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疾病的发作悄无声息,进展缓慢。最初,患者往往会在腰骶部感到钝痛,尤其是在早晨醒来时,这种疼痛会特别明显,常常是一侧的间断性疼痛,夜半时分痛醒,翻身都变得困难,而稍微活动一下可能会得到一些缓解。随着病情的恶化,疼痛会从腰椎蔓延至胸椎、颈椎,导致相应部位的疼痛或脊柱畸形。 在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强直性脊柱炎”这个病名,但根据其症状,可以将其归类于“痹证”的范畴,有着“龟背风”、“竹节风”、“骨痹”、“肾痹”、“大偻”等称谓。中医认为,此病与风、寒、湿三邪侵袭以及脏腑功能的虚弱有关。在治疗上,中医通常采取温里散寒、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等方法。 病情分析 风邪善行数变,易侵袭人体上部及经络,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痰浊作为病理产物,易随气机升降而流窜全身,阻滞经络。风痰相搏,阻于眼部经络,可引起左眼周围疼痛。 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患者背部疼痛二十七年,说明病程较长,已形成慢性痹症。 气虚则血行无力,血瘀则脉络不通,导致脑部局部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出现半边肢体知觉障碍。 长期的气虚血瘀,加之疾病消耗,导致气血亏虚,无法滋养面部肌肤,出现面容憔悴、面色无华的症状。 气虚血瘀、痰浊内阻等病理因素均可影响心神,导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的症状。 气滞则气血运行不畅,血瘀则脉络受阻,影响肠道的蠕动和排便功能。加之气虚推动无力,更易导致大便秘结。同时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无力,也易导致便秘。 苔白腻,边有齿痕说明脾虚生湿、湿聚成痰。 舌暗红、舌下瘀阻说明淤血严重;舌体左歪是中风之象。 左关小豆沉取滑涩,右脉沉滑涩则是痰瘀互结之象。 综上,该患者为风痰阻络,气虚血瘀之证,故治以祛风化痰,通经活络,补气安神,活血化瘀。方用牵正散合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治疗过程 方药解析 1.牵正散 本方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基础方,方用白僵蚕祛风痰、解痉挛;全蝎祛风止搐。去掉白附子,加蜈蚣、天麻、钩藤、乌梢蛇增强祛风化痰的功效。 2.阳和汤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阴血,填精益髓,此为“阴中求阳”之法,使阳气生化有充足的物质基础;配用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药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用肉桂、炮姜温阳散寒通血脉,以治其标。用少量麻黄,开腠理,以宣散体表之寒凝;用白芥子祛痰除湿,宣通气血,可除皮里膜外之痰,两药合用,既宣通气血,又令熟地黄、鹿角胶补而不滞。 综观全方,补阴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药与滋补药配伍,使寒湿得宣而不伤正,精血得充而不恋邪,用治阴疽,可化阴凝而布阳和,故名“阳和汤”。 3.补阳还五汤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为君药,意在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使祛瘀而不伤正。当归长于活血养血,化瘀不伤血。与黄芪同用为“当归补血汤”,能补气生血,既弥补经脉血瘀而致的血虚不足,又使活血通络而不伤正。川芎、赤芍活血和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性善走窜,通经活络,行走全身,以行药力。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化瘀药同用,体现了益气活血法,使气虚得补,经络得通,补气而不壅滞;二是黄芪用量独重,5倍于方中活血化瘀药的总量,使气旺血行,活血而不伤正。 补阳还五汤其实就是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并加黄芪、地龙。本病案中没有去除生地,其实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补阳还五汤。 加丹参增强活血化瘀之功。 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茯神养血安神;加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 加蔓荆子升利头目。 加陈皮健脾燥湿。 白芷是阳明经最重要的引经药,能引药至头面,以化其头痛之疾。而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范围正好包括左眼周围。 白芷一物,颇为传奇,甚至简简单单一味白芷均可起效。古方都梁丸,就是只用白芷一味入药。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