要收钱了,多少隨意,听书者要给几个小钱,下边的书才会更精彩!

大井沿四周空地,早早被各种卖艺人、生意人抢先占领,有拉洋片的、变魔术的、相面测字的、摆小人书摊的、拔牙的、起痣的、挖鸡眼的……有拉二胡卖唱的,唱的是“梁祝”十八里相送、孟姜女、小放牛等小戏曲,还有油印的唱词本,花五分至一角钱即可得到;还有卖“大粒丸、二粒丸、狗皮膏药治风寒”,表演气功、武术,目的是卖药;捏糖人的“老妖怪”,一个长相古怪,衣着邋遢的怪老头,周边围满了孩子,那小锅里熬着糖稀,只见他脏兮兮的手用小竹签蘸上一点糖稀,用嘴吹、手捏,三下两下,不一会儿,那活生生的小动物或西游记人物造型就揑出来了;还有爆米花的爆炸声;卖冰棒的“叭嗒!叭嗒!”(用一块毛竹片上用线拴一珠子,摇起来的声响);卖元宵郭大爷敲的梆子声;以及“红沙瓤的大西瓜!” “刨冰汽水!” “热鸡头果子唷!” 各种美味小吃的叫卖声和吆喝声;还有路边铁匠铺打铁的锵锵声,组成了乡土气息浓厚的集市交响乐,经久不息,深深地留在人们记忆中。

前不久,我到大井沿旧址寻找古井的位置,环顾四周,忽然感觉大井沿地块变小了,细细的琢磨,找到了一点原因,即原公安局围墙是由西转向东北,基本上是圆弧形。在八十年代建公安局宿舍时,变成了直角,扩出了一部分。公安路东侧的楼房,似乎也向路边扩了一点点。再加之周围全是多层楼房,故而显得这交汇的路口变小了。我仔细端详,确定古井位置就在现在人民路牌及旁边一根路灯杆的位置。如今的人民路,已从老街牌坊算起,一直向西,它涵盖了当年的大巷口,大井沿和大马路,旧时的房屋已荡然无存。

正是:故地重游寻古井,面貌全非无踪影;

乡愁多为忆旧事,从此不见那情景。

文化明光|我为家乡代言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