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好,考的大学好,人生就一定会好吗?明朝的大才子屠隆,为什么感叹唐朝李白和王勃的命运呢?一个人过于优秀,容易存在哪个致命的短板?人活在世上,做人和做事为什么比做题和作文更重要?几乎每个中国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爱学习,成绩好、有才华,能考上好大学。但几乎没有哪个家长会考虑一个问题:是不是考上好大学,有好的才华,就一定会有好的人生,好的命运。家长们最好是能了解两个人的生命历程,去思考,或者说重新思考该怎样调教自己对孩子的期望。 读圣贤书,行万里路,我们今天就来读一则明朝一位非常出众的大才子屠隆,他写的一则清言。看看他才华出众,命运多舛,到晚年之后,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屠隆自己才华出众,成绩优秀,官升得也很快,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受人诬陷,被贬官,被打回原形。所以他对唐代的两个著名的文人,也是唐代的两大著名才子的命运特别有同感。我们先来看他第一句:“大臣雅度,嫌王勃之恃才。 ”只要是读过《滕王阁序》这一历史名篇,都知道这句话说的是什么事儿。王勃可被称为唐初四杰,才华用横溢已经不足以概括他了。在唐代,洪州的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搞一次宴会,想让大家一起写滕王阁序。实际上他是做做样子,因为他提前就安排好自己的女婿写了一篇,别人都是来当托做陪衬的。别人都客气,王勃不客气,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把严都督的计划给打乱了,让他原来的想法泡汤了。就算是阎伯屿都督胸怀宽广,有大量,他也仍然嫌弃王勃这个家伙太恃才傲物,太不识时务。他也赶上了好时候,唐玄宗李隆基有识人之雅量,也很英明,也很赏识他。但问题在于他太放荡不羁了,喝了点儿酒,让高力士帮他脱靴子,让李林甫帮他磨墨。所以他不可能被当朝的那些官员所接受。也就是说,他虽然碰到了明主,但是他自己根本就没有当官的福分。 我们读完了这两句话,再联系到屠隆自己的命运,就会明白,他说的是王勃和李白,感叹的是自己的命运。实际上今天生活当中、职场当中、官场当中,这种事儿仍然是存在的。一个人太优秀了,太通透了,容易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最后容易成为大家的眼中钉、肉中刺。读了屠隆这两句话,在他这两句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悟和感受,写了一首打油诗,分享给各位。王勃算是运气,碰到了阎伯屿大人大量。如果碰到一个气量狭小的人,可能他都会有危险。而事实上王勃也确实是短命,只活到二十七岁,资料上讲是死于溺水。但不管怎么样,很多特别有才华的人,特别聪明的人,容易短寿,却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共识。我们这么讲,绝对不是让大家不要去培养孩子的聪明才智,不是让孩子有才华,而是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儿呢。王勃文章写的确实很好,但是做人做事分寸感把握的不对呀!他曾经把自己的官奴给杀掉了,还把尸体藏起来了,被判刑的。你才华特别出众,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有非常短的短板,这个短板就会毁掉人的一生。我们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才华特别出众,考上了特别好的大学,进了一个很好的单位,但是他没有底线,后果会怎样呢?李白天马行空,想象力极度丰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无人能及。你让他做事呢?你让他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呢?做文、做题和做事做人之间必须要平衡,要互补。这样的话,人才能够在人群中与别人和谐相处,一起共事,创造更好的成果。否则光显你自己,别人心中的怒火总有一天会把你烧得灰飞烟灭。这恰恰是我们今天中国的家长和师长在培育孩子的时候有所欠缺的地方,甚至极度欠缺的地方。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做题,只会做文,只会做卷子,不会去与人相处,不会去在实践当中动手去做事情、处理问题。他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次要的。更可怕的是未来会面临很多的人生困扰,他根本没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我们现在就明白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这个“中”,中,就是两种对立的能力要互补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