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高氨氮废水时,尽管硝化菌主要负责氧化氨氮,它们通常被视为自养生物,但增加碳源对于提升污泥浓度依然至关重要。这是因为,除了直接参与硝化过程的自养硝化菌外,系统中还包含其他异养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需要碳源来生长和代谢,从而促进整个生物群落的活性和稳定性,间接增强对氨氮的处理能力。 关于碳氮比(CN比)100:5:1的设定,这是一个典型的好氧除碳工艺中的营养比要求。这一比例的来源基于对微生物生理需求和反应效率的综合考虑,旨在优化微生物群落的营养平衡,确保硝化过程高效进行的同时,支持其他辅助微生物的活动,比如那些参与有机物分解的异养菌。实际上,不同废水处理工艺确实有不同的CNP(碳、氮、磷)比要求,反映了各自处理目标和微生物代谢路径的差异: ①好氧除碳工艺追求高效的有机物氧化,故采用CN比100:5:1。 ②脱氮工艺更注重氮的去除,适宜的CN比在4~6之间,以满足反硝化过程对碳的需求。 ③除磷工艺则强调CP比15:1,确保有足够的碳源促进聚磷菌的生长和磷的释放。 ④厌氧除碳工艺环境下,较高的CNP比如300:5:1有助于促进厌氧条件下有机物的彻底分解。 每种工艺下碳源的投加计算需基于进水的营养成分分析,通过调整投料量使系统维持目标CNP比,从而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具体计算方法涉及复杂的生物学和化学平衡,包括评估现有微生物群落的代谢速率、废水的初始污染物浓度以及期望的处理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实际操作中,这通常需要借助专业的水质分析和工艺模拟软件,结合现场运行经验进行精细调整。 一、CNP比100:5:1这一标准的由来及其应用解释 1.适用范围明确:此比例特指好氧除碳工艺中的理想营养元素配比,并非适用于所有废水处理过程,如厌氧或脱氮工艺会有不同的CNP要求。 2.CNP成分解读: ①C(碳):通常表示为化学需氧量(COD)或生化需氧量(BOD),尽管两者均有其支持者,实际操作中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碳源的添加量,确保既不缺乏也不过剩。 ②N(氮):指的是总凯氏氮(TKN),涵盖有机氮和氨氮,但排除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③P(磷):一般以正磷酸盐的形式考量,其在计算中的争议最少。 3.比例来源解析: 说法一:基于Mc Carty在1970年的研究,他将细菌原生质的分子式估算为含碳比例52.4%,氮12.2%,磷2.3%。考虑到生物处理过程中约20%的BOD用于细胞合成,剩余80%用于能量代谢,因此推导出BOD:N:P=100:5:1的比例。 说法二:基于微生物的C:N比,细菌约为4-5,真菌约为10,活性污泥系统综合考虑后接近8。考虑到仅40%的碳源被用于细胞构成,故调整比例为100:5,磷的比例依据上述理论保持不变。 4.实际应用考量:在执行除碳工艺时,特别是针对降低COD的目标工艺(如普通活性污泥法),尽管理论上推荐CNP比为100:5:1,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发现总磷(TP)含量过量,往往还需辅以化学方法除磷以达到排放标准。因此,直接根据TP计算碳源可能导致投加量过大,实践中更倾向于依据氨氮的量来指导碳源的合理添加,以确保处理效率和经济性。 二、除碳工艺中碳源投加的简化计算方法 为确保除碳工艺的有效性,遵循以下简化的计算公式进行碳源的适量投加: 1、核心计算公式(式1): [Cm = 20N - C] 其中: Cm-指需额外补充的外部碳源量,以化学需氧量(COD)表示,单位为mg/l; 20-CN-代表基于工艺要求的碳氮比(C:N); N-为需去除的总凯氏氮(TKN)量,单位为mg/l。 C-表示进出水间碳源(以COD计)的差值,单位为mg/l。 2、计算所需去除的氮量(式2): [N = Ne - Ns] 这里: Ne-为进水样本中的实际TKN浓度,单位为mg/l。 Ns-为二沉池排放水的TKN限定浓度,即处理目标,单位为mg/l。 3、确定进出水的碳源(COD)差值(式3): [C = Ce - Cs] 其中: Ce-代表进水的原始COD浓度,单位为mg/l。 Cs-为二沉池允许排放的COD浓度上限,单位为mg/l。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我们可以系统地计算出在除碳处理中,为了达到理想的C:N比例,究竟需要向系统中额外添加多少碳源(以COD衡量)。这一过程首先识别去除氮素的需求量,接着分析现有的碳源供应与处理目标之间的差距,最终决定必要的碳源补充量,确保处理过程高效且符合环境排放标准。 