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直之症莫惊慌,温阳寒散、化瘀排痰,中药调治病可痊

 中医药方便 2025-01-04 发布于四川
作者   中医张胜兵

强直性脊柱炎,这个被称作“不死的癌症”的疾病,与常见的颈腰疾病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让脊柱的各个节段逐渐融合,使得原本灵活的脊柱变得像一根僵硬的棍子,失去了弯曲和伸展的自由。随着时间的推移,骨密度下降,骨头变得异常脆弱。

这种疾病的发作悄无声息,进展缓慢。最初,患者往往会在腰骶部感到钝痛,尤其是在早晨醒来时,这种疼痛会特别明显,常常是一侧的间断性疼痛,夜半时分痛醒,翻身都变得困难,而稍微活动一下可能会得到一些缓解。随着病情的恶化,疼痛会从腰椎蔓延至胸椎、颈椎,导致相应部位的疼痛或脊柱畸形。

在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强直性脊柱炎”这个病名,但根据其症状,可以将其归类于“痹证”的范畴,有着“龟背风”、“竹节风”、“骨痹”、“肾痹”、“大偻”等称谓。中医认为,此病与风、寒、湿三邪侵袭以及脏腑功能的虚弱有关。在治疗上,中医通常采取温里散寒、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等方法。

我曾遇到一位患者,他患有强直性脊柱炎,27年来四处求医,背痛的折磨让他苦不堪言。然而,在经过中药的精心调理后,他的不适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无疑给了他新的生活希望。
下面,跟我一起来看看我的辨证用药思路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病情分析     



【患者】原某,男,69岁
【主诉】背部疼痛二十七年,加重一周
【现病史】患者自诉背部疼痛二十七年,经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四处求医27年未果,背部一直疼痛,现出现弯腰,扭颈皆不适,四年前脑梗出现半边肢体知觉障碍,此后出现左眼周围疼痛至今,观其面容憔悴,面色无华,纳可,大便无便意,时有一周不解大便,小便可,偶失眠多梦。
【症见】舌暗红苔白腻边有齿痕舌下瘀阻舌体左歪。左关小豆沉取滑涩,右脉沉滑涩。







读完主诉和病史资料,可知患者按西医的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根据主诉“背部疼痛二十七年”和症状,中医诊断为痹症

风邪善行数变,易侵袭人体上部及经络,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痰浊作为病理产物,易随气机升降而流窜全身,阻滞经络。风痰相搏,阻于眼部经络,可引起左眼周围疼痛。

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患者背部疼痛二十七年,说明病程较长,已形成慢性痹症。

气虚则血行无力,血瘀则脉络不通,导致脑部局部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出现半边肢体知觉障碍。

长期的气虚血瘀,加之疾病消耗,导致气血亏虚,无法滋养面部肌肤,出现面容憔悴、面色无华的症状。

气虚血瘀、痰浊内阻等病理因素均可影响心神,导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的症状。

气滞则气血运行不畅,血瘀则脉络受阻,影响肠道的蠕动和排便功能。加之气虚推动无力,更易导致大便秘结。同时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无力,也易导致便秘。

苔白腻,边有齿痕说明脾虚生湿、湿聚成痰。

舌暗红、舌下瘀阻说明淤血严重;舌体左歪是中风之象。

左关小豆沉取滑涩,右脉沉滑涩则是痰瘀互结之象。

综上,该患者为风痰阻络,气虚血瘀之证,故治以祛风化痰,通经活络,补气安神,活血化瘀。方用牵正散阳和汤补阳还五汤加减

     治疗过程     

全蝎10克、僵蚕10克(牵正散)、蜈蚣2条、乌梢蛇10克、钩藤15克(后下)、天麻1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白芷10克、蔓荆子10克、熟地30克、鹿角胶10克、麻黄3克、肉桂3克、炮姜3克、炒白芥子6克(阳和汤)黄芪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地龙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补阳还五汤)、生地10克、丹参30克、酸枣仁30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5克、茯神15克、陈皮15克。10剂。
注:绿色部分为牵正散;红色部分为阳和汤;黄色部分为补阳还五汤。
同时为患者配制丸药一疗程,配合水药同时服用。
二诊:面色恢复一些,失眠改善,其他症状无变化。继续服用上方10剂。
三诊睡眠时间可维持6小时,弯腰、扭颈不适减轻。自诉皮肤瘙痒,这是由于湿郁化热所导致的,因此加牡丹皮10克清热凉血,蛇床子18克、白鲜皮15克,清热燥湿止痒。10剂。
四诊:背部疼痛、左眼周围疼痛减轻。因此去掉全蝎。10剂。
随后,在持续的治疗过程中,进行了多次的药物加减调整。直至第九次诊疗时,患者欣喜地反馈,疼痛症状得到了显著的缓解,现在前屈后伸大有改善,弯腰时能达到约30度的幅度行走时步伐自如,甚至能够轻松地步行超过1000米。面色红润,排便顺畅。

      方药解析     

1.牵正散

本方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基础方,方用白僵蚕祛风痰、解痉挛;全蝎祛风止搐。去掉白附子,加蜈蚣、天麻、钩藤、乌梢蛇增强祛风化痰的功效。

2.阳和汤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阴血,填精益髓,此为“阴中求阳”之法,使阳气生化有充足的物质基础;配用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药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用肉桂、炮姜温阳散寒通血脉,以治其标。用少量麻黄,开腠理,以宣散体表之寒凝;用白芥子祛痰除湿,宣通气血,可除皮里膜外之痰,两药合用,既宣通气血,又令熟地黄、鹿角胶补而不滞。

综观全方,补阴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药与滋补药配伍,使寒湿得宣而不伤正,精血得充而不恋邪,用治阴疽,可化阴凝而布阳和,故名“阳和汤”。

3.补阳还五汤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为君药,意在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使祛瘀而不伤正。当归长于活血养血,化瘀不伤血。与黄芪同用为“当归补血汤”,能补气生血,既弥补经脉血瘀而致的血虚不足,又使活血通络而不伤正。川芎、赤芍活血和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性善走窜,通经活络,行走全身,以行药力。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化瘀药同用,体现了益气活血法,使气虚得补,经络得通,补气而不壅滞;二是黄芪用量独重,5倍于方中活血化瘀药的总量,使气旺血行,活血而不伤正。

补阳还五汤其实就是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并加黄芪、地龙。本病案中没有去除生地,其实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补阳还五汤。

加丹参增强活血化瘀之功。

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茯神养血安神;加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

加蔓荆子升利头目。

加陈皮健脾燥湿。

白芷是阳明经最重要的引经药,能引药至头面,以化其头痛之疾。而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范围正好包括左眼周围。

白芷一物,颇为传奇,甚至简简单单一味白芷均可起效古方都梁丸,就是只用白芷一味入药。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