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的岛屿上,生活着一种活到90岁还不会飞的鸟类,凭着把自己退化成“走地鸡”和其自身的蠢萌,而成为了濒危动物。 它有着鹦鹉的身体,却长了一张酷似猫头鹰的大脸。生性懒散,因为在遇到危险时只会倒在地上“装死”,所以被称为鸟类中的“傻狍子”,它就是鸮鹦鹉。
有人说它是史上最笨的鸟,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它真的像人类说的一样那么笨吗? 完美适应环境的鸮鹦鹉 大多时候,鹦鹉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很聪明的一种鸟类,但凡事都有例外,鸮鹦鹉似乎是鹦鹉家族中那个“拖后腿”的存在。 作为鹦鹉家族中比较“奇葩”的存在,它不仅是世界上唯一不会飞的鹦鹉,更是因为有着重达8斤的体重,让其行动起来显得很笨重。在很多时候,可以说是就连鸡都比它灵活很多。
也因此很多人认为,鸮鹦鹉就是个憨憨,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它们如今的样子,实际上是它们通过聪明的进化而得到的结果。 众所周知,新西兰因其地理位置几乎与世隔绝,所以岛上没有大型捕食动物。而且这里的气候宜人,植被生长茂盛,曾一度成为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天堂,已经灭绝了的恐鸟就曾生活在这里。 而鸮鹦鹉作为新西兰特有的物种,更是高度适应这种环境的动物,它们之所以不会飞,其实是因为它们不需要。它们是以植物为食的鸟类,而岛上植被丰富,基本上足够它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相比起天空,它们在地面上生活会更安全。
因为虽然它们不需要担心受到大型食肉动物的攻击,但在新西兰也曾生活过像新西兰隼这样的多种猛禽。为了躲避这些靠视觉捕猎的天空霸者的攻击,鸮鹦鹉才选择到地面生活,并且它们还会利用自己一身柔软的绿色羽毛,使自己与周围的草木完美融合在一起,让这些捕食者无法轻易的发现它。 所以鸮鹦鹉不会飞,并不是因为它笨,而是它在这种特定的生存环境下,顺应自然进化的表现。而且虽然它们不会飞,但是它们很擅长跑,别的鸟类可以飞到树梢上觅食,它们也可以靠着坚硬的喙和强壮的双足配合着爬到树梢上寻找食物。
它们退化的翅膀在爬树时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甚至就算是它们一时不慎从树上跌落了下来,它也能使劲儿扑腾着自己的翅膀,让翅膀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降低下坠的速度让自己来个“软着陆”。 而且因为不再需要飞行,那么它们也就不再需要保持轻盈的身材。它们会积累大量的身体脂肪,与此同时,也会提升身体的强壮程度和骨骼的结实程度。而且其厚实的羽毛和胖胖的身躯,也是能起到减震的作用的,所以就算是从树上掉下来,也不一定就会受伤。 因为这种适应能力,鸮鹦鹉在新西兰的生活可以说是十分安逸的。不过也正是这种安逸,为它们埋下了濒危的隐患。 一夫多妻制的鸮鹦鹉 一般情况下,因为食物充足并且没有什么天敌,鸮鹦鹉的寿命都在60岁以上,最长的甚至可以活到90岁,因此它们会像人类一样,先享受一段青年期的“单身”生活后,才会进行繁殖。 雄性鸮鹦鹉在五岁以前,不会开始它们的求偶行为,而雌性要到9岁至11岁才会开始寻访异性。鸮鹦鹉仿佛生来就没有什么繁衍后代的“使命感”,尤其是其雌性,基本上平均五年才会生育一次小鸟。 它们的求偶方式也是所有鹦鹉当中最奇特的。它们是唯一实行“一夫多妻制”的鹦鹉,并且在求偶季到来时,雄性鸮鹦鹉会聚集在一个宛如竞技场的地方,划出属于自己的圆盘形凹坑,并通过表演其独有的舞蹈和演唱来吸引雌性。
