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当我们五十岁之后,家庭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我们总以为,几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这就是最好的家庭经营模式。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作为父母,不必一厢情愿。 父母和子女,也无需互相忍受,彼此不再是一家人,才是最好的安排。 01 父母对子女太好,是一场灾难。 作家申赋渔写了一棵枇杷树。 据他观察,枇杷的种子,掉在母树之下,长出来的幼苗,是歪歪扭扭的。因为母树的树冠很大,挡住了小树的阳光。 有大片的树叶,凋落下来,把刚刚发芽的树苗,掩盖了,完全见不到阳光。 与此同时,一大片幼苗,挨挨挤挤地在一起,使劲争夺养分,造成一部分幼苗,没有养分,慢慢干枯。 正因为如此,枇杷的果实才变得甜蜜,让鸟儿来吃。鸟儿顺便把枇杷的种子,带到了宽阔的地方,和母树距离遥远。 熟透的果实,会伴随暴风雨,迅速凋落,任由雨水冲走,也会到相对开阔的地方。 很明显,树木培育儿女的方式,也适合人类。 长期把子女放在身边,什么都保护着子女,父母就是在害子女。 其一,父母的资源有限,几个子女都在身边争夺资源;父母和子女互相争夺资源,导致两败俱伤。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很多农村家庭,子女靠父母的田地生活。子女成年之后,就因为种地多少,产生矛盾。 另外,父母的老屋,如果只有两间,而子女有五六个,到底要如何分配呢?这肯定是矛盾的地方。 其二,父母很强大,子女在其保护之下。子女就变成了温室里的幼苗。子女在成长的过程,得到了父母给予的阴凉,安全,却得不到雨露和阳光,终究是病恹恹的样子。 最可怕的是,长期被保护起来的子女,就像一直被枇杷肉包裹的枇杷种子。终究是没有办法发芽成长,只能是腐烂。 当父母的爱,变成了溺爱,就陷入了“慈母败儿”的套路。 02 送子女远行,是父母的责任。
诚然,你的子女,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也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孩子出生在你家,这只能说明,“你家”是孩子的出发点,并不是归宿。 作为父母,一次次送孩子远行,这才是真正的爱,这也是父母能给予的伟大力量。 子女读书期间,父母一开始是送其到附近的幼儿园,小学。每天都会去接送,家和学校距离不远。 到了初中和高中,父母和孩子的距离远了一点点。在城里,也许要搭车,才能到学校。 虽然也在同城,但不会时时刻刻都见面。尤其是寄宿高中,那也是一个星期一见。 子女上大学了,那是他第一次远离家庭,去另外的城市。 子女找对象,结婚了,父母开始准备彩礼,帮买房等。这就意味着,父母和子女开始分家了。 子女和爱人,还有子女的孩子,成了一个小家庭。也从父母的家,搬出去。 子女谋生,在新时代里,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耕地模式,可以去打工,去外地创业,甚至到国外去。 就像蒲公英一样,在风里飞。飞了很久之后,才在一个地方落下,扎根,形成一棵新的蒲公英。 不知不觉,父母的家,就是沦为了大家的家,子女的家,单纯是自己的小家,不能一概而论。 有人把父母和子女,比喻成弓箭和箭。真的太形象不过了。 父母拼尽全力托举子女,就是一个拉弓的过程。当父母到了五六十岁,子女也成年了,也就意味着子女射出去了,无法回头。 射不出去的箭,要么是残缺的,要么是因为父母苍白无力。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局。 03 子女非必要,不要把父母长期带到身边。 作为子女,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愧疚,自己工作了,成家了,却没有对父母好一点。 如果把父母带着,一起在城里的高楼住,一起看星星月亮,也就是孝心。 事实不是这样的,若子女要父母跟着自己,家里会鸡飞狗跳,父母也很不乐意。 看那些在子女家带娃的老人,你就会明白。公公婆婆看儿媳的脸色,怪难受的;儿子被婆婆压制,太可怕了。 大家都忍着,就等娃七八岁,能够独自去上学,然后就各回各家,压抑的感觉解除了。 老人带娃,其本质上是“帮忙带娃”。一个“帮”字,把关系说得清清楚楚。 过年过节,儿女也会到父母家聚会,吃团圆饭。子女也会带上很多的礼物,表示孝顺。“礼物”两个字,也把关系说得清清楚楚。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亲戚一样,礼尚往来。 成年的子女要创业,需要父母的钱。注意的是,这时候父母多半是借钱给子女,不再是无偿地给。一个“借”字,把关系变得生分了,但也维护了大家庭的秩序和规则。 子女们,只要是父母能够走动,生活可以自理,那就别随身带着。平时多问候几句,就已经很好了。 子女都走远了,自己混得好,父母觉得骄傲,这是最好的孝顺。 04 我们都是普通家庭,老家没有皇位要继承,就别把所有家人都留在老家了。 从子女成年开始,父母就放手,这是最好的安排。 也许子女走出去,会遇到风雨,也会被社会碾压,但都没有关系。 谁的人生,不是泥沙俱下? 从子女来看,不和父母捆绑在一起,就是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这一刻,真正成熟。 真的没有必要,耗尽所有的力量,去维系血脉关系,这太残酷了。 各自安好,常常牵挂,足矣。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
|