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我深切感受到善于和患者沟通的重要性。也时常在反思,有没有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把患者当作亲人一般用心去体会他们的心情。一路走来,从最开始的刻意揣摩到掌握技巧,再到现在仿佛形成了“心记忆”。良好的医患沟通不光保证了诊疗效果,也让自己收获良多。 建立信任感是诊疗的前提 古代有“不信者不治”的医训。但信任不是患者单方面的事情,医生得表现出让患者信任的态度和能力。利用中医诊疗手段,提前把自己拿得准的初步判断告诉患者,就会给患者建立起信任感。 2023年,一位肩胛伴上肢胀痛的患者找我电话咨询。刚听完他的叙述,我就用三句话获得了他的信任。第一句是“你把头偏向左后方,疼痛是不是马上加重?”患者照做以后马上说“加重了,确实加重了”;第二句是“你把左手放头上,是不是疼痛马上缓解?”患者照做后立刻表示“减轻了,确实减轻了”;第三句是“你目前的症状是因颈5/6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压迫了臂丛神经所致”。患者对比了一下核磁共振报告,说“杨医生你太神了,你还没看到我人,就把我的病说得确凿无误”。有了这种信任,以后的治疗就简单了。 善用语言交流技巧增加患者信任 出于对疾病的担心,患者往往都会感到紧张,医生就需要营造宽松的诊疗氛围。这样才能让患者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患病经过和自身感受。医生也才能真正掌握疾病起因、发展过程,以便对患者当下的状况作出准确判断。 打个比方,一听口音是渝东南的患者,我就会主动讲我老家也是黔江的,双方一下就亲近许多,遇见同姓的攀“家门”,遇见与母亲同姓的攀“表亲”等,能一下拉近与初诊患者的距离,让患者很舒适,表述也就更自然。 有一次,一个老患者带90岁的老母亲来看病,老人家精神矍铄,谈吐不凡,见我这是个小诊所后就有点犹豫。我和她女儿倒是挺熟的,我对她女儿说:“你妈妈一看就是百岁老人的胚子,等百岁酒时我来讨杯酒喝,沾沾福气。”一句话就把老人家哄得喜笑颜开,后面的沟通就顺畅了,并圆满完成了治疗。从此以后,当遇到类似疾病时,老人家还非找我看病不可。 视患者为亲人般用心呵护 “不怕西医笑嘻嘻,就怕中医眉眼低”,说的就是患者非常敏感,对医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是表情都非常在意,会进行很多“脑补”。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医生需要换位思考,与患者“共情”。 有一次,我接诊了一位肩胛区域伴上臂外侧疼痛的中年女性患者,体格检查排除了根性痛与局部软组织的问题,但是有夜间疼痛加重的现象。我有点怀疑是肿瘤引起的,于是就想问“你最近体重有没有明显减轻?”但我突然意识到这样不妥,因为现在网络发达,在网上搜索“体重明显减轻”很可能会出现“癌症”结果,患者也肯定会被吓到。所以我当即换了种说法,问:“你最近半年长胖了没有?”患者回答没多大变化。这样我既得到了需要的信息,更呵护了我亲爱的患者。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这不就是“视患者为亲人”的医疗实践吗?这一瞬间,我感觉在医患沟通的路上,我有点“入道”了的感觉。我领悟到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绝不是单纯的语言、话术、技巧,真正的沟通一定是用“心”才能完成的,它是一种相互共情、互相关爱的人际交往模式。医患关系应该是这个世界上一种温暖美好的情感。(杨宗胜 重庆两江新区中医院)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