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文武兼资、胸有韬略,是世间罕有的将帅之材。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他担任了第11军25师73团团政治指导员,后来协助朱老总转战闽粤赣边界,度过难关,与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实现胜利会师。
在井冈山时期和创建中央苏区时期,他都担任要职。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和项英一起留了下来,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与新四军的组建工作,挺进苏南敌后,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不久,又北渡长江,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在解放战争初期,他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津浦路阻击战。1947年1月,他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副司令员粟裕联手用兵,连续取得了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的重大胜利……
可以说,陈毅元帅战功赫赫,功勋卓著。
难得的是,陈毅元帅性情豁达豪放,他和朱德元帅一样,意志坚似铁,度量大如海,虚怀若谷。
无论身处多么严峻、多么险恶的环境,他始终相信“革命红旗不会倒”。
1936年,他在被困于梅岭时写下了的《梅岭三章》,就是这种“钢铁意志”和革命豪情的集中抒发。
1946年10月1日,陈毅元帅在泗县战斗失利后,曾写信给担任主攻的8师,信中提到:“我从不向敌人低头,但对自己的同志,我常常自我批评,很愿意低头,胜利时如此,不利时也是如此,即使失败亦是如此。”
当年,红四军在“七大”选了陈毅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但陈毅在实践中认识到毛主席的主张是正确的,马上如实地向中央作了反映,尔后,又主动检讨自己,积极奔走,请毛主席回来主持大局。
而在1946年8月的泗县战斗中,守泗县的是桂系第7军的172师。广西兵的剽悍善战,是为众人所知的。山东野战军中担任主攻的8师还是轻敌了,伤亡惨重,折损了2千余人,最终不得不放弃攻城计划。
该次战斗失利,山东野战军弥漫起一种悲愤、消沉之气。
毛主席和军委中央经过研究,准备临阵换将,拟派徐向前往山东负责鲁南前线指挥之责,另外安排陈毅负责淮海前线并统筹鲁南、苏中、胶济各前线。
陈毅对中央这一决定毫无怨言,欢迎和电请徐向前。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徐向前终究没有来。
陈毅没有撂挑子,他在等待徐向前的时候,努力思索扭转战局之策。
上面提到的他给8师写的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的。
在信中,他主动承担失利的责任,积极自我解剖,说:“三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八师始终是很好的头等兵团,纪律为各军之冠,南下北来,人民交口赞誉。希望继续努力打几个好仗,则定不辜负期望。”
他还提到:“过去党内同志曾有公论,认为我这个人最善于打败仗,这话很对。我愿这次从不利转到有利,再度证实这个评价。”
8师上上下下读到陈毅的信,受到极大的鼓舞,低落的情绪一扫而空。
老覃在这里交待一下:其实,陈毅进攻泗县城失利,是执着于贯彻早在1946年6月22日毛主席提出的”南线出击作战“的战略计划。
当时,毛主席的设想是由我山东、太行两解放区主力部队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其中的山东野战军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苏皖北部的部队攻取津浦路徐蚌间及陇海路黄口、徐州段各点,着重调动徐州之敌以在野战中将之歼灭。
粟裕对毛主席的这一计划提出了异议,认为华中主力应留苏中,疾呼“苏中地(方)武(装)已很弱,难于担任钳制任务。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
毛主席接受了粟裕的建议,陈毅却还拘泥于之前的作战计划,以致于在淮北受挫不断,甚至遭受到了进攻泗县的失利。
粟裕却在7月中旬开始,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取得了七战七捷的光辉胜利。
陈毅于是对粟裕心悦诚服。
他在1947年8月6日给军委中央发了一份电报,把粟裕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相提并论,说:“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1946年10月1日,陈毅又给军委发电报,要求说“华野、三野统一指挥”,“在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
毛主席看了陈毅的电报后,于1946年10月15日回电,同意两个野战军合并,并强调:“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战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陈毅从此严格执行毛主席的指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自己甘当配角,经常对粟裕说:“题目我来定,文章你来写。”
1950年9月,中央召开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商量出兵朝鲜的问题,出席了会议的陈毅得知,林彪、刘伯承、粟裕、徐向前等人的身体不好,就主动请缨,对毛主席说:我现在虽担负地方工作,但只要国家需要,我立刻可以穿上军装去朝鲜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