为了吸引雌性,雄性鸮鹦鹉会发出一种嘹亮而低频的鸣叫,这种声音甚至能传播到5公里之外,它们每天平均鸣叫8小时,整个鸣叫过程甚至长达3-4个月左右,它们也将会因此失去近一半的体重,所以日常脂肪的堆积对它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但在这场求偶大作战中,并不是每一只雄鸟都能得到雌鸟的回应。有魅力的雄鸟,会受到众多雌性的宠爱,而没能得到回应的单身鸟就会孤独终老。它们的相遇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在交配完成后,雌雄的关系就会宣告结束,不会结成伴侣。
一般交配完成雌鸟就会回到自己的居住地独自生育幼鸟,并且会花3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哺育幼鸟,有的甚至会哺育长达6个月之久。而雄性则会继续留在竞技场等待别的雌鸟的到来,并不会参与到照顾幼鸟的这个过程中来。 这种“聚集式”的求偶方式有着讲究运气的成分,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鸮鹦鹉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因为雌性不一定会愿意来到竞技场完成交配。并且随着人类的到来,鸮鹦鹉还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交配。 因人贪欲濒临灭绝的鸮鹦鹉 自从不速之客欧洲殖民者登陆上这个世外桃源,鸮鹦鹉的命运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因其羽毛是天然的绿色,便被人用作衣服上的饰品,因为其像渡渡鸟一样有着亲近人的特征,所以在遇到人时不仅不会逃走,还会傻乎乎的凑上前看看,所以也很容易被捕捉。
而且,因为鸮鹦鹉体内自带果香,更是成为了人类餐桌上的佳品。对于爱吃肉的入侵者来说,比起渡渡鸟,人们更青睐鸮鹦鹉的身子,这大概就是“鸟本无辜,怀香其罪”吧。 如果说因为人的贪欲,让本就数量不多的鸮鹦鹉雪上加霜,那么由人类带来的,原本在新西兰不存在的猫、狗、鼠、鼬等哺乳动物,更是一脚把鸮鹦鹉踹进了濒危的行列。 因为鸮鹦鹉不能飞,无法逃过外来食肉动物的追击。它们遭遇危险时,常常会一动不动进入僵直状态,很多人觉得这是其愚笨的表现,但其实并不是。因为在人类到来之前,它们只需要面对来自天空的视觉性捕食者,这种“假死”的自保方式,加上完美的拟态“隐身”技能,猛禽是很难发现它们的。
但像猫、狗等这样的外来捕食者,是靠嗅觉捕食的,所以鸮鹦鹉的自保方式才没了作用。不仅是成年鸮鹦鹉,还有它们的蛋和幼鸟,也都遭到了入侵肉食动物疯狂的捕食。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鸮鹦鹉,面对外来捕食者时,往往都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据统计,光凭家猫,一年就能捕食鸮鹦鹉的幼鸟2600万只。 尤其是鸮鹦鹉这种“聚集式”的求偶方式,更是为捕食者提供了大好的捕食机会,它们发出的鸣叫和自身自带的果香,都只会让捕食者更容易找到它们的位置。 因为欧洲殖民者的无节制索取,和外来捕食者的捕食,导致曾经遍布满岛的鸮鹦鹉濒临灭绝,陷入了几乎绝种的危机,最少的时候,仅存甚至不超过五十只。
直到20世纪末期,鸮鹦鹉的保护计划正式启动,新西兰政府才开始想方设法保护鸮鹦鹉。用了整整30年,才勉强把65只的种群提高到154只。 动物在特定的环境下,是会顺应自然进行有智慧的演化的。它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存策略,而人类因为自己的贪欲,破坏了这种平衡。要知道,毁灭有多轻而易举,恢复就有多艰难。如今,只是要保护一个这么小数量的种群,却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以及数以亿计的资源资金投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