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斋诗序 张海鸥 景云兄是我敬重并且爱戴的人。能为他的诗集叙说几句阅读感受,我觉得荣幸并且十分情愿。 我们是七七级同窗,相识快四十年了。他是“文革”前的老高三,已任中学教师多年,在七七级属年长之列。甫入学,他便显示出相当优异深厚的文化基础和老成持重的长者风范,因此当选为班长。直到毕业,同学们都亲切而敬重地称他“老班长”,这称呼延用至今并将继续。在岁月中,“老班长”这个称呼悄然变化着内涵,大学时代的职事含义早已结束,剩下的就是绵长而且单纯的怀旧和敬爱之情了。 老班长读书多、学问好、文章好、书法好,性情也温润宽厚,表面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实际是一位内心很丰富、情怀很浓烈的男子汉。他既重情重义,富于文人意趣,又刚正不阿,处世有原则,有正气,肯担当,是《论语》所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仁义君子。 这部诗稿收入他的旧体诗词,以七言律诗和绝句为主,分作四编。第一、三、四编主要是性情之作,亲情、友情、爱情及个人生活感受。第二编写山林游历之乐趣。通观可知是他大学毕业后几十年工作生活心情的实录,是他自己的诗史和心灵史。 用平平仄仄的文体对自己的生活和心情进行诗意表述,他显得很自然很朴实很老练很得心应手,一如他为人处事的一贯风格。如《书斋自适》: 终日独斋俗念空,追文逐墨不忧穷。 高吟秋水滕王阁,默诵东坡赤壁行。 唐宋八家尝五味,兰亭一序叹三生。 兴来搦管随心写,暂却红尘未了情。 又如咏花中四君子之兰花: 人言君子异群芳,只爱幽居石罅旁。 不占春光明艳色,唯留清逸伴书香。 慎独尚雅,文心墨趣,清逸淡泊,这是他日常的心情和生活,真实朴素又端庄高贵,毫不做作。七律中间两联对仗工巧,形神俱佳,心境和艺境皆臻高致。 在清静的书斋中,景云是个很怀旧的人,过去的岁月和生活常常成为他的诗材。如《忆旧三首》之“饥荒岁月”: 饥肠辘辘如鸣鼓,软脚飘飘似踏棉。 郊野风寒多早墓,村墟雨冷少炊烟。 这不是淡淡的回忆,字里行间深含着亲历的艰辛、沉重、凄凉、悲哀、伤感,尤其可贵的是深沉的反思,如“回望文革”: 生死无凭名乱点,红黑有据派难分。 山呼海应称万岁,政堕人亡诉冤魂。 这是对荒唐往事的纪实性回忆,更是极沉痛的反思。细节选择十分精准,从而使小篇幅容纳大历史。流水对的形式很有效地增强了表述的力度。“万”和“冤”拗救,可见作者格律之熟练细腻。 亲情和爱情当然是他最愿意回味的。《结婚四十周年寄内子》序云: 岁月匆匆,人生苦短,揽镜自视,华发满颠;回首来路,虽无大起大落,亦饱尝苦辣酸甜。有贤妻陪伴,互慰互勉,家庭温馨,一生无憾,因作小诗赠内子,以谢倾身相许、濡沫终生耳。 夫妻情深如许,老照片自然时常入他诗眼诗心,如《重睹婚照赠内子》并序回忆当年恋爱结婚情景:“相约去县城滏阳河桥头照相馆照结婚照。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内子一身素装,一角粉红丝巾,青春靓丽,楚楚动人。”“共坐无言身暗许……永记天荒地老情。”婚后的日子,他们互相关爱。