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采:上帝死了,人便“活”了!

 燕晓文史 2024-12-31 发布于广西

导语 //

一旦把自己框限于定义中,人就“死”了

读书网站有条热度比较高的留言说,说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特别适合INSP人格阅读,也就是说,I人比较理性和冷静,他们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他们通常会对事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权衡各种利弊,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INSP人格类型的人往往独立自主,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喜欢依赖他人。他们通常会追求独立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乐于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

确实,I人更善于思考,看上去与尼采的思想很搭。但是,我一直不主张将现代心理学一些框架往自己身上套。I人也好,E人也好,都只是一些固定的名词。人是会变的,可能会变成那个自己原本很讨厌的人,也可能会突破自身束缚,成为那个自己曾经仰望的人。

一旦把自己框限于别人的定义之中,人就“死”了。

尼采最震撼人心的论点便是宣布“上帝死了”!既然,“上帝死了”,那么,人就应该“活”了(打破一切束缚)!

今天是2024年最后一天,而我的总结恰是:“真好!又活了一年!”关于“活着”,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

“美国文学,我为自由而死!

英国文学,我愿为荣誉而死!

法国文学,我愿为爱情而死!

日本文学,我想死!

俄国文学,我会死!

中国文学,活着......”

尽管这是个搞笑的梗,但确实也能折射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大家对待世界,对待生死,对善恶的评定,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有着本质的区别。

尼采的理论让人更关注自身的成长,在被“他人控制”和被“上帝控制”之间,他选择了“自我控制”:“我的人生我做主,人人皆可为超人(超越自己的人)!”这样的声音令我想起了王阳明的“人人皆可为圣贤”。两位哲学家都肯定了个体的自我潜能以及通过一定的方式,人能够不断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既然“人人皆可超越”,那么,无论是I人还是E人,都应该来读读这类哲学作品。不过,仔细阅读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便会发现,虽然两位伟大的思想家都告诉我们人是可以“自己定义自己的命运”的,但由于东西方社会意识形态不同,故而,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尼采注重打破外在的压迫,获取个人的自由和心灵的解放(反叛精神)。而王阳明更强调内修,从事上磨炼,破除心中贼,以达到知行合一(内省内修)。

今天,咱们只说尼采!

尼采是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论思想的继承者,具有极强的现实思考性和批判性。

比如在《超越自己》这一篇章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智慧最高者,你们把那种推动你们、使你们热衷的意志称为'求真理的意志’吗?......

可是,只要在我发现有生命者的地方,我也听到有关服从的说话。一切有生命者就是服从者。

我听到的第二句乃是: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这就是有生命者的本质。

而我听到的第三句话乃是:命令比服从更难。不仅由于命令者要负起服从者的一切重荷,而且这种重荷会把他压垮:

——我看,在一切命令之中含有尝试与冒险;有生命者在命令时,它常常拿它自己做赌注。”

对于19世纪的欧洲来说,他的言论无异于一颗巨型炸弹,将本就酝酿已久的个人与集体的矛盾推向高潮。这些充满矛盾和批评,充满讽刺与思考的如呓语般的思想之潮不仅影响了西方世界,这股冲击波也影响了当时的中国。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文提及尼采为“今日社会之弊在少数之优者为多数之劣者所钳制”。

1904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与尼采》中推崇他为:“以极强烈之意志,而辅以极伟大之知(智)力,其高掌远跖于精神界。”

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一文赞扬尼采“向旧有之文明,而加之掊击扫荡焉”。

然而,用自己思想之矛戳破旧传统之盾只是尼采哲学的一个方面,如我上面截取的尼采语录中所显示,尼采思考的不仅是“服从者”,也有“命令者”。

但,大部分人读书都有偏好性,大家会不自觉屏蔽掉与自己思想不符的部分。倡导个人民主自由的革命者会挑选其中“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这就是有生命者的本质”这一句作为尼采思想的体现,而尼采对于“命令者”的思考却被刻意忽略掉了。

记得上中学那会儿,很喜欢将名人名言抄在笔记本上,比如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其实,这句话是不是但丁说的我当时没考证,也没读过但丁的相关著作,但不妨碍我们这些小屁孩拿着这句话作为“宣扬自由和主权”的武器。

尼采许多名言的用途也类似,未阅读过全书者,往往一叶障目,陷入盲人摸象的偏见之中。

正因为如此,尼采的学说曾被德国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鲍姆勒尔等人将其中部分提炼出来,当成“种族主义”的屠刀。他们拿着尼采的思想作为旗帜,鼓吹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天才创造的,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就在于产生伟大的人物。还主张欧洲要实行军国主义化,把那些“劣等”民族消灭掉,以此来“净化”世界。

这也是尼采的学说特别受争议的地方,他虽然对人的自主性予以了肯定,但却又把人分为了不同的阵营。尼采的文字初读十分轻松优美,就像诗歌一样,如泉水叮咚流淌。但细看却发现许多晦涩之谜,隐喻暗讽贯穿全篇,需要对西方历史有所了解,对当时的欧洲社会环境和思想潮流有所了解,方能真正体会其中深义。

总的来说,任何思想都是一把双刃剑,连孔子这么自由有趣的灵魂,都被千年后定义为“迂腐”的老古板,正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尼采哲学可读可了解可参考,但不可作为现代人的人生座标,毕竟东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也不同,硬要把它举到头顶奉为圭臬,难免会出现偏激仇世甚至厌世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在旧中国改天换地的时候特别适合,放在今天却显得不合时宜(理性吸收其思想精华的读者除外)。

伟大的教员曾说过:“我们不仅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批判的声音任何时候都应该有,尼采学说应如长鸣的警钟,悬挂于显眼的位置。但若没有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能力和毅力,就不要轻易拿起批判的枪炮,横扫一切!

毕竟,万里长城也不是一日修成的!

2024年马上成为过去,2025年的太阳即将升起,你,准备好“重生”了吗?

作者介绍

燕晓:  

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书评人

写作于我而言,并非单纯的技能,而是探索生命、认识自己的过程!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