三、脱氮工艺中碳源投加的简化计算方法 在硝化与反硝化处理体系里,由于内回流溶解氧的影响,实际碳源投加量往往与理论值有所偏差,因此在操作实践中,通常依据经验公式进行快速估算。脱氮系统理想的碳氮比(CN)建议维持在4至6之间,具体投加量可通过水质检测结果动态调整。 1、外部碳源投加量的简易计算公式如下(式4): [ Cm= 5N ] 其中, Cm-表示需额外添加的碳源量(以COD计),单位为mg/l; 5- 是一个经验常数,表示每去除1kg NO3N所需外加碳源量(以COD计)为5kg; N -是需通过外源碳去除的总氮量(TN),单位为mg/l。 2、需外源碳去除的氮量 ( N )计算(式5): [ N = Ne - Ns ] 其中, Ne-是二沉池出水的实际总氮浓度,单位为mg/l; Ns-是二沉池排放标准中的总氮限值,单位为mg/l。 3、实例计算: 假设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为10,000m³,二沉池出水总氮排放标准为≤15mg/L,氨氮≤5mg/L。当前氨氮达标,但总氮浓度 Ne测得为20mg/L,超出了排放标准。据此,我们计算外部碳源的需求量。 ①计算需去除的氮量: N = 20 - 15 = 5mgN/L ②应用公式计算外部碳源投加量: [ Cm = 5 x5= 25 mgCOD/L] ③计算每日所需外加COD总量: C0D=10^4 X25 X10^-3}= 250 kgCOD/d 根据不同碳源的COD当量,计算各碳源的日需求量: 乙酸: (COD当量1.07kgCOD/kg),需要 ( 250 / 1.07 = 233kg/d。 甲醇: (COD当量1.5kgCOD/kg),需要 ( 250 / 1.5 = 166.7 kg/d。 乙酸钠: (COD当量0.78kgCOD/kg),需要 ( 250 / 0.78 = 320.5 kg/d。 葡萄糖: (COD当量1.06kgCOD/kg),需要 ( 250 / 1.06 = 235.8 kg/d。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不仅得到了外部碳源的总体需求量,还针对不同碳源进行了具体的量化计算,便于实际操作与管理。 四、除磷工艺中碳源投加量的简化计算 在除磷过程中,聚磷菌在厌氧环境下释放磷以获取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吸收低分子有机物作为生存基础。因此,确保进水中存在充足的有机质,对促进聚磷菌厌氧生存及实现高效除磷至关重要。一般推荐进水的COD与TP比值大于15,以确保聚磷菌有足够营养底物,达到理想的除磷效果。 1、外部碳源投加量简易计算公式如下(式6): [ Cm = 15P - C ] 其中, Cm-代表需额外添加的碳源量(以COD计),单位为mg/l; 15-为推荐的CP比值; P-是需通过外源碳去除的总磷量(TP),mg/l; C -是进出水间碳源(COD)的差值,mg/l。 2、计算需外源碳去除的TP量(式7): [ P = Pe - Ps ] 其中, Pe -为进水TP浓度,mg/l; Ps-为二沉池TP排放标准,mg/l。 3、进出水COD差值 \( C \) 的计算公式为(式8): [ C = Ce - Cs ] 其中, Ce-是进水实际COD浓度,mg/l; Cs-是二沉池COD排放标准,mg/l。 4、实际案例计算: 假设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水量为10,000m³,进水COD为100mg/L,进水TP为11mg/L,二沉池出水COD需低于10mg/L,TP排放标准不高于1mg/L。根据以上信息,我们计算外部碳源的需求量。 ①计算需去除的总磷量: P = 11 - 1 = 10 mgP/L ②计算进出水COD差值: C = 100 - 10 = 90 mgCOD/L ③应用公式计算外部碳源投加量: Cm = 15 X 10 - 90 = 60 mgCOD/L ④计算每日所需外加COD总量: Cd=10^4 X60 X10^{-3} = 600 kgCOD/d 根据不同碳源的COD当量,计算各碳源日需求量: 乙酸: (COD当量1.07kgCOD/kg),需要 ( 600 / 1.07 = 560.8 kg/d; 甲醇: (COD当量1.5kgCOD/kg) ,需要 ( 600 / 1.5 = 400 kg/d; 乙酸钠: (COD当量0.78kgCOD/kg) ,需要 ( 600 / 0.78 = 769.2 kg/d 葡萄糖: (COD当量1.06kgCOD/kg) ,需要 ( 600 / 1.06 = 566 kg/d. 本计算展示了如何根据具体水质参数,简便快捷地确定除磷工艺所需的外部碳源投加量,并对比了不同碳源的用量,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