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声香味触法,每一帧都有力量,益博社工志‖益见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王玉 2025年1月6日,晴,周一 周一总是惊人的相似,匆匆忙忙,我特意看看窗台的花草,十五天一浇水,植物也会休眠。万物生光辉,太阳红彤彤,精气神会多三分。只剩下一个红薯,吃了饭带着一个馒头就上班,不论在哪里住总是穿一个城,似乎定位就在那里。我想照绿油油的麦田,也想乜斜一下老城的烟火气,白河岸边的料峭,不过偶遇了冬泳的人。 坐在办公室,分门别类的工作总要计划一下,分分谷堆,轻重缓急,自己要有判断。会长回来了正在开会春节前的安排,周三要开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发放仪式,要写主持词和讲话,还要联系记者。 周梦老师打来电话询问老南阳腊八粥的风俗,我想起胡群祥老师。胡老师刚开始说了解不多,后来又打电话说,南阳腊八粥,自己小时候听说是,原来日子苦寒,到了腊八,父母把粮食缸底腾腾,一过熬,然后吃到过年,让人们注意节俭,勤劳持家。过腊八节还有两条习俗。一是腊八粥“喂枣树”——用刀、斧砍破枣树皮,将腊八粥糊入斧痕谓之喂枣树,说这样可以多结枣。农谚有“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稍。”之说。其实,多结枣未必是因为给树喂了腊八粥。可能是那天天最冷,剥去老皮,会把隐藏在里边危害树木生长的虫卵冻死吧。其次,就是把腊八熬煮的腊八粥留一碗半盆,在之后的每顿饭里都放一点,直到腊月二十三“小年”。俗语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老人家常说:这样就会日日有余,顿顿不断! 是啊,日子过得真快,明天是腊月初八了。我又拿起电话给赵星辉老师打电话,赵老师说过了腊八都是年,人们喝了腊八粥就开始准备置办年年货,清扫屋子,制作各色美食,春节的氛围越来越浓了。在忙碌的操办中,一碗浓稠与糯甜的腊八粥最抚慰身心,金黄的小米、白胖的糯米、圆润的莲子、脆生的红枣、牙白的扁豆、青绿的葡萄干。 我又把电话打给郭老师,让周梦跟郭老师联系一下,最好让这些老南阳发挥光和热。郭老师说,腊月是最重要的月份,年末岁尾,又刚好处于农闲时,大量活动在腊月进行,腊八也是一个传统节日。60多年前的语文课本上就有一篇专门讲解腊八节来历的文章,文章中还教育人们要勤劳、不浪费粮食。小时候也听老人讲,城区的玄妙观每到腊八节,都会支起大灶,向人们施粥。”郭文学说。腊八粥,统一的是名字,具体食材并没有一定的要求。在南阳,过去都是家里的杂粮随意搭配,用豆类、花生等熬煮一锅粥。在腊八节一大早,一家人一起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象征着生活幸福美满。现如今,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口味越来越讲究,芹菜、胡萝卜、金针菇、黑木耳也入了锅,丰富了腊八粥的内涵。 把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叶富安老师的公众号做了修改,重新发还是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一人一世界,人总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跟叶七哥聊起来孩子教育,其实叶老师跟我父母的岁数差不多。孩子在东莞华为,华为上班17万人,一天就坐在电脑旁处理各种事情。我说人一辈子不尽然是工作,工作只是为了好好的生活,一味内卷和紧张,人就容易崩溃,情绪不稳当,没有自己的爱好和喜乐,人就缺发了自我。我说,你们不管习武也好,其他也罢,有自己一生的执着。也聊起好久不见的邢伟大哥,说是去一段在广东的孩子那里,现在郑州的工作也辞了,最近想休息一段。 中午回卧龙岗,给小妹打电话蒸米。太阳正好,我喜欢温暖的中午,光线明暗交错,穿行在其间。路上人并不多,只是到解放路口看起来人多了起来。外甥说要回镇平去帮忙妹夫干活了,寝室七八个人就有两个镇平人。我说护理也好,康复也好,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 去修已经坏过两三次的热水器。今天维修花洒又憋坏了,加热管又阻塞不工作,跟孩子说只好到十号放假,再让夹道维修师傅来修一修。 下午在办公室,慈善公园项目设计的几个老师过来,征询意见,我说一定要对自己的设计理念做出准确的表述,设计就是安排,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有血有肉,贴近实际,不管是那部分内容都要有血有肉。 看到孙家楼夜话群里关慧明老师的回忆录和古宛城记忆手绘,发了一个卖黄花苗苇子根、一个卖浆水、一个卖红豆腐的手绘,加上孙家楼夜话中郭文学老师和赵星辉老师的声音,很有韵味身临其境。 老南阳讲老南阳记忆——黄花苗苇子根。谁会在老南阳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也许大多数都会默默无闻悄无声息。但是,那些走街串巷,受尽困苦的人,因为一些举动就会被人深刻记忆。黄花苗苇子根,这个郭文学老师经常提起的人,吕兆航老师很熟悉,跟涂月超老师熟悉的孙老师更是跟这个老人有着往事。今天关慧明老师的一张手绘,老南阳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挎个筐卖黄花苗苇子根的绘画,引起了老南阳遐思。有人留言说, 北门外有一个天天喊卖黄花苗苇子根。郭文学老师说,是个残疾人,常见,后来不见了。当时我还是中学学生,此人约有四十多岁。 谁舀浆啊。一个70后的回忆老南关人,卖浆水的, 前面挂两个木桶,浆上面铺个荷叶。小时候拿个壶店里去装5分1毛的浆。好熟悉的画面,小时候每隔几天都要买一次这个阿姨卖的浆水,记得那时好像3分钱还是5分钱一大茶缸。那时的浆水还是在环城乡泥营青年场进的浆。这个卖浆水的姓陈。八十年代初我家返迁南阳家住南关街上,那时候年龄小老远听到一声声响亮的声音“谁舀浆",一直不知道卖啥哩,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个女人拉个大木桶水车才知道卖浆哩。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关慧明老师的手绘"舀浆"和赵星辉老师吆喝声,让人们一下子想起五十年代之八十年代,无论刮风下雨拉着浆水叫卖声,还有那个卖浆人的形象,记忆深刻,或许他们才是老南阳最生动的注脚。 卖红豆腐啊,红豆腐又叫血旺,用猪血、牛血、羊血制成。沿着新华路解放路工农路满街跑,这是多么形象的记忆啊。 下午六点天已黑。沈老师过来拿资料,说起这两年裁员厉害,各项工作都是一个人干好几样活,很累,家里事工作上的事很操心。毕竟明天腊八粥了,往年都是在街上买一点,今年准备买一点明早熬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