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时期的关系问题,多是童年陪伴埋下的坑

 中外比上 2024-12-31 发布于广东

原创 心理梅 心理梅 2024年12月31日 06:04 山东

   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求助中,人际关系问题占具很大比例。追溯下去会发现,很多青春期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都与童年时家长的陪伴质量有一定联系。

图片

   有这样一类求助者。他们常感觉很难融入同龄人的话题中。同学谈论的内容自己不够熟悉,自然也很难理解,更谈不上接住伙伴们抛给的梗。自己常会感到很尴尬,同学们也感到与自己交流很无趣。他们感到同龄人懂得比自己多,比自己放的开,比自己更会与人相处。在这样的关系环境中自己就好像丛林中成长掉队的小草,怎么也达不到同龄人的认知高度。在这样的关系状态下,自己常常是压抑的、焦虑的、不自信的,放不开的、茫然的、不知所措的。因此常习惯于仰视别人,放低自己。如果在关系中受了挫,这样的孩子常常会选择往家里躲,因为家对他来说是相对轻松安全的环境,不会对自己带来太多的消耗。这也是拒学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图片

    这类孩子往往在童年时缺少家长的有效陪伴。有的家长很忙,回到家里一句废话也不愿说。有的家长自己本就不愿与太多人交往,即使有时间,也不想带着孩子钻人场;如果恰恰亲戚、邻居家也没有与孩子年龄相仿的玩伴,在本来有充足玩耍时间,也应该与小朋友有充足的玩耍体验的年龄阶段,孩子却只能呆在家里与手机、电视、熟悉的家人相伴。狭小的人际空间和单一的相处状态,很难激发孩子的心智成长。等他到了上学的年龄,不得不走出家门接触外部世界的时候,他会比其他孩子更胆怯和迷茫。出于自我保护,无力的他常把自己安放在卑微的位置关系上,把别人抬的很高。如果孩子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或家长及时做了指导和引领,孩子可能会很快从这种不适中快速成长起来,直到跟上同龄人的步伐。反之,如果孩子一直习惯于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状态,家长又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成长需求,孩子可能会默认了这种相处模式,一直难以更改。直到有一天,他再也受不了这种关系压力,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情绪情感问题,内心的痛苦才可能带来再次的成长和疗愈。
   

图片

   一个人心智的成熟,必须在与人与事、与环境的打交道过程中才能形成。孩子在成长中必须经过的社会化过程,是狭隘的家庭环境无法代替的。一个没有在足够广阔、足够复杂的关系状态中接受关系考验和自我调试过程的孩子,心智是不成熟的,也难以具备在关系中自主调试的能力和抵抗挫折所需要的足够的韧性。这样的孩子在关系中遭受挫败是必然的,这是他在成长中无法绕过的重要一课,也是家长无法代替的成长,是优异的成绩也难以均衡的心智成长的营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