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药物治疗中,患者常常存在以下十大误区: 误区1:没有感觉就无需用药 相当一部分患者认为“虽然我血压高,但没有任何不舒服”,也没有高血压常见的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所以不需要药物治疗。这是最常见的一个误区。 高血压的症状出现与患者血压升高过程、升高的幅度,以及对血压升高的敏感程度等多个因素相关。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是没有任何症状。 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只要血压≥140/90毫米汞柱就对心脑肾等器官一定有损害,等发生了心梗、脑梗、脑出血,才感觉到的时候就晚了。所以,血压升高,符合药物治疗条件,无论有没有感觉都应该用药。 误区2:降压药不能随便吃,一旦吃了就断不了 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可随时停药。问题是不能随便停,一旦停药,血压可能会重新升高。 高血压是个终身性疾病,多数需要终身用药控制。这样说,不是药有依赖性,而是高血压有“依赖性”。当然,早期无家族史的高血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血压能够恢复正常,可以不用药或在医生指导下停药。 误区3:开始不能用“好”药 对于一般高血压群体而言,推荐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五大类降压或单片固定复方降压药。 但是对于每一个患者而言,不存在哪个药贵就哪个药好,同样也不存在张三效果好,李四就效果好。所谓的好药,应该是药物对自己的降压效果好,又没有副作用,对心、脑、肾等器官还有保护作用。这就是适合自己的好药。哪个好就选哪个,而且开始就要用“好”药。 误区4:血压高时吃药,血压正常了就停药 患者用药后血压正常,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药物控制下的平衡,停药后平衡被打破,血压会重新升高。 高了用药,正常就停药,这种用药模式会导致血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而心梗、脑梗等并发症都是在血压波动时发生的。 误区5:血压越低越好 收缩压建议最好维持在110~140mmHg之间,过高或过低,并发症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就是医学上著名的降压治疗的“J”形曲线(收缩压或舒张压降至一定程度后继续降低血压获益将减少,所以建议合理降压)。 同样的道理,舒张压最好维持在70~90mmHg之间。 误区6:发现血压升高,要快速降到正常 血压是逐渐升高的,降压也要逐渐下降。除了高血压急症(短时间血压快速升高≥180/120毫米汞柱,并伴有明显的靶器官损伤。)等紧急情况外,不建议快速大幅度降压,否则会引起脑供血不足等意外情况。 误区7:降压药隔几年就要更换 如果选择的降压药正确,血压控制得很好,又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就应该继续用下去,不建议定期换药。 除非新品种上市,而新药在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考虑换药。或者出现新的靶器官损害、新的伴随疾病等情况考虑应该更换药物。 误区8:降压药是否也为“是药三分毒” 民间有俗语,是药三分毒,说的就是任何药都有不良反应,特别是针对毒性较强的药物。 目前所推荐常用降压药物,长期的临床观察中总体是安全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是也是可以耐受的。但是由于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对于不同个体长期应用降压时应该观察所标注的不良反应。但是一定不要因噎废食,与高血压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微乎其微。 误区9:降压药“伤肾”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而且非常顽固,这里的“伤肾”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而且沙坦类、普利类、地平类降压药通过降压有保护肾的作用,尤其是前两类药物更是慢性肾脏病的首选用药。 高血压动脉硬化是男性勃起障碍的主要原因,不同类别降压药对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患者可以选择对男性性功能影响小的降压药物种类。 误区10:保健品也能降血压 近些年,所谓的降压保健品越来越多,比如降压枕、降压手表、降压帽、降压鞋垫等,这些保健品都声称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但结果并非如此。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根本就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使用这类保健品降压,即使保健品没有危害,也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建议高血压患者务必不要偏信保健品而耽误正确的治疗。 运动锻炼是预防和辅助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手段。但对于严重的患者,不主张进行运动锻炼。高血压患者要明白运动锻炼,什么情况下适宜锻炼,什么情况下又不适宜,锻炼的度又怎么把握。 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己高血压的严重程度。 下列情况,建议绝对禁止运动锻炼: (1)3级高血压(安静状态时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休息时血压超过220/115mmHg; (2)血压反应异常人群,坐位与平躺时对比血压变化明显并伴有头晕等不适症状; (3)运动中监测,收缩压不升反降,收缩压下降幅度>10mmHg; (4)高血压患者,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 (5)高血压合并严重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6)高血压合并感染性疾病等。 