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是《课堂集体思维的理论建构》(陈雪强、徐学福.当代教育科学.2021年第1期:43-48)阅读札记之二 二、关于课堂集体思维: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生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或内容展开集体思维和集体性认识交往、互动的过程。 集体思维能够实现不同个体差异和认识水平的思维交融与碰撞,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和深化学生个体认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同时,在师生、生生集体思维的认知交互实践过程中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将学生对集体的态度、情感、理性认知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我的思考】 课堂教学中一定存在着主体际的交往,而且课堂也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形成了一个集体。所以课堂中的教学,只要出现“主体际互动”,就必然地生成集体思维。 课堂中的集体互动不仅仅存在于认知领域,还与情感领域是直接关联的,因此,集体思维对于课堂主体的认知、情感和道德的发展也必然地产生影响。于是,课堂集体思维便成为了全面教育的一种“载体”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由权威的教师和相似而又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课堂教学既不是学生个体的、独自的、自我学习和发展过程,也不是抽象的师生“一对一”的对话和互动过程,而是师生、生生集体思维的过程。集体思维不仅构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对话、交往、合作探究的行为内涵,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存在方式。 【我的思考】 根据班级课堂教学的实际,集体思维“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一个重要的且正确的判断。 在班级授课制下,师生、生生互动是课堂动作的基本形态,师生、生生间的思维互动也是必然地生成和发展着的,这就是集体思维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存在方式”的原因所在。 课堂中的对话、交往、合作探究并非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和革新,究其根本是探讨如何激发和促进师生、生生间集体思维的交互碰撞和相互启发,将外在的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1+1>2”的课堂集体思维是将师生、生生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统一起来,在师生共享共同的发展目标、相同的学习环境、相近的认知水平、统一的学习课题与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集体性的差异互补、相互启发,从而实现“1+1>2”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集体思维始终存在两种不同认识和思维水平的交融:一种是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经验之间的交融;另一种是不同认识水平--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融,主要是师生之间、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不同认识水平的交融。课堂集体思维正是通过这两种不同认识和思维水平的交融,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纳入师生、生生集体性的互动结构中,实现学生个体经验和认识水平不断向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水平靠近,并进一步将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精神财富,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创造、更新过程。 课堂中的思维交互大致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师生思维交互,另一种是生生思维交互。前者属于不同水平和层次的思维交融,后者属于不同个体经验和思维的交互、碰撞。 集体思维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就是具有差异性个体经验、能力的学生在共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中,开展师生、生生集体思维交互、碰撞和交融的过程。 集体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不仅关注差异性的个体发展问题,而且将“差异”视为课堂集体思维交互的重要资源,探讨学生的个体经验经由集体思维的碰撞、交互,实现人类知识的获得和个体的发展的过程。 【我的思考】 课堂集体思维能够实现促进个体思维发展的的功效,在于,“通过师生、生生集体性的差异互补、相互启发,从而实现'1+1>2’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且还能够获得“进一步将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精神财富,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创造、更新过程。” 这所以有如此的效应,在于“将师生、生生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统一起来”;在于“课堂集体思维始终存在两种不同认识和思维水平的交融”。 如何在课堂中实现这种统一和交融,是课堂教学策略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如今的课程、教学改革强调了合作学习,强调了多元互动的课堂运作,但是对于在这样的形态下,集体思维如何才能达成更优和最优,却还是没有充分的研究的,或者可以说,还没有进入到课堂研究者的视野中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集体思维的视野下,学生的差异,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教育资源,认识差异和思维水平差异的“融合”,是实现集体思维中“1+1>2”的重要条件。 课堂教学具有实现和发展学生集体思维的天然优势和现实基础: 班级授课制为集体思维提供了组织基础; 新课改以来倡导的合作、探究和对话教学及其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合作为集体思维提供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基础; 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中所蕴含的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的培养,为课堂集体思维提供了内容载体和目标要求。 【我的思考】 这里指出了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集体思维几个条件: 组织基础——班级授课制。这个是已经存在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手段和方法基础——合作、探究、对话式的课堂学教方式。这是是当下倡导的学-教方式,但是真正的要成为课堂的主流,还是需要进一步推进和研究的。 内容和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也就是课程中的学习内容和主题所蕴含的“集体精神”。从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发展,转向在集体思维中,引导集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和谐地、同步地发展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所以,在当下的课程和课堂改革的背景下,有一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集体思维视野下的教学方式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策略主张,那么学习内容应当怎样组织才能更有效地为集体思维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呢?即我们需要怎样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才能创制出适合集体思维发展的课程和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