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4个常用药对

 陈鑫医生图书馆 2025-01-04 发布于河南
  1. 麻黄与桂枝:麻黄具有发散风寒、宣肺平喘的功效,桂枝则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两药相配,可增强发汗解表之力,适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等症状。

  2. 知母与黄柏: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则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两药合用,能增强清热泻火之力,适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等症状。

  3. 人参与黄芪: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黄芪则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两药相伍,可增强补气固表之力,适用于气虚乏力、自汗盗汗等症状。

  4. 当归与白芍: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则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两药合用,能增强养血调经之力,适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等症状。

  5. 陈皮与半夏: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则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两药相配,可增强燥湿化痰之力,适用于痰湿内阻、咳嗽痰多等症状。

  6. 白术与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则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两药合用,能显著增强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水肿尿少、心悸失眠等症状。

  7. 川芎与丹参: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丹参则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两药相配,可增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症状。

  8. 金银花与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连翘则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两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倍增,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等症状,以及痈肿疮毒等热毒炽盛之证。

  9. 枸杞子与菊花: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菊花则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两药相伍,可增强滋补肝肾、清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腰膝酸软等症状。

  10. 附子与干姜: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干姜则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两药合用,能显著增强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以及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11. 黄芪与当归: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当归则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两药搭配,能显著增强补气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症状。

  12. 石斛与麦冬: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麦冬则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两药相伍,能显著增强养阴生津、清热润肺的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所致的口干舌燥、烦热口渴、干咳少痰等症状。

  13. 天麻与钩藤: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钩藤则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两药合用,可增强平肝息风、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手足麻木、抽搐痉挛等症状。

  14. 杜仲与续断: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续断则补肝肾、续折伤、强筋骨。两药搭配,能显著增强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胎动不安等症状。

  15. 川贝与桔梗:川贝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桔梗则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两者结合,可增强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肺热燥咳、痰黄黏稠、咽喉肿痛等症状。

  16. 茯苓与白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白术则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两药并用,能显著增强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食少便溏、水肿尿少、心悸失眠等症状。

  17. 熟地黄与山茱萸: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山茱萸则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两者合用,可增强补肾填精、收敛固涩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遗精滑精、崩漏带下等症状。

  18. 黄连与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则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安胎。两药合用,可增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热病烦渴、胎动不安等症状。

  19. 丹参与三七: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三七则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两者并用,能显著增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脘腹胁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状。

  20. 荆芥与防风: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1. 桑叶与菊花:疏散风热,明目,适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

  22. 石膏与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

  23. 黄柏与栀子: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用于湿热黄疸、热毒疮疡。

  24. 蒲公英与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肿疔疮、乳痈。

  25. 板蓝根与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病发热、咽喉肿痛。

  26. 生地黄与玄参: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27. 牡丹皮与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病发斑、血瘀经闭。

  28. 丹参与红花: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用于血瘀经闭、痛经。

  29. 桃仁与红花: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用于瘀血阻滞、肠燥便秘。

  30. 川芎与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血瘀气滞诸痛证。

  31. 三棱与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癥瘕积聚、食积胀痛。

  32. 益母草与当归: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用于月经不调、水肿尿少。

  33. 艾叶与炮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用于虚寒性出血、痛经。

  34. 仙鹤草与白芨:收敛止血,用于各种出血证。

  35. 大蓟与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用于血热出血、热毒疮疡。

  36. 白茅根与芦根:清热凉血,生津止渴,用于热病烦渴、血热出血。

  37. 黄芪与白术:补气健脾,用于脾气虚弱证。

  38. 党参与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用于气虚欲脱、脾肺气虚。

  39. 甘草与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药性,用于脾胃虚弱、心悸失眠。

  40. 山药与扁豆:补脾益气,用于脾虚食少、泄泻。

  41. 当归与熟地黄:补血调经,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

  42. 阿胶与白芍:养血敛阴,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

  43. 桑寄生与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用于肝肾不足、风湿痹痛。

  44. 肉苁蓉与锁阳:补肾阳,润肠通便,用于肾阳虚衰、肠燥便秘。

  45. 巴戟天与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肾阳虚衰、风湿痹痛。

  46. 菟丝子与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用于肾虚腰痛、目昏不明。

  47. 五味子与山茱萸: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咳虚喘、遗精滑精。

  48. 浮小麦与麻黄根:固表止汗,用于自汗、盗汗。

  49. 乌梅与五味子: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

  50. 石菖蒲与远志:开窍宁神,化湿和胃,用于痰浊蒙蔽心窍、神志昏迷。

  51. 茯神与酸枣仁:养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健忘多梦。

  52. 合欢皮与夜交藤: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用于心神不宁、烦躁失眠。

  53. 天南星与白附子:祛风痰,解痉止痛,用于风痰眩晕、中风痰壅。

  54. 半夏与天南星:燥湿化痰,散结消肿,用于湿痰寒痰、痈疽肿毒。

  55. 瓜蒌与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黏。

  56. 杏仁与桔梗: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57. 紫苏子与白芥子:降气化痰,温肺止咳,用于痰壅气逆、咳嗽痰多。

  58. 旋覆花与代赭石: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用于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59. 葶苈子与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水肿胀满。

  60. 枳实与厚朴:行气消积,燥湿除满,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

  61. 木香与槟榔:行气止痛,消食导滞,用于脘腹胀痛、食积不化。

  62. 沉香与檀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用于胸腹胀痛、胃寒呕吐。

  63. 大腹皮与槟榔:行气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64. 川楝子与延胡索:行气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

药对在药方中的作用,主要体现:
  • 增强疗效:药对中的药物相互协同,可以增强彼此的疗效,使得整个药方在治疗特定病症时效果更佳。例如,一些温阳药与补气药相配,可以共同提升机体的阳气和正气,从而更有效地抵御外邪。

  • 调和药性:有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峻烈,单独使用时可能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而通过与其它药物配伍成药对,可以调和药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一些清热解毒药与滋阴药相配,既可以清热泻火,又不会过于伤阴。

  • 扩大治疗范围:药对可以拓宽单个药物的治疗范围,使得药方能够针对更多症状进行治疗。例如,一些活血化瘀药与行气药相配,不仅可以治疗血瘀症状,还可以缓解气滞引起的疼痛。

  • 提高用药安全性:通过合理的药对配伍,可以降低药物之间的毒性反应,提高用药的安全性。例如,一些有毒药物与解毒药相配,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 

相关文章:链接–《大仰堂六经脉证问诊单(附舌像的拍照规范要求)
医案偶得自我问诊六经辨证
中医摘录泻心汤类附子汤类
柴胡汤类桂枝汤类麻黄汤类
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