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五验方

 怀宁都是好样的 2024-12-31 发布于安徽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五验方

一、痰瘀同治方

组成:全瓜蒌15g,薤白12g,石菖蒲10g,郁金12g,丹参15g,水蛭3g,茯苓15g,陈皮10g。

功能:化痰逐瘀,通阳宣痹。

主治:痰瘀痹阻之胸痹。症见胸闷胸痛,痛处固定,或有心悸,劳累或受寒易发,便秘,舌淡紫胖或暗红,舌底脉络迂曲,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涩。

方解:方中全瓜蒌甘寒清润,宽胸利膈,化痰导滞散结;薤白辛散苦降,温中化浊,宣通胸中之阴而散结,二者一清一温,通降结合。菖蒲辛苦温,化湿豁痰,宁心醒神;郁金辛苦寒,活血行气,解郁开窍。丹参活血祛瘀生新,水蛭破血逐瘀、散结消癥。“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茯苓淡渗利湿,可助薤白宣通阳气;“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陈皮燥湿醒脾,气顺则痰消,二者相伍,可杜绝生痰之源。

二、柴郁二陈汤

组成:柴胡6g,郁金12g,制香附10g,制半夏12g,陈皮15g,茯苓15g,蒲公英15g。

功效:清疏和胃。

主治:肝胃郁热。症见上腹胀痛、呕恶泛酸,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滑。

方解:王师谓柴胡、郁金性寒而善疏肝,为清疏佳品。制香附微温入肝,为血中气药,与柴、郁相合,加强疏肝之力。二陈汤乃燥湿化痰祖方,方中用茯苓制水以治其本,使湿去则痰消;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配蒲公英之苦辛微寒,有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之功,故而能开痰湿之结。全方以柴、郁、附清疏,二陈加蒲公英和胃,故而善治肝胃郁热之证,无论痛、胀、气、酸,皆可用之。

三、一草二藤三妙汤

组成:败酱草20g,鸡血藤15g,红藤20g,苍术9g,黄柏9g,川牛膝12g。

功效:清利下焦。

主治:下焦湿热。症见小腹酸、胀、痛,白带黄浊,或男子白浊,尿频尿急,小便短赤而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灵枢·百病始生》曰“清湿则伤下”,湿为阴邪,易伤下部。下焦诸湿久而化热,形成湿热互结之热则胶结难去。留于肝经则小腹酸、胀、痛,在妇人为黄带浊臭,在男子则精浊白淫;留于膀胱则尿频尿急,小便赤痛。可以苍术祛其湿,黄柏清其热,牛膝导其下,此即《医学正传》之三妙丸。然犹嫌通络之力不及,则湿热难以尽去,故加鸡血藤、红藤二味活血通络,以祛络中邪气。且鸡血藤养血,能助络实则邪去;红藤清热解毒化湿,善祛下焦湿热;合以辛降之败酱草,则清热解毒化湿之力益甚。诸药合用,功善清利通络,故能治下焦湿热,其湿热留于胞宫、精室、肝经者尤佳。

四、凉血消斑方

组成:水牛角30g,生地黄24g,芍药12g,牡丹皮10g,紫草10g,白茅根30g。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症见肌衄,斑色紫黑,或见身热谵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红绛,脉数等。

方解:本方化裁于犀角地黄汤。方中水牛角苦而咸寒,凉血清心、宁血解毒,为君;臣以甘苦寒之生地,清热凉血生津,既可以助水牛角清热凉血,又可复已失之阴血;用苦微寒之赤芍与辛苦微寒之牡丹皮共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紫草苦而咸寒,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白茅根甘寒,既能凉血止血,又可清肺胃热,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本方凉血与活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可运用于各型紫癜、急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等证属热入血分者。

五、加减六和汤

组成:荆芥9g,防风9g,桔梗12g,生甘草6g,僵蚕6g,蝉蜕6g。

功效:祛风化痰,清热宣肺。

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症见咳嗽,痰黄,咽痒或痛,无汗或微汗,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方解:六味汤(荆芥、防风、桔梗、甘草、薄荷、僵蚕)出自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书中称此方为“漱咽喉七十二症总方”。王师凡遇外感初起咳嗽,或咽喉不适、咽痒咽痛者,皆以此方为基本方,而以蝉蜕易薄荷,是为王氏加减六和汤。盖肺为清虚之脏,最是不耐寒热。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见咽痒作咳,当治以祛风清热,故以荆芥、防风辛散以去其风。风胜则动,肺动则为气逆,而作诸咳,故以僵蚕、蝉蜕祛风解痉以定动。肺为贮痰之器,今肺为邪伤则痰邪乘之,症见咳痰而黄,故以桔梗化痰、宣肺、利咽;与甘草合用则是桔梗汤,适可宣肺开结,其咽痒或痛者尤宜。

提示: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