对于下列情况,建议相对限制运动锻炼: (1)2级高血压(安静状态时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 (2)高血压合并心脏疾病病情控制稳定者(运动期间需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密切关注有无运动引起的不适); (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黏液性水肿等疾病未有效控制,同时患有贫血等情况。 为什么高血压人群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适度的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控制血压、改善心脑血管健康,一般可采取增加有氧运动、做力量训练、伸展运动、控制运动强度、温和预热及放松等运动方式。 何为运动三部曲热身期、运动期和恢复期组成运动三部曲。 (1)热身期,即运动准备阶段。锻炼前期热身运动很重要,可进行一些伸展运动、慢速跑步、小重量运动等。一般时间5~10分钟为宜; (2)运动期,即锻炼阶段,最好有专业人员指导,业余锻炼也可以参考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后进行; (3)恢复期,即运动放松阶段,可做伸展、整理运动等5~10分钟,让身体从运动状态平稳过渡到正常。 哪种类型的锻炼有益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普通人来说,哪些锻炼益于防止高血压、心脏病呢?总的说,能够消耗能量的活动,包括步行或者一定程度的体力活动都是可行的,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打乒乓球、羽毛球等有益处。 高血压人群锻炼应把握怎样的原则高血压人群锻炼原则:规律运动,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贵在坚持。 运动强度:推荐中等强度锻炼,如健走,微微喘气、心率稍微加快即合适。 运动频次:每周5~7次,最好坚持每天运动。 运动时间:每天连续运动,或累计30~60分钟间断运动。 运动形式:灵活选择步行、快走、慢跑、游泳、气功、太极拳等。日常生活中干些体力劳动、做家务、步行逛街等活动也是有益的。 怎样才算中等强度的运动 中等运动强度通常这样定义: (1)主观感受:运动时心跳加快、微微出汗、自觉有点累,运动后第二天则感觉精力充沛、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2)客观表现:运动时呼吸加快、微微喘气,可同时维持与人说话而不能同时唱歌; (3)步行速度:每一分钟约120~150步左右; (4)适宜心率:运动时心跳不超过170-年龄(次/分),运动结束后休息10分钟左右,运动所导致的呼吸频率加快等问题明显缓解,心率也能恢复到正常或者接近正常水平(正常成人心率范围60~100次/分)。 高血压人群运动时注意事项有哪些 归纳起来,高血压人群运动锻炼应注意以下事项: (1)运动前、运动时及运动后最好能够进行血压监测; (2)热身和运动恢复时间适当延长; (3)适时补充水分,特别是在炎热季节和环境中运动; (4)建议最好选择下午或者傍晚时间锻炼; (6)避免急速短距离跑步、举重等运动; (7)运动不过度。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对不对 民间所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并不完全对,应改为“饭后歇一歇,再来快步走”。 研究显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餐后易发生低血压,特别是80岁高龄高血压人群早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大;早、午餐后发生低血压较多;餐前血压高的老年人更易发生餐后低血压。 所以,空腹、饭后1小时内、晚上睡觉前不宜运动。建议晚餐后1小时左右再开始运动。 高血压人群关节有问题如何运动 运动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人体随着年龄增加,就会发生关节磨损、关节炎等疾病,一运动关节就疼痛,因而不敢运动或活动,中老年人更是如此。大量研究表明,在医生指导下正确地运动可减少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中老年高血压人群,即使关节有轻度问题,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运动,可选择进行游泳、步行和慢跑等。 烟草中有有害物质4000多种,其中,三种化学物质毒性极强: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吸烟造成疾病引起的过早死亡,是21世纪最危险的因素之一。 每日吸10支烟以上者减少总寿命4.6年,每日吸40支烟以上者减少总寿命8.5年,全世界每年因吸烟危害导致的死亡达300余万人。 被动吸烟是指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及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也称为“非自愿吸烟”,或“吸二手烟”。二手烟增加成人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从危害的程度和广泛度说,被动吸烟危害更严重。 吸烟对心脑血管有危害 吸烟对心脑血管的损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尼古丁升高血压、加快心跳、增加心脏负担;第二,收缩血管,血液变黏稠,促进心、脑、肾等器官动脉血管硬化、血栓形成;第三,尼古丁可诱发猝死,很多冠心病患者因为吸烟致猝死。 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率增加3.5倍,冠心病病死率增高6倍,心肌梗塞发病率增高2-6倍,脑出血及脑梗死增加2.75倍和2.73倍,猝死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2倍,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中的30%-40%由吸烟引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