《赴上海途中》,因“内子腰痛未愈,外孙女感冒未痊”而“身坐车厢,心系家人”: 遐思默坐心难落,妻弱孙娇病未消。 惟愿天公多护佑,居家客外两逍遥。 诗人怀旧,故乡总是说不完的话题。《重访老屋二首》序云:“每年清明回乡,总要到老屋旧址驻足。童年时光,荒寒岁月,寸草春晖,故园情结,能不依依!”诗云:“老屋倾圮已多年,每至故庐总黯然”。“多少房前屋后事,都随逝水到心间”。《乡思》诗云:“近来多梦无余念,总在家乡老院中……草木有知迎似旧,光阴无语去如风。” 一切怀旧都出于对生活和生命的珍爱。而珍爱的表达并不只限于怀旧。景云兄是乐观通达爱美之人,他热爱生活的每一寸光阴每一处风景每一个朋友每一次回味忖度,并且善于用美丽的书法、美丽的文辞记录升华,凝为永恒。比如《重步滏阳旧堤》: 终生未了滏阳情,听惯船夫欸乃声。 童稚身随帆影长,青春梦逐柳条青。 沙滩酷暑日光浴,草垛中秋月色明。 树老堤残悲望眼,一湾碧水竟无踪。 《壬辰除夕感怀》: 腊尽春回又一冬,时光无奈太匆匆! 龙年春晚音犹在,蛇岁烟花味更浓。 揽镜自怜霜尽染,思乡谁解梦难通。 人生几度除夕夜,怅羡寒梅傲雪红。 好美丽好深长的意味!他的诗无论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言理,总有些沧桑的况味,总有些深沉的感想,皆出于生活之真实,皆发自内心之真诚,因而从不轻飘敷衍,从不为文造情,从不凑词凑句,而诗意之美则是他从不忽略的追求,他写的是有韵的美文,有神的诗词。 我非常赞同景云兄《旅途偶成》中表达的文化理念:“不信基督不信佛,儒风道骨战心魔。”这是智慧人类理性的选择。“薄名淡利原无意,向善持真总有佛。”这是智慧人类通达的心态。“前身合是渊明未?看雨听风醉写歌。”这是智慧人类对生存境界的审美追求。 我也非常赞同他写作诗词的态度——写真、写美、写心、写深情。如《甲午清明回乡四首》: 终生难释故园心,岁岁飞车祭祖频。 春雨无声湿墓草,灰蝶有意拂碑文。 魂牵夜夜思何在?梦远迢迢醒未真。 非是他乡云遮月,难违故土养儿恩。 景云兄平时谈吐和行止皆从容稳重,但其文思却极敏捷,他非常善于发现、体会和表达生活中的诗意,比如他记述山程水驿的诗篇,迥然有别于许多云游客’到此一游’的平庸无聊之作。他既游身心又游意趣,其诗才诗趣既自然流畅又优雅深至,如《忆那拉提草原》: 新疆何处最销魂?天外那拉记忆深。 雨过无边芳草嫩,风来有韵野花新。 天蓝日丽桃源界,气爽神清世外人。 马背初临留牧影,蹄声踏处唤童真。 他在行旅中总是对历史人文最感兴趣,如《八月成都行》: 八月蓉城暑气收,蜀中风物最堪游。 草堂园老仰诗圣,丞相祠深吊武侯。 第三编《斯人一去》比较特别,既有对古人的吟咏,也有对亲友的缅怀。如: 早岁读屈子,文蕴难尽知。 但慕高雅性,心仪效先哲。(读屈赋) 一进祠堂心肃然,高山仰止拜先贤。(瞻仰武侯祠) 风高节亮铮铮骨,余韵史林颂正声。(咏陈寅恪) 儿时问卜渺如烟,惟记慈容一粲然。 堪慰此生无坎坷,只缘母爱大于天。(忆母) 一封唁电似惊雷,瑟瑟秋风大树摧。……以歌当哭遥相祭,白发青丝共举杯。(痛祭陈超) 敬重、热爱、不舍,绵远的缅怀,其最深处都是对生命、对文化的珍重。“斯人”当然是具体的、个性的,但这种情怀又是普世的,因而具有恒久和普遍的感染力。