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与您常伴 好书·推荐 《大言斋收藏笔记》 吴少华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吴少华:别署大言斋主,属牛,共和国同龄人。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学历。1986年6月创建我国第一个省市级法人收藏组织一一上海市收藏协会(初名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连任七届会长,至2020年4月前后计34年,创国内之最。现为上海市收藏协会创始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顾问、长三角收藏协会联盟主席、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评审专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吴少华先生系著名的文物鉴赏家、收藏评论家与民俗研究家,同时在文物保护与非遗保护领域成就卓然。近40年来倾心研究,笔耕不止,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同时出版了《收藏历史的人》《明清家具鉴赏》《古董钟》《古董表》《千年古灯》《淘宝上海》《海派收藏》《抛砖引玉一一吴少华序跋集》《流岁无尘一一吴少华寄语集》《不负朝夕一一吴少华评论集》等20多部专著。这些著作向我们展现了海派民间收藏一路前行的足迹,让我们感受到了海派收藏文化的多姿多彩。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了作者撰写的86篇回忆文章。时间段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往事,它们以事忆人、以人传史,为上海市收藏协会以及海派收藏留下了一份回忆录。同时,也开创了以笔记形式来记载收藏活动的先河。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可读性强。从中让读者感受到了海派收藏的风雨历程以及作者的真情实感,读来亲切感人。中国作家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和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张坚为本书作序。 序:收藏也是志向 我的同时代人吴少华,在今天的上海滩,是一个大名人。 说他是大名人,是因为他的名字,和上海的收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在一次文化活动中认识他时,他是上海市收藏协会的会长。一同参会的人告诉我,他不仅仅是会长,管理协会业务,组织协会展览,而且推出一个一个“大王”,钟表收藏“大王”、折扇收藏“大王”、紫砂壶收藏“大王”、红木收藏“大王”、火花收藏“大王”、算盘收藏“大王”、钱币收藏“大王”……这“大王”两字,既不是职称,也不是职务,但是在收藏界,受人尊敬,令人感兴趣,愿意和他交谈、交流。你说一个“筷子大王”,有多少工资?价值多少?是不好评判的,但是走进去参观一下,就会开拓眼界,得到许许多多有关你天天在使用的筷子的知识。 我不搞收藏,但我对收藏感兴趣。为什么呢,是觉得每一件珍贵的藏品里面有故事。 对了,真是故事,令我这个小说家感到浓郁的兴趣。比如说和筷子近似的扇子,一把扇子能值多少钱呢?再名贵的扇子,用金钱去衡量,也是能算出它价值来的。名人题了字,在扇面上绘了画,签下了他的名字,就让人觉得珍贵了。如果这把扇子还有故事,这故事又同历史人物,同某一历史事件有关系,那么这把扇子就成了藏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藏家,一辈子有几件这样的藏品,那意义就非同一般了,就能引出非同寻常的故事来了。 吴少华推出的这本书,《大言斋收藏笔记》收录的文章,都是一些这样的故事。 这是我笼而统之的说法,讲详细一点。疫情袭来,吴少华宅在家中,回想40多年的收藏经历,从事收藏协会工作,和各界藏家广交朋友,往事历历,一一浮上心头,他以笔记形式,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和收藏有关的故事。 饶有兴趣地读完了他以朴实的文字写出的一篇篇笔记,我得到了一个强烈的印象——收藏也是志向。 自古以来,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玩物丧志。我们小时候,也经常被家长、老师教导,不要沉浸和迷醉于某一样物品。比如很多男孩子喜欢过的蟋蟀盆,进康乐球房打球,收藏火花、邮票、香烟牌子,从早到晚和人对弈下棋……这一类行为往往被斥为“玩物丧志”。为此,学习成绩下降了,考试不及格了。一位同学的父亲,甚至把孩子收藏在天井里的蟋蟀盆砸了个稀巴烂,因为他的成绩单上开了“红灯”。害得这位同学哭了半天。 殊不知收藏不仅是一种喜好,一种兴趣,一种独特的眼光。收藏还是一种情趣、一种品格,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志向。 吴少华文章中写到的折扇收藏家黄国栋,他曾经是海上闻人杜月笙的账房先生,想他一生经手过多少钱财与金银财宝,见过多多少少各界名人雅士,经受过多少跌宕和波折?但他视财富如流水,把一切视作过眼云烟。唯独陪他的,是他一辈子收藏的264把扇子。这一把把看来普普通通的扇子上,留下了无数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各族各界人士的题签和大家寥寥数笔的绘画。恐怕在“文革”中抄家的时候,谁都不会对扇子感多大的兴趣。可能也正是因为众人的这种心理,这批扇子得以保留下来,如今展开一把把扇面观看,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赞叹:这是一批无价之宝。 