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经典!蒲辅周治疗多汗的医案,用药少,学问多,宛如甘醇老酒

 李明谦 2025-01-05 发布于广东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近些年,有一种声音在中医圈子里回荡。这就是,真正能治病的中医,没有了。

真没有了吗?我觉得未必。但不如想象的那么多,是肯定的。

问题出在哪呢?我自己觉得,还是对经典的传承和学习不够。踏实钻研的人少,自然会影响整体的执业水平。

所以,文老师还是想抓住每一次书写文字的机会,来向你展示,中医大家悬壶济世的风采。

现在我说的,就是中医大家蒲辅周前辈的一则医案,非常有代表性,值得一品。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48岁。这个人素来身体比较虚弱,容易头晕、目眩,而且容易出汗。

大概在一个星期之前,此人不知为何,忽然就昏倒了。昏倒以后,经过急救,患者醒过来了。但是从那以后,此人就开始心慌、气短、头晕、目眩、嗜睡,出汗比从前还多。白天出汗,晚上更出汗。


怎么才能好转一点呢?患者一心求治中医。针灸,用过。汤药归脾汤加味,也用过。但都不好使。

最后,此人慕名求治蒲辅周前辈。

刻诊,患者舌质正常,但是没有舌苔。脉象看,患者寸脉和尺脉偏沉细,但是比较有力,关脉弦数。

了解到这些以后,蒲辅周前辈书方一首,但见:

酸枣仁9克,知母3克,川芎3克,茯神6克,炙甘草3克,白蒺藜9克,珍珠母12克,石决明12克,女贞子9克,怀牛膝6克,地骨皮6克,龟板12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连服数剂之后,汗出现象大大减轻,只是觉得心慌和疲惫感,依然明显。

这时候,蒲辅周前辈出了一张丸剂的方子,这就是炒柏子仁60克,枸杞子30克,麦冬24克,当归18克,石菖蒲18克,玄参30克,茯神18克,干地黄60克,炙甘草18克,地骨皮30克,炒枣仁30克。这些研细末,做成蜜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用一丸。

就这样,患者以丸药调养,直至痊愈。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在蒲辅周前辈的相关医案专著中,有所收集。

好,我们就一起分析一下,蒲辅周前辈这张医案,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实,这个患者的舌脉特点,还是比较突出的。

你看,这个患者虽然舌质正常,但是没有舌苔。没有舌苔说明什么?一个是脾胃差,气血生化不足,胃气根本上不来,形成不了舌苔。其次,就是阴虚。阴不足,所以没舌苔。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脉象看。


患者关脉弦数。脉数,意味着有热。这一下就看出来,患者是阴虚有热。没有舌苔的原因,找到了。

患者肝脉弦,说明肝气失和。于是肝阴不足的问题体现出来。肝阴不足,有内风,所以患者平时就容易头晕、目眩,最近这一次还无故晕倒,不省人事。

接下来,重点来了。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则肾阴亏虚。肾阴虚,所以患者尺脉沉。肝属木,心属火,肝为母脏,心为子脏。肝阴肝血不足,母病及子,所以患者心阴心血不足。她的心慌、气短等症状,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键是,患者还特别容易出汗,而且在发病前就多汗。为啥?最初,那是肝阴不足,虚热内扰而汗出。汗为心之液。等汗出多了,自然就耗伤心气心血。心气无法固摄心液,所以后来患者这个汗就越出越多,几乎无法控制。

到这里,患者的问题分析出来了。这就是,素来肝阴不足,虚热内扰,肝阳得不到潜藏,于是化生内风,同时又心血不足。

所以,治疗起来,务必滋补肝阴,潜藏肝阳,然后滋补心血。患者之前用过归脾汤加味,虽然滋补心血、安养心神的功效具备,但毕竟无法补肝阴,潜肝阳,所以效果就不好。

那么,蒲辅周前辈是怎么用药的呢?再来回顾——

酸枣仁9克,知母3克,川芎3克,茯神6克,炙甘草3克,白蒺藜9克,珍珠母12克,石决明12克,女贞子9克,怀牛膝6克,地骨皮6克,龟板12克。

这个方子,显然是酸枣仁汤加减。

滋补肝之阴血,这里用到酸枣仁、女贞子、龟板。知母清肝之虚热,又可以滋补肝肾之阴。

潜镇肝阳,这里用到珍珠母、石决明、龟板。刺蒺藜和川芎,可以疏肝气。怀牛膝,引血下行,也有一定辅助平肝阳的作用。

最后,以茯神辅助安神。以地骨皮清虚热。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后来,患者它证均有所好转,唯有心慌疲惫之感,所以改用滋补阴血的丸药善后。炒柏子仁重用60克,补养心血,加枸杞子、麦冬、当归、干地黄、炒枣仁一起滋补心血。

总之,这张医案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蒲辅周前辈对辨证可谓明察秋毫,丝丝入扣,而且用药章法井然,直中病机,没有一味药是多余的。

这样的诊治过程,可以说就像一瓶老酒。无论什么时候品,都唇齿留香啊。

还是那句话,会治病的中医,真的越来越少吗?

文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多向中医大家学习,多揣摩品读人家的医案,就一定能从中得到进步和营养。当那种独特而准确的辨证思维,深深烙印在我们脑海中时,我相信,我们当代中医人的临证水平,一定会得到长足的进步。会治病的中医,一定越来越多。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