硏砇 清廬 简介 花鳥畫,自古以來便為中國畫壇之重要流派,其源遠流長,歷經千年,始終煥發出勃勃生機。自隋唐至兩宋,工筆花鳥畫臻於極盛,宮廷畫院輩出名家,如曹霸、韓幹、邊鸞等,各擅勝場,為後世留下無數經典之作。至五代兩宋,花鳥畫更達至歷史巔峰,黃荃以富貴之風,奠定“院體花鳥畫”之黃家畫風,徐熙則以野逸之姿,開創非宮廷畫家之新風尚,形成“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大風格體系。北宋宮廷畫院之花鳥畫,更是高潮迭起,從黃居寀承襲黃家畫法,至易元吉、崔白融合黃家與徐熙之長,再到徽宗趙佶發揚黃家與崔白之成就,並開創畫學教育,培養出眾多花鳥畫家,南宋則延續徽宗之成就,花鳥畫之發展更為蓬勃。 然則,水墨花鳥畫之興起,則為花鳥畫之發展注入一股新風。早在唐代,徐熙之“落墨法”與佚名之《雪竹圖》便已展現出水墨之魅力。水墨之特點,乃以工筆為基礎,融入水墨之表現,其背後更蘊含著道家思想之精髓。“道法自然”之老庄道家思想,以出世之角度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之審美觀,入世之孔儒亦有“隱居以求其志”之思想與之呼應,加上佛禪“空”之宗旨,共同促成了人們對澹泊名利、放逸自然之人生態度之認同。此種人生態度,決定了水墨之審美,也成就了水墨花鳥畫之發展。 元代,水墨花鳥畫迎來大發展時期。然而,早在兩宋時期,水墨花鳥畫便已在文人情志中漸盛。中國傳統文人,往往能在儒家與道家思想之間,以人生態度之藝術性,寄情言志於水墨,水墨花鳥畫也因此得以蓬勃發展。 明代起,文人水墨大寫意花鳥畫以不可阻擋之勢席捲畫壇,與思想界之變革相呼應。明代思想家李贊曾言“世人但知百姓與夫婦之不肖不能,而豈知聖人之亦不能也哉”,明末思想家黃宗羲亦言“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在社會現實生活之影響下,畫家們開始關注社會沉浮,評論社會黑暗,抒發社會不平之氣,並在社會生活中法出自我,展現個性。如徐渭之“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便是個性創造之典範。花鳥畫走出山林,在人間烟火之社會生活中蓬勃發展,水墨大寫意畫法也因此日益受到重視。 明清花鳥畫主要發展地為元代繪畫發達之江南地區,此地亦為明清主要思想家聚集地,其發展因此浸潤著思想家之色彩。“大寫意”乃以書法筆意為基礎,粗筆抒寫心象之畫法,相較於傳統院體花鳥畫之工整精麗,“大寫意”更能釋放“形似”之意義。明代花鳥畫以文人水墨大寫意形態為主,同時其他形態亦在發展中並存,形成該時期花鳥畫全面發展之生動局面。 明清時期,花鳥畫之發展既有對傳統之繼承,亦有對傳統之革新。一方面,文人畫傳統意義之大寫意形態,以趙之謙、虛谷、吳昌碩為代表,持續穩步發展;另一方面,小寫意形態以任伯年為代表,出現新風貌。同時,亦出現了說意革新之意識,如高劍父倡導藝術革命,以吸收日本藝術為特点,挑戰因衰守舊之畫壇。民國時期,中西融合之新形態亦開始出現,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寿等大家則在繼承傳統之基礎上取得輝煌成就。 余此次水墨花鳥系列,以寫意為主,力求書法筆意,承襲傳統,並融入自身對自然的觀察與感悟,為傳統花鳥畫增添新風貌。余以“白陽,青藤”為宗,勤於研習,筆力日益精進,作品兼具古典書法之雄渾蒼勁與自然景物之脫俗瀟灑,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然尚有不足,需虛心學習前賢心法,方能有所精進。 余之花鳥畫承襲中國傳統繪畫之精髓,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余以拙筆,力求將花鳥之姿態、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每一筆落,皆自然天成,然尚有不足,需虛心學習前賢心法,方能有所精進。余善用墨色之濃淡變化,營造出豐富之層次感,使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畫作中,不僅僅是對自然景物之描繪,更融入了自身之思想感情。余以書法筆意,將花鳥、翎毛、走獸之形態、神韻、意境融為一體,展現出獨特之藝術風格。余之作品不僅僅是畫作,更像是余對自然、對生命之感悟。 余當虛心學習前賢心法,開創新猷,以慰前輩殷切期勉。 硏砇 清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