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1977级是个特例,“七七级情结”是个与岁月俱增的历史情结,其中凝结着艰辛、勤奋、自豪等许多富于时代感的特色元素。毕业30年同窗聚会,景云兄作《东风慢》词: 潘鬓消磨,时光暗度,换得苍颜如许……执手处,泪眼相对竟无言,恍如昨夜梦里……秋云阅尽蓬山远,苍凉人生难语。更那堪,重逢又早骊歌别,灞桥偏多秋雨! 七七级同窗四载,我们同的不只是学,更是对一个复杂时代苦乐艰辛的共同体验和反思。入学30年同窗聚会时,我有《多丽》词云: 沐春风,红羊劫后初逢……四载同窗,磨勘砥励,临岐分袂太匆匆。阔别久,携沧桑事,重聚话萍踪。凭卮酒,祝君余岁,其乐融融。 如今这群人中,已有孙一文、陈超等五人先后去了天国。我和景云兄的怀旧文字,只是这群体心情的点滴,点点滴滴都出自内心深处-- 祝愿天堂的兄弟安好!祝福每一位老同学珍重安康! 2014年春节,七七级几位同窗在京津欢聚,景云兄当然有诗: 来去风驰沐晓春,京津两聚慰离忱。 …… 旧雨未随云影逝,飘回瀛海梦成真。 引发老同学诸多和作。2016年元月又聚唐山,景云兄序云:“乙未腊月十日,海鸥伉俪自广州来津,与予及志耕会合同赴唐山,旋与玉香、修华、银城于酒楼小酌。同窗聚首,互道契阔,言笑晏晏,大快人生。”诗曰: 腊日飞车访旧游,寻香问玉谢珍馐。 酽茶尽享同窗韵,佳酿难消异地愁。 阅世偏多名利客,读书岂为稻粱谋? 夕阳莫笑古稀近,小聚如春不作秋。 2016年10月,同窗又聚于涉县,景云兄作二律,有句曰: 一众英华聚太行,斑斑鬓雪诉沧桑。 别来岁久缘难尽,老去时悭谊更长。 如此温馨殷切的情怀,我愈加明白了“老班长”这一称谓何以持续了三十八年而仍将持续,其意味依然与日俱增。 我们敬且爱之的老班长七十岁了。他自言“不惧桑榆夕照落,惟欣旧雨洒窗前”。弟兄们衷心祝福师兄,纷纷献芹奉意,且歌且颂。燕云张海鸥曰: 天贶六花又是春,樽前依旧夙时忱。 芸窗季子青葱事,湖海伊人老迈文。 我趁弦歌鸿爪远,君持赵璧雪泥深。 流光若许重携手,再放轻狂再任真。 邯郸赵维江曰: 忽报家乡雪打春,寄身随梦共欢忱。 别思增岁成陈酿,热语化冰织锦文。 东海入杯嫌水浅,白头话旧觉情深。 人生相识前缘定,神马浮云赤子真。 藁城崔福建曰: 瑞雪初临庆立春,同窗雅聚叙心忱。 学缘契厚寄茗酒,书谊绵长赋诗文。 沧海桑田心未老,酡颜华发志犹存。 悲歌慷慨论今古,醉态酣然见赤真。 滏阳高振宗曰: 阅尽沧桑又一春,漫旋斗柄丙逢申。 向天索寿三千岁,愿共流光与故人。 “向天索寿”——这意思太美好!如此感人的同窗诗友情怀,还是用老班长《七十岁自题》暂做停顿: 照眼白驹日月深,春风又度杏花新。 七十岂是古稀客,百岁方为岭上云。 款款同窗真意暖,惺惺共语善缘亲。 黄昏不老诗情厚,流水高山唱和频。 谁都不能使青春不老,但我们能使友情长青,能使生活和生命的诗意长存常新。河北师大中文系七七级的兄弟们,老班长的亲朋好友们,让我们从容细致地分享这份诗情友情吧——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敬序于中山大学水云轩 2016年12月5日 本栏目刊登在2017年《诗词家》第一期“学林风调”栏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