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是做老师的,她家境不错,家有余粮,某一天她突然对老师这个职业感到厌倦,想要辞职停下来休息下,好好思考自己想做什么,当她跟丈夫商量这件事的时候,却遭到了出乎意料,前所未有的反对,最终跟丈夫大吵了一顿,最后丈夫给了她这样的一个选择:要么继续做老师,要么生小孩全职做主妇。” 她是个从小听爸妈话长大的人,从来没做过什么重要的人生决定,面对丈夫给她的最后通牒,她不知所措了,于是向朋友征求意见,到底该怎么选择? 各位网友,你觉得她该怎么选呢? 或许有些人已经发现了不对劲:她以为自己在做选择,其实她别无选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人生中的大陷阱:霍布森选择效应:被欺骗的客户 这个效应故事来自1631 年一个在英国剑桥卖马的商人霍布森,他的马圈中有很多类型的马,而且马的价格很便宜,然后他跟所有买家说,想买什么马都可以,随便挑,随便选。 然而霍布森的马圈出口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根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 客人在里面兜兜转转,挑来挑去,最后自以为在众多选择里做出了最好的选择,付了钱,领着一只不怎么样的马,开开心心走了。 但其实从一开始,客人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马圈出口的大小决定了客人选择的质与量都不高,他所做的“选择”,不过是一种受到限制的假选择罢了。所以它是一个陷阱。 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霍布森选择效应在我们生活与职场上随处可见,例如文中开头的朋友就是个如此,丈夫说给她两个,但实际上是不给她选择余地,那不叫选择,那叫做看似尊重你。 而在职场上,很多人也可能遭遇过类似的体验: 领导告诉你,你可以放开手脚,自己选择岗位和创建项目进行工作,表面上好像很开放,让你有发挥自己实力的空间,但他实际上给予你的要求和选择,例如,只提供两个岗位,或者给项目设定条件,迫使你不得不在极其有限(通常质量还很糟糕)的选项里做决定。 你以为你有选择的权力,事实上你只是一直在被牵着鼻子走,不但专业能力原地踏步,曾经有的创造力与想法也会慢慢被扼杀掉,到最后,你可能还会怀疑:我的能力是不是很糟糕,明明领导给了我选择岗位的自由,我还是选择错了。 然而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实力。 道理很简单,任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管理界有句话:“如果你眼前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的话,这条路通常是错的。” 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是一个陷阱,你最终被迫“自愿”选择了一个自己根本不愿意不想去的方向。 如果你对人生、对职业生涯有目标,也对理想生活有自己的想象,那请告诉自己,路有很多条,每一条也都有不一样的走法,不要让别人告诉你该怎么做,也要随时注意自己是否放开心胸、接纳各种观点、尝试不一样的事情、跳出框架考虑不同选择,这样才能免于自己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把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别无选择。 很多人会在突然清醒的时分,突然意识到自己怎么过着这么平庸的人生、拥有一个完全没有情调与刺激可言的生活,并永远重复做着了无新意又没有意义的事情。原因或许不复杂,因为在人生路上,他们曾不断掉入“霍布森选择效应”心理陷阱,却不自知。 都说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上,但真的如此吗?你的人生是你在多样化对比筛选下的选择出来的,还是只是“被迫”在没有余地的选择出来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