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和锦里,本来并未列入本次成都的行程。第一次访水井坊和望江楼,未能如愿,离开望江楼时,天色已晚,天空中还落起了小雨,想想就这样空手而归,实在是有些遗憾,临时决定去看看锦里的夜色。 汉代蜀地的丝绸业已经十分繁荣,蜀汉时置锦官,成都也因此得名锦官城。濯锦之江称作锦江,织锦工匠的聚集地便为锦里。 如今的锦里古街依附于武侯祠外,凭借武侯祠的人气,每天都是游人如织。杜甫有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武侯祠位于古城西南,现在则早已成了闹市。杜甫草堂位于城西,离此并不算太远,当年也属于城郊。 公交车停在了武侯祠大门,雨依然不紧不慢地下着。武侯祠的大门早已关闭,门前聚集了大量游客,人们在雨中焦急地张望,想早点坐上车,回到自己临时的港湾,躲避这寒夜的冷雨。 我则把帽子手套全都裹好,毅然走进这雨中。成都的冬天大概就是这样,总是阴沉沉的,前两天出门时专门带上了雨伞,结果都没有用上。今天索性没拿,结果偏偏雨就下来了。走在这雨中,感觉并没有太大的威力,加之身上的装备完全可以应对,便逆着人流走进锦里的大门。 应该要感谢这场雨,古街里的人虽然还是很多,但已经不再是摩肩接踵,行走起来也更加从容。夜逛老街,再加上下雨,人文古迹已很难细看,只能凑个热闹,而最好凑的热闹就是满大街的美食。至于变脸、盖碗茶等,之前在文殊坊已体验过,便不再有兴趣。 从章武街一直走到锦里古戏台,然后向西拐入九品街、乌衣巷和延熙大道,应该就到了锦里的核心,也是古街中最热闹的地方。青石板和小桥流水,在雨中竟然呈现出一种江南水乡的韵味。 街中有一个小广场,上面摆放着成片的躺椅,可惜雨水把游客都吓跑了,不然肯定会躺着一片享受掏耳朵的人。在旁边的摊位上寻觅钟意的美食,开始想尝试一下钵钵鸡,感觉有些辣,无意中看到肠包葱,以前没有吃过,便来了一根。 将整根葱穿入洗净的大肠中,吃前先切成段,然后放在铁板上煎至金黄,葱香混合着肉香马上就出来了。煎熟后装入纸碗,用竹签插着吃,可能是差点火候,葱心还有一点辣,吃了一根便不敢再吃,怕烧心。只吃肠衣和葱的外层,也算是有滋有味。 品尝过小吃,又在古街随便走了走,便从原路返回到武侯祠大街,准备坐公交回酒店。公交站边有家甜水面馆,号称老字号,趁着车还未到,便进去要了一碗担担面。 这次住在人民公园,附近也有一家老家号的甜水面馆,之前品尝过一次,但对甜水面的来历却不得而知。原来,从三国时期开始,蜀人从姜和茱萸中找到辣味的来源,然后用蜂蜜为菜肴提鲜,并和花椒一起,形成了甜麻的风格。渐渐,甜麻辣成了蜀地美食基因的三要素,而甜水面,则完美地将这三要素融会贯通。 根据酱料的不同,成都的面食又会变幻出五花八门的风味。这次成都之行,顿顿面条,竟然越吃越有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