对黄国栋藏家来讲,收藏扇子,不仅仅是一种爱好和风度,更是他的情趣,他的精神寄托,他的志向。有了这一志向,他的精神有了寄托,心灵得以慰籍。故而风雨人生,云去雾来,他都能坦然应对。这对于一个人,该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且不论收藏协会在这看似热热闹闹,国家这里那里总有些类似的地震、洪涝灾害、扶贫救助弱势群体的事儿时,协会经常做些将拍卖所得,捐献捐助一类善举,那就更有意义了。 近期听说收藏协会换届了,比吴少华年轻的张坚接替了他的会长职务,吴少华整理已经在大小报刊发表的文章,又新写了一些和藏品、藏家、藏界有关的趣闻轶事,要出一本书,拿来请我写个序。 我津津有味地畅读之后,欣然写下了这篇小文。 是为序。 (作者:叶辛,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后记:让记忆带上岁月的温度 岁月荏苒。作为我国当代民间收藏热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当2019年上海市收藏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我卸任时,再回首,34年的会长,让我从青葱岁月到华发苍然,不胜感慨。 吴少华在首届民间收藏展的开幕式上发言 去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措手不及,为了援助前方抗疫,上海市收藏协会党支部发起了义捐爱心活动,受到了同仁们的热烈响应。这使我想起了30年前也就是1991年,华东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新生的上海市收藏协会在顾问陈宝定等人的倡议下,发起了捐款活动。于是我找出相关资料,打开记忆的大门,一口气写下了“30年前的一场赈灾义举”,受到同仁们热烈反响。因为当时大家都防疫宅家,我就想以此为契机,撰写一点回忆录,于是在协会公众号上开设了一个“大言斋笔记”的栏目,“30年前的一场赈灾义举”作为开栏首篇,于2020年3月5日发表。3月5日是周四,因为周五有个“三人行下午茶”专栏,为了间隔密度,从第二篇“'收藏历史的人’的记忆”就放在了周三发表,从此“大言斋笔记”就定格于每周三,成为了一个不见不散的栏目。 吴少华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收藏历史的人》 再说一说“大言斋”的来历。“大言斋”是我的第二个斋名,我的第一个斋名是“寒友室”,这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所谓“寒友”,系指书也,因为我爱书。“大言斋”大约有三十年的历史。《说文解字》中释吴字云:“从口,大言也。”大言也就是大声说话,为传统文化与民间收藏大声说话,便成了我的职责。一直到2015年时,研究室斋名的朱亚夫先生要我提供斋名资料时,我才发觉用了那么久的斋号竟无一块匾额,情急之中,我想到德高望重的中国收藏家协会老会长阎振堂,于是便有了办公室里的那块斋名匾。 再说说“笔记”。原来“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谓随笔记录之意。笔记形式随便,又无确定格式,诸如见闻杂录、考订辨证之类。笔记作为一种专门写作体裁,起始于魏晋,经唐宋时期的充实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更加风靡兴盛。正式把笔记用于书名始于北宋的宋祁,著有《笔记》三卷。明清时出现了大量的笔记文学,偏重于历史掌故、民情风俗与人物轶闻等,例如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赵翼的《陔余丛考》,以及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由此可见,笔记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也是用于记载社会风情与人文掌故见闻的载体。 春耕秋收,从去年的3月5日至今年最后一篇“我发明了一个新词汇——现玩”,每周一篇,周复一周,我共撰写了86篇文章。这些文章回忆的时间段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往事,它们以事忆人、以人传史,为上海市收藏协会以及海派收藏留下了一份回忆录。同时,也开了以笔记形式来记载收藏活动的先河。 一年八个月,《大言斋笔记》除了在本会公众号上发表,还被著名的雅昌艺术网转载,目前已刊登了28篇,有兴趣的同仁可以登录瞧瞧。另外,转载的还有《新民晚报》《中国火花》《梅陇》等报刊。《大言斋笔记》的社会反响出乎我的意料,能有人喜欢我的笔记,比什么都要开心。 《大言斋收藏笔记》是我的回忆录,今天要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我要感谢我的老朋友叶辛先生,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一位家喻户晓的大作家,他在百忙之中为我写了序言“收藏也是志向”,让我非常感动。我要感谢中国收藏家协会前任老会长阎振堂,这位年近九十的老人为本人题写了书名,我求他的墨宝,是因为我办公室里的“大言斋”匾额就出于这位我所尊敬的长者之手。我请张坚兄写序,他是上海市收藏协会现任会长,他30多年一路见证了我与协会的历程,同时他也是上海民间收藏热兴起的参与者,时代风云,让我们有着共同的记忆。 往事并非都如烟,让记忆带上岁月的温度。在此,我要感谢广大同仁,是你们的关注,才有了今天的收获。每一篇笔记的刊登,在其背后都有默默无闻的奉献,让我感受到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对给予我帮助的同仁深深地道一声谢谢! 吴少华书于辛丑小雪 END 书香上海 |书香常伴 资料